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人教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
案设计(人教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立志当早,存高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教学课题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
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
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
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应对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
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模式:朗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班级姓名评价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历史背景;掌握消息常识;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消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解释下列词语阻遏:锐不可当:业已:5、常识填空:(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新闻的一种,“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消息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消息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6、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消息?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分清课文层次,理解新闻的结构;3、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自学感悟]一、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自我检测]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要塞()阻塞()堵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当真()不含:业已: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4、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师: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生活,走进语文。
这张大家一定很熟悉。
(屏显及文字介绍。
生读。
)4月10日中午,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参加“寄语中国梦,立我少年志”签名活动。
同学们在白色的签名条幅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引领同学们树立高远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向上。
师:我是如何了解到这个消息的?生:通过新闻。
师:是的,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走近新闻:新闻筹备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要变换不同的角色,走进新闻工作室。
首先,我们来召开一个筹备会。
我想,今天的筹备会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才被发现。
(屏显。
)会议要求:走进新闻工作室的每位同学,都要变换不同的身份,筹备此次新闻报道。
1.播音员。
师: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这份新闻稿时的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请大家开始练习播音。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从大家的朗读和表情中,我发现大家的心情很好。
谁能把这个“好”说得具体一点?生:就是心情有些激动,因为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起来就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师:看来,这个新闻的标题就很吸引人。
生:读起来很振奋。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胜利在望,很是振奋人心。
师:好一个“胜利在望”,你的表达很严谨。
播音员除了要把握语气之外,还有什么要求?生:不读错字,流畅地读。
师:字音要读得准确,语气要连贯,对播音员的要求的确很高。
(屏显。
生开火车读。
)读准字音:芜湖泄气击溃歼灭管辖锐不可当要塞师:谁来强调一下重点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设计思想: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模拟新闻播报的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明显,容易分辨。
再由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讲解员来讲解各路军的渡江经过,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感受这则消息给当时中国军民的巨大鼓舞作用。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以此文为例文,学习消息的写作,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深挚愿望。
这则新闻是第一篇课文,《课标》上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因此,我想更多的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本则新闻的巨大鼓舞作用五、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4、难点,体会这则消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挑战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总结。
七、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朗读指导: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教师:研读教材,立足文本,力求问题深入浅出、准备投影仪、小教鞭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找班上朗读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模拟《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播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到导语部分,停止。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在概括段落大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段落的主题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结构。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难题,并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首先,通过导入新课环节,我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新闻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关于理论介绍,我意识到学生在理解新闻基本概念时,可能还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形象地认识新闻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准备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教学难点
-段落大意概括: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等,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要求较高。
-课后作业:针对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可能对某些题目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解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3)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6)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其学习目标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阅读,我们要全面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刻领会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战局和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要学习文章所展现的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体会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毅力和坚强意志。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传承精神,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
二、学习重难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学习的重点。
要深入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探究其对战争形势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贡献。
学习难点在于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精确的数据,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形象和战争场面的宏大壮观。
要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技巧,以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克服这些重难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篇文章,领略其中的历史魅力和文学价值。
三、预习检测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通讯报道了哪个重要历史事件?请简要概述。
2. 文章中提到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军队?请提出你的疑问。
请列举。
3. 请解释“横渡长江”这一行动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何重要意义?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助于在后续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果。
4. 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战争场面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形象?请举例说明。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 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 荻.港(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34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2.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阅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2.小组合作交流: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二、1.第①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导语:第①句话。
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
每句为一层。
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
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
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
内容讲解
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 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 作特点,分析渡江战役的 过程和影响。
示范分析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或 语句,进行深入的示范分 析,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和 分析的方法。
学生实践活动安排
阅读思考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小组讨论,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言表达
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演讲等活动,锻 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了解相对较少。
02
学生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深入思考和探
究的能力。
03
学生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重
点词语等。但对于新闻写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重点难点梳理
重点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特点,理 解新闻的背景和主题,分析新闻 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课文定位
本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新闻作品,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篇课文 ,学生可以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 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 特点,了解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 法;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词语和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短文或 评论,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04
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 提出问题。
专注度
学生是否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 ,及时记录。
互动性
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互动,是否能够合 作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 阅读 1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赛课导学案_9
语文导学案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班级八年级班教师寄语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掌握记忆“歼灭”、“溃退”等词语的形、音、义、用等;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注音识字溃(kuì)败歼(jiān)灭锐不可当(dāng)芜(wú)湖督(dū)战2.选词填空(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A__(A.溃退 B.溃败 C.溃灭),毫无斗志。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B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3)我已__C___(A.战胜 B.消除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战。
(4)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___C__(A.扩充 B.发展 C.扩展)中。
3.填空(1)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真实地报到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议论和说明。
【整体感知】梳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指出其的新闻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合作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它是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的战探究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岛屿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内涵、意义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2.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 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测试和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长江大桥》:介绍长江大桥的历史和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基础设施的背后故事。
视频资源: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纪录片:通过视频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壮丽场景。
- 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的讲解,加深对解放战争的理解。
2. 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教师反馈:
- 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后拓展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享学生的优秀成果,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感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深刻内涵和教学价值。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这表明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
三、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
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
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四、方法总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
(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
五、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â xiá 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
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
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
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