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使用目标语言教学对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
小班语言课程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影响
小班语言课程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在幼儿教育中,小班语言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
小班语言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发展、社交能力、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四个方面探讨小班语言课程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影响。
一、语言发展小班语言课程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在小班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他们可以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示范,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并获得及时的纠正和反馈。
此外,小班语言课程还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帮助孩子建立起扎实的语言基础。
通过日常的练习和任务,孩子们可以逐渐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交能力小班语言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小班中,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学习、玩耍、交流,他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友善共处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为他们的未来社交互动和人际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兴趣小班语言课程重视创造性教学和个性化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师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设计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班语言课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积极参与和互动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四、自信心小班语言课程提供了一个宽松、温馨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鼓励和支持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教师会采用积极鼓励和正面反馈的方式,给予孩子们肯定和赞扬,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感和自信心。
在小班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受他人评判和压力的限制,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浅析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其语言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在浅析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语言模型,还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语言形式和词汇。
研究表明,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语言输入至关重要。
幼儿教师用丰富多样且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够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幼儿教师关心、认真倾听幼儿的言语,给予积极回应,并适时提出鼓励性的建议,能够增强幼儿的语言自信心。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积极的沟通能力。
二、语言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
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解释,幼儿教师能够引导幼儿思考、观察和推理,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例如,当幼儿表达出对一个新事物的好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并扩展其认知领域。
此外,幼儿教师的语言也能够为幼儿提供思维导图和概念框架等认知工具,帮助幼儿组织和整合新学习的知识,促进幼儿的综合思维发展。
通过适当的描述和解释,幼儿教师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语言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温暖、关怀和鼓励的语言表达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师的鼓励和赞美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性,促进幼儿的自我肯定和情感成长。
此外,幼儿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的情感渲染,可以引起幼儿的共情和同理心,培养幼儿的情感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借助语言表达能够对幼儿的情感状态进行引导和调节,促进幼儿的情绪管理和情感发展。
四、语言对幼儿文化认同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引路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谈论和讲述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等话题,使幼儿了解自身文化的特征,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文化自豪感。
二语学习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语学习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发展*谢媛媛,赵越(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江西南昌330009)[摘要]语用意识在语用能力培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用意识越高,语用能力就越强。
语用意识提升不仅可以激活已有的母语语用知识,提高成人学习者对语用信息的注意力和敏感性,而且可能克服迁移带来的负面效果。
在过渡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认知理论框架下,探索外语环境下提升语用意识的方法,以激活学习者的普遍语用知识,促进过渡语语用能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视野;语用意识;语用能力发展[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3-0079-03Pragmatic Awareness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Development of EFL LearnersXIE Yuan-yuan,ZHAO Yue(Jiangx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Nanchang330009,China)Abstract:Pragmatic awareness has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ability.The more pragmatic aware-ness learners own,the better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y have.The promotion of pragmatic awareness is not only helpful to brush up learners’pragmatic knowledge of mother tongue,but also good for adult learners to raise their pragmatic sen-sitivity and avoid negative transfer.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a method of raising pragmatic-awareness to accelerate EFL learners’pragmatic competence by stimulating learners’uni-versal pragmatic knowledge.Key words:cognitive view;pragmatic awareness;pragma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程都有清醒的意识,敏感度的高低对语言习得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语习得的教学意义及制约因素
精讲教学 的另 一个 重要 问题 是 : 言教 学除 了 语
强化对学 习者的输入之外还 有其他 意义吗?对此 问
题进行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得 出不 同结 论。传统的一
掌握一门外语 。外 向型人 群乐 于尝 试 交流 沟通 , 尽
些精讲领域 , 如语义学 、 语法和词 汇分别有其各 自的
管他们并不确信自己是否会成功。
书中描述 了这一理论 。T L B 主要 建立在 以下三个
1 P ( r e t i 。 rc c 。 rd c o ) .P P P e na o P a t e P o u t n s tn i i
阶段基础上 :) 1 任务 前 阶段 : 教师设 定主 题 , 者投 学
入活动之 中。2 任 务链 : 习者 以两人 或多人 一组 ) 学 的方式 完成 任务 , 之后 准备 报告他们 的成 果及过程 。 3 以口头或书 面形 式报告 , ) 也可在 此 阶段对学 习者 的表现做 出评价 。 二、二语 习得的教 学意 义 二语 习得教学 的研究 性结果致 力于系统测பைடு நூலகம் 和
评价语 言教学 实践 的 有效性 。研究 表 明 , 多传 统 许 的语 言教学 法其 实都 并非 高效 的模 式。然而 , 天 今
参考文献
I odr S r r nl i adIt l gae[ .O fr n e  ̄Pes 94 .C re , .Er a s n n r n ug M] xo U i mi rs.18 . oA ys ea d v 2 .戴炜栋.束定芳.对 比研 究, 错误分析 , 中介语研 究中的若干 问题、 J ] [ \ .外 国语 ,94,( ) 19 5 3 .桂诗春.心里语言 学 [ .上海 : M] 上海外语教 育 出版社 ,18 . 95
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
研究领域:
2020/12/24
(1)L2学习者如何理解第二语言,如何用第二语言 进行表达;
(2)L2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经历哪些阶段; (3)L2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如何产生的; (4)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因素有哪些; (5)L2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是怎样构成的; (6)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哪些心理过程; (7)L2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采取哪些策略。
