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形象的寓言式解读与现代主体的建构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毅力、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详细赏析,主要从故事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寓言哲理深度、语言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现代解读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决心和毅力,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功。

二、人物形象塑造1.愚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毅力顽强的形象。

他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一意要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挖掉。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智叟:智叟是愚公的邻居,他嘲笑愚公的行动,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愚蠢的。

智叟的形象与愚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3.天帝:天帝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最终帮助愚公将山移走。

天帝的形象展示了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三、寓言哲理深度《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语言艺术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寓言以生动的叙述和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寓言哲理。

语言富有韵律感,精炼有力,让读者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主题和哲理。

五、传统文化的体现《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等。

愚公移山形象的泛化及艺术化[1][1][1]

愚公移山形象的泛化及艺术化[1][1][1]

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杨永芳陈晋芳①(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内容摘要: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出自《列子》,表达了“恒道”的理念,借故事申道明义。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脱离了文本本身成为单一故事得到了广泛流传,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移山形象也唐、宋、明和清时代得到了相应地传承和演变。

关键词:愚公移山形象传承演变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出自《列子》。

《列子》字里行间表达了在崇尚虚静思想里又贯注着,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这一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首先,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

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

《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杨永芳(1973-),女,汉族,讲师,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

陈晋芳(1975-)女,讲师。

本论文来自2009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课题《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

阶段。

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

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

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

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以及后来几乎所有的道家着作所继承和诠释。

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

《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来,“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

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这可以说是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了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人物形象
摘要:
一、愚公移山背景介绍
二、愚公人物形象分析
1.坚定的信念
2.勇敢的毅力
3.智慧与策略
三、愚公移山故事的启示
正文:
《愚公移山》是一则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它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故事中的主人公愚公,以其独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愚公具有坚定的信念。

在他看来,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面对两座大山阻挡住他家的门口,愚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立下了誓愿,一定要将大山移走。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愚公不断前行。

其次,愚公拥有勇敢的毅力。

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从未退缩。

即使他的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他也依然坚持不懈。

正是这种勇敢的毅力,使愚公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遣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帮助愚公完成了移山的壮举。

最后,愚公具有智慧与策略。

面对两座大山,愚公并没有盲目地进行移山工作,而是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规划。

他选择在冬天与家人一起移山,以避免
夏季雨水带来的不便。

这种智慧与策略,使得愚公的移山事业事半功倍。

愚公移山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毅力和智慧的策略,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愚公移山一辩

愚公移山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众所周知,愚公移山是我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当地发展,努力移走门前大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现如今,关于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却众说纷纭,我方认为愚公应该移山。

下面我将从三个角度论述这一观点。

一、愚公移山是解决“出入之迂”的治本之法。

正如文中所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两座高山所造成的交通不便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生产生活的发展,更不用说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江阴”的设想。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封闭落后的面貌,真正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及了子孙的发展,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愚公必须移山!搬家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却无法解决发展问题。

所以愚公移山才是针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治本之法!二、愚公移山体现了敢想、敢做、敢于担当的精神。

首先,愚公看似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溃的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这则寓言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愚公没有像常人选择搬家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解决。

是敢想!是创新!其次,愚公移山体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精卫填海,水滴石穿,机会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愚公也正因为这种精神,感动神灵,出现奇迹。

如果愚公没有这种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没有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发展就是空谈!再次,愚公不仅敢做敢想,更敢于担当。

他勇于牺牲自我,却换来了世代子孙的自由和畅通。

这不正是共产党人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吗?这种愚公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吗?三、愚公精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当时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正是愚公人定胜天的思想鼓励人们革新劳动工具,兴修水利工程。

于是有了铁犁牛耕,有了都江堰,郑国渠。

更深层次的,它作为一种进步的意识,挑战着固有的制度与思想。

于是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封建制的更替。

近代,蒸汽机吐出烟雾,飞机翱翔在蓝天,不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科技领域运用的实例。

而在近代中国,国门洞开,清政府委曲求全,步步退让,不停搬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语文版

