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雅俗共赏

合集下载

雅俗共赏才是真生活作文

雅俗共赏才是真生活作文

雅俗共赏才是真生活作文古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文化的特点原本就是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才是真生活。

文化的多元化更是如今社会的基本形式,所以面对这样分(纷)繁杂乱的社会,如何审视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我以为,面对如此的考验,我们应当学会雅俗共赏,去粗取精。

“雅俗共赏”,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冲击,文化融合时首先要具备的能力。

对于如此大的一个世界,充斥着无数民族,无数的文化。

他们各自具有其自己的特点。

如美利坚文化热情外露,英格兰文化拘谨内敛。

这些文化所产生的物质文化更是天差地别,美国黑人的街舞饶舌,英国绅士的蓝调爵士。

这些都是文化上的差异,这些也是多元文化构成所不可避免的因素。

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国崛起后面临世界狂潮冲击的新生代,有一颗包容,共赏的心是必需的。

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包容并学习先进,才能被历史所接纳,被世界所承认。

而应该有一颗进取,平淡而宽容的心去面对。

只有敢于面对任何冲击。

才能坚定地继续矗立着。

“去粗取精”,是在学会包容之后智者的选择,这是一种进步的手段。

文明文化的发展,自然是人类的努力,但是想要进步,要求发展往往一些先进的思考,在我们接受了之后,该做的就是去筛选,更甚者就是去吸取,去吸收。

古代中国先进的四大发明,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是接纳,并双手拿着交给了欧洲人,而欧洲人从阿拉伯人手中接过他(它)们并把他(它)们融入了自己的文化中,才有了“新航路的开辟”。

学会吸收才是进步的开始,如今英语的使用已可说是百分百,我们的成长正是充斥着英语歌曲。

电影,这才是一种文化的吸收。

反之,日本的漫画,动画进入中国后只给大部分青少年留下迷恋游戏,电视的结果,这又是否应该值得我们仔细思索。

故而,最终最值得我们审视自己,审视文化的是:如何培养自己一种真正的审美能力。

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球,必然会仍然充满各式各样的文化。

我们在面对如今文化生活的同时,该学会的是一种真正的审美能力,审视文化,审视生活。

这才是我们该抱有的态度。

“雅俗共赏”小议

“雅俗共赏”小议

雅俗共赏长期是文艺界包括诗词界采用的玉尺和标准,但它一直在争议和使人困惑之中,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

雅与俗的涵义和区分,最早见于《诗经》,“雅颂”为士大夫们所创作,“国风”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到了宋玉《对楚王问》,说得更清楚:“客有歌于郢者,其始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一个“始”字,不仅揭示了俗与雅出现的先后次序,同时还标明了参与者人数的多少。

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清楚的看出诗词歌曲都是起于民间大众,后经文人雅士的修饰乃至写作才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长期共赏共存的格局。

可以说俗是母体,雅是俗孕育出来的。

有俗才有雅,如同有数量才有质量,有普及才有提高一样。

这是诗歌发展的规律。

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雅俗双方调整的过程。

雅俗共赏究竟是以雅为主还是以俗为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俗是起点,雅是共同趋向的目标。

有唐一代,文人雅士煽起炽热的诗风,诗歌雅化得很。

到了宋朝,不得不回向俗化,连做诗不好懂的黄山谷也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主张。

胡适说得更贴切:宋诗的好处就在于“做诗如话”。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自然是雅俗共赏的,由于雅士的参入,后来也渐渐雅化了。

共赏变成了自赏,与音乐也脱了节。

从宋人的“以俗为雅”及常语说的“俗不伤雅”,可以看出其中宾主之分。

似乎雅是主要的,雅是终极目标,永远比俗好,但有时雅也并不一定高于俗。

拿咏雪这一题材来说吧。

张打油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全景拉向特写,多形象风趣,谁都可以传诵欣赏。

唐朝一流诗人李商隐的《对雪》就不同:“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已随江令夸春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词藻堆砌,典故又多,像谜语一般,雅则雅矣,了无诗意,谁还乐意去欣赏。

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而又妙不可言的,要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它蕴涵深而耐读,品格高而好懂。

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批注

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批注

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批注"雅俗共赏"是一个常谈的话题,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层面上的欣赏和理解。