2020/12/24
威尔士:关于能力,以下两点一般没有异议:
✓ 能力即知识,和实际表现相对,表现只能部分反映能力 ✓ 能力概念需要排除非本质的内容。 ➢ 乔姆斯基的能力概念范围太窄,只指抽象的语法能力。一个完整的语
言理论,必须既能解释语言运用的创造性,也能说明语境的重要作用 。除了语法能力外,语言能力还包括使话语具有“语境得体性”能力 。
——乔姆斯基
2020/12/24
三者的关系: 1.能力等于抽象的知识。 2.能力和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与表现对立。 3.正常情况下,能力和表现基本一致。能力决定表现,表现反映能力。 4.能力和水平都比较抽象,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在语言教学中,通常是 根据学生的表现(测试)来推测他的水平和能力;在语言研究中,通常采 用反思、直觉判断(判断句子合不合法等方法来推测语言能力。
•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对立,取决于目的语在社区中是否常用 •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区分并不简单 • 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有不同看法:触发作用;制约作用
2020/12/24
2.语言习得
母语习得——二语习得 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两个基本问题,“逻辑问题”和“发展问题”。 逻辑问题:语言习得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环境论;先天论) 发展问题:怎样解释语言习得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步骤? 对于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的表述略有不同:有些人二语水平很高,但 大多数人却不是这样,为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是否只要能够复制出跟母语习得环境一样环境就行了?(直接法)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和第一语言学习过程是否相同?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异同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异同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作者:王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被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有益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旨在阐明国外二语习得与国内外语学习的异同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并呼吁广大教师应该在借鉴国外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上,立足我国外语学习实际,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之路。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一、引言自从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被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这一系列理论对于改革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但是,这些理论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在我国外语教学上,因为英美国家与中国的国情不同,在学习者、教师、教育制度、语言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二、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二语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指除母语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的语言。
在世界上,第二语言主要针对移民。
而外语是指除母语以外,只在学校里学习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交际用途的语言。
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另外,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不同体现在:(1)语言环境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在目的语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身处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一般仅限于学校课堂或远程教育课程。
(2)语言输入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浸入”在所学语言环境中,语言的输入量丰富充足;而外语学习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
(3)学习动机不同。
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语言学习者为了谋生,往往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学习动机;而外语学习者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
(4)受母语影响不同。
在欧美澳国家,学习者所学第二语言多与其母语属于同一语系,使得母语“正迁移作用”大大超过“负迁移作用”;而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远远超过“正迁移作用”。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许多语言学家、教师和学习者都深信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母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语言,它在人类语言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在语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母语的训练和磨练,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准确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发音。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母语普通话的语音特点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发音时往往存在轻微的口音。
但母语的语音训练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注意到不同语音的发音差异,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语音系统。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词汇方面也十分显著。
母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语言,其词汇量丰富,且涵盖的领域广泛,从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到专业知识中的词汇都有涉猎。
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能够将母语中的一些词汇和概念与所学语言相对应,从而快速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词汇。
母语的词汇积累也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第二语言中的词汇,并运用得更为准确和自然。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利好还体现在语法方面。
母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就是无意识地通过环境的熏陶和语言的使用而掌握的,这使得母语的语法知识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模式。
当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法知识运用到第二语言中。
这些语法知识不仅使他们对第二语言的语法有一种直观的认知,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语用方面。
母语的语用知识包括对话语的运用和交际策略的选择等方面,这些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母语的语用知识使学习者在交际中拥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理解语境和表达自己的意思。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语言素材,并且使得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能够更加有把握地掌握语言系统的要领。
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应用
1教 师话 语
教师话语 ( ece T l) T ah r a 这个 词乍 听起 来很 生疏 , k 其实 就是 指教师 在第二语 言学 习的课堂上实施 教学 和传授知识所使用的话语 , 是实施素 质教 育全过程所 运用的语言总称 。曾经有学者指出 , 外语课 堂教 学与其 他课堂 教学 的最大不同在于 : 语言既 是学 习的 目的 , 也是 教学 的方法手 段 。由此 可见 , 教师话语不仅是 教师 执行教 学计划 、 完成教 学任 务的工 具, 同时教师话语使 用得 当与否 , 或消极地影响着学生的语 言输 出 , 积极 本文从教师话 语存在 的问题及对 策 等方 面结 合教学 实践谈 谈 自己的一 些体会 , 希望能 与同行切磋交流 。
语言习得。 2 3教 师 的 反 馈 . 教师的反 馈用 语通常 分为 肯定的反 馈 ( o t ef d ak 和否定 ps i e —bc ) i e v 的反 馈( ea v eb e ) 大 类。肯 定 的 反 馈 是 指 用 “ odj ! , ng i t e ̄ d ak 两 G o b , o ' “ l dn ! , G et” We — oe ” “ r ! 等用语对学 生的回答表示赞赏 ; l a 否定的反馈包 括两个方 面 : 1 不予 理 睬学 生 的回答 。学 生 回答 正确 时 教师 不予 理 () 睬, 也不会 批评或表扬 ;( ) 评。常 用语 有 : S r ! , I o ’ ar 2批 “ oy , “ n t g e r , d e wt yu . , N , o ’e rn ! 等 等。教师应注意 多给 与学 生积极反 i . ” “ o Y u r wog , ho ,
2 1教 师 的 讲 解 .