《愚公移山》教学论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

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2.正确地朗读课文;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4.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5.指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6.教育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

1、2是知识目标,3、4、5是智能目标,6是德育目标,其中5是重点,3和4是难点。

能够领会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核心目标的教学上,使其他目标迎刃而解。

也就是整体着眼,重点突出。

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是本节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所在,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愚公博大胸怀的赞美。

为了使静态教材变为易教易学的动态活动,应特别注意抓住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来分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

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这篇寓言的写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实质与命名的反差。

二、对教法的设想本着“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采用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愚公移山》寓言本原义理及延伸析义别议

《愚公移山》寓言本原义理及延伸析义别议

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所致的闭幕词 中对《 愚公移 山》 进 存。 今存《 列子》 八卷或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 , 东晋
行 了全新的解读诠释 , 这个寓言故事渐以家喻户 晓, 人 张湛辑录增补 、 整理作注的注疏本 。 张注《 列子》 共载民 人 皆知。毛泽东把这个寓言故事折射出来的精神实质 间故事寓言 、 神话传说 等 1 3 4则 , 题材广泛 , 是 中国古 升华为 : 世间一切艰难险阻 , 只要下定决心 , 排除万难 , 代重要的思想典籍 。 后世学者在对《 列子》 的研究 中, 对 持之以恒 , 不懈奋斗 , 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毛泽东假以 《 列子 ・ 汤问》 中《 愚公移 山》 这则哲理寓言按照一定 的
关键词
《 愚公移 山》 是一个古代哲理寓言 , 经世二千多年 固《 艺文志 ・ 道家》 部分录有《 列子》 八卷。《 列子》 又名
来并 不广 为 人知 。1 9 4 5年 6月 1 1日 , 毛 泽东 在 中 国共 《 冲虚经》 , 成书于公元前 4 5 0 年至前 3 7 5 年, 惜早佚无
定决心 , 团结奋斗 , 排除万难 , 挖“ 山” 不止 , 就一定会夺 的。
取中国人民的彻底 翻身解放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思想
张湛撰注的《 列子 - 汤问》 中《 愚公移山》 : “ 太行 , 王
家对《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寓意的精巧摄取精独释义亘 屋二山 , 方七百里 , 高万仞 , 本在冀州之南 , 河 阳之北 。 古而今无人企及 。就《 愚公移山》 这则哲理寓言再行审 北 山愚公 者 , 年且九 十 , 面 山而居 。 惩 山北之 塞 , 出入之 视 ,它所蕴含的哲理和玄妙深奥玄学精髓是极为丰厚 迂也 。聚室而谋日 : ‘ 吾 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 达于 的。 今天仍有必要 以更敏锐 的视角 、 宽泛的视野来深度 汉 阴, 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日 : ‘ 以君之力 , 曾不

愚公移山知识点最新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最新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最新归纳愚公移山:精神、现实与知识的深度探索在我们的文化典故中,愚公移山是一个具有深远寓言意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在新的解读和认知下,我们试图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找出新的知识点,以赋予这个古老的故事以新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

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自于《列子·汤问》,是一个被广泛传颂的寓言。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一个被两座大山所困扰的老人,他的名字是愚公。

面对这样的困境,愚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发动全家人一起参与到移山的伟大事业中。

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团结协作,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移山这个任务本身是十分艰巨的。

无论是从工程量、技术难度还是人力资源上来看,这都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但是,这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和可能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愚公的坚持和毅力成为了改变一切的力量。

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个故事与现实联系起来呢?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许多现代的情况。

比如,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愚公的精神,需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难,需要有决心去实现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另外,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包含了深厚的知识内涵。

比如,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力和自然的和谐利用。

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思考了关于人力和机器的关系、关于知识和智慧的价值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它既包含了精神的力量,也反映了现实的困境,同时还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内涵。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需要有愚公般的毅力和决心,需要尊重自然和知识,需要珍视团队的力量。

