从诺贝尔奖理性认识差距
诺贝尔奖的思考
淡泊名利
•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曼弗雷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艾根说, 德·艾根说,不要把诺贝尔奖看得过重。一些没有 艾根说 不要把诺贝尔奖看得过重。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可以对世界形成重大影响。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可以对世界形成重大影响。 爱因斯坦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已经对社会做 出重要影响了。 出重要影响了。 •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彼得 阿格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 雷说,他获得诺贝尔奖后, 雷说,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所在的美国霍普金 斯大学也就是奖励他一个专用停车位而已。他并 斯大学也就是奖励他一个专用停车位而已。 不认为自己获奖后比以前高明了多少。 不认为自己获奖后比以前高明了多少。
诺贝尔奖的思考
作者: 作者:叶灯枫 学号: 学号:3110102640 班级:理科1104 班级:理科
诺贝尔奖只为奖励那些最优秀 的科学家和科学成果, 的科学家和科学成果,我们往 往好奇, 往好奇,这些获奖者是如何取 得如此成就,如何走向成功的。 得如此成就,如何走向成功的。 今天, 今天, 我所要讨论的就是诺 贝• 格罗斯在论坛上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格罗斯在论坛上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物理学是否一如既往的重要? “物理学是否一如既往的重要?”紧接着 他回答说: 是的! 他回答说:“是的!”他用这种方式表示 了他对物理学的热爱。 了他对物理学的热爱。这个问题的一问一 答激起了全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答激起了全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维尔切 克专门委托新华社记者寄语中国青少年: 克专门委托新华社记者寄语中国青少年: 科学的未来是光明的。 “科学的未来是光明的。你们拥有很多机 遇,考虑一下学习和钻研科学并使它成为 你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 你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你们 不会遗憾的。 不会遗憾的。”
诺贝尔奖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诺贝尔奖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五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评估科学家社会地位和待遇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诺贝尔奖对科学家社会地位和待遇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其局限性。
一、诺贝尔奖在科学界的重要性诺贝尔奖的评选采用公正而高标准的方式,它代表了对杰出科学成就的认可和嘉奖,因此得主们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权威。
首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往往是在独立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的科学家,对于他们而言,这个奖项是对多年努力工作的最高奖励,也是个人职业道路上的巅峰时刻。
其次,诺贝尔奖的声誉使得获奖者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重视,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得以广泛传播并对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和资源,包括实验设备、研究经费以及与其他优秀科学家进行合作的机会,这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然而,诺贝尔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产生了影响。
首先,诺贝尔奖只能颁发给个人或团体,但科学研究往往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贡献巨大,但因为不符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或者没有被提名,无法分享到这种荣誉与利益。
其次,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相对狭窄,排除了许多其他重要领域的科学成就,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等。
因此,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无法通过获得诺贝尔奖来提升自身地位和待遇。
此外,由于诺贝尔奖评选标准的主观性,存在一定的政治因素,有时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成就。
尽管存在局限性,诺贝尔奖对科学家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影响仍然是积极的。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凭借这一殊荣,成为世界科学界的标杆和榜样,为其他科学家树立了追求卓越的目标。
这种榜样效应使得科学家们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诺贝尔奖解读
诺贝尔奖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诺贝尔奖呀!你说这诺贝尔奖,那可真是科学界、文学界等好多领域的超级大奖啊!就好比体育界的奥运金牌,谁要是能得个诺贝尔奖,那可老厉害了!
你想想啊,每年那么多优秀的人在各自的领域拼命努力,就为了能拿到这个奖。
比如说居里夫人,人家发现了镭元素,那贡献多大呀!这就跟一个运动员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终于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一样了不起!
