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德化外销瓷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作者:黄静来源:《收藏/拍卖》 2017年第7期文/图:黄静(广东省博物馆)多年来,德化白瓷以其洁白或白中微泛黄的釉色、细腻滋润的釉质与胎骨,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无论是瓷塑或是器皿,无论是实用器或陈设艺术品,它们都以“无装饰”的极简主义美学姿态,征服了东西方无数人的心。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清德化白瓷众多,数量达千余件。
从今年6月至2018年1月,将由粤博流动博物馆推出“永远的‘中国白’——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德化窑白瓷展览”。
精选出150件(套)左右的器物,这也是粤博首次推出德化白瓷的专题展览。
现选作其中一二,以作赏析。
白土,德化瓷业兴盛之源德化地处福建省戴云山脉的千峰万壑之中。
这里的先民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即已开始制作陶器。
至唐代以后,德化人口增长迅速,经济逐渐开发。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德化正式立县,宋、元、明时期皆属于泉州,清代先后辖于泉州府、永春州。
戴云山脉群峰绵延,为德化制瓷业提供了丰富的瓷土矿资源。
据地质调查勘探表明,德化境内南部、西北部及北部都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带,已探明的矿点多达百余处,并且品质优良、富产易取。
此外,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树木繁茂,为制瓷业提供了大量的柴草燃料。
在交通方面,德化与沿海港口福州和泉州呈三角形的关系,德化处于直角的顶端,与其他两处港口均有水路可通。
它向东北距省会福州港125 公里,向东南距泉州港75 公里。
便利的水路交通,助力了德化窑瓷器内外销两旺,使德化在明清时期成为了景德镇以外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
德化瓷业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烧制青黄、青褐色釉器物,器形有罐、碗、碟、盘口壶等。
产品胎质发灰、粗糙,烧成温度偏低,工艺和技术尚未成熟。
宋、元时期德化窑迅猛发展,开始烧制青白瓷和白瓷,尤以青白瓷为主,白瓷次之。
(图1-2)窑炉形式为龙窑和分室龙窑。
此时德化窑的产品已大量通过海路外销至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
福建特产介绍
福建特产介绍1.德化瓷器德化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
宋代,德化瓷器就远销海外。
明代德化烧制的白瓷,通体透明,宛仿象牙,称为“象牙白”。
德化瓷器的品种有:建白瓷、高白瓷、普白瓷和新开发的宝石黄、建红瓷、朱玉瓷、紫砂陶、开片釉、银丝釉、各种色釉等。
主要产品有各式中西餐具、茶具、酒具等日用细瓷和各种传统人物、动物瓷雕以及花瓶、花盆、灯具等艺术陈设瓷三大类数千种。
2.惠安石雕惠安素称“石雕之乡”,历史悠久。
台北龙山寺的大龙柱、鼓山涌泉寺的青石建筑、南京中山陵前的华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石柱,都是惠安石雕艺人的杰作。
惠安石雕主要原料是青石、花岗岩等,产品有圆雕、浮雕、影雕、碑石四大类近200个品种。
3.永春纸织画永春纸织画是永春县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是从中国画发展起来的、经过裱褙后的纸织的图画。
永春纸织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从人物、故事到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4.木偶头泉州木偶头艺术饮誉全球。
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280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
艺术名师辈出,现有面谱达300多种,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色彩。
5.安溪乌龙茶安溪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是一种“半发酵”茶,兼有红茶之甘醇、绿茶之清,含特有的自然芳香。
它既是一种珍贵的饮料,又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铁观音为乌龙茶极品,茶味甘醇鲜美,饮后唇齿留香,喉底回甘悠长,深受广大茶商和消费者的赞赏。
6.永春老醋永春老醋又名乌醋,为全国四大名醋之一。
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即开始酿造老醋。
其酿造技术独特,选用优质糯米、高级红曲、特等芝麻、白糖等为原料,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并具开脾健胃、祛湿杀菌之功能。
7.漆篮漆篮是永春传统家庭实用工艺品,源于明正德年间,用竹蔑、桐油灰、夏布、生漆、冬粉等20多种原料,经过3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漆篮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坚固耐用,不褪色变形,耐酸耐碱耐烧烫,独具风格,品种分圣篮、格篮、扁篮和漆盘四大类,既是工艺品,又作生活用具。
德化白瓷的历史及其影响
德化白瓷的历史及其影响德化白瓷的历史及其影响德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瓷业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瓷都。
明代德化的白瓷产品,将我国白瓷艺术推向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国际瓷坛明珠”,代表了我国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和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一、德化白瓷的发展史略作为东方古国,中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我国白瓷始于北朝晚期,历隋,至唐发展成熟。
德化白瓷源于宋代,明代为鼎盛时期,清朝晚期趋于衰落。
(一)宋元时期。
德化白瓷约在北宋晚期迅速崛起持续至宋,入元后渐趋鼎盛,元末开始衰退。
宋元时期是德化青白瓷的繁盛时期,其历史发展脉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北宋早中期,以碗砰仑窑下层为代表,烧制的各式青白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碟类的简单日用瓷器为主,器物造型精致,胎质薄细,致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为德化白胎瓷器的萌芽初创阶段。
二是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烧制的各式白瓷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器物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极强,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德化青白釉的鼎盛时期。
三是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烧制的各式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兼有少量青绿、酱褐釉器,器物胎质白细,釉汁纯净而莹润,出现了白中闪黄或泛红的产品雏形,为明代“象牙白”瓷的最初形态。
四是元代早期至元末,以屈斗宫窑址为代表,烧制的各式产品皆为白釉和青白釉器,部分质优白瓷器物开创了明代德化白瓷之先河。
(二)明清时期。
德化白瓷约在明代成、弘之际复兴,明嘉、万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清顺治朝,康熙朝成就最高,清晚期趋于衰落。
明清时期是德化白瓷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白”的黄金时代,其历史发展脉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载:“白瓷器,出德化县”;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泉州府志》亦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
【搜集整理】我国外销瓷概述