让我们在新的时代里,赋予这个古老的故事以新的生命力,让它在我们的心中继续熠熠生辉。

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梁翠华程红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第01期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凝练、升华而构成的一种精神气质。

它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是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其产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其产生的理论基础,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为愚公移山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愚公移山精神根植中国大地上,具有“为公性”和“民众性”,它生于民众,也必将回归于民众。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愚公移山精神也将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性愚公移山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渊源。

列子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内容底色,傅斯年和徐悲鸿等有识之士完成了其由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轫,毛泽东则将寓言故事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完成了由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愚公移山》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讲述了北山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

它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一样,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

但是由于君主文化的主宰、有违山岳崇拜的禁忌等,使得愚公移山作为一种民众的思想和一种小人物的行为没有被重视和提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旧的思想体系被打破,儒家文化被视为封建伦理的代名词,《愚公移山》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才重新被提及。

1919年,傅斯年在他主编的《新潮》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人生问题发端》,借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来阐述他自己的人生观,并称为“愚公移山论”,他倡导大众只要永远努力,没有不“竟成”的事,并将目光更多关注到“为公”、“努力”两个方面。

1940年,旅居印度的徐悲鸿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先后创作出水墨画和油画《愚公移山》,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民众抗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胜利。

愚公移山的文学体裁

愚公移山的文学体裁

愚公移山的文学体裁《愚公移山》是我国古典寓言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描述了愚公和他的儿子,在努力移除双峰山脉的故事,它诠释了艰苦奋斗,勤劳努力可以赢得成功的智慧。

此外,故事还呈现出当代社会强调的家庭和谐、合作抗压、励志不服输的精神完美体现。

伴随着我国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远见,《愚公移山》的作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故事的深思情景也被载入了中国的文学史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愚公移山》的文学体裁,从文学手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它的文学审美意义,以及它能带给当代人们的启发和影响。

首先,《愚公移山》属于寓言文体,寓言特点较为明显,通过寓言的艺术手法,以虚拟、想象加以描写,来表现故事情节,正反两方的人物形象也十分清晰,言简意赅,实现较强的艺术魅力。

其次,本文采用较多的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文学手法,让形象及时并丰富,并利用抒情叙事和对比拟象来突出故事主题及深刻的哲理,进而通过诉说使文学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愚公移山》以言简意赅、笔下深沉的文字,表达了希望人们可以像愚公那样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以团结、协作的精神追求成功;以父子之情,洞彻了爱的精神,以毅力的努力,彰显友谊的美好。

通过故事的情节,作者用不同的观点和场景,将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精神激荡成一段有力的故事,辅以浓郁编年史,仿佛记录着历史刻印,使哲理永存,时至今日,仍能够感染广大读者。

因此,《愚公移山》广受好评,不仅作为一部宝贵的文学著作,也被深刻的哲理点评,更是一则影响深远的寓言故事,它正是在催促人们自强不息,勤奋刻苦,才能够迎来最美好的未来。

可以说,《愚公移山》是一篇虽不复杂,却熠熠生辉的古典作品,它包含着古老的智慧,渗透着丰富的智慧,激发着无限灵感,启发着人们对于伟大事业、对于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

《愚公移山》的文学体裁,以其贴切的讽刺手法和深远的哲理,为当代人们抒发坚毅勇敢、团结协作、感恩奉献和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彰显其壮大的文化精神,尤其值得深思和反思。

“精诚动人”中的文化意蕴——《愚公移山》新解

“精诚动人”中的文化意蕴——《愚公移山》新解

“精诚动人”中的文化意蕴——《愚公移山》新解摘要:作为寓言的《愚公移山》一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阐释,从文本出发,“精诚”一词无疑是对其意旨最好的注解,精诚也为历代的阐释提供了界限。

同时,寓言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素材或者是来源于先民神话的片段遗存,因此为我们观照其文化意蕴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愚公移山精读文化意蕴一、《愚公移山》的文本精读《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鉴于列子其人的复杂性,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幽发微,无助于《愚公移山》的理解;《列子》其书之真伪与篇目之正误依然存疑,从文化谱系的角度研究《愚公移山》,似乎也难有大的发挥。