有些研究成果那真的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呀!就像是青霉素的发现,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
这就像是黑暗里突然出现了一束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那些获得诺奖的人呢,可不只是为了自己出名或者赚钱,他们是真的有颗火热的心,想要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咱再说说文学奖吧,那些伟大的作家们用文字构建出一个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
这不就像是你走进了一个魔法屋,被里面的一切深深吸引嘛!像莫言,他的作品多有深度啊。
诺贝尔奖不只是一个荣誉,它还是一种激励,让更多的人努力去追求卓越。
咱普通人虽然不一定能得诺奖,但是咱可以学习那些获奖者的精神呀,
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闪闪发光。
诺贝尔奖是如此的重要和特别,它就像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
我们应该向它致敬,也应该向那些获奖者们学习!所以呀,诺贝尔奖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尊重的呢!。
关于诺贝尔奖的感想
关于诺贝尔奖的感想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荣誉奖项之一,被誉为人类最高尚的奖项。
它的设立不仅是对杰出人才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我看来,诺贝尔奖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奖项本身,它激励着无数人不断追求卓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诺贝尔奖给予了杰出人才应有的荣誉和尊重。
作为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奖项之一,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个人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这一荣誉的象征意义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无疑是巨大的。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无论是科学家、作家还是和平倡导者,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权威人物,他们的地位和声望也会进一步提升。
这种尊重不仅对获奖者本人有着积极的影响,也鼓舞着更多的人去追求卓越,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诺贝尔奖的设立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诺贝尔奖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
这些领域的奖项不仅激励了科学家、作家和和平倡导者们的持续探索和努力,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因为诺贝尔奖的设立,科学界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使得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
而文学奖的设立激励了作家们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和平奖的设立则为世界和平与人道主义事业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
此外,诺贝尔奖还具有深远的精神意义。
阅读关于诺贝尔奖的报道,我们能够感受到创新、努力和奋斗的力量。
每一个获奖者身上都有着让人敬佩和仰慕的品质,他们不畏艰难,坚持追求卓越,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故事,激发着我们心中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
诺贝尔奖的精神不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更是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激励,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诺贝尔奖是一项具有巨大意义的奖项,它肯定了个人的卓越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通过展示获奖者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卓越。
诺贝尔奖的设立不仅是对杰出人才的嘉奖,更是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美好祝愿。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学术价值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学术价值诺贝尔奖,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奖项,自设立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对于它的学术价值,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有人将其视为学术领域的巅峰荣耀,是对卓越研究成果的最高认可;而也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学术的全貌。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学术价值呢?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它为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提供了巨大的激励和支持。
获奖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能够为相关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物理学为例,爱因斯坦因提出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对论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量子力学的发展、超导现象的研究等,这些获奖成果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化学领域,诺贝尔奖也表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
例如,人工合成氨的方法,这一成果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进程,解决了全球粮食供应和化工生产的关键问题。
还有对 DNA 结构的研究,为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更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发现抗生素到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从攻克传染病到对癌症治疗的探索,这些获奖成果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文学奖则鼓励了世界各地的作家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和平奖虽然在评选上有时存在争议,但它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正义,鼓励人们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努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夸大诺贝尔奖的学术价值。
诺贝尔奖的评选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往往具有滞后性。