教师对课文 、 语法等的讲解约 占课堂 时间 的 12或 1 3 / / 。教师通过 讲授 , 现语言现象 、 释( xo n i ) 呈 解 e u d g 语言概念及 其使 用规则 , p n 示范语 言使用 等。根据笔者的观察 , 见的讲解存在的问题有 : 常 () 1 语言夸张变形 。教师 在讲授 内容和 呈现 知识 时 有意 使用 夸张 的发音 , 故意延 长停 顿 , 放慢语速 , 量不使用辅音连缀 等。这是 不少教 尽 师在语言教学初级 阶段的做法 。这样做 , 学生一开始就学不到真 实的 目 的语 , 时间长了对学 习用 目的语进行真实交际会有 困难。 () 2 过分 简化。出于对学生 的考虑和照顾 , 教师尽 量使 用简单 的语 言呈现知识 ( 尤其是局限 于使用已经学 习过的 语言结构 ) 讲解规 则、 、 示 范行为、 解释重 点、 难点 , 没有灵活地使 用丰富的语言形式 。这样 平铺直 叙, 呆板和缺乏刺激 的教师 话语无法 引导学生 思维 、 析 、 分 推理 , 而会 从 肖 弱 教学效 果 。理想的做 法是 多用设问 、 4 推理 、 类比等拓 宽学生思 维 , 刺 激其学 习的积极性 。 () 3 语言形式 与语用功能相脱 离。教师话 语时常 存在这样 的矛盾 。 例如 : 师为了清楚地表达 比较级的语法概念 , 用实际交 际中本族 语 教 使 者基本不 用的完整句进行示 范。如 : h n a f t s eru s 再 比 J nr s 8 a de r . o u sa a n
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指导作用与启示[论文]
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与启示摘要:本文结合语言学研究现状,以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对语言学与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指出语言学对外语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反之,外语教学实践对二语习得对外语教学也能提供一定的案例研究。
因此,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1. 引言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而中国外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语言技巧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与记忆,忽略了对规律的把握及应用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能从语言学的角度俯视外语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中所遇到的许多疑难现象会变得容易理解、容易传授、容易掌握。
因此,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在全世界受到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对应用语言学的起步较晚,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早,开创了我国英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先河,其中语言教学是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关系进行探讨。
2.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学使理论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学实践方面发展,使教育者对教学目的与宗旨有了明确的了解。
同时,语言学也阐述了其理论对语言教学法的深刻解析,一旦教学内容和宗旨被确定下来,教育者就要考虑如何去教。
本文就一一探讨语言学与语法词汇教学、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2.1 语言学与语法教学语言是符号的系统,印欧语系的语言这一特点尤为明显。
比如: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可置换性。
线条性指的是句子中的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就像一根链条,其基本次序是主--谓--宾。
可置换性是指语言链条上由符号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卸下来,换上同类的另一个环节,组成新的链条。
如果我么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通过替换说出无数个不同意思的句子,从而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获得英语语言能力。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20.01.042
Jan.2020 Vol.39No.1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
李菲菲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从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因此人们将二语习得归属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或者将其称 为应用语言学。近年来,大量学者都从语言学的角度下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理论认知以及学科属性进行了实证 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涉及多个学科的面向外语教学的独立领域。通过分析二语习得的学科 属性、学科定位,深刻剖析语言学角度下二语习得的学科归属与地位,以期为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奠定有益的理论基 础。
教师在进行二语习得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综合性培养这样就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潜能同时加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获得的语言信息才能更优质二语习得教学效果才会更好5
2020年 1月 第 39卷第 1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从学科归属的角度来看,二语习得应该归入外国语言学 及应用语言学,而不是英语语言文学。原因有三:第一,第二 语言的学习指的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因为它是第二语和 其他第二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学(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 用语言学)与文学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有着 本质的区别。徐立炯(2008)认为,“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 学的差异远远大于生物学与化学的差异。”一般来说,研究外 国文学的人不能读语言学论文,正如历史学家不能读化学论 文一样[3]。因此,将第二语言习得归结于英语语言文学是否 恰当仍值得思考。第三,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国 内学术体系中已经确立,包括外语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从 学科现状来看,二 语 习 得 在 我 国 学 科 体 系 中 的 地 位 有 待 提 高。从理论意义上讲,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体系、研 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第二语言习得的跨 学科性非常明显。我们不仅要学习世界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还要为国际研究做出贡献。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学习外语 人数最多的国家,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是世界 上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最多的国家。因此,提升 二语习得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其理论基础,而且有其验证的必 要性。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作为一个涵盖语言学习个体差异的广泛概念,包括语音感知、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学习动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速度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言学能的概念和理论背景,阐述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联。
接着,我们将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分析语言学能的不同方面是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
这些研究涵盖了语言学习者的语音感知能力、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共同作用于二语习得过程。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和提升语言学能来促进二语习得。
我们将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期提高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率和成果。
本文将总结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二语习得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语言学能概述语言学能(linguistic aptitude)这一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提出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
语言学能指的是个体在习得和发展语言技能方面的潜在能力,包括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语言记忆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共同影响着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语言学能理论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认为不同的个体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挑战。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起点水平上,更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上。
因此,研究和了解语言学能对于指导二语习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言学能的理论框架中,各项具体能力如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等,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着深远影响。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决定了个体在听、说方面的表现,语法敏感性则影响个体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者:武晓琴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二语习得理论与语言教学有着潜在的相关性,对语言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语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教学应遵循这一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作用一、二语习得理论概要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语习得的早期研究是以教学为动机,起源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语言范畴扩展到许多相关学科,研究者探讨的主要问题变得更具理性,形成理论纷争时期。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系统地提出了二语习得的理论,克拉申的语言调空模式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最为全面,也最有争议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之一。