[1]历来在讨论到《愚公移山》的教学时,以钱梦龙先生为首的建构和以郭初阳老师为代表的解构让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到了“主体教育与教育的主体地位”的问题上,但无论是建构,还是解构,都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帝感动?原文中的“帝感其诚”。

因而,“诚”是关键,即“精诚”——“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愚公的精诚之一,敢想敢做平艰险的精诚之志。

面对纵横绵延七百里,高达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九十岁高龄的愚公聚集族人说:“吾与汝毕力平险”,“移山”的敢想是有为的第一步。

愚公精诚之二,殚精竭虑解难题的精诚之干。

愚公妻子提出的质疑从主观上阐明年迈体弱,空有壮志且力不从心;从客观上讲,山连绵,土石众,困难多。

在绝境下,愚公的实干精神显现出来。

愚公精诚之三,子孙传承达目的的精诚之魄。

面对智叟的诘难,愚公答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诚之魄达到了惊天地、动鬼神的地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句出于《庄子·渔夫》。

刘向《列子传》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属道家学派。

因而,从寓言的义理上讲,“精诚”一词对于老庄思想极具传承性;从寓言的内容上讲,“帝感其诚”促成了愚公伟业的完成;《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中“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也充分印证了将《愚公移山》的义理归为“精诚”的准确性。

愚公移山:人类世的现代寓言

    愚公移山:人类世的现代寓言

愚公移山:人类世的现代寓言作者:***来源:《科普创作》2020年第02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湯问》《愚公移山》是一则广为人知的中国古典神话故事。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行路,愚公便提议集结子孙后代之力挖土移山,终有一天能够改造地貌,将高山夷为平地,解决行路人世代的难题。

毛泽东对这则神话进行了社会主义讽喻性解读(allegoricalreading),赋予这个故事另一层意识形态的隐喻。

他以大山暗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人民只要团结一心,持之以恒,就能铲除这两座大山,实现属于人民的革命胜利。

无论是教科书式的经典解读,还是社会主义解读,常常强调愚公移山“痴心妄想”背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论任务如何艰难,需要耗费多少世代人力,只要目标坚定,就必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且不论移山的实现最终依靠的是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即神力的慷慨相助,经典化阐释的结果就是,人们往往忽视神话故事其他的解读方式。

如在这则创作于战国时期的小品文中,非常直观地传达出古人渴望征服自然的心愿。

故事中,大山成了自然的缩影。

它作为空间障碍,阻隔了人们日常的交通往来,“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自古以来,险峻的高山便是天然屏障。

地形山势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于是一方面催生出人们对山峰崇高姿态的敬畏,另一方面希望“毕力平险”,征服这样耸绝的自然地貌。

无论移山还是填海,实现自然改造的理想存在着两种向度趋向。

首先,在大山大海面前,人的力量仍然十分渺小,往往必须借助超越的神力才能达成目标。

然而,古人借由神话想象才能实现的工程,对于使用机械的“现代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如果说神话中人自身能力的延展,必须依靠神迹才能完成,那么在控制论的后人类时代,人类早已借助人造的机械力量,完成了身体的升级,主体性的弥散。

最新 用立体教学观解读《愚公移山》-精品

最新 用立体教学观解读《愚公移山》-精品

用立体教学观解读《愚公移山》徐瑶中国远古的神话故事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由于其源远流长,妇孺皆知,解读相对模式化,内涵相对固定化,主题相对权威化,很多意蕴约定成俗,所以文本解读和课堂架构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神话仅仅只是神话吗?如何才能既知人论世又与时俱进地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又如何从墨守成规中突围呢?突围的过程,是一个步步为营的过程。