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验证,才能被广泛认可。
这就导致一些当时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可能在多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而在这期间,相关领域可能已经取得了更多的新进展。
关于诺贝尔奖相关问题及建议
关于诺贝尔奖相关问题及建议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被认为是对人类最杰出贡献的一种认可。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每年都会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然而,尽管诺贝尔奖备受尊敬,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评选标准应该更加客观和公正,而不应受到政治、种族或国籍的影响。
此外,一些人也对诺贝尔奖的领域范围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考虑增加对其他领域的认可,比如计算机科学、环境保护等。
其次,诺贝尔奖的颁发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人认为,诺贝尔奖的颁发应该更加公开透明,评选过程应该更加公开,避免出现不公正的情况。
此外,一些人也提出了对诺贝尔奖颁发的奖金数额的质疑,认为应该更加合理地分配奖金。
针对以上问题,有一些建议可以提出。
首先,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地进行评选,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其次,诺贝尔奖的领域范围应该考虑扩大,以更好地反映当今
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对于奖金的分配,应该更加合理地考虑奖
项的重要性和实际贡献,以确保奖金的公平分配。
总的来说,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其评选标准和
颁发方式确实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只有这样,诺贝尔奖才能更
好地发挥其激励和表彰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诺贝尔奖的感想
关于诺贝尔奖的感想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科学、文学、和平等方面的奖项,每年都会颁发给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这个世界级的奖项鼓励着科学家、作家、和平缔造者等不同领域的人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我个人来说,诺贝尔奖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诺贝尔奖的颁发让我对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成就感到敬佩。
科学家们致力于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难题,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他们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反复的试验和验证,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获得诺贝尔奖代表着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这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科学界的鼓舞和推动。
通过对他们的感想,我深刻地意识到科学家们的付出是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诺贝尔奖的颁发也使我对文学艺术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多数具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和人类内心的思考。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受到了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的启发,感受到了他们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情感的细腻刻画。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让我更加重视阅读和文学艺术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诺贝尔奖的和平奖给了我对全球和平的思考和关注。
在当今世界,战争和冲突屡屡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而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立是为了表彰那些致力于和平事业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们。
他们通过对话、调解、抗争和合作的方式,为世界和平的推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是多么宝贵和重要,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综上所述,诺贝尔奖无疑是一个象征着卓越、创新和贡献的奖项。
它不仅仅是对获奖者的认可和赞扬,更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领域的推动和激励。
对我来说,诺贝尔奖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启示和激励。
如何理解诺贝尔奖的伦理问题
如何理解诺贝尔奖的伦理问题诺贝尔奖,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声誉的奖项之一,每年的颁布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在其光辉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诺贝尔奖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努力的高度认可,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而奋斗。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潜在的伦理困境。
例如,在评选过程中,是否存在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偏见?由于诺贝尔奖的评委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他们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是否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奖项的归属?这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或文化背景的优秀成果被忽视,从而造成不公平。
另外,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也并非绝对客观和明确。
在科学领域,某些研究成果可能在短期内看似具有重大突破,但从长远来看,其影响可能是复杂甚至负面的。
比如,某些化学研究成果可能在当时被认为是伟大的创新,但后来却发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下评判一项科学成果的真正价值和伦理影响?在文学奖方面,同样存在伦理争议。
文学作品的价值往往具有主观性,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可能会对同一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而且,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也是一个难以统一衡量的问题。