二语习得理论与语言教学有着潜在的相关性,对语言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正如语言学家McLaughlin(1987)所说:“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充分了解有助于语言教学。
”二、基于二语习得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输入理论( input hypothesis)输入是指学习者在所处环境中接收到的语言信息。
这种信息是学习者可理解或不可理解的。
Krashen( 1982)提出这一输入假说,用以解释习得如何产生。
他说,当学习者接收到比已知语言知识略深一些,并能悟出其意义的语言信息输入时,习得就此产生。
Krashen 将这种输入理论表达为“ i+ 1”。
这种学习过程常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相提并论,即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
Krashen 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可能经过相同的创造性构造过程。
按照这一假设,在课堂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需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之中。
输入理论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也同样有意义。
为了增强可理解语言信息,需创造出多样化真实的语言材料或现实的学习环境。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一、前言語言与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学好语言就应该具有相应的语言认知能力,只有认知能力的完备才能够让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而语言习得所牵扯的内容也是广泛的不仅与人的心理发展有关,还与人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二语习得则是除了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在认知语言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二、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从认知心理学方向对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化产生认知的过程,也就是转换——生成愈发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将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纳入到了认识的范围之中,也就是说人学习语言其实是对语言产生认知的过程。
想要对语言产生认知就需要拥有对语言进行归纳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对语言学习的规律进行深刻的认识,之后就能够凭借此运用语言,达到习得的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是除了学习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第二语言想要达到习得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对语言产生认知的过程。
我国对于第二语言的重视度非常强,其中第二语言的基础知识被视为重中之重。
三、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一共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输出与输入、习得者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中介与系统,这三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一)语言的输入以及输出在进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通过对那些水平较高的语言进行就受,然后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理解,就能够轻松的领悟到相应的语言知识。
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不仅能够习得语言还能够将习得者将自己学习的领悟进行输出,这样就能够对语言的习得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一开始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并不能保证语言习得能够往积极的一面发展,有时候会有争议发生,因此在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应该注重调整,利用互动协商来加强语言之间的交流。
(二)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二语习得是由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有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教学方法以及各种外界环境。
浅谈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作者:姚中秋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主要用于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其研究领域与多学科有联系,包括语言学、神经学、教育学以及统计学等等。
然而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语言习得水平的不同。
本文首先对二语习得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各种因素,同时也阐述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学习者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术的理论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试图解开二语习得能力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谜题,并希望通过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来指导语言教学工作。
一、二语习得的理论及概述1.二语言习得的定义二语习得是第二种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简称,该定义中的“二语”是指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而二语习得(SLA)就是指除了母语外的第二种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范围较广,学者可以从多个领域出发,包括社会领域、心理领域、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以及发展变化和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进行了描述,并详细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2.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期。
与其他的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个崭新的领域,二语习得研究过程要借用母语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更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通过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来解释学习者能够获得并掌握第二语言的原因。
现阶段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围远比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要广很多,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很多学科。
3.常见的二语习得理论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二语习得理论有三种,第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理论。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4. 认知方式: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来 说就是其学习方式。
A.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C.歧义容忍度
B.审慎型与冲动型
• 情感因素
1.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分类:A.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B.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C.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语言学习环境
• 社会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教学 分为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
• 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教学 1.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指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
所提供的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 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2.迄今为止,第二语言学习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
2.学习时间的长短
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成正比。但这并不 意味着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就越好。一旦学习者感到
疲劳,学习效率就会下降甚至产生负效应。
3.个体差异的存在,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 (1)语言天赋 (2)态度和动力 (3)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 启示: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因材施教
