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山西高平特立中学必修二导学案 第三专题 六国论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1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1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一1066),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属今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与子轼、辙皆以文学名世,时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2.第1、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6、小声试读全文,把握语感,画出长句的停顿,小组交流、明确,确定不了的组长组织组间交流。
(二)在此基础上积累重点、疑难字词句。重难字、词、句,积累在积累本上,交流积累本互助解决。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疑难的,准备班内交流决。
(三)1、小组内交流、讨论,统一见解,作好记录。
2、小组长安排组内每个同学的汇报内容。
《六国论》
课题
《六国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难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一、诵记名言警句--《六国论》高考名句测试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宋史》苏洵传(二)了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不看“注释”,不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⑵燕、赵之君:::::::⑶暴霜露:::::::⑷抱薪救火:::::::⑸率赂秦耶:::::⑹思厥::::::::⑺小则获邑::::::::⑻革灭殆尽:::::::⑼与嬴:::::::⑽草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 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一、诵记名言警句——《六国论》高考名句测试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宋史》•苏洵传(二)了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不看“注释”,不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⑵燕、赵之君⑶暴霜露⑷抱薪救火⑸率赂秦耶⑹思厥⑺小则获邑⑻革灭殆尽⑼与嬴⑽草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9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9

语文必修Ⅱ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9导入:今天我们试着将《过秦论》和《六国论》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板块之一:疏通文章的语言文字。

1.高一、高二时我们学习文言文,有时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各种文言词汇作些归纳、整理、积累,有计划地将学过的词、语、句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抄在笔记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复习和翻检,最终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用。

2.文言词汇一般包括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几种。

[板书:积累词语句: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3.归纳整理。

①词性活用a.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提包裹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b .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连却之(使…败退)c .其他过秦论(名作动,评论过错)瓮牖绳枢(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追亡逐北(动作名,逃亡的军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作动,坚持到底)②古今异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纳今:致使造成某种后果)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③通假字合从缔交(纵)赢粮而景从(影)甿隶之人(氓)鉏耰棘矜(锄)外连衡而斗诸侯(横)俛首系颈(俯)暴秦之欲无厌(餍)当与秦相较(倘)④文言句式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被动句:为天下笑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倒装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4. 小结:经过这么一归纳、一整理,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文言词汇基本已经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新的文言文,这也是我们高考试题中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三专题 六国论第三课时 精品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三专题 六国论第三课时 精品

六国论(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完成第四自然段重点字词解释。

2、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4自然段。

3、了解本自然段的内容。

4、掌握本段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4自然段。

【学习难点】
掌握本段的论证方法。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加下划线的重点实词解释
迁灭()与赢()既丧()始有远略()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李牧连却之()洎牧以馋诛()诚不得已()向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重点句式翻译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赵尝五战于秦。

三、探究未知
第四自然段通过哪些事例,对整篇文章哪一分论点的论证?
【合作学习】
作者对燕赵持怎样态度,赞扬什么,批评什么?从根本上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二国灭亡的?【记录疑惑】。

高中语文311(六国论)2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311(六国论)2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教学方法1、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二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第一、二段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正确译文。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过程】导读:一、介绍作者:苏洵,字________,号老泉,四川眉山人,________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带领儿子________ 、________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_______ _”,均列入“________”。

著有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介绍背景: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外交软弱。

契丹攻宋,直逼澶州城,威胁宋都,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4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4

语文必修二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4教学目的:1、在指导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作的态度。

2、反复阅读课文,认真体会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及论证特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了解社会背景,学习和理解第1、2段)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当时北宋王朝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

北方的西夏和契丹等少数民族长年对中原进行侵略,北宋王朝先后与这些入侵者订立屈辱的和约,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的钱物,割地贿赂。

当时的苏询看到了这样的形势,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借古讽今,旨在劝谏北宋政府,不要贿赂北方的少数民族,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走六国灭亡的老路。

二、学生阅读第1、2段(借助注释,读通语句,初步理解文段内容)。

三、疑难词句理解指导(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有的放矢)。

四、分析理解文段要点。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讲解以下要点:1、课文的第1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在第1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答:第一方面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方面是——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第2段是从哪一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答: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4、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这4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答: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5、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