成功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梯级提升的课堂。

所以,我为仅有百字的文言文《愚公移山》设计了三级台阶——文字的神话,文学的神话,的神话。

一、文字的神话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汉字教学是突破口,是最佳载体。

它让文言文这个“根”与现代文这个“干”有机融为一体——“根”的厚重与“干”的飘逸相得益彰。

基于此,我发现课文标题“移”字意蕴深长,可以分解成“移山困难”“移山态度”和“移山结果”三个知识点。

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切入点。

所以,疏通课文大意后,我就向学生抛出问题“移山的困难有哪些?”让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结合远古人民的生活状况,大胆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围绕“移山困难”进行合理想象,各抒己见。

老师将学生的发言与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可分为四个方面:任务重、工具简、路途遥、人员少。

接着乘机抛出问题“移山态度有哪两种?”学生迅速找到了课文后面愚公和智叟的精彩发言并大声朗诵起来。

移山的结果在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得到确认:愚公的举动感动了天帝,太行、王屋二山被移走了。

在课堂的结尾,我也力求给同学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话说‘天上一天,人间千年’,‘上帝也有打盹的时候’,假如愚公挖山时,上帝睡着了,那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文章重新构思一个结尾。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

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

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

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

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由于我自身知识视野的局限和教学技巧的欠缺,这节课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诚挚地期待着你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简单地谈谈这节课设计的一些想法。

我以为,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就《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而言,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解读文本。

一、“文化建构”是深入解读文本的生命新课标明确指出:“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定性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然而,“由于对文化传统的过度依赖和因袭,我国的语文课程建设较多表现出一种被动地适应现实的倾向。

就语文教材来看,编制者更多地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师生对教材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便是对文本所传达的文化进行验证与内化,“这种验证式的语文课程立起的是‘文化权威’,学生要做的只是认同。

“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

“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

“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周游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16(0)1
【摘要】传统资源常因时代需要不断被赋予新意,成为一种新资源。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通过对"愚公移山"的阐释,赋予了该寓言革命的意象,使其成为一个用于革命动员的政治隐喻。

新中国成立后,该寓言又被用来动员生产建设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一方面,由于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无限神化,"愚公移山"精神在"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演变成唯意志论的盲动;另一方面,当全国人民都成为"革命的愚公"时,该寓言也成为全民革命的政治隐喻。

通过考察"愚公移山"新意在现代中国的生成和流变,也可反观传统资源意义的丰富性和被阐释运用时的多歧性。

【总页数】11页(P15-25)
【关键词】“愚公移山”寓言;革命;传统资源;政治隐喻
【作者】周游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9;K201
【相关文献】
1.浅谈传统寓言故事在现代动画语境下的改编--以Flash动画《愚公移山》为例[J], 罗天乐
2.浅谈传统寓言故事在现代动画语境下的改编——以Flash动画《愚公移山》为例[J], 罗天乐;
3.《列子》\"愚公移山\"寓言的文化阐释 [J], 郑小九
4.中国古代寓言英译探析——以《愚公移山》为例 [J], 於丹丹
5.愚公移山:人类世的现代寓言 [J], 王丁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
公”形象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而寓言中最让人难忘的恐怕还是文中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

一、由表及里,突出愚公的人老志坚。

如果说开头写二山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确实初见其“愚”的话,那么文章接着写运土石,使用十分小的工具“箕畚”,却是倒土到十分遥远的地点──“渤海之尾”,如此移山,则更显“愚不可及”。

但这些仅仅是事情的表象,通过他和智叟的对话可以看出,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有远大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抱负,才能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叩石垦壤”。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时之便,而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

愚公的心雄胆壮,人老志坚,顽强战斗,坚持不懈,寓言由表及里娓娓写来,自然使愚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产生的许多英雄人物的一个典型。

二、对比反衬,突出愚公的超人见解。

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
故事的浪漫色彩,而且更烘托出了愚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精神的感人力量。

寓言就是这样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愚公形象,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品形象知寓意学做人 ——《愚公移山》中愚公人物形象分析

品形象知寓意学做人 ——《愚公移山》中愚公人物形象分析

愚公:智者,胸怀大志,远见卓知,坚持不懈的人。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扩展资料:神话传说:上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