有时,一些作品可能因为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而引起广泛争议,那么这样的作品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呢?再来看和平奖,这可能是诺贝尔奖中伦理问题最为突出的一个奖项。
和平奖的评选常常受到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有时甚至被用作政治工具。
一些获奖者的行为和主张在不同国家和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议,这使得和平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例如,某些获奖者的行动可能在短期内缓解了某个地区的冲突,但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却可能引发了新的问题或加剧了其他地区的紧张局势。
浅析《从诺奖看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差距》一文
浅析《从诺奖看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差距》一文蔡必煌2015161001引文: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消息无不让全国人民为之一振。
除了高兴与喝彩外,屠呦呦获奖之事也引发了社会多方面的思考。
作者唐映红在10月发表了《从诺奖看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差距》一文。
首先来阐述作者默认的几个观点,第一,作者所说的内地教育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指的是除去台湾澳门香港,所有教育完全由大陆所完成的,获奖成果也在中国,并且现在仍是中国国籍的科学家;第二,作者所讨论的诺贝尔奖的范围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部分。
作者认为,屠呦呦获得首个诺贝尔科学奖项,不仅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在人类科学最顶尖精英的培养上的差距,也反映了它在科学教育上人为臆造中西之辩的荒唐。
我认为从诺奖看,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同世界优秀教育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但在未来会有改观。
作者的个别观点虽有合理之处,但议论分散,论述不够严谨。
接下来我将对其论证过程进行整理,批判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正文:首先,作者提到了:“如果以中国内地人口在全世界的比例来推算,中国内地教育应当为诺贝尔科学奖培养出80-100名科学家。
那么,现在我们起码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横量差距:中国内地教育相比于应当为人类做出的科学贡献为1%。
”我认为这种算法虽简单易懂,有了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并不能说明题目中的差距,存在歧义。
因为我国内地教育为世界所做的科学贡献只占了本应该做的1%,那这个差距说明的是离我国要完成的贡献度还有99%,并不能说明题目中与世界的差距,因为世界的标准作者没有给出来,比较不了。
退一步讲,假使这个与世界差距就是99%,作者是从诺奖的数量来衡量的中国教育的贡献,但中国内地教育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诺奖上,比如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解决许多人的温饱问题,这个也是内地教育贡献。
所以这个数字,它代表不了与世界差距或者说获诺奖的数量,它代表不了中国教育的贡献。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性事件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性事件诺贝尔奖,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声望的奖项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在其光辉的背后,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性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其权威性、公正性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首先,我们来谈谈诺贝尔奖在评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
一些人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往往受到政治、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某些年份,某些奖项的归属似乎更倾向于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候选人,而忽视了其他同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和研究者。
这种地域和文化的偏向可能导致一些真正具有开创性成果的人被排除在获奖名单之外,从而引发了对评选公正性的质疑。
再者,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也时常受到争议。
不同领域的研究和贡献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然而,现有的评选标准是否足够全面和客观,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某些领域,如文学和和平奖,评选标准的主观性较强,不同的评委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就使得奖项的归属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
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滞后性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由于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广泛的认可,往往导致一些重要的发现和创新在多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
然而,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一些先驱者可能已经离世,无法亲自接受这份荣誉,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而且,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诺贝尔奖的评选是否能够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准确捕捉到最具影响力的科学突破,也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另外,诺贝尔奖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些人认为,某些获奖者可能因为其研究成果与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相符而获奖,或者获奖背后存在着政治因素的干预。
这种情况下,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就会受到质疑,人们会怀疑奖项是否真正基于学术和社会贡献,而不是其他外在的因素。
对于文学奖和和平奖,争议往往更加突出。
文学作品的价值评判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可能导致对同一作品的评价大相径庭。
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
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化工学院学号:S120700666 姓名:武成摘要中国,本是一个文化古国,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