【搜集整理】我国外销瓷概述陈颢外销瓷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2012年11月,在美丽的海南省万宁市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海南省文物局主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从南海出水古陶瓷引发对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时代、窑口、外销港口、路线及中外陶瓷技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影响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笔者就上述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人物凤尾樽东海平潭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清代康熙青瓷一、外销瓷的历史年代外销瓷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主要以陆路运输为主。
唐代,中国陶瓷由海上陶瓷之路远销世界各国,其外销瓷主要是以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或青瓷和越窑青瓷为主。
唐朝统治者对扬州的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唐文宗(827~840年)时曾下诏:“南海番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人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番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长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
不得重加率税。
”当时对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实行保护和奖励政策,从而促进了随后的瓷器贸易昌盛与发展。
宋、元时期,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的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宋、元时期的外销瓷以龙泉窑系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
另外,还有磁州窑系、耀州窑系、建窑系瓷器及福建、广东沿海专烧外销瓷的瓷窑产品。
明代尽管一度实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海”,但中国陶瓷的输出并不曾停止,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
明中叶以后直至清代,很多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或订购瓷器,而且数量之大难以想象。
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主要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和釉上彩瓷。
许多瓷器的装饰图案是按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见图八)、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见图九)、动物花卉等。
清康熙年开始,一种以景德镇生产的素白瓷为胎,在广州加以彩绘的“广彩”即属于这一类。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徐本章)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徐本章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而曲折。
海岸各河流的入海处多呈三角湾或三角港,形成天然的良港。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使福建港口具有开辟时代早、延续时间长、对外交往广和贸易数额大等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古港有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与清代的厦门港。
这四大海港对促进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特别是陶瓷的外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陶瓷外销的兴盛又推动海港走向繁荣。
本文着重就鸦片战争以前福建四大古港与陶瓷外销的情况以及与陶瓷外销有密切联系的澎湖航线作概括的记述。
一福州港是福建四大古港较早开拓的一个港口。
据史料记载,福州最早的港口为东冶港,汉代,东冶港和东洋、南洋已有交通往来。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曾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监造船只。
当时福州港同夷州(今台湾)、亶州(今菲律宾)已有海上交通。
隋朝,福州港海上交通已扩大到琉球、林邑(今越南南方)、赤土(马来半岛)、真腊(柬埔寨)、婆利(峇厘岛)等地。
(见《隋书》外国传)唐代,中国陶瓷开始大量销往日本,盛唐时以三彩器居多,从公元838年前后至唐末五十多年间,随着民间海上贸易的兴起,出口的陶瓷已由三彩器发展到大量的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黄绿釉彩纹瓷和白瓷等。
从日本出土的文物可证,如奈良、京都、福冈这些较大的城市,到偏远的种子岛、西表岛均有此类古瓷发现。
(见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虽然这些陶瓷不一定都由福州港起运,但从当时福州港与日本有频繁的交通往来的情况看,大部份从福州运销日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宋元时代福州港地位虽被泉州港所取代,但对外贸易并未中止。
明初,瓷器仍是销往日本的珍贵物品,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率领航洋巨舶,七次出使西洋都携带着大量的丝织品和瓷器。
每次都经过福州门户的闽江口五虎门,在闽江口的长乐县太平港停泊,福州港再度出现繁荣,陶瓷的外销又盛极一时。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如《瀛涯胜览》提到:“中国宝船到彼(指到达国家),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取紵丝、瓷器等物。
德化瓷器发展史
德化瓷器发展史德化瓷器是中国福建省德化县的著名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白瓷和青瓷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德化瓷器的发展史:一、起源与早期发展德化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福建地区的制瓷业已经开始发展。
然而,德化瓷器的独特风格和工艺技术是在宋代形成的。
在元代,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德化瓷器开始向外输出,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二、明代时期的繁荣到了明代,德化瓷器迎来了繁荣时期。
在永乐年间,德化窑被指定为官窑,为宫廷烧制瓷器。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以白瓷和青瓷为主,其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以“象牙白”为代表的德化白瓷,其釉色乳白如凝脂,温润透亮,被誉为“中国白”或“瓷中珍品”。
三、清代至民国的传承与创新清代至民国时期,德化瓷器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清代的德化瓷器除了传统的白瓷和青瓷外,还增加了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等多种装饰手法。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工艺和装饰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四、现代的复兴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德化瓷器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近年来,德化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也屡获殊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德化瓷器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胎质细腻,釉面光洁如玉;其次是装饰手法多样,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等多种装饰手法;最后是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些特点使得德化瓷器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