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点批注:1. 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无论是"雅"还是"俗",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雅"可以指作品的高雅、精致、文化内涵深厚,需要一定的学识和修养才能理解和欣赏;而"俗"则可能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触动更广泛的受众。

无论是"雅"还是"俗",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品味和欣赏。

2. 不同审美取向的存在,"雅俗共赏"也反映了不同人群、不同审美取向的存在。

有些人更倾向于欣赏那些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雅"之作,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俗"之作。

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是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多样性。

3. 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雅俗共赏"也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方面,"雅"之作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审美情操,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俗"之作可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社会百态,引起共鸣,具有更直接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雅俗共赏"也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和意义。

总的来说,"雅俗共赏"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不同审美取向的存在以及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欣赏和批注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尊重不同的审美取向,发掘作品的多重魅力。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雅俗共赏,古时所用驳诘,后泛指对民间与士人文化的包容与共享。

雅俗共赏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文化活动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雅俗共赏。

它是指士人与民间人士通过文化活动相互欣赏、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现象。

雅俗共赏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普及与融合,另一方面彰显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古代,文化是以士人为主导的,他们通常只接触高雅的文艺作品,而民间文化则被认为是庸俗的。

然而,当时的士人在学习和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也开始对民间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尝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领域中。

他们将民间文化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研究和包容民间文化,士人们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使得自己的文化更加真实、丰富而多样化。

在雅俗共赏的过程中,士人不仅欣赏民间文化的精髓部分,还尝试通过创作、传承和解读的方式来弘扬民间文化。

例如,在文人学士中盛行的韵书,便是对民间韵文的整理与保存。

通过编撰韵书,士人们不仅能够理解并吸收民间文化的韵脚和节奏,还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作品与民间文化产生联系,使得自己的创作更具张力和独特性。

雅俗共赏不仅可以使士人充分了解民间文化,也能够让民间人士通过与士人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士人们常常举办各种座谈会、讲座和文艺表演活动,邀请民间人士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这些活动,民间人士有机会与士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中学习士人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

同时,士人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了民间人士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水平。

雅俗共赏的意义不仅限于古代。

在当今社会,雅俗共赏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间艺术的繁荣,雅俗共赏的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民间文化的价值,通过各种活动和平台展示并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例如,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展览、表演、传统节日等活动的兴起,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摘要:1.雅俗共赏的定义与意义2.雅俗共赏的作品特点3.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4.雅俗共赏的现实意义5.如何在创作中实现雅俗共赏6.雅俗共赏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雅俗共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审美标准。

所谓雅俗共赏,指的是一种艺术作品既能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让普通大众易于接受和欣赏。

这种作品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食粮。

首先,我们要了解雅俗共赏的作品特点。

这类作品往往以真实、贴近生活为主题,既不高傲自赏,也不媚俗迎合。

在艺术表现上,它们既保留了高雅艺术的韵味,又具有通俗艺术的亲和力。

正如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说:“艺术要贴近生活,为大众服务。

”他的画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高雅的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使广大民众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其次,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

在这种作品中,高雅与通俗相互融合,既能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又能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的乐趣。

这种审美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在现实生活中,雅俗共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倡文化包容性,鼓励人们跨越阶层、地域、年龄等界限,共同享受艺术的美好。

同时,它还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要求创作者关注民生、传播正能量。

那么,如何在创作中实现雅俗共赏呢?首先,创作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既能吸收高雅艺术的养分,又能了解通俗文化的特点。

其次,创作者要真诚地关注生活、关注人民,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为人民抒发情感。

最后,创作者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雅俗共赏的魅力。

总之,雅俗共赏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雅俗共赏_精品范文

雅俗共赏_精品范文

雅俗共赏文章一:雅俗共赏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

今天我想谈谈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雅俗共赏”。

什么是雅俗共赏?顾名思义,就是有些东西既可以被雅观的人欣赏,也可以被平民百姓喜爱。

比如说,歌曲《平凡之路》,它不仅深受大众喜爱,而且也被认为是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再比如说,艺术品画中画,它既能够赢得艺术界专业人士的认可,也可以让普通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雅俗共赏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现象。

因为它不仅展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艺术,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此外,雅俗共赏还具有普及性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继承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输出自己的文化。