家人、邻里都来相助。

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

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

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

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大班语言愚公移山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愚公移山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愚公移山》教案的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坚定不移地努力移山,最终感动上天,得到帮助实现目标的故事。

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愚公的毅力和决心,培养幼儿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我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我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性,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

本次教学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的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快乐学习中茁壮成长。

愚公应该搬家

愚公应该搬家

愚公应该搬家愚公应该搬家首先,愚公的问题在与出入之迂,所以无论搬家还是移山,都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然解决问题是一样的,我们难道不应该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吗?搬家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中求应变,应变中求发展的科学创造精神。

其次,看待这个问题应该从战略的眼光去看,把它放在现在去看。

一、搬家是从实际出发的好办法。

愚公愚在哪里?就是愚在无视客观规律。

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真理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征服与被征服。

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相互和谐的存在。

二、搬家是一种创新的办法。

树挪则死,人挪则活。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转。

这就意味着打破封建僵化思维模式,提出一种新思维。

这意味着人才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打破旧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搬家是一种最和谐的好方法。

人是天地之化身,万物之精灵,更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如果因为出入之迂就要不断地挖,岂不是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就是因为移山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我们的地球伤痕累累。

而搬家则是做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物利双赢。

两相比较,高下立分。

孟母三迁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带着孟子三迁的孟母,她的行为不仅是创新和务实,而且三迁也体现了她的坚持啊。

为人父母的不也正是需要这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采取因材施教的正确方法。

可以这么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好教的父母。

试问,如果丁俊晖的父母让他去学钢琴,拿破仑的父母让他去学斯诺克,那岂不是又要惹人笑了吗?由此可见,愚公搬家是一种科学创新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而不是局限在那个时代和狭窄的定义,局限在那个寓言的背景上,否则,不就是失去了现实意义了吗?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为了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搬家是一种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其中包含了务实创新,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么, 在人们对寓言加 以解读 时 , 解读者 的当下立
收 稿 日期 :0 10 -9 2 1-90
基金项 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 中国古 代文学建设项 目(343 ¥00 )
作者简 介 : 詹 丹 (9 3 , , 16 -) 男 上海人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 与传播 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代 文学 、 市文化与 中学语 都
文教学研究 。
8 5
第1 期
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 这一 寓 言 故 事 为 分 析 对 象 , 点 不 是 探 究 其 重 本来 的意义 , 不 是 探究 产 生 这 一寓 言 的文 化背 也 景, 而是 更着 眼于这 一寓 言 的接 受过 程 , 把后人 是 对 这一 寓言 的解读 方式 和结论 置 于历 史文 化 的背
成, 往往 会 脱离其 原 来依存 的历史 语境 , 具有 相 对 独 立 的意 义 。有 些作 者 正是 利用 寓言 与特 定语境 的 间离关 系 , 同一 个寓 言组 织进 不 同 的文 本 , 把 产 生 了不 同的指涉作用。例如 《 韩非子》 中广 为人 知的矛盾寓言 , 曾被作者在《 就 难一》 J % 、 难 ¨( 《
J n . ,20 12 a
Vo . 1 41, No. 1
第41 第 1 卷 期 中图分类号 : 0 . G 4 I 76;O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8 3 2 1 ) 10 8 一1 ) 10 -64(0 2 0 - 5 ( 1 0
愚公 形 象 的 寓言 式 解读 与 现 代 主体 的 建构
寓 言 借助 于 形 象 化故 事 传 达 某 种 思 想 道 理 。 在古代 , 种形 象化 故事 虽不 乏作 者 的个人 创作 , 这
场、 他们 所处 的社 会 现实 , 又把 阐释寓 言碎 片的特
定 意义镶 嵌 到历史 画卷 中。在 2 0世纪 的西方 , 由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素材或者是来源于先民神话 的片断遗存 , 或者是 以历史传说乃 至某些事实为 基 本依 据 。但 不论 其来 源如 何 , 与传播 学院, 上海 2 0 3 ) 02 4