六、传承与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德化瓷器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当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通过建立博物馆、展览馆等平台,向公众展示德化瓷器的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传承人、推广传统技艺等方式,确保德化瓷器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德化陶瓷历史
德化陶瓷历史资料来源:/386933.html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
德化窑瓷器作为一个民窑,具有自己独特的制瓷技术和装饰风格。
在历史上,德化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重要产瓷区和外销瓷重要的产地之一,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
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脚下,地近东南沿海,全县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
德化瓷的窑火,始烧于唐,闻名于宋,鼎盛于明,清,德化窑以白瓷闻名于世。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跃居主要地位。
晚清以后,德化瓷业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就整个瓷业状况而言,基本还是沿袭传统手工操作工艺。
解放后,德化瓷业生产获得新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对德化窑古代传统瓷器艺术形式的分类研究中,德化窑的白瓷无疑是重要的代表。
宋元时期德化就开始生产白瓷,发展到了明代是白瓷的生产高峰期。
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在宋元之上。
明代德化窑的一个最成功的创造就是“象牙白”瓷的烧制取得成功,这种瓷质在白色中微闪黄色犹如凝脂,似白玉,一出品就震惊中外。
明中晚期,德化窑开始烧制青花瓷。
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德化的青花瓷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瓷塑也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雕塑大师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宗等并流传下来许多价值连城的瓷器作品,再加上德化“象牙白”的独特瓷质,为世人所赞赏,开创了德化窑雕塑艺术的新纪元。
除此而外,其他动物雕塑也很盛行。
德化白瓷的装饰特点有:1)胎骨细柔坚致,釉水洁净匀厚;2)各类器型丰富,有人物、陈设供器、日用器皿和特艺瓷器;3)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法、印花法、堆贴法、透雕法。
德化陶瓷的“新丝路”
31- 今日视点 -32FOCUS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1292年,马可·波罗归国时,从福建带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尼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
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的说法。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的叶文程老先生说:“明代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年间。
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国。
当时在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进入欧洲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地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
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瓷器这样的贵重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贸易从零起步,逐渐恢复和发展。
1952年,德化县供销社开始收购陶瓷器,销往国内市场。
1955年,德化陶瓷恢复出口,主要产品为日用瓷。
”讲解员说。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陶瓷出口进人历史辉煌时期,德化企业家走出国门,引进西洋工艺瓷样品投入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量迅速增加,呈跨越式发展。
”资料显示,1980年,德化陶瓷出口额为1521万元,1990年达6500万元,1995年达6.5亿元,2013年,德化县陶瓷产值15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0.7%;出口交货值106亿元,增长19.0%,其中自营出口2.12亿美元,增长5.29%。
德化拥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于2011年10月17日被商务部授予“国家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德化瓷是中华最为著名的外销瓷之一
德化瓷是中华最为著名的外销瓷之一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
德化窑属于民窑,在史料上记载甚少,尤其是始烧年代,这造成了对德化窑始烧年代确定的困难,而出现了德化窑起源的“明代说”、“北宋说”以及“在五代以前,这里还不曾有过烧窑的活动”等说法。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
以白瓷塑佛像闻名。
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德化建白瓷在宋元白瓷的基础上,明代德化陶瓷工匠经过长期实践,大胆创新,烧制成功了独特风格的建白瓷器,其制作之精美,格调之高雅,达到了德化窑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从外部观察,建白瓷的胎骨,呈现细腻洁净的白色,往往带有颗粒珍珠般的闪光,俗称“糯米胎”,敲击时发出清脆叮咚的金属声。
胎体致密,玻璃相较多,透光度特别良好,在日光或灯光照耀下可映见指影。
釉水的质地坚韧莹润。
素静淡雅,如脂似玉,给人以温柔的美感享受。
仔细观察,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白微闪黄的乳白色,又称“猪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一种是白隐现肉红色,称“孩儿红”、“肉里红”、“美人红”。
前者比较普遍,后者则罕见,此两类釉色,均为德化窑独有,为一般瓷器所不能比拟。
在器型上,雕塑人物而外,明代德化窑还生产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
陈设供器是大宗产品,此类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周青铜器和当时所流行的式样。
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质朴厚重,可作为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头赏玩。
其特点是造型规整,结构合理,装饰不多,气氛庄重,以胎釉的质感取胜。
工匠善于利用器形的体积感,器形的轮廓线,以及堆贴上去的兽头、铺首、蟠螭、夔龙等凸出部分富有弹性的弧线,把体积感中最强烈部分安排在显著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装饰,烘托出浑然一体的古色古香气氛。
以习见的香炉供器为例,属于仿古类型的有印花饕餮纹双耳四足方鼎式炉、印花双螭耳三兽蹄足炉、贴花梅花纹双耳三足圆鼎式炉;属于明代典型式样的有:印花云雷纹高筒形罄式三足炉、竹节筒形三足炉、印花回形纹双螭耳宣德炉等。
从“华光礁I号”沉船看南宋德化外销瓷研究