• 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突破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 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三个层面 组成。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学习者个体因素与语言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 生理因素 1.年龄 Penfield 和Robert 于1959 年率先提出有关语言学习的 “关键期”假说。关键期是指人类在成熟期之前学习语 言相对轻松容易并能够获得成功的一段时间。这一假说, 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该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者却持 不同的观点。虽然很多调查显示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 儿童较成人更具有优势,但是此结果并不与年龄本身相 关联,而是受与年龄有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认 知心理的发展,学习动力和吸收语言输入的能力均对第 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 关于年龄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的任何过度概括都是不 可靠的。
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
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1. 引言1.1 二语交际意愿的定义二语交际意愿是指学习者愿意主动参与第二语言的交际活动的内在动机和意愿。
它反映了学习者对于语言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促使学习者不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语交际意愿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在二语交际意愿的推动下,学习者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语言交际活动,提高语言技能,增强语言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深入探讨二语交际意愿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二语交际意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为开展有效的语言教学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意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二语交际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交际意愿是指学习者愿意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意愿程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二语交际意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
了解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语交际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深入研究二语交际意愿对于促进语言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因素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语言能力和自信心等。
研究表明,对于个体而言,个体的外向性格、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语言能力会促进二语交际意愿的形成。
个体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信心也会影响其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程度。
社会因素则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身处一个鼓励语言交际、尊重多样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更有可能具有较高的二语交际意愿。
他人对个体的支持和鼓励也会对个体的交际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文化因素则强调了文化差异对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Applied Linguistics14级期末论文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姓名:李琴琴班级:1408学号:2014030813日期:2016/06/20Abstract:A great ma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cently.The studi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le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motivation ,ag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t two light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elucidate these factors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ing.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otivation, Age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差异研究已经成为二语习得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个体差异的动机、年龄、情感三个方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阐释了这些因素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动机,年龄,目录引言 (1)一、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间的关系 (2)1.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2)2.经典的学习动机的研究 (2)3.中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 (3)3.1 内在兴趣 (3)3.2 成绩型动机 (3)4.激励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4)二、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4)1. 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 (4)2.儿童与成人关于二语习得的比较研究 (5)(一)从语音习得方面来分析 (5)(二)从语法方面来分析 (5)(三)从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方面分析 (5)3.年龄在二语习得中的教学启示 (6)三、结论 (6)参考文献 (6)引言多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在相同环境下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语言最终的学习成效上存在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使用目标语言教学对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摘要】目标语言是否应该作为二语教学的主要语言引起了广大学者的争议,例如,英语课堂中频繁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能否被中国学生接收,并提高英语水平。
笔者通过一系列课堂调研和教学评估来分析目标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对于二语学习的影响,发现频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能提高中等程度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不可否认,母语在二语教学中起一定辅助作用,但目标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对于二语学习有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目标语言;二语教学;二语学习;课堂教学1.introductionlanguage teachers all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and first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whether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as a main means in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or not has aroused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how much target language should teachers use and how much target language teachers expect students to use is also questioned (levine, 2003, p.1). some teachers believe the frequent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not help the students to grasp english grammar and vocabulary effectively, which is required in the examination. while other teachers think the extensive inpu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improve students’pronunciatio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so that they can adapt to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better. the effect of teacher’s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on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 language learning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since it relates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iculum improvement.2.planthere is much debate about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and how much it should be used with intermediate-level students. obviously,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makes no sense if the learners have no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or can not understand the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speech. on one hand, cook (2001) argued that learners understood grammar and vocabulary better if they were explained by the teacher in their first language. many teachers think the use of the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can make the daily organization of the class more effective (franklin, 1990).