如何实现雅俗共赏呢?首先,我们需要去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有时候,一些优秀的作品会因为被某些人视为高冷、高傲,从而被大众所忽略。

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尝试去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审美观。

其次,大众媒体也需要在推广文艺时候加大力度。

比如说,电影、音乐、综艺节目等可以采取更多的宣传策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好的文艺作品。

综上所述,雅俗共赏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现象,它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的文化传承。

让我们一起拥抱雅俗共赏,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用词分析:通过运用“形象化、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例如“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另外用“体现普及性、文化传承、提高社会文化素养”等高频词语,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文章二:不应过分关注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是一种现象,但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

因为一些文艺作品不是为了适应普罗大众而出现的。

有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具有通俗性,但因其独特性和独到之处被高估重视。

这种文艺作品需要更加精细的品味、更深入的挖掘,不能用冷门或晦涩来定义。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缓脚步,细细品尝,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价值。

当然,雅俗共赏是有一定价值的。

可以从民众大众的需求角度去探究,以产生和满足需求为目标,逐渐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摘要:雅俗共赏理念起源于古代中国文化,是指通过有礼貌的交流、和平共处以及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

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不同方面得到了发展和表达,如礼仪、文学艺术、形式活动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雅俗共赏的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以更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和需求。

本文将讨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以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雅俗共赏、礼仪、文学艺术、当代社会《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一、引言雅俗共赏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礼貌的交流、和平共处以及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它的普及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并且在许多不同方面得到了发展和表达,如礼仪、文学艺术、形式活动等。

二、雅俗共赏理念的主要内容1、礼仪礼仪是雅俗共赏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行为举止,具体体现在讲究礼节、装束、言谈、行为等方面。

古代礼仪以礼物、贡品、礼拜等形式表达,倡导人们要严格遵守礼节,以此作为自己的容貌和形象。

2、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体现出雅俗共赏理念的精神。

文学艺术被普遍认为蕴含着礼仪观念,从而使得文艺作品的受众更加广泛。

此外,文学艺术也可以用作传播道德价值的有效工具,尤其是通过叙事的形式,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道德准则。

3、形式活动另外,形式活动也可以体现雅俗共赏理念,如古代的庆典、宴会、祭祀等,都是庆祝活动,具有显著的礼仪意义,参与者要礼节得当,尊重彼此的观念和宗教观念,以示尊重和尊重。

三、雅俗共赏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雅俗共赏理念已经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以更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和需求。

比如,礼仪上已经从古代的礼节和行为规范中渐渐引申出来,因此,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礼仪,更加注重言语礼节、行为礼节以及网络礼仪。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在人类社会中,雅俗之分一直存在着。

雅指的是高雅、典雅的文化艺术形式,而俗则是指通俗、平民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传统上,雅与俗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人们常常将二者看作是彼此互斥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雅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开始尝试将雅俗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共赏的效果。

雅俗共赏是一种新的审美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界限,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雅俗共赏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可以同时欣赏到高雅与通俗的艺术作品,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审美视野。

这种共赏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还能够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雅俗共赏的感悟在于,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格局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

无论是高雅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歌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所属的等级,而在于它所能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因此,无论是雅还是俗,只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在于,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高低,而在于其所传达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在传统观念中,高雅的艺术往往被视为思想深刻、情感高尚的代表,而通俗的艺术则被认为是娱乐性质更强的形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平实、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华丽。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体现在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和理解上。

在过去,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高雅的艺术形式。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接触和理解艺术的机会。

因此,雅俗共赏的感悟在于,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在于,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过去,人们常常将艺术划分为高雅和俗气两个极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简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唐代“雅俗共赏”发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提示:涉及的文体或审美形式是禅宗语录、传奇,涉及 的历史人物或著作是韩愈的《毛颖传》等的出现。
概述本段“雅俗共赏”是“自然而然的趋势”的社会
原因。
提示:门第垮台,社会等级不再固定,“士”和“民”互 相流通,因多数来自民间的士人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 活态度,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 变那些俗的,所以雅士必须理会或迁就俗士的趣味,最后“大 家打成一片”,“雅俗共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 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 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 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 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 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 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 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 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 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 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 当然,所谓“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朱自清在文章结束时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 一个基本态势:文学、文化正在走向民间,出现了大众化、 通俗化,最终走雅俗共赏的道路。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安史之乱”后,“士”和“民”这两个等级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这个阶段“士”有哪些特点?
提示:“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没有先前严格 和清楚,两者互相流通,其中士人流落民间的少,而老百姓 加入士流的却多起来了。

