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新)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9整体攻略 学案一经历 任何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 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 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 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综合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 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 2.关注典型事迹 传主一生的经历很多,但是最能凸显传主品格修养与情感志趣的 是传主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作者通常会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传主 的形象。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传主的言行细节,鲜活地 再现传主神态、心理,塑造出传主丰满的形象。
-7整体攻略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二、传记描写传主的常用手法 传记往往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 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做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 史功绩做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对典型人物 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 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人物传记对传主的描写,常采用如下方法: (1)对传主的肖像进行描写。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 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是静态的描摹,也可以是 动态的。 (2)对传主的语言进行描写。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能表 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8整体攻略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3)对传主的行动进行描写。传主的行动要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 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 理活动。 (4)对传主的心理进行描写。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 写就是要充分表现传主内心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 (5)对传主的活动环境进行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传主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 性格极为有用。 (6)通过细节或从侧面进行描写。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 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 格更加鲜明。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 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

实用类文本之传记阅读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可以观照历史沧海桑田,社会光怪陆离,丰富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识见。

第一课时: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概括分析传主事迹、特点一、阅读传记的总体要求:1.懂得传记与文学作品的区别;2.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3.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

二、阅读路径——四个纲目三、实地演练:1.根据阅读纲目,梳理《南开之父张伯苓》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试用以上的思路梳理《“飞虎将军”陈纳德》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第二课时:爬罗剔袂,化事为理——分析传主主要成就的原因一、读书笔记:分析传主成就的原因,有主观与客观。

客观原因是指:;主观原因是:。

二、《画家黄永厚》,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三、实战演练1.《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2.《大医精诚*妙手仁心》,罗征祥教授在心血管病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三课时: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分析传主主要成就的原因、个性特点一、阅读黄皮书P429《“三栖专家”孟祥青》文章及问题:根据文章,三栖专家是指:二、根据以下文章的摘录,进行事件的归纳,并逐一筛选相关的原因:①连续13年获得“优质大课奖”的原因;②婉言拒绝挖角的原因;③誉为三栖专家的原因筛选信息的重要提醒:1.细小信息、侧面表现传主的信息不能遗漏;2.概括分析传主的典型事件、富有特色细节的事件。

典型事件是能反映一生功过的、特色细节是反映传主个性的;3.分析传主需要考虑:个性品质、思想境界、工作或专业。

三、完成黄皮书P434《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一题。

第四课时:分析传记的文本特色一、引用传主言论的作用分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郭文卿刘灿章的书画,爽朗大气,厚重却不失灵动,技法娴熟,笔墨功夫深,以书写意,以画抒情,入古而出古,笔墨线条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

书画同源,先生书画相得益彰。

书法千锤百炼的线条艺术、枯湿浓淡娴熟的用墨技巧,为绘画提供坚实的笔下基础及鲜活之气。

书法亦融合绘画中的自然精神,显得灵动。

先生书法兼具各体,尤以草书为盛。

主要师法王献之、王铎、怀素、黄庭坚。

草法烂熟于心,下笔如飞,自成一体,跌宕绵延,纵意肆流,一气数字,结成大势,颇具神韵。

所用线条素简,随意流出,疏朗活泛,毫无拖沓之感,极具节奏;遵章法而不囿,自然流露的率真、质朴气质,耐人寻味。

先生所画,题材广泛。

山水、花鸟,无所不能。

山水气势恢宏、苍茫浩渺,笔墨洗练,线条遒劲,布局有方,格调高雅,墨色变幻,让人感觉或空灵奇妙或浓重繁茂或温润亲和,有文人画求诗意的气质,却也有独特的笔墨语言。

先生的作品气质万千,恐怕与他对艺术的态度不无联系。

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

他自幼喜爱书画,正是这种对艺术天然的热爱,促使年幼的他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也不放下手中的笔。

他绕村子跑几圈取暖只为写字,而那时的纸也只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在生命最青涩的年纪,这样的冬天一直陪伴着他,更别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18岁他参军入伍,他所到的部队恰恰是相对闭塞的一支。

因其能书会画,获得了放电影的差事。

彼时,放电影不仅要画海报、放幻灯片,还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先生强健的体魄与那时的四处奔波锻炼有着莫大的联系。