要 : 愚公 移 山是 古代 的 寓言 , 统 的解读 主要 着 眼 于愚公挖 山不止的 意志 力。 而在 传
现代 , 过毛 泽 东等人 的 重新解 读 , 得 愚公 形 象与 现代 人 主体 建构 紧密 结合 , 为教 学 中全 通 使 也
面确 立现 代主 体人 格奠 定 了基础 。如 果抹 杀 愚公精 神 在 历 史上 的积 极 影 响 , 者 颠覆 作 为 正 或
面形 象的解读 方 式 , 是反 历 史的 个人 主 义 的具 体 表 现 , 人 的 主体 建构 中的 一 种 负面思 潮 的 是
反映。
关键 词 : 愚公 ; 言 ; 寓 主体 ; 构 重

之 惑。悠悠之徒 , 可不察欤 ? 【 J 这 里 , 湛用 更 为宏 大 的天地 观 来 看待 一 物 张
事, 犹如庄子在《 秋水篇》 中用宏观的视野来看
待一城 一 池 的 争 夺 。而 “ 怀 于 造 事 , 心 而 为 忘 无 功” 的主 张 , 很 可 能 让 我 们 得 出 非 功 利 主 张 。 也 但 问题 似 乎并 没 有 这 么 简 单 。 因为 开 头 提 出 的 “ 期功 于旦 夕 ” “ 士 之 近 心 ” 使 我 们 有 理 由认 、俗 , 为 , 湛 的非 功利 思 想 也 可 以理 解 为反 对 一 种急 张
形式超过了老牌现代主义的象征主义 , 甚至超过
了现实 主义本 身 。我们 对寓 言 的传统 概念认 为寓 言铺 张渲 染人 物 和人 格化 , 拿一 对 一 的 相应 物 作
比较。但是这种相应物本身就处于文本的每一个 永恒的存在中而不停地演变和蜕变 , 使得那种对 能 指过程 的一 维看 法变 得复 杂起来 。 _ ( ”2 ¨ 从现代主体 建构 的角度 , 本文将 以《 愚公移
20 12年 1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J u a o h n h i r a U i ri ( hl o h o r l fS a g a Nom l nv s y P i s p y& S ca S in e dt n n e t o o i ce csE io ) l i
对寓言的语言结构发生了复苏的兴趣。寓言具有 极 度 的断续性 , 满 了分裂 和异质 , 有梦幻 一样 充 带
的多种解 释 , 不 是 对 符号 的单 一 的表 述 。它 的 而
势》 ' ) H(8 中重复使用 , J8 r8 既用来说明仁与势的不并
列 , 在 将 其 与尧 、 的并 称 中 , 明 了绝 对 权 威 也 舜 说 的排他 性 。 当然 , 言 与历 史 语 境 的间 离并 非绝 寓 对 , 不 过 由于 间离 , 依 存 的特 定 语 境 变 得 隐 只 其 晦, 折射 的历史 意义 也发 生 了偏移 。如 果说 , 言 寓 故 事如 同碎 片一 样 从 久 远 的历 史 中游离 开 来 , 那
功近 利 的小 智慧 , 而不 是彻底 的非 功利 , 不是导 更
景 中, 尤其是通过梳理现代社会人们从人 的主体
建 构角 度对这 一 寓 言进 行 的解读 或者 说 再解 读 , 揭 示 当代 中国思想 潮流 的某个 侧 面 。
于 本雅 明等 学者对 寓 言与象 征差 异 问题 的深入 研 究, 激发 了许 多学 者 的 浓 厚兴 趣 。恰 如 晚 近一 位
西 方 马克 思 主 义 学 者 所 指 出 的 : 在 西 方 早 已丧 “
失 名誉 的寓 言形式 曾是 华兹 华斯 和柯 尔雷基 的浪 漫 主义 反叛 的特 别 目标 , 而 当前 的文 学理 论 却 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