从“华光礁I号”沉船看南宋德化外销瓷研究作者:刘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6期摘要:瓷器一直被看作中国文化的象征,而外销瓷则是中国陶瓷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刻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开放,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它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特别是销售方面,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尤其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陶瓷窑业蓬勃发展,生产的瓷器大多为出口而制。
南宋时期,德化外销瓷成为研究的焦点。
许多瓷器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就沉入海底,而沉船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华光礁I号”是我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是一项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大量南宋瓷器从水中被打捞出来,其中,德化窑的产品是外销瓷的重要代表。
这些器物丰富多样,造型精美,对研究南宋德化外销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销瓷;南宋德化瓷;华光礁华光礁,曾被称为觅出礁,坐落在西沙群岛的中部南部。
礁石露出形成了一个东西向长16海里、南北向宽5海里的湖泊,深度为20米,当地渔民通常称之为“大筐”。
礁的背面设有一个狭窄的出水道,而南面则有两条较宽的水道,为船舶提供了一个避风的进出通道。
华光礁北侧的水道非常狭窄,稍大一些的船舶难以通过,而南侧的两个水道则相对较浅,而且曲折蜿蜒。
对于那些没有机械驱动,完全依赖人力和风帆的南行古代帆船而言,在南海冬季,逆风穿越南侧的曲折水道进入华光礁躲避风暴是相当困难的。
“华光礁Ⅰ号”的沉船位置位于礁盘内,靠近礁盘的西北方向,离礁盘外围最近的地方约为50米。
在高潮时,礁盘上的珊瑚群部分会浮出水面,而在低潮时则隐藏在水下。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华光礁Ⅰ号”是在这里触礁并沉没的。
“华光礁Ⅰ号”这艘沉船被浅埋在珊瑚砂中,仅有其木制船体的底部结构还残存于水下,未发现任何上层甲板的踪迹,所有文物都集中在一起。
考古专家根据这一情况推断,沉没的船只不太可能是在礁盘内遭遇事故或被风浪冲入浅水区域的。
中国外销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外销瓷的发展历程话说中国外销瓷,那可真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就像咱们老话说的,“瓷器是中国的名片”,这话一点不假。
从唐代那会儿起,咱们中国的瓷器就开始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宝贝。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陶瓷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这些瓷器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就连外国人也为之倾倒。
据说,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就开始向外输出,到了晚唐五代到宋初,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你想啊,那时候的瓷器,就像是现在的奢侈品一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宋元到明初,是咱们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
这时候的瓷器,品种更加丰富,质量也更加上乘。
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那可是瓷器中的佼佼者。
那时候的工匠们,真是巧夺天工,把青花图案画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就爱不释手。
这些青花瓷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大量出口到国外,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到了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那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这时候的瓷器,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质量也是杠杠的。
景德镇的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的瓷器,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字?这些瓷器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更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特别是那些为外国王室定制的纹章瓷,更是精致得让人叹为观止。
那些瓷器上的图案,有的是家族徽章,有的是公司标志,每一个都充满了个性和特色。
那时候的瓷器,不仅满足了外国人的物质需求,更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你想啊,那时候的欧洲,正是对中国文化痴迷的时候。
他们看到这些精美的瓷器,就像是看到了中国的缩影一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所以,那时候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简直就是抢手货。
当然啦,中国瓷器的外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因为海上的风浪,有些瓷器在运输过程中就损坏了。
但即便如此,那些幸存下来的瓷器,还是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珍宝。
他们把这些瓷器视为艺术品,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供人观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瓷器的外销也经历了起起伏伏。
宋元外销瓷故事
宋元外销瓷故事
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出口繁荣,外销瓷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符号。
以下是两个关于宋元外销瓷的故事:
- 德化窑:德化窑址位于泉州,是宋元中国东南的外销瓷基地之一。
当时各类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德化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海上丝绸之路把德化瓷带到世界各地,它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符号。
- 磁灶窑:磁灶窑位于晋江,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浅谈德化窑与湖南宋元白瓷、青白瓷
浅谈德化窑与湖南宋元白瓷、青白瓷德化窑是我国南方地区生产外销青白瓷的主要基地之一。
产品远销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由于辽、西夏、金相继崛起,传统的“丝绸之路”受阻,从而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在输出的商品中,瓷器占重要地位。
在外销瓷商品的影响下,湖南耒阳、衡东、益阳等地也逐渐烧制青白瓷,其产品造塑、装饰特点和烧制方法同德化窑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此,有必要先谈谈德化窑的主要特点,结合湖南的情况,探讨其相互关系,并区别其同异。
一、德化窑青白瓷的主要特点德化窑早在五十年代作过调查,1976年进行大规模发掘。
得知始烧于宋,盛于元,至明代达到高峰,而以“中国白”(鹅绒白)誉称于世,至清代趋向衰落。
本文只谈宋元时期的情况。
宋元时期,德化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以碗坪仑窑为代表。
窑址分上下两层;下层相当北宋晚期,上层相当南宋时期,晚期屈斗宫窑为代表,相当元代。
早期——其产品以瓷盒和碗类为主,盘、碟、壶、炉次之,此外还有步量的瓶、洗、钵和象棋子等。
瓷胎细白,釉色以白釉和青白釉为主。
白釉纯白,白中泛青,深者淡绿。