他心系读书,写字,画画。

下连队放电影间隙,深入巴山秀水,深山老林,眼前景色成为他最好的素描素材。

放映任务结束,他的时间都被这些美事填满。

对那些从城里来的字帖与画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爱恋,反复临摹,不知疲倦,这样的痴迷,深深潜藏在满是军规的军营里,竟然长达十几年。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气人生夏明亮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

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

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

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

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

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

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

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

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

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

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

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

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盼速度在继续剧增。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

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一、(2017·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冰心的文学之路阎纯德①1919年,摧枯拉朽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

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②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

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

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③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

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

“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

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

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

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

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专题.doc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专题.doc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专题)一、人物传记基础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倾注了作者爱憎的1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21.人物?(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迹?(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叙事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3.作者态度?(是褒,还是贬?作者是怎样评价的?)4.写作或语言特点?三、传记常见题型题型1:鉴赏分析形象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

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

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

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

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

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

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

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

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

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一)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含答案)

高考冲刺: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家吴汝纶吴汝纶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

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栩城吴汝纶。

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专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

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

他求贤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

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

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

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

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事。

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

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

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

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

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

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02年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

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

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

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

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竞也礼贤异国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

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

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的全部内容。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

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

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

在那里,我仿佛更能够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

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

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又富于人情的人物,他震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

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兴奋地分享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享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绝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

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怎样兴起重大的关心。

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

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产的不少。

像莫里哀那样的名字,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

通用高考语文一复现代文阅读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第1节Ⅰ补传记阅读的基础知识

通用高考语文一复现代文阅读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第1节Ⅰ补传记阅读的基础知识

(通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第1节Ⅰ补传记阅读的基础知识不分版本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1.命题着眼点集中在哪个方面?围绕传主来命题是高考传记阅读命题的原那么和中心,不管是综合性选择题,还是手法类题目和开放类题目。

2.考查能力上有何特点?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其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是各类题目中均涉及的根本要求,探究题也不例外。

甚至很多探究题本身就是归纳概括,只不过答题角度多一些而已。

3.命题角度有哪些变化?“相关链接〞从XXXX年开始在全国卷中出现。

“相关链接〞既是文章的有机组成,也是设题答题所必须考虑的材料。

同时,分析概括的选择题依据考纲变化从XXXX年高考开始极有可能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考查。

第一节整体感知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Ⅰ.补——传记阅读的根底知识一、传记的分类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文章,它遵循真实性原那么,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

1.按表达人称分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本人撰写的,如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林丹的《直到世界尽头》。

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

2.按表达方式分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而有的传记那么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对人物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

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按篇幅长短分传记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按创作方法分传记可分为史实性传记和传记文学。

前者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拟平实,如施昌学的《海军司令刘华清》。

后者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如白落梅的《你假设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二、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传记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

12
微课堂 ·一刻钟
合作探究课时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高三语文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 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 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 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 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 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 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11
微课堂 ·一刻钟
合作探究课时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高三语文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 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 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 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 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 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 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 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 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 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9
微课堂 ·一刻钟
合作探究课时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高三语文
(2013·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
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 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高三语文考点强化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考点强化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

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

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

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

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

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

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

那年他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

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

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

美籍校长卜芳济竞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贯中西。

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

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

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

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答案】1.CD2. A3.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较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父亲俞师傅俞宁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

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

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欢人们怎样称呼他。

大概是1974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迎面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

用沧州一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

父亲也用那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

”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

我问父亲:“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有力气,是把好手。

”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21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解。

父亲1958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

到了“文革”,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

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劳动改造”。

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

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

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

“横三竖四。

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

”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

1971年和1972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

开始,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

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升级到上脚手架“跑大墙”的“大工”。

1974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

父亲的手艺不比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

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这个角儿,是我把的。

”把角儿的“把”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我用瓦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

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

”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实在是窝囊。

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略胜一筹,给儿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高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

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桥音。

一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师’字好懂,‘傅’字就有点儿微妙了。

”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傅”字的来龙去脉。

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我是一窍不通。

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傅”字原是指侍弄花草的人。

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

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才能和品质的官儿。

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

那个师傅的概念,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

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

我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

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百度百科”)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父亲是—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

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

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自己却甘居幕后。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

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

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嘴里的“四级瓦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

D.父亲作为许多领域的专家,对“师傅”二字情有独钟,理解独特,他眼中的“师傅”与我们平素所说的“师傅”有区别。

E.“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过时代的风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