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独坐敬亭山》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尽”、“闲”、“相看”、“两”、“只有”等重点词汇的意思及用法。

能力目标:弄懂全诗的含义。

并培养学生理解诗文感受经典文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和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词汇的意思以及用法。

理解全诗的含义。

难点:体会作者和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情感。

三、教具、学具准备音乐、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诗文含义汇集成小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齐读古诗,明确字音指生读古诗,集体纠正错音。

全班齐读古诗。

2、理解题目含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3、找出重点字眼、理解诗文含义(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④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⑤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1、说出下列词汇的意思高飞尽:闲:厌:只有敬亭山:2、填空《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代诗人。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多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多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独坐敬亭山》教案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一班吕芝兰202111123006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卷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利用字典与注解认知诗句的意思。

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引入,阐明课题。

1.导入语:我们先展开一个课外科学知识答对。

唐朝就是我国古诗创作最强劲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存有两位最知名的诗人,他们就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去腰李白的诗,可以腰几首就腰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背诵,初步体会。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1)民主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就是生字的读音。

然后看看注解认知词句;(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3)再说出诗歌的背景,求出“寂寞”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利用诗文注解,整体认知内容。

(1)释题意。

红尘:单独的挤。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2)揪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阐释,体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

根据自己的认知,使学生用简笔画图画出来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完美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完美版
上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 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 在一群 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 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 “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 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
独坐敬亭 山

李白
知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附近)。作品极 富浪漫色彩,感情强 烈,善用比兴、夸张 的表现手法,形成了 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表现诗人与山的惜 惜相连之情。
表达对敬亭山 的喜爱之情。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拟人手法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
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它会对李 白说些什么呢?
移情训练,说一说
像诗人的母亲,会对他说:“ 孩子,别灰心,拿出生活的勇气 ”。 像诗人的朋友,会对他说:“ 朋友,别泄气,有我和你一起同 行”。
着我,我们互相对视总也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心中只有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了。
2、这首诗中写了哪些事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到低、从远到近Leabharlann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 的心情?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独坐敬亭山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
诗文
返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课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诗 人 简 介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 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
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
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 漫游生活。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 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课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赏析升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
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 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课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品读,悟诗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从“只有”两个字上,我们猜一猜,此时诗人在想
些什么?从表面上看,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
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 “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创作背景 2、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 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 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将李 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
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
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 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独坐敬亭山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独坐敬亭山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古诗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古诗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独坐敬亭山,翠影间疏烟。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也是四年级下册的必学课文之一。

在这个诗意悠长的古诗中,描绘了一位孤独的人独自坐在临水的亭子里,眺望着周围的山川风景,感叹着人生的无常和孤独。

独坐敬亭山,翠影间疏烟。

这句开头便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清幽的山谷之中,周围只有山峦起伏、翠竹垂落,清风拂过,远处有若隐若现的轻烟缭绕,给人一种出尘脱俗的感觉。

望谁巾帼丽,珠渠拂面悬。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风景,他眼前有一位巾帼飘飘的女子,如同仙子一般,珠渠青石,水波粼粼,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清冷之美,扣人心弦。

旌旆复飞楚,王侯逐凤翔。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楚国的军旗在飘扬,王侯们在追逐着飞翔的凤凰,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尽收眼底。

日回珠简影,云开雪鬓霜。

这句诗表达了人事无常的真实,时间荏苒,日月如梭,宠辱皆忘,雪鬓的苍苍已然成为昔日。

风吹绮陌动,月照梁疏疏。

这句诗描绘了风云变幻之际,人事无常,随风而动,有如飘忽的花瓣,月光洒在稀疏的梁柱间,投下淡淡的光影,让人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绿肥红瘦草,青楼正黧黧。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风景,青草丰茂,红花瘦枝,青楼黯然失色,仿佛在暗示着岁月的无情。

雁背春烟落,花枝夜月低。

这句诗表现了自然界的景象,春天,雁飞南归,身背春烟,夜晚,花枝摇曳,月亮低垂,昭示着永恒的美好。

将军白羽扇,美人青琐衣。

这句诗描绘了极尽浪漫化的景象,将军手持白羽扇,美人穿着青绢衣,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让人不禁神往。

星坠月在亭,云绕雪归堆。

这句诗写出了人们对神秘的星空的向往,星星跌落,月亮悬挂在亭上,云朵围绕着,雪花飘落在一堆堆之间,在诗人眼前展现无限奇幻之美。

黄金台上兽,绣服日迥回。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奇幻景象,黄金台上,龙凤呈祥,宛如仙境,宝衣华服,光芒四射,仿佛迎来了无尽的美好。

独坐敬亭山,翠影间疏烟。

望谁巾帼丽,珠渠拂面悬。

日回珠简影,云开雪鬓霜。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独坐敬亭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独坐敬亭山