多数采用叠烧法,其中碗类有些残留支钉痕或涩圈,直口深腹碗多芒口,使用对口烧,由于许多产品不使用匣钵,因而废品很多。
瓷盒,数量最多,扁体作瓜棱形、八角形或圆形,基本造型为子母口,平底微凹,盖面模印阳纹花朵、水草或游鱼,常见的有莲花、牡丹、萱草、飞雁,有些饰鱼儿莲花,象征“年年有余”。
图形往往外圈饰卷草纹、联珠纹、凸轮纹,中间饰花朵,而类似丝绸织锦图案。
这类盒习见于江西景德镇和南丰白舍窑。
碗类,数量仅次于盒,绝大部分是圆口碗,尖唇,敞口,或唇口外侈,少数唇沿状如盘口。
大型者称为“海碗”,采用叠烧,往往残留支钉痕。
敞口斜腹圈足碗则状如漏斗,俗称“撇子”。
碗底或作乳突状,有些碗残留涩圈,芒口碗则都半是直口深腹式。
此外还有少量花口碗和尖唇侈口卧足碗。
碗内装饰多采用“半刀泥”刀法或竹刷刻划图形,以牡丹、莲花和卷叶纹为主。
走进外销瓷器,历史上为什么产生外销瓷器
走进外销瓷器,历史上为什么产生外销瓷器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每年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西方人将自己的审美与需求融入中国瓷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与样式的瓷器。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存世量大国内博物馆收藏少何为贸易瓷?古代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我们过去多称为“外销瓷”,而国际上惯用的名称则是“贸易瓷”。
学界对这种贸易瓷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缘起于海外沉船的发现及打捞,1976年的韩国新安海底沉船、1980年后印度尼西亚海域哈切尔沉船等相继发现以后,海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沉船及打捞物品。
景德镇窑青花楼阁花鸟纹花口盘贸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国内的博物馆收藏贸易瓷的不多,许多瓷器当时就出口了,中国国内几乎就没有。
景德镇窑红地描金青花缠枝蕃莲纹碗(一对)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
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
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
明代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并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区。
正德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
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荷兰后来居上,在中西陶瓷贸易中独占鳌头;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仍在延续。
漳州窑红绿彩团花阿拉伯文盘“应该说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每年都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这个数量相当大,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三大名瓷-德化白瓷名家作品
中国三大名瓷-德化白瓷名家作品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
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
以白瓷塑佛像闻名。
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特征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
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
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
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福建德化县。
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
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
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
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
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
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
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
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中华民族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
曾经难以接受之“白”——德化白瓷为什么远销海外
曾经难以接受之“白”——德化白瓷为什么远销海外在历史上,德化曾经生产过青瓷、青白瓷、青花瓷,然而这些都是仿效。
唯有明末清初那道划破夜空的耀眼光芒——猪油白,或中国白、建白,成为德化永恒的骄傲。
它曾经出走终究回归,一度失传终于复活,至今还在德化的熊熊炉火中,不断地烧制。
曾经难以接受之“白”——德化白瓷为什么远销海外唐以前是青瓷的天下。
如今,碗碟、茶具、水杯、瓶罐、笔筒、香炉等等,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白瓷。
在最近一千年的“白瓷革命”中,德化窑是先驱,孤独地登临世界之巅……当代瓷雕艺术家陈仁海的白瓷作品,纱裙薄如蝉翼,近乎炫技。
白瓷的天然故乡白瓷的基础是瓷土。
明代瓷雕大师何朝宗的故居在德化县城东郊的后所村,前临浐溪,河对面的山头就是观音岐,林木葱茏。
德化文史专家王金镭告诉我,观音岐原名白泥崎,后来何朝宗做瓷雕观音出了名,才改名观音岐。
这里山脚下的高岭土最好,洁白细嫩,“好到了无法做大件,高温下会软化,要加一点永春四班的瓷土才能站起来。
何朝宗的作品都是小件,二三十公分高,就是这原因”。
根据调查,德化的高岭土储量丰富,品质卓越,铝、硅的含量较高,但氧化铁的含量却低于0.5%。
铁元素是瓷器变灰、发黑的主要原因。
上天独厚德化,让这里的瓷土无需去铁,天生适合烧制白瓷。
陈金通是毅术陶瓷研究所的艺术总监,喜欢亲自加工瓷土,完成瓷泥、制坯、上釉、烧成的全套工序。
他说:“观音岐的瓷土封禁了,现在最好的在金竹坑,不上釉,素烧出来就白润通透,和象牙一样,加色料倒是显得浊。
我制作了一些不上釉的茶具,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好的瓷土,不敢这样玩。
不过德化的瓷土也贵,别的地方每吨只要几百元,我们最贵的50万元一吨,还越来越少。
我前些年囤了一些,每吨2.5万元,舍不得随便用。
”德化的瓷土可以制作高白瓷。
《德化陶瓷志》记载:“1958年,新建瓷厂研制成功高白度瓷,经国家轻工业部测定,白度为88.8度。
”这是当时世界上白度最高的白瓷。
清中叶以后德化白瓷失传,青花瓷崛起。
何谓外销瓷中国瓷器是通过哪些渠道外销出口的
何谓外销瓷中国瓷器是通过哪些渠道外销出口的
谓外销瓷中国瓷器是通过哪些渠道外销出口的
答:专销往国外的瓷器。
中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中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在外商订购的这类外销瓷中,有许多纹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瓷绘工人精心摹绘的。
按其题材大致可分文章、人物图画、船舶图画、花卉图四类。
人物图画包括神话题材、宗教故事和风俗画(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如狩猎、收获等);船舶画一般在船上都绘有国旗,有的还有题识,码头风景画、离别图也偶有所见花卉图,寂园叟在《陶雅》中提到康熙时的一些花卉瓷绘“阴阳向背、偏及浓艳,生香冶色,纯合乎西法”,即属于此类。
中国外销瓷的繁荣,从隋唐一直保持到19世纪的最初20年。
后来由于日本和欧洲瓷业的发展,特别是清那拉氏政权的^***及造成的社会^***,使中国瓷业渐渐衰落,瓷器的外销也就每况愈下了。
清"荷兰仕女外销瓷像
鉴赏:高41厘米,这件收藏品年代为18世纪,约清乾隆时期西方广为流行的瓷像样式,仕女穿着荷兰的传统服饰—荷叶蕾丝领、蕾丝帽子、小斗蓬、长裙及著名的船形尖头鞋。
中国的外销瓷在17世纪~18世纪形成高峰,欧洲的上层贵族对洁白、坚致的中国陶瓷十分喜爱。
中国陶瓷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绝佳的装饰品,而且是足以夸耀财富的象征。
【德化窑】惊艳了世界的“中国白”瓷器,一抹凝脂如玉,堪称一绝!
