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022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 马睿建立 东晋,定 都建康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前秦
对 峙
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 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 的局面。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 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效仿南朝以此为永制。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③ 改 鲜 卑 姓 为 汉 姓 。 ( 改 汉 姓 )
推行汉化
孝文帝出行图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 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 定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 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 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 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利于农作物生长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移平海风城,易鲜文俗轨,卑未信贵一为族。甚此难集间。中用崤,武函之帝崇地宅尚,,武河非洛可力王文,里治,,
因不兹利大于举,改光革宅— 中原—。(北齐)魏收《魏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主要事实。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以追寻历史的足迹为纽带,通过创设历史场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2.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3.采用图片、实物等演示,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课堂辩论、历史课堂剧、分组讨论等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图表演示、掌握关键词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采用讨论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认识到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一、沿寻足迹(导入)中华民族的含义展示已学过的“我国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示意图二、图解历史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东汉之后,我们已经学过的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都有哪些政权?(曹魏、西晋、前秦)b.其中,前秦政权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氐族)c.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d.后来,又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e.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展示《鲜卑族生活情境图》,背诵《敕勒歌》,介绍鲜卑族历史。
2.北方民族大统一a.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展示《汉人、胡人服饰图》、北魏的武士俑、骑马俑、《采桑狩猎图》等、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可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而把民族融合推向高潮的在我国北魏时期三.魅力古都1.孝文帝迁都洛阳(出示孝文帝画像,介绍孝文帝)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顺者昌,逆者亡”,顺应潮流,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政权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背诵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
(2)北魏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推动鲜卑族汉化的改革,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2.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魏发展(2)直接目的: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3.措施:①迁都移民: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性质:一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5.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1)对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方社会进步(2)对民族关系:随着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3)对城市发展: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知识点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要求:能够举例说明)(1)经济生活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1、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1.畸形政局乱朝纲—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一卷 百战成王 仕宦当作执金吾---东汉的建立 第二卷 怀柔天下 光武中兴与民安---东汉的辉煌 第三卷 祸起宫闱 汉运渐终人心乱 ---东汉的衰亡
第四卷 苍茫大地 江山浮沉谁是主 ---历史的沉思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商、梁冀 梁冀 梁冀
七年级(上)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以汉服代穿替汉鲜服卑服; 改改汉鲜姓卑姓为汉姓;
②
③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联贵姻族联姻等。
移风易俗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 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 ,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 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 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 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兵力 对比
80万对8万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释疑解惑
拥有80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八万兵力 的东晋,你认为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
战前:强征各族人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战后:迅速土崩瓦
民,拼凑士兵八十 自相践踏,一溃而不 解,再度陷入分裂
万。
可收拾。
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时间 作战 双方
交战 原因
兵力 对比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政权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割据状态。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學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敎學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敎學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學法【课时安排】1课时【敎學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
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敎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敎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鲜 卑
鲜 卑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由鲜卑语译成汉语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 族拓跋部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拓跋珪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 瓦解后北方的分 裂局面,北方出 现了民族融合的 趋势。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 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 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 心理等方面
5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 老养老的风气。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景
北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魏
①迁都阳
孝
内容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
文
帝
②汉化 用汉制
改
措施
习汉礼
革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内容小结
北魏的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趋势
汉化措施
谢谢!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 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氏为(
)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
鲜卑族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
改革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历史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服饰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饮食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歌舞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民,拼凑士兵八十 自相践踏,一溃而不 解,再度陷入分裂
多万
可收拾
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 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匈奴 羯族
羌族
鲜卑 氐族
汉族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分钟后,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老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学习。
(二)课件展示自学指导答案,老师点拨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过渡语:同学们,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有问题的请举手?
(三)高效记忆
(四)学生默写,老师出示答案,对子互批,评定对错,比谁能得满分,针对刚才的错题再次高效记忆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
(二)课件展示自学指导答案,老师点拨重难点
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
过渡语:同学们,有关肥水之战的知识点有问题的请举手?
(三)高效记忆
(四)学生默写,老师出示答案,对子互批,评定对错,比谁能得满分,针对刚才的错题再次高效记忆。
活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P94-9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分钟)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课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日期
节次
1节
来源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
设计者
目标确立依据Fra bibliotek课标分析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教材
分析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共有三个子目:肥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讲述了北魏兴起的前景以及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意义,是第四单元: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中最为重要的一课,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南北朝之后迎来隋唐统一王朝,其改革和民族交融孕育了恢弘的盛唐文化,从现实意义来看,各民族共同努力,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培养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 C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5、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
改革是( D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少数民 族与汉族融合的例子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 元宏,鲜卑族,他四岁继 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 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 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 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 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
1.迁都
平城
洛阳
当孝文帝提出迁都时,你是否赞成?
臣赞成迁都…… 臣反对迁都……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联汉姻
北方的统一
386年,拓跋部 的首领拓跋珪改国号 魏,定都平城(今山 西大同),历史上称 为北魏。439年,北 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 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 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作为少数民 族统治者该怎样做才能巩固统治呢?
北魏孝文帝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 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少数民族
汉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哪 些民族融合的表现?
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牧马》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耕牛》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学汉礼
用汉制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说汉语 联汉姻 •穿汉服 学汉礼 •改汉姓 用汉制东魏 北齐北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课件(部编版)
谢 谢!
中国古代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大交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 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 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 01 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
课后练习
4.《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 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 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助著当世,位尽 王……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 B.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C.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D.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
材料3:出师前,苻坚自恃 材料2: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
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 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
万大军,“投鞭于江,足 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
断其流”。 ——《晋书》 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
史》
人民厌战战争 民族矛盾尖锐 苻坚骄傲轻敌
课后练习
2.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 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 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魏主雅重门族……一同四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魏所推崇的都是汉族的名门望族,并将鲜卑八姓贵族地位拔高,如同汉族士族一般有官员 选任特权。这些措施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 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 材料中主要是北魏政府对高门士族的界定,与选官制度的调整无关,此时北魏的选官制度依旧 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孝文帝结交汉族世家大族是为了缓和鲜卑贵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 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为什么失败?
从前秦方面看 (1)民族交融程度不深 (2)前秦军队指挥不当 从东晋方面看 (1)晋军英勇善战,战术正确 (2)为了保卫家园,士气高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北魏的社会状况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淝水之战为什么失败?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
胡汉矛盾的存在
汉族: 文化优越感被胡族压抑的屈辱和恐惧 胡族: 军事优越感对汉文化的复杂心态
抵制汉人?任用汉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刘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课堂同步导案
一、课前预习通过歌谣的方式巧记本课知识: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穿汉服,学汉语,
改汉姓,学汉礼。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
以孝治国真高明,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二、合作探究、展示
㈠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答: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㈡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答: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
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B.为统一全国做好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D.抑制佛教发展
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
2.(2015年山东卷)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㈡情境分析:分析下列错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岗子中学导学方案年月
年级科目
初一历史
课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编号
022
主备人
李永春
修订人
梁淑娟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
㈢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学习收获)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四、拓展延伸
㈠选择题
1.(2015年甘肃卷)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
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5题。
5.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
三、课堂检测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答: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