雅俗共赏最精辟的解释

雅俗共赏最精辟的解释

雅俗共赏最精辟的解释雅俗共赏,读起来虽有点不太通顺,但是用在这里却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种东西的两种极端的评价:既不雅,又不俗。

俗气和低级趣味。

雅俗共赏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雅俗两种相反的特点的事物同时具备,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俗”只能是普通老百姓才会接受的事情,而“雅”,只有达官贵人才会享受的起的。

所以,只有雅俗共赏,才能让人接受。

也可以说,艺术作品的两面性也是常见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他们都是雅俗共赏的典型代表。

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也是这样的吧!比如那些电视剧,还有那些历史教科书之类的。

你看这些剧,它不仅仅只有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正是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他们。

或许你觉得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没什么,但是,换做你,想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吗?不想!那是不可能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部电视剧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力,你又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历史教科书,它的意义何止如此啊!单单是它自身,就足够让人爱不释手,更别说它自身的教育意义了。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经济大变革吧!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在打仗,原本的朝廷也腐败不堪,各个诸侯国在战争中纷纷涌现出了无数的能人异士,那时候的名将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武双全。

从《兰亭序》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文笔的清秀灵活;从《水浒传》中可以看出英雄们的豪放粗犷;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这些都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感悟,这些感悟,也是艺术作品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它们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对于这些,你难道不赞同吗?诗词、音乐、电视剧、历史书籍,它们都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如果你对它们没兴趣,那么,也请尊重它们。

它们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试问:若是没有了它们,生活该怎么继续下去呢?所以,学习它们,并且热爱它们,才是明智的选择。

雅俗共赏,这四个字其实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艺术作品应当是雅俗共赏的。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中,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雅俗共赏是指文学作品既能够被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欣赏,又能够被广大民众所喜爱。

在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们通常以雅致高深的文学作品为乐,他们追求着内涵深刻、意境高远的艺术表现。

而普通百姓则更倾向于直接、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他们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生活情感。

雅俗共赏的存在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阶层,而是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则是指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

古代文学作品通常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

形式美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和艺术技巧等方面。

古代文人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也经过精心设计,往往呈现出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的艺术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完整的美感。

意境美则是指作品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境界。

古代文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情感等手法,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雅俗共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士大夫们通过欣赏高雅文学作品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而广大民众则通过欣赏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获得娱乐和情感寄托。

艺术审美则是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得到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

作品的艺术表现决定了它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只有既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具备艺术价值,作品才能够在雅俗共赏中得到肯定。

古代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与艺术审美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也更加多元化。

因此,文学作品需要在保持高雅性的同时,注重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4.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说《西厢记》与《水浒传》都是“雅俗共 赏”的作品? 我的理解:因为这两部作品均符合“雅俗共赏”的条件, 《西 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 《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 “男女”
是“人之大欲”之一, “官逼民反”是人之常情,这些东西俗 人同情,雅人也乐于接受。


说教 (jià o) . 教 教 书(jiāo) .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二、字形辨认
yǎ(雅)俗共赏 (稚) 幼 zhì tuō(脱)离 tuì (蜕)变 (籍) 祖 jí (藉) 枕 jiè
(颐)和园 yí xī xī(熙)(熙)攘攘
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 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彼此之间有距离, 甚至有隔膜,缺少共同语言。对立导向交融,新一轮文化融 合开始进行, “雅俗共赏”“通俗化”及“大众化”号召的就 是这种客观趋势的话语表现。作者希望看到在二十世纪里完 成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雅俗结合的事业。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6.结合本文,谈谈朱自清的文风有何特点?
我的理解:本文先用八个段落细细梳理了唐宋文学 “雅”“俗”问题的历史沿革,每提出一个新见解,都是理 据详备。如:对唐宋“语录体”“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 取群众”的阐述,侧重论述其“求真”的两重含意,析理非 常明晰;为说明“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 有没有„„雅化越深, ‘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的 观点,作者引用了耳熟能详的《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等文学名著。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社会外因 宋 文学内因 二、“雅俗 共赏的历史 发展” 论雅俗 共赏 宋 以 后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导言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秉持着一种独特的理念,即雅俗共赏。