3、“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两句诗运用拟 人,写诗人与敬亭山的惜惜相怜的感情。
寂静的境界。
相看两不厌,
释义: 我和敬亭山互相对视 而不感到厌倦的。
4
只有敬亭山。
体会: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 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释义:此时我忘记了其他的 一切,心中只有那孤独秀丽
的敬亭山。
思考:1.哪些词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独 孤 只有
2.面对着众鸟飞尽,孤云又去的孤独, 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呢?
2
孤云独去闲。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州市郊。 闲:形容云飘来飘去悠闲自
相看两不厌,厌:满在足的。样子。
只有敬亭山。
tíng
3

组词:凉亭 亭子
独众鸟高飞尽,
释义:所有的鸟儿都向着高 空飞散了。
4
孤云独去闲。
释义: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 云,却不肯停留,悠闲地飘
走了。
体会情感:“尽”、“闲” 两个字, 把读者引入一个
1
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 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
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
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
不人带着怀才
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
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注释:
5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通过描写敬亭 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了作者因怀才 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 、李白,字 _太_白__,号
_青__莲_居__士__,是我
国_唐___代大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
九百九十多首,他被人们称为_诗_仙__。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学案-第一周《独坐敬亭山》辅导总结丨人教新课标精美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学案-第一周《独坐敬亭山》辅导总结丨人教新课标精美含答案

四尧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袁并选合适的词填空
波( )壮阔
变化( )( ) ( )( )如镜 ( )( )雄伟
连( )不( ) 奇( )罗( ) 色彩( )( ) ( )( )万千
1.湖面(
),倒映着岸边杨柳的倩影。
2.远处的山峰(
),好似一条蜿蜒的巨龙。
3.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三亚,我终于见到了(
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 林 山 水 在 祖 国 名 胜 中 的 地 位 ,又 交 代 了 作者 观 赏 桂 林 山 水 的 缘 由 。 然 后 ,用 对比 的 方 法 描 述 了 漓 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 面前。
渊1冤相看两不厌袁只有敬亭山遥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 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 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 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 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渊2冤遥望洞庭山水翠袁白银盘里一青螺遥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 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 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 句作的补充说明。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 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公开课课件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公开课课件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诗人独坐在敬亭山上看到的景 象,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 感,也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纵情诗酒,以诗著称于 世。与诗人杜甫合称 “李杜”,后人言其书 得自张旭,飘然有仙气。 传世之作有《上阳台帖》 等。著有《李太白集》。
李白:人称“诗仙”,将他与 “诗圣”杜甫合称“李杜”

敬 亭 山 远 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 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 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 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 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式排 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 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孤单的云,也 就 只有那一片云
● ●
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 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突出了诗人对 敬亭山的喜爱。
●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辛弃疾诗
独坐敬亭山
• 众 鸟 高 飞 尽, 比喻,写景 孤 云 独 去 闲。 孤独,怀才不遇 • • 相 看 两 不 厌, 拟人,抒情 只 有 敬 亭 山。 惜惜相怜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 州时,距他于天宝元年(742)被迫辞 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 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 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 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 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 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 活写照。
在今安徽宣 州市郊外
云彩飘来飘去悠闲 的样子。
独 坐 敬 亭 山① 李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会写诗中的生字“亭”。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理解古诗的意思。
3.采用多种形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孤独 寂寞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 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操。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这样的环境让你有什么感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画的怎么样?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想一想画的画哪去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尽”和“去”
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了,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为祖国效力,李白既悲愤 又无奈,长期的漂泊生活,李白尝尽了人间的心酸,看透了世态炎凉。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独坐敬亭山》这个故事。
课前游戏 我说你猜
他生于唐代,是一位诗人,存于世上的诗文 有近千首,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李白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了解敬亭山的位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
独坐?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诗人看到白云和鸟儿都离他远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看到白云和鸟儿都离他远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寂寞。
诗歌创作背景
李白曾先后七次登上敬亭山,这是最后一次。此时再也没有 昔日朋友如云的场面了,再也没有纵酒当歌的潇洒了。独自 一人爬上敬亭山,孤独寂寞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 首千古绝唱。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
的“汉寿城白春银望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有各种不 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 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卜 算子”“忆秦娥”“浪淘沙”等,词牌与 词的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词按内容的长 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1字)、长调(91字以上)。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 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 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 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 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 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同:
作者同属唐朝、景物同属江南、诗词内容同属借 景抒情。
•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
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 称。 。唐 他代的中家湖晚庭光期是秋著 一名 个月诗 世两人 代相, 以和有 儒学“,相诗传豪的”书之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

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

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

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

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

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

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

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

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

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

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

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

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

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

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

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

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

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集

四年级语文下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

(课件出示
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孤独寂寞
山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