自然,一时间接受不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而诺贝尔奖则是西方技文、化所的象征,所以中国需要花一点时间才能适应。
但是中国会跟着全球化的大部队,努力吸收西方的的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科技、文化。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在遗嘱中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所以诺贝尔奖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相当于体育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冠军在体育界的影响,甚至更大。
所以,如果有一个中国国籍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是值得高兴、值得庆祝的。
关键词:创新开放性思维科研专注体制改革第一章中国人何以与诺贝尔奖无缘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科学文化传统,而每个国家的科学文化传统也都有其精华与糟粕的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传统,对于本国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获得诺贝尔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历史情况看,科学文化传统有不少好的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确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之处。
这也许是我国冲击诺贝尔奖中的一个不够有利的因素。
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但对于我国科学文化传统上的不足和缺陷,应客观地认识并正确地对待。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有名的“贞观之治”,盛唐时期仅吸引来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就达五六百人。
诺贝尔文学奖分析
诺贝尔文学奖分析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自1901年首次设立以来,已经有众多文学家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获得此奖。
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并不是一次顺利的过程,它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争议和批评。
首先,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受到了广泛质疑。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获奖者必须是在“杰出的文学成就”方面作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然而,这种标准是主观且模糊的,容易受到评委个人偏好、文化差异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人认为,获奖者的选择可能被主观意识左右,而不是完全基于客观的文学成就。
其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构成也是一个争论点。
根据瑞典学院的规则,评委会成员由在文学领域具有知名声誉的人士组成。
然而,近年来,有报道称评委会内部存在一些个人纷争和阴谋,这使得奖项的公正性遭到了质疑。
此外,评委会成员也曾因个人偏见而影响获奖者的选择,这在一些具争议的赋予中引发了不满和争议。
另外,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别分布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自1901年创立以来,欧洲作家获得该奖项的次数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这种偏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奖项评选的地域和文化偏见,因此被一些人批评为“欧洲中心主义”。
近年来,有人呼吁扩大获奖范围,更加公正地涵盖全球范围内的文学成就,以更好地反映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尽管存在争议和批评,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学奖项。
它有助于激励作家们追求卓越的文学创作,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此外,获奖作品通常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
在未来,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采取更加透明和公正的评选程序,以增加其公信力和公正性。
评委会成员应当更加公正和专业,避免个人纷争和偏见的干扰。
同时,获奖范围应更加广泛,包括更多来自不同地区和语言背景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备受推崇和尊重的文学奖项,不仅有其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你怎么看诺贝尔奖
龙源期刊网
你怎么看诺贝尔奖
作者:柯雪
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2009年第12期
12月10日,每年的这一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一项隆重的授奖仪式,这就是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
100多年以来,诺贝尔奖已成为全球科技界、文学界等领域的最高荣誉,但是不同的人对它
却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
今年春天,曾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他说,“细推”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就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罢了。
每到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出台和颁奖的时候,我们的媒体都会讨论有关诺贝尔奖的话题:什么时候诺贝尔奖青睐中国本土的人?中国是否需要诺贝尔奖?在这儿,诺贝尔奖像一只可以炫耀科技实力的光环。
那么,诺贝尔本人呢,他是怎么看的?也许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功利性的和地域偏见。
诺贝尔奖或许只是一种表达:表达人们对那些在各个领域中执着跋涉的探路者的感恩和铭记——如果没有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个群体的努力,人类将会在混沌与黑暗中走得更长久,更艰难。
——不过,这仅仅只是我们基于对诺贝尔的了解之后的揣摩。
但是,任何人(即使他是名家)的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会怎么看待诺贝尔奖呢?我们就为大家提供几个视角,让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诺贝尔获,也许不够全面,但
希望能引发你的思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目光和思考,翻开下一页。
诺贝尔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程度评估
诺贝尔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程度评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科学奖项之一。