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maintained that learner can communicate as they are in a real-life situation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controlled practice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unpredicted situation in real-life communication is narrowed when teaching in target language (halliwell & jones,1991). extensive inpu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s one of the ten 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ellis, 2005). teacher’s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can help students to build confidence in real-life communication in future. bateman (2008)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who maximized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was more successful than those who did not prefer to use it; and their lessons were better prepared because of the high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in target language; students seemed to have better ability to comprehend the second language than those who did not receiv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teacher.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me some theory basis for my investigation and influenced my ac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my observation. my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my target language use in the classroom on the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how i can make students feel involved and keep high motivations whe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 plan to conduct the classroom investigation for three weeks using action research. i will largely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my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 respond to the extensive secondlanguage input and how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can improve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my research questions are:1.whether the extensiv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is effective to intermediate-level students’language learning?2. will the students tend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hemselves due to the extensive target language input?3.actionto answer my questions of the classroom investigation,i conducted an action research on non-english major freshmen in my college. these students are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 who have studied english as a course for 6 years but are poor in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re are 50 students in my classroom. i encouraged my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classroom, fo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extensively in interacting (crichton, 2009). most of the time, i did not speak in chinese in the class but in english. i tried to create an active and warm atmosphere when teaching in target language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feel comfortable and willing to engage in the interaction (drnyei, 2001). in the processof teaching, i frequently check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by asking questions. i would tell them the difficulty if they confronted some challenging tasks in order to reduce their anxiety in communicating. i stimulated students’outpu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y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them and asking questions (crichton, 2009). one of ellis’s (2005) 10 principles is that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ing should be provided the chance for output. swain (1985) stated that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poke confidently when they were encouraged to speak.the data collection consisted of the following steps: 1.i asked the students to take 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2.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s were video- and audio-recorded by me. 3. at the end of the three-week classes, all students were asked to take a listening post-test. 4. after the three-week courses,some selected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on their reactions to target language use. a combination of these instruments was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 study.4.o bservationi videotaped and audio-recorded the detailed classroom interaction for 3 times during the three weeks.video-recording can capture the non-verbal behavior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their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s (crichton, 2009). the speech was transcribed and coded. i found that students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by responding actively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from their responses, i could se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y expressions and acceptance of communicat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there were also frustrating experiences whe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explaining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or deep concepts: the students just looked at me with no response. at this time,the re-explan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first language took functions. as i tried to maintain the use of english, the students became impatient until i changed to use the first language to explain. if the students were motivated, it was easier to go o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the outcome was also supported by the interview. in the interviews,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ronunciation. they confessed the practi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as frustrating sometimes, but they would feel comfortable to try it if i us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tomotivate them.