*【德化窑】惊艳了世界的“中国白”瓷器,一抹凝脂如玉,堪称一绝!中国陶瓷历史上,有一种瓷器,用一抹凝脂如玉的白惊艳了世界。
积淀了千年历史与艺术的文化符号,也是明代瓷圣何朝宗心头之好,这就是极致美学——德化白瓷。
清德化窑观音像(三件)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
德化窑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
在陶瓷史上,德化白瓷大量出口海外,“中国白”(原文BLANC DE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而“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
01德化白瓷闻其名知其意福建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
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如脂似玉,光滑细腻,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光感、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故有“中国白”之称。
清代德化白釉观音坐像像高:19.2 cm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
德化瓷业,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左唐代白瓷右南宋德化窑白釉军持大英博物馆藏德化白瓷被称为“白瓷之母”关于德化白瓷的历史演变,可以总结为十二个字,即“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新于当下”。
历朝历代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了不同面貌的白瓷之美。
清代德化窑白釉瓷刻诗文椭圆形三足杯杯身刻文:天若不爱酒清代德化窑白釉瓷刻诗文花瓣形杯杯身刻文:三杯通大道早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华时,在他的游记中就已经有关于德化窑的记载。
“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之后,马可·波罗回欧洲时也带走了一些德化瓷,后来被称为“马克· 波罗瓷”,现在部分珍藏在意大利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中珍藏的马克思曾研究过的白瓷佛像02令人惊叹的圣洁之美世界各地收藏的德化白瓷观音像“中国白”在瓷器中出类拔萃无可比拟,而其中的白瓷佛像更是久负盛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外销瓷器畅销国际市场的叶文程徐本章瓷器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远在唐代即以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乃到于埃及。
历代以来,瓷器一直是我国对外的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福建省德化县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产瓷地区之一,瓷器外销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根据国外调查、发掘出土的有关资料,德化窑的产品,自宋代以来,就已大销往国外,销售范围遍及亚洲东部、南部、西部各国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在怯尼亚以南的坦噶尼喀境内,就出土了德化窑青花瓷器。
”“1964年以来,在菲律宾遗址与墓葬中就发现了数千件较完整或能够复原的德化窑瓷器。
其中以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离马尼拉约五十英里)、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坦最为集中。
”而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内都发现有中国的青白瓷影青),……从景德镇影青瓷器到德化瓷器都有。
德化瓷器在西里伯斯和爪哇就出土过不少。
……位于加坦克曼丹岛北部的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曾经发现过大是的德化窑瓷器”①目前,全县发现的宋至清古瓷窑址一百八十五处,其中五十八处发现有外销瓷产品,可见德化瓷器外销之旺盛及在我国陶瓷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古代德化瓷器的外销对探索我国特别是泉州港和南方几个重要港口的古代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古代德化窑外销的主要产品宋元时期:(一)军持(或称军持壶、净瓶,是一种专供外销的特殊器物。