设立于1901年,由瑞典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贝尔纳·诺贝尔的遗嘱所创立,旨在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这一奖项的设置和评选过程,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评估诺贝尔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奖项的优点和局限性。
1. 科学研究的激励与推动诺贝尔奖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激励和推动力。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代表着对于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和最高水平的认可。
这对于科学研究者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保持热情和动力。
2. 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往往会因此而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知名度。
他们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这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影响力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诺贝尔奖对于科学家们的声望及学术影响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广泛的科研合作机会。
3. 促进科学交流与合作在诺贝尔奖的颁发过程中,科学界向来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获奖科学家们往往会被邀请为各类科学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做报告或进行演讲,这促进了科学思想和成果的交流。
同时,奖项也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相识和合作的机会,推动了深入的科研合作。
4. 科学研究的方向引导诺贝尔奖每年都会关注特定领域中的杰出成就,并通过表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起着引导作用。
这种指导性作用可以激励其他科学家追求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而在该领域形成研究的热点和集中力量。
然而,诺贝尔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学科范围狭窄诺贝尔奖只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方面的奖项,对于其他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如工程技术、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认可。
这也导致了在这些领域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无法通过获得诺贝尔奖而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激励。
最新-漫谈诺贝尔奖之思索 精品
漫谈诺贝尔奖之思索苏格拉底为什么宁可接受死刑而不愿接受朋友的安排逃离雅典?这始终是个问题。
当这一问题因年代久远而渐渐独立于苏格拉底本人的动机时,当它作为本文获得独立生命时,我们每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便成了这问题的语境的一部分。
昨天夜里我想到了对这一问题的另一解答苏格拉底的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我相信我们人类心灵的可以被称为自由精神的那种气质,来自于彼岸。
如果我所信正确,那么一个被自由精神支配了的肉身,是不愿为了屈从他形体的欲求而限制了他心灵的自由的。
更进一步,一个真心信仰着源自彼岸的自由精神的人,绝不相信世俗的任何力量可以伤害到这自由精神。
再进一步,我推断,这一信仰也正是康德的纯粹理性先于经验世界的理性基础上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
苏格拉底的行为恰恰表明他持守形为心役的自由意志的勇气,并以此表明了人终归是可以不同于禽的梁漱溟先生说过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
我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这一解答,不仅有阐释学含义,还帮助我说明这样一个重要的康德立场上的看法自由高于民主。
极而言之,前者是植根于彼岸世界的东西,而后者不论何等崇高,毕竟是此岸世界的东西。
就经验言之,民主之运作,非有具备自由精神的个人而不能成功。
民主是可能不存在于我们当中的、,故其可以争取之;自由则从未不在我们当中,故其只可发扬之。
自由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受到现象界约束的超越现象界的精神;民主其实是一种运作,但真正的民主是在一种精神支配下的运作,那种精神就是自由。
当下我的一些鼓吹民主甚至鼓吹自由的朋友,他们真正在做的,其实是有感于所见所闻劳苦大众的不自由,并且他们坚信导致了这大众的不自由的正是被我们认作可以带给我们自由的那个市场经济。
所以对不自由的批判,被他们转换为对市场经济的批判。
不过,我以为这类批判毕竟是知识分子份内之事。
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它自己的牛虻;一个伟大的雅典不能没有苏格拉底。
在我向我的这些朋友们解释我的立场和我对此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的评论之前,我必须指出他们很可能已经染上了我称之为语言病的病菌。
诺贝尔奖真的能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吗?你怎么看?
诺贝尔奖真的能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吗?你怎么看?诺贝尔奖就是奖励世界上最优秀最聪明的人。
此时,国人的心情是酸溜溜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其实就是头脑的强大,大学多,实验室多,顶级的教授多,同样各种各样奇思妙想也多。
国人并不是不聪明从出土的青铜器就能断定,国人极其聪明能干。
我们来看看数据对比,就知道答案。
诺贝尔奖中,属于科学类的奖项有四个,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的数据也只算这四个奖项。
另外,一位科学家究竟属于哪个国家培养的,这是很难分清的概念。
于是,我们统计数据的时候,把中国人和外籍华人算在一起(以获奖时的国籍为准),以供大家参考。
自从诺奖颁布以来,1901——2018年10月3日的数据如下:其中,数据中的中国人和华人共9人,分别是:中国人三人(以获奖时的国籍为准,排序以获奖时间为准,只统计科学类诺奖)1、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获奖时为中国国籍,现也为中国国籍2、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获奖时为中国国籍,现为美国国籍;3、屠呦呦: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始终为中国国籍;外籍华人六人(以获奖时为准,全是美籍华人):1、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2、李远哲:1986年化学奖;李远哲是中国台湾人,1936年生于台湾省新竹市,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所以1986年获奖时李远哲还是美国国籍;3、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4、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5、钱永健:2008年化学键;6、高锟:2009年物理学奖;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美国人独占了一半的科学类诺奖人数;然后科学类诺奖人数排名,紧接着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这是都是出了名的科技强国。