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listening post-test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listening pre-test. therefore, the students need the continuous inpu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o develop their listening skills. target language use also influenced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when i used english to interact with them, i found that they unconsciously responded me in english. the more i input the target language,the more output from the students would occur.5.reflectionall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nswered according to the recordings, tests, and interviews. from my classroom investigation, i find that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can improve students’ 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 skills. they can better remember vocabulary, phrases and other language items because of the repeti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llis and sinclair (1996) mentioned the repeti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daily class contributed to the vocabulary and phrase learning. although the classroom setting is not as natural as real-life situation, the extensive appl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reduc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to a large extent. the students would be moreconfident in the real-life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in future. all the benefits described above suggest that the frequent exposition to the target language supports the intermediate-level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helps them to build communication capacity in the second language.i used the target language extensively in the class and expected the students would benefit from consistent hearing it. the investigation proves that the students tend to use more english to interact in the classroom if i employ it continuously.the observation of the videotape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not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if i did not stimulate them or arouse their interest. the students will engage in the interaction when i draw their attention by practicing interesting activities, asking questions, and check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the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will be effective if i help them to comprehend the meaning and build confidenc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richton, 2009). the investigation find the majority use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is accepted by the students, but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exclusively is not appropriate forintermediate-level students. expans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use is considered as a principl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but the use of first language also has its functions (levine, 2003). the use of the first language can serve as assistance while necessary such as explaining difficult items.the consistent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help our teachers to find a suitable pattern of the language use in the classroom and we will not feel anxious in using it in future. the premise of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eaching is that the learners’ english proficiency can understand most of teacher’s speeches. as students reach higher levels of english proficiency, it is easier to use more second language in teaching (betaman, 2008). it is not practical to use 100 percent second language in intermediate-level classroom,but the effort of teaching in target language as much as possible is beneficial to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 gain insights into what degree of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s appropriate for my students, how i can motivate them better and when to use the first language to assist my teach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is topic can be conducted on moreclassrooms and by more teachers, since the results will be more valid considering a larger sample.【references】[1]bateman, b. e. (2008). student teachers’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1), 11-28.[2]cook, v. j. (2001).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cmlr, 57(3), 402-423.[3]crichton, h. (2009). ‘value added’ modern language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an investigation into how teachers’ use of classroom target language can aid pupils’communication skills.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37(1),19-34.[4]d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3), 273-284.[5]drnyei, z. (200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ellis, n. c., & sinclair, s. (1996). working memory in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 and syntax: putting language in good order.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49, 234-250.[7]ellis, r. (2005). 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33(2), 209-224.[8]franklin, c. (1990). teach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problems and prospects. the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2 ,20-24.[9]halliwell, s., & jones, b. (1991). on target:teach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london: cilt.[10]levine, g. (2003). student and instructo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target language use, first language use,and anxiety: repor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7, 343-364.[11]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235-256). new york: newbury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