)发现于碗坪仑、屈斗宫、后坑垅、后垅仔等宋元时代的窑址中,其出土的军持标本,有的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所介绿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陈列的相同①。
有的与在东爪硅出土的一样,②。
在菲律宾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等遗址也有发现。
③(二)盒(或称粉盒)。
宋元时代的德化窑已大量生产,在屈斗宫、碗坪仑、后垅仔、家春岭、内坂、大垅口、尾林、太平宫、墙坪山、湖枫林、潭仔边等窑址均有大量发现。
盒的造型精美,器形一般较低矮,盒身呈圆形或八棱形,子母口,底平而稍内凹。
胎白细坚,青白釉,口及底部无釉。
装饰花纹丰富多采,盒盖一般印有各种花草和图案,有莲花、牡丹花、菊花、葵花、云纹、凤鸟纹、钱纹和其他缠枝花草;有的盒盖的中部还有“福”、“寿”、“金玉”等吉祥文字,屈斗宫还发现盒盖上有明外销象征的“长寿新船”文字。
盒身周边印有瓜瓣纹或直道纹。
菲律宾出土的青白釉盒①与德化碗仑及其他窑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以证实是德化窑生产的外销瓷。
菲律宾马尼拉圣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址发现的盒,“装饰均以印凸细线条纹为主,纹饰有莲瓣、卷叶、牡丹、飞鹅、钱纹、万字符号、水生植物、玫瑰化等。
这些器物的造型与纹饰(根据能见到的照片与材料)均与德化屈斗宫窑窑基内的出土物基本相符”“应属于元代初期”的产品②日本在挖掘由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至元代中期)的经冢时,出土的“盒子的量最多,从一个遗迹中挖出几个盒子来是不稀奇的。
盒子有大小几种,很多是模制的。
盒子的表面有花草纹、小花纹、七宝纹、双凤纹等等,用型押表现出来”,从东京国立博物馆、佐世保文化科学馆、镜神社、御山神社、施福寺等处收藏的各地经冢出土的宋代白瓷盒子,与德化窑出土的盒子基本相似③。
这些白瓷盒子分别出土于长崎县、佐贺县、爱嫒县、德岛市、山口县、大孤府、京都市、和歌山县、静冈县、长野县、神奈川县、崎玉县各地经冢,分布很广,可见当时是一畅销的重要产品。
(三)瓶。
在盖德碗坪仑窑出土的各种花瓶中,有一种花瓣口外折,长颈,鼓腹,矮圈足,底销内凹,胎白质坚,青白釉,器底与内腹壁无釉,表面呈冰袭纹,颈部有两组划纹,腹部印云气纹。
一种敞口尖唇,长颈,鼓腹,平底,胎白质坚,瑶白釉,器底与内腹壁无釉,颈及腹部各有一组弦纹。
另一种颈间刻划两组弦纹,并堆贴一条蟠龙。
上述瓶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的销陶瓷》一书介绍的雅加达博物院所藏的相同①。
(四)小瓶。
小瓶在屈斗宫、家春岭、内坂、碗坪仑、尾林等窑址都有出土,样式颇多。
其中一种敞口,呈喇叭状,长颈,鼓腹,圈,底深凹。
青白釉,胎白细坚。
装饰花纹,一般自颈户以下模印有条状纹、草叶纹(或莲瓣纹)、缠枝花纹,模印花纹少者二层,多者五层。
制作方法应系分段模制而成,造型小巧玲珑,颇为美观。
德花出土的这种小瓶,同菲律宾出土的标本②在造型特点和装饰花纹上完全一样,在加里曼丹岛北部的东马亚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发现过与屈斗宫窑产品相同的小瓶。
③(五)小口瓶。
碗坪仑窑址采集多件。
小口,颈极短,鼓腹,腹下部逐渐收缩,肩部有一道凹线圈。
菲律宾现存的一种小口瓶与碗坪仑窑址所采集到的标本相似,应是德化窑烧造的产品。
(六)飞凤碗。
在家春岭、祖龙宫和屈斗宫窑址均有发现。
碗的外壁模印飞凤纹饰。
凤鸟,在国外称为不死鸟。
这种碗为青白釉,底部和圈足无釉。
底部中间凸出一圆圈。
这种飞凤碗在菲律宾已有出土。
(七)莲瓣碗:(八)墩子式碗:上两种碗在屈斗宫等窑址中都有发现。
斯里兰卡已有出土。
(九)盖壶(或称酒壶、水壶)。
壶的造型是:小口,折腹,带盖,平底微凹,前附流,后附把,腹壁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或草叶纹。
釉色青而微泛黄,底足无釉。
胎色黄,质松脆,或许是未烧熟的缘故。
屈斗宫窑出土的这种壶,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一样。
(十)罐形壶:在碗坪仑窑采集的另一种壶,敛口,颈极短,鼓腹。
肩部有流,带把,底平而稍内凹。
胎色白,青白釉,底部无釉。
器的中部有一道凸棱,应是分段模制的结果,一件上腥壁印卷纹,下腹壁印波浪纹。
另一件肩部印莲花瓣一圈,器壁作瓜棱形。
这种罐形壶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
(十一)钵。
直口,方唇,深腹,圈足。
胎色白,质细坚,青白釉,口沿无釉,釉面有大小开片。
器表一般为素面,无任何装饰。
碗坪仑窑出土的这类器物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对照比较,其造型特点基本相似。
(十二)弦纹洗(或称枢府洗)。
口微敞,浅腹,腹部有一道凸弦纹,圈足,平底,足底无釉。
有的青白釉,有的白面带黄。
这种洗在屈斗宫窑曾大量生产过,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已有发现。
(十三)高足杯。
在屈斗宫、祖龙宫、碗坪仓等窑址均有发现。