这一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态度。

无论是高雅的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欣赏并体验到美的愉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包括雅俗共赏的概念、审美趣味的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雅俗共赏的概念雅俗共赏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了不同社会阶层都能欣赏同一种美的内涵。

雅指的是经典文化、高雅艺术,而俗则表示通俗文化、民间艺术。

雅俗共赏即是将高雅和通俗文化相结合,让不同社会群体都能欣赏美的价值。

古代文人雅士崇尚雅,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们通过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行人文精神的追求。

而普通百姓则更多地与俗相伴。

民间艺术如戏曲、民间音乐等成为了他们欣赏美的途径。

通过雅俗共赏,不同群体的审美趣味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二、审美趣味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和主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绘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等题材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

其次,审美趣味还可以从审美标准的不同体现出来。

古代文人雅士以“不拘一格、任其自然”为宗旨,强调意境和境界的表现。

而百姓则更多地注重形式和情感的共鸣。

此外,中国古代的审美趣味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上。

传统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选择。

文人雅士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民间艺术如戏曲、曲艺等则提供了人们欣赏和享受的机会。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雅俗共赏的观念告诉我们,美是普遍存在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

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应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审美趣味的多样性表明,人们对美的理解存在差异。

雅俗共赏评价

雅俗共赏评价

雅俗共赏评价雅俗共赏是一种评价方法,旨在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其优缺点,从而形成准确而全面的评价。

在这种评价中,雅与俗两个词语并不是互为对立的概念,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正因为事物具有雅俗两个方面,才能给人们带来丰富而多样的感受。

首先,雅俗共赏评价方法的核心在于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无论是雅或俗,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事物。

一件事物要想得到准确的评价,必须摆脱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通过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可以把握到其内在的精髓与特质,形成有深度的评价。

其次,雅与俗并不代表高低贵贱的划分,而是一种对事物不同面向的审视。

雅指的是事物的高尚、精致、纯正的一面,它涉及到事物的品质、内涵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雅可以是一种对于品位、修养和情操的追求。

而俗则是事物的通俗、平凡、普遍的一面,它体现了事物的普适性与大众化。

俗并不意味着低俗或庸俗,而是事物能够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一面。

在进行雅俗共赏评价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事物本身的特征,不偏废雅或偏向俗,而是以一个平衡的态度去评价。

通过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价值。

同时,也可以触及到大众对事物的共同认同与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雅俗共赏评价方法是一种客观侧重、全面平衡的评价方式。

只有在对事物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充分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形成准确而有深度的评价。

雅俗共赏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使我们在欣赏事物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魅力所在。

通过雅俗共赏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事物的美与趣味,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雅俗共赏评价方法在文化交流、艺术欣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雅俗共赏评价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事物,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雅俗共赏,是指雅与俗的东西能够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欣赏和理解。

雅俗共赏的概念早在古代就有出现,它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中,雅俗共赏也逐渐成为人们对于艺术、文化、娱乐等领域的重要追求之一。

本文将以论雅俗共赏为主题,探讨人们对雅俗共赏的感悟和体验。

雅俗共赏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传统上,雅被认为是高雅文化,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欣赏;而俗则是通俗文化,大众化的娱乐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多样性的追求,雅俗共赏的概念应运而生。

它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将雅与俗相结合,使得高雅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雅俗共赏的实践体现在各个领域。

在音乐方面,传统的古典音乐以其高雅的形式和复杂的演奏技巧,常常被认为是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然而,随着摇滚、流行音乐的兴起,这些通俗的音乐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边界,也使得更多的人对音乐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

同样地,在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雅俗共赏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一些充满创意和现代感的艺术作品,既能够吸引专业艺术家的关注,也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

雅俗共赏的价值在于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高雅文化常常只是停留在少数人的范畴内,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

而俗的文化则过于娱乐化,缺乏深度和内涵。

雅俗共赏的出现,使得高雅文化得以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文学领域,一些现代作家通过运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化的题材,创作出富有高雅内涵的作品,既能够吸引大众的阅读,又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雅俗共赏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传媒的引导。