在2017年,我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中处于第三梯队,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
全球的科技实力排名为:NO1美国:汇集了超过70%的尖端科技人才。
诺贝尔精神和诺贝尔认识
诺贝尔获奖者精神与诺贝尔奖认识摘要:每一个诺奖的背后都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都足以让全人类为之骄傲,诺贝尔奖的设立,对物理学、化学、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并且仍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得奖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几乎都是在科学发展史上首创的,对科学的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
诺贝尔奖得主肯定有他们共同的特质,严谨求实的态度、自己独特的见解、一颗平常心、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
多少科学家盼望自己能登上诺贝尔奖的奖台,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然而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诺贝尔奖的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应把获诺贝尔奖当作奋斗的最终目标,对诺贝尔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诺贝尔奖本身正引起人们的思考。
切不要把诺贝尔奖当作偶像崇拜,要打破那种认为“诺贝尔奖公正而客观地将桂冠加在物理学和化学界…最佳‟的科学家头上”的幻象。
一句话,要用一颗平常心、平静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关键字:诺贝尔奖、获奖者精神、公正性、平常心1.诺贝尔获奖者精神提起诺贝尔奖,有太多的名字,瞬间就涌进我的大脑,闪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这个奖项所冠于的人物无一不有着卓越的成就。
基于自己对诺贝尔奖及其获得者浅薄的了解来谈谈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备的精神1.1严谨求实的态度大学时,费歇尔的聪颖和勤奋认真的态度就已受到老师的注意。
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时,拜耳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之初,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德国的费歇尔是最知名的学者之一。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荣获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实际上, 在费歇尔之前,,R.Sehmitt 和L.Glutz ( 1 8 6 9 年) , A . S t reeker 和P .Romer ( 1871年)通过与费歇尔类似的反应,已经制备出苯脐的衍生物。
遗憾的是,他们缺乏费歇尔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对自己的发现毫无所知, 因而与苯麟这一重要化合物的发现失之交臂。
关于诺贝尔奖之我见
50年30个诺贝尔奖
日本政府在 2001 年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 50 年内拿 30 个 诺贝尔奖。”在提出这一目标之前,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日本仅有9位 得主。但在这一目标提出的 14 年后,日本一共产生了 13 位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奖的爆发性增长将迎来下一个黄金期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历经 380多次败,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 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 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 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 要强十倍
青蒿素主要用途抗疟 疾抗来自瘤免疫调 节抗真菌
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 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线粒体肿胀,内外膜脱落,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造成破坏,且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蒿素还能使疟原虫对异亮氨酸的摄 入量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虫体蛋白质的合成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依靠诱导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研究发现,青蒿素 是通过诱导细胞的凋亡而杀灭肿瘤细胞的。双氢青蒿素可以通过增加活性氧,从而抑制激 活缺氧诱导的相关因子,发挥出选择性细胞毒作用。青蒿球酯对人的大肠癌细胞也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 青蒿玻醋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够使小鼠血清的总补体活性提高。双氢青蒿素 对于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起到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B淋巴细胞对自身抗体的分泌, 减轻体液免疫反应,对体液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青蒿素的渣粉剂和水煎剂对炭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均有较强的抑 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从诺贝尔奖看价值观
从诺贝尔奖看价值观中国人与诺奖上一周是诺贝尔奖“开奖周”(10月的第一周),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是从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院士开始的。
李政道和杨振宁得奖的时候不是中国国籍,让中国人很遗憾,直到2012年莫言这个真正的中国人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才算长出了一口气。
但这口气出到了最后还是有点气力不足,我们总想着哪个中国科学家能拿个自然科学的奖该有多好。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算了了中国人拿诺奖的心愿。
而屠呦呦这个奖拿得有点牵强(我个人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国内算是个集体项目,这不是屠呦呦的问题,和我们的体制有关。
所以,中国人还是觉得有点不舒服。
有点像乒乓球总拿冠军之后,我们就想到了排球,女排的冠军拿到了,又开始想男足。
无论如何,有两个中国人拿过了诺奖,中国人对诺奖的感受还是比原来亲切多了,每年到了诺奖开奖时大家都很关心,而关注更多的是文学奖。
今年拿文学奖的是英国人石黑一雄,中国人喜欢说他是日本人。
石黑一雄五岁随家庭从日本来到英国,他不太会说日语,却是英文的修辞高手,作品也都是用英文写,他的文学作品更能代表英国。
这些天中国媒体对石黑一雄的报道远远高过日本,在石黑一雄得奖的那天,日本只有两家主流媒体做了简单的报道。
有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都希望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村上春树,可怜村上年年陪跑。