以屈斗宫一件为例,高7.3、口径11、足高3、杯深4.4、足径4、边唇厚0.3厘米,敞口,鼓腹,高足。
青白釉,素面或阳印瘦莲瓣纹。
屈斗宫窑发现的这种高足杯和菲律宾出土的相同。
此外,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的经冢里与中国白瓷盒子同时出土的还有白瓷小壶、小盖壶、小盘、香炉小皿碗、白瓷轮花小皿、四耳壶、梅花瓶、小注、涡纹、白瓷莲唐草纹瓶,这些白瓷产品有的带有青白色(影青)。
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原物和图片可以对照,无法肯定是属于我国那个窑口所产,但这些与德化窑宋元时代的釉色和造型有类似的产品,也为研究德化窑的外销品种提供了新的线索。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由于沿海地区制瓷衰落,瓷器产地转向山区,德化由于瓷土和燃烧资源丰富,制瓷业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古瓷窑址由宋、元的三十三处突增到一百五十二处,产品继续外销,国外发现的主要产品有:(一)梅花杯:这种器物曾在屈斗宫、祖龙宫、后窑、岭兜、桐岭、窑垅山等窑址发现,其中祖龙宫窑发现最多,大小不一。
现选择两式加以介绍:Ⅰ式:口径和底径呈椭圆形,口径9.8×7.6、高 6.8、底径 3.4×4.8厘米,口沿外侈。
杯的外表一边堆上梅花纹,堆贴有三朵梅花,一边梅枝上堆贴有一朵花蕊,二片花叶,底周附上一笔架形的梅花树杆,作为杯的承托脚架;足架与底周间有些缝隙。
整个器身颇厚重,色泽为牙白色,腹壁薄能映见指影。
Ⅱ式:造型与Ⅰ式同,只是较小巧,口径7×4.8、高4.6底径2.3×3厘米。
腹壁两边均堆上两朵对称相同的梅花。
这种白釉梅花杯在桐岭窑发现的造型基本上与祖龙宫窑址发现的相似,只是口部已接近圆形,椭圆度不大,口径6.7×6.2、高4.8、底径2.8×3.5厘米。
腹壁一边在树枝上堆三朵梅花,另一边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蕊和两片花叶,釉色光泽滋润。
上述白釉梅花杯与波西尔著《中国美术》一要自外国博物院藏品的图录和牛津大学1924年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一书中介绍与英王爱德华七世陈列室中的藏品相同。
(二)瓷观音和其他瓷塑。
德化瓷观音是明清时代畅销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
特别是明代朝宗雕制的瓷观音,被称为“东方艺术”,视为珍璧,有“天下共宝之”之誉,其高超的雕制艺术垂范后世。
法人什尔定就藏有精工珍制女如象牙,全身釉色如鹅绒的关公雕像以及菩提、达摩、锺离权等明代瓷塑,流散在日本的有明代何朝宗雕制的达摩像一尊(盘坐,有台,高一尺二)观音像二尊(跌坐,袖手披裙,一高六寸,有一念珠露袖外,极为别致;另一高七寸;十八手准提佛一尊高一点二尺);观音像一尊(高一尺,观音盘坐于山洞之内,两旁有十八罗汉错杂盘踞,姿态万千,骑有龙虎等兽,像前立有韦罗一,极为珍奇)。
波西尔著《中国美术》也介绍了德化窑销售在外国的瓷观音藏品。
(三)瓷狮子。
在屈斗宫、祖龙宫和岭兜窑均有发现,其中以岭兜窑的产品最为精致,造型与波西尔某种《中国美术》一书图录所介绍的非常相似。
(四)龙虎爵形杯。
这种杯口沿呈椭圆叶太的喇叭口,口宽足小,整体呈漏斗状。
外部贴印云纹、龙、虎、松、梅、鹿,有的还有蟾蜍,造型奇特美观。
在祖龙宫窑有大量发现,与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相同。
(五)梅花高把杯。
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介绍的是在波斯购买德化窑梅花高把杯,杯上贴有梅花纹饰,这种器物在德化祖龙宫窑已有发现。
(六)透雕荷时式洗。
霍〓蒸著录介绍德化窑外销国外的透雕荷时式洗在德化祖龙窑也有发现。
(七)雕狮瓷印章。
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介绍得自爱尔兰之泽中的为德化窑所烧造的雕狮四方瓷印章,现在德化祖龙宫、岭兜等明代窑址都有发现,章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上面雕有蹲着的狮子。
波西尔还谈到“此印章之发现,昔颇引起一般英人之研究”。
德化窑生产的一枚虬龙盘绕的方形印章,高三点五寸,周二寸,曾由莆田县流散到美国。
(八)盒(或称印泥盒、粉盒)。
明清时代的盒与宋元时代的盒在釉色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别,明清的盒以建白和白釉为主,质地比宋元滋润莹泽,但纹饰没有宋元时代丰富。
屈斗宫明窑出土的盒,盖顶印有牡丹花一朵,边缘装饰有直道纹,底部边缘也有此种装饰。
岭兜后山窑址出土的有的盒身呈椭圆形,顶部微敛,足低矮,外腹壁印缠枝花方。
有的盒身分六棱,腹壁直,平底矮足,口底呈六角形,六个棱面各印有花草纹。
这种圆盒在国外已有多处发现。
(九)釉外云彩大盘。
雅加达博物院集藏的中国古陶瓷,其中第二十橱有书阿拉伯文字釉外云彩大盘二件,其文字大意是颂赞主宰安拉、到圣穆罕默德的伟大及教长阿布伯加,奥期曼和阿利等的贤明与宽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