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雅俗共赏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传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传播和推广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使得大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和了解雅俗共赏的内容。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价值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价值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沉淀和积淀,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

雅俗共赏,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魅力。

它不仅能够引导人们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还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雅俗共赏:文化的融合雅俗共赏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高贵与平民生活方式的融合。

可以说,它在不同流派的文化之间建立了桥梁,还整合了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雅俗共赏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更是一种人民生活的态度。

从古至今,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二、人民工艺美术:雅俗共赏的代表人民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集雅俗于一身,是雅俗共赏的代表。

而人民工艺美术的和谐、纯净和舒适的艺术风格,以及对人民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的描绘,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工艺品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

三、曲艺文化:雅俗共赏的精髓曲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古代音乐、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是雅俗共赏的精髓。

不仅具有古老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且以其平民化、大众化的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种文化娱乐和精神放松的方式。

曲艺文化所蕴含的阅读习惯、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修养,还有助于推进社会文化的整体升华。

四、书法艺术:雅俗共赏的另一种表达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高深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包含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一系列哲学思想和文化智慧,而且展现了书法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审美态度和阅读文化的能力。

书法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另一种表达,它通过书法家的笔触和意境,为人们展示了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

五、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高度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内涵,从而在当今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维护和展示民族的文化自信。

雅俗共赏才是正确态度作文

雅俗共赏才是正确态度作文

雅俗共赏才是正确态度作文
雅俗共赏,这才是咱的正确态度。

说到艺术,有些人可能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东西,离咱们老百
姓远着呢。

但我说啊,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雅俗共赏,
这才是咱们的正确态度。

你瞧那街头的老艺人,一把二胡拉得悠扬动听,那不就是艺术吗?虽然简单,但听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这种接地气的艺术,谁不
喜欢呢?
再说说那大剧院里的交响乐,还有美术馆里的油画。

哇,那叫
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咱也得承认,这些高雅艺术确实让人眼前
一亮,心灵震撼。

不过啊,我觉得艺术这东西,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高雅艺术
和民间艺术,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各有各的特色和魅力。

它们
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这样艺术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啊,咱们看待艺术的时候,别老是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眼光。

艺术是大家的,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雅俗共赏,这才是咱们的正确态度。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

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

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的是“雅俗共赏”体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雅俗两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异求同,在对峙的同时走到一起。

倘若简单划分,中国传统文化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

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财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当。

二者的对立和分离一直很明确,落实到文艺方面,就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阂。

各时代的大致情况,朱先生有比较充分的介绍。

用现代文化学的术语说,这叫作文化的“断裂”现象,即一种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峙。

但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冲突,也不停地对流。

不同文化之间会在碰撞过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

现代文化学把这种想象称为文化的传播和融汇。

文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

正如《论雅俗共赏》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

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

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

但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所改造,更不会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于雅文艺之林。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由于文化不断发展,雅俗方面相互融汇,所以雅文艺和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一再出现互易其位的结果。

昨日之雅,可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为明日之雅。

每一轮雅俗对立而又雅俗趋同的局面,都是暂时现象,时间会改变它们的关系和位置。

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

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
学系。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从这时起,朱自清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中国古 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上,同时写作了不少杂 文、书评,并陆续仍有散文集出版。
抗战期间,由于昆明物价飞涨,家庭人 口多,花费大,入不敷出,生活极为困苦, 朱自清得了胃病,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 仍日以继夜工作,进入了高产创作时期,先 后有《伦敦杂记》、《新诗杂话》、《诗言 志辨》、《经典常谈》等著作问世。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 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 给予称赞,赞扬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朱自清的一生, 是从作家到学者的一 生,在他有限的生命 中,他始终把自己的 研究工作与文学创作 和鉴赏活动紧紧联系 在一起,身后留下著 作二十余种,约二百 万言,这是留给后人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贵财富。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1898年11 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移居江苏扬州, 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 著名学者。
与其同时代人一样,他幼读私塾,后入江苏 省立第八中学,1916年毕业。同年入北京大学哲 学系,1920年毕业。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 吴凇中国公学、台州浙江省第六师范、温州浙江 第十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春晖中学等 校任教,1925年8月,受聘为清华学校中文教授。 1930年,他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1931年到英国 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文
4 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 出现的时代及特 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
那些认识?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 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 “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 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 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 范作品。