诺奖的由来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是瑞典人,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斯德哥尔摩,他发明硝酸甘油炸药,成为炸药大王,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诺贝尔1896年逝世,他把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现在2.7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全部捐赠出来,创立诺贝尔奖。
由瑞典皇家、皇家科学院、卡洛琳医学院,瑞典文学院、挪威议会全权管理,自1901年起每年颁奖。
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把奖金分为5份:一、给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二、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三、给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四、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五、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做出贡献的人。
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认识
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认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奖项中的一个,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该奖项的设立源于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他希望能够通过奖励科学家们的杰出研究成果,促进人类的福祉。
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科学家得到了这一殊荣。
他们的研究涵盖了从基础生理学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的吉本·奥托·诺伯特、研究人类免疫系统的拉尔夫·施托因、以及发现肝炎病毒的巴里·布隆伯格等等。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科学家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
同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为公众认识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家们在推动人类健康和福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诺贝尔奖理性认识差距
据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这几天,2016年诺贝尔奖各奖项陆续公布,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至此已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科学家获得诺奖,包括11项物理奖、7项化学奖和4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2000年以来的17年间,日本有15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对于日本科学家今年获诺奖,中国权威学者认为,国内生物医学总体而言落后日本20年以上。
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诺奖是对科学研究“迟到”的评价,日本科学家近年来频频获得诺奖,凭借的是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成果,那时中国科研确实落后于日本,但我国近年来科学研究成果与日本当前的科学研究相比,谁领先谁落后还不好说。
中国对日本获诺奖“井喷”的关注,应聚焦于借鉴日本重视投入基础研究,并给予科学研究更大自由的做法。
调查显示,诺奖获奖周期一般是出成果之后的17年。
在2000年后日本科学家获诺奖的15项成果中,只有2012年山中伸弥教授取得的iPS细胞成果发表于2006年。
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科研就算落后日本20年也没什么,按照目前中国的科研投入,说不定10或20年后,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频获诺奖——那样才能反映新世纪后中国科学研究的水平。
日本科学家频获诺奖后,日本社会也有普遍的忧虑,认为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的科研经费增加不多,2009年甚至一直呈下滑趋势,导致日本科研能力下降,日本青少年对理工科的兴趣减弱,等等。
相应地,有中国学者相信,近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奖“井喷”将是昙花一现,未来将有中国科学家频频登上诺奖领奖台。
其实,日本科学界和社会的理性反思更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科学界和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应该有的危机意识。
不只是日本频获诺奖后反思基础研究存在的危机,新世纪后已经获得72人次诺奖的美国,也在深刻反思美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界及政府、社会都应以理性、科学的态度,重视我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我国科学家目前获得诺奖的情况,以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看,我国基础科研与美国、日本等国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日本科学家获诺奖凭借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果,去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成果,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取得的呢。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在国际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已远超日本,但与日本在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时更重视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不同,我国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有着较强的行政色彩,科研经费存在浪费,大量论文为应付考核、评价、晋升而发表,缺少应有的创新价值。
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中国科协发布的《2014~2015学科发展报告》对此概括为四大问题,包括“能够称得上战略科学家的帅才少”、“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辅助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专业辅助人员”、“基础学科后备人才资源不足”、“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如果按“数量”评价,我国科研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科学研究更要重视“质量”,诺奖更重视科研成果的世界影响力。
我国更应正视当前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危机,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持续增加科研投入,切实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