高中语文 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2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2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E、举以予人
F、至丹以荆卿为计
5、翻译: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积威之所劫哉。
F、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G、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3)作者在第 5 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 X。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
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
H、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I、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4
word
【拓展延伸】 1、如果从就事论事的角度看,六国灭亡真的如苏洵所说吗?
(割地赂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六国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 不重视改革,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 政策。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 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 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 他写作本文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借史论今,讽喻时政。以此警告宋朝 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4)第 5 节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高中语文专题三六国论复习学案苏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专题三六国论复习学案苏教版必修2 学案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答案:(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经历了“导学案”的预习,班级
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我采用多媒
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一 二 三 四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知识与技能 1

教学目标 2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3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返回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C 鉴赏与运用 C.鉴赏与运用
1.学生展示表格的填写,教师补充讲解 2.苏洵、苏辙同题文《六国论》之比较表 异同点 相同点 比较点 立意选材 相异点 苏洵文 苏辙文
布局结构
论证方法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的结构和方法, 以“求学”为话题,写一篇微型议论文。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一 二 三 四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预习与作业
A
教学过程
疏通与理解
B
鉴赏与运用
C
总结与巩固
D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 六国论
A 预习与作业 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学 习内容。 课前十五分钟,把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 (大概六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在课前把板书练习答案, 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展示讲解。 【设计意图】 课前运用导学案让学生独立进行前置性的学习,养 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学生的导学案也是教师在课前 了解真实学情的一个手段,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实现高效教学。 返回
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让 我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法宝帮助他们,让他 们自己去学习、思考,创造…… 学习有空间,创造无极限!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六国论》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六国论》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六国论》教学目标:知识要求: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六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层递进论证的行文思路。

掌握本文中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史讽今的真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六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层递进论证的行文思路。

掌握本文中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学文本解决疑难,尤其是对文言文的疏通这一关,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是学生能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举一反三,来达到此项目的。

关于对文本解读这一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有关议论文的分析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论据、论证等三要素的内容,让他们延伸到课外议论文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由《三字经》中的一句话导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顺便提一下《三字经》中开始几句:人本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苏洵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其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都是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发展和成就一番伟大的文学事业的。

下面来看一下有关对他的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苏教版-语文-高一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学习重难点:教学目标一可是安排:4课时知识链接: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的作者是代的,他和其子、并以文学著著称于世,世称“”。

【知识积累】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暴秦之欲无厌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刺客不行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 日削月割理固宜然(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义不赂秦(3)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⑷李牧连却之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 思厥先祖父4.暴秦之欲无厌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始速祸焉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 洎牧以谗诛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五、一词多义(一)实词(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然后得一夕安寝虚词1.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5)洎牧以谗诛(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8)苟以天下之大(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而(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之(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3)苟以天下之大(4)子孙视之不甚惜4.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二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6教学目标1、认识苏洵;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鉴赏艺术特色: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2、对比论证方法;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4、借古讽今,切中时弊;4、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2、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苏洵;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一、导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题解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六国:秦国以外的另六国,秦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3、论:史论,古文体。

三、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高中语文(六国论)第三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六国论)第三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六国论》第三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归纳“非、或、得、相、势、兵、事”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速”等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会背诵、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运用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逐层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学习重点:掌握“速”等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会背诵、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逐层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学习课时:3课时学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准备好工具书;教师编写、印发学案。

导学过程:第一板块:一、检查巩固(由语文组长课前抄在黑板上,学生准备积累本.师任意抽查5-8名点评. 5分钟)1、检查第三段的背诵。

2、检查第三段的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目标(学科班长课前写在黑板左上角)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学习例证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自主学习第三阶段(课外)研习课文第三段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D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3、找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

A后秦击赵者再. [ ]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4、辨别以下文言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且燕赵处秦( )革灭殆尽之际C洎牧以谗诛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二)问题探讨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第二分论点展开论述。

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指的是哪些诸侯国?★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 不同点——★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3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3

语文必修二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3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点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教学方法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

)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完成第四自然段重点字词解释。

2、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4自然段。

3、了解本自然段的内容。

4、掌握本段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4自然段。

【学习难点】
掌握本段的论证方法。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加下划线的重点实词解释
迁灭()与赢()既丧()始有远略()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李牧连却之()洎牧以馋诛()诚不得已()向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重点句式翻译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赵尝五战于秦。

三、探究未知
第四自然段通过哪些事例,对整篇文章哪一分论点的论证?
【合作学习】
作者对燕赵持怎样态度,赞扬什么,批评什么?从根本上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二国灭亡的?【记录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