雅俗共赏的意思

雅俗共赏的意思

雅俗共赏的意思雅俗共赏的意思雅俗共赏意思:雅俗:文雅和粗俗。

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

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

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附录成语(雅俗共赏)的相关知识: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读音:雅;不能读作“yā”。

书写:赏;不能写作“党”。

近义词:喜闻乐见有口皆碑反义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用法:含褒义。

多用于指文学艺术作品;优美通俗。

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组成:主谓式。

辨析:雅俗共赏偏重在“共赏”;含有被欣赏赞美的意思;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的人都能欣赏。

“有口皆碑”;偏重于“皆碑”;含有被接受称赞的意思;“皆碑”指的是所有能讲话的人。

举例:他的京剧表演得维妙维肖;精彩极了;可以说雅俗共赏。

英译:appeal to both the more and the less cultured造句1、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阳春白雪固然不错,但往往曲高和寡,倒不如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来得好,平民音乐虽不比天籁绝音那般高雅脱俗,却也能引人入胜,与人们灵魂共鸣。

3、让优美的表演艺术能普及化,做到雅俗共赏,老妪能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4、传说那本书上记载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让最残暴的`将军失声痛哭,让最抑郁的官员仰天大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故事。

5、微笑是盛开在人们脸上的一朵美丽的花,时时刻刻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微笑是一首传统的、流行的歌,每一个音符流露出来的都是真诚。

一次定格的微笑便是一幅雅俗共赏的风景画,含蓄又不失斯文。

6、这台节目,有声乐也有歌舞,还有曲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7、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新境界,因此她剪出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

8、对联属对工巧妙,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能令人捧腹大笑,而且还引人开怀畅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 俗 艺 术往 往 趋 新 追 奇 , 了吸 引 眼球 , 悦 观 众 , 合 为 取 迎 消 费 者 心 理 , 的 也 不 免 掺 杂 一 些 低 级 、 俗 、 情 等 不 有 庸 色
健 康 的成 分 。
近 代 学 者 王 国 维 在 《 间 词 话 》 讲 :词 之 雅 郑 , 人 中 “ 在 神 不 在 貌 。 叔 少 游 虽 作 艳 语 , 有 品 格 。 文 艺 作 品 的 雅 永 终 ”
上 看 , 者 又 相 互 渗 透 、 互 转 换 , 往 是 俗 中时间 的流 变 和接 受 者 的 不 同而 有 所 变化 。 并 在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条 件 下 , 雅 艺 术应 该 放 下 身段 , 高 从 通 俗 艺 术 中借 鉴 审 美 、 乐 的 有 益 因 子 ; 通 俗 艺 术 也 应 娱 而 该 远 离庸 俗 . 娱 乐 、 在 消遣 的 基 础 上 学 一 点 庄 重 、 肃 。 严 这 样 就 可 以达 到雅 俗 共 赏的 理 想的 审 美境 界 。 关 键 词 :高雅 艺 术 通俗 艺术 互渗融合 雅 俗 共 赏
“ 中属 而 和 者 数 千 人 ” 而 唱 “ 春 白 雪 ” , 国 中 属 而 国 。 阳 的 “ 和 者 . 过数 十 人 ” 这 里 的 “ 春 白雪 ” “ 里 巴人 ” 不 。 阳 与 下 与 文 学艺 术 领域 使 用 的雅 与俗 是 同一 层 面 的意 思 。 与 俗 , 雅 即 高 雅 艺 术 与 通 俗 艺 术 ,是 文 艺 活 动 发 展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高 雅 艺 术 着 重 于 从 精 神 生 活 的 维 度 提 升 人 ,触 及 人 的 灵 魂 : 通 俗艺 术 着 重 于从 世俗 生 活 的角 度训 导人 , 及 人 而 触 的行 动 。 五 , 情 节结 构 上看 , 雅 艺 术情 节结 构 复杂 , 第 从 高
《 选 ・ 玉对 楚 王 问》 载 : 时 , 都 唱 “ 里 巴人 ” , 文 宋 记 当 楚 下 的
俗 之分 , 要 在 于作 品的思 想 内涵 和美 学追 求 。第一 , 主 从 内 容 上 看 . 俗 艺 术 关 注 大 众 的 日常 生 活 实 践 , 达 普 通 通 表 大 众 的 思 想 愿 望 和 伦 理 道 德 观 念 ;而 高 雅 艺 术 则 多 与 大 众 日常 生 活 实 践 保 持 一 定 的 距 离 ,表 现 的 是 知 识 分 子 尤 其 是文 艺 研 究者 的 思想 观念 和 审美 追 求 。 二 , 蕴含 情 第 从 感 上看 , 雅 艺 术 所蕴 含 的情 感 是知 识 分子 阶层 的情 感 , 高 其 表 现 形 态是 细腻 的 、 蓄 的 、 沉 的 ; 通 俗 艺 术 流 露 含 深 而
雅 艺 术 的 态势 。 下 , 学 艺 术 领 域 的 总 体格 局表 现 为 : 当 文
高 雅 艺 术 的 受 众 日渐 减 少 ,通 俗 艺 术 逐 渐 成 为 文 化 市 场 的主流 。 如此 注重 消费 的时 代 , 雅 艺术 如何 走 向民众 , 在 高 通 俗 艺 术 如 何 “ 俗 ” 这 些 都 是 文 艺 理 论 界 必 须 面 对 的 脱 , 现 实 问题 。 在 中 国 , 早 就 有 “ 春 白雪 ” “ 里 巴 人 ” 说 。 很 阳 与 下 一 据
的 情 感 是 平 民 化 的 。 表 现 形 态 是 淳 朴 的 、 率 的 、 浅 其 直 肤
的 。 三 , 存 在 方 式 上 看 , 雅 艺 术 是 自觉 自律 的 存 在 ; 第 从 高
而 通 俗 艺 术 是 自在 自为 的 存 在 。 第 四 , 功 能 价 值 上 看 , 从
又敖赞 0 ̄f 下 刊 料201号 旬 1 i 1
\议
雅 俗
施 江 斌
: 赏 - ; H = -
( 台学 院 中 文 系 , 北 邢 台 邢 河 摘 要 :2 -- 8 年 代 以 来 。 俗 艺 术 得 到 长 足 发 0 ̄ 纪 0 通
0 4 01 50 )
会 上 文 化 修 养 较 高 的 阶 层 。 主 要 特 点 有 : 容 和 题 材 充 其 内 实 、 广 , 题 或 意 蕴 富 于 深 度 , 术 形 式 上 具 有 探 索 性 深 主 艺 和 独创 性 . 术 风 格 鲜 明 , 诸 读 者 以严 肃 的思 考 、 验 艺 诉 体 和 想 象 。 有 巨 大 的 艺 术 感 染 力 。 俗 即 平 凡 通 俗 , 俗 艺 具 通 术 是 与 高 雅 艺 术 相 对 而 言 的 一 种 浅 近 、 俗 、 易 、 行 通 平 流 的 艺 术 作 品 。 其 特 点 有 : 想 内 容 的 浅 易 , 术 形 式 的 简 思 艺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深 入 ,现 代 人 的 思 想
观 念 、 值 取 向 、 美 理 想 等 日趋 多 元 化 。 精 神 产 品 的 生 价 审
产 与 消费 发生 着 巨大 的转 变 。文 学 艺术 作 品 也 以一 种 商 品的形 态 进入 了文化 消 费市 场 。 经济 效 益 的刺 激 下 , 在 沉 寂 多 年 的 通 俗 艺 术 自2 t : 8 年 代 以 来 又 开 始 蓬 勃 兴 o i纪 0 S 起 . 来 势 之 凶猛 , 料 未 及 , 有 压 倒 或 取 代 所 谓 高 其 始 大
明 . 于 消遣 娱 乐 的功 能 。在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条件 下 , 富
展 . 成 与 高雅 艺术 相 抗 衡 , 至 压 倒 高雅 艺 术 的 态势 。 形 甚 雅 与 俗 二 元 对 立 . 内容 、 感 、 在 方 式 、 能 价 值 、 在 情 存 功 情
节 结 构 、 物 塑 造 等 方 面存 在 着 本 质 区 别 。 但 是 , 文 艺 人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