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今别离(其一)教师用书新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活动2【导入】情景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高中语文今别离ppt1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 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 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 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 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 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他开阔了旧 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 天空的新大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 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过分。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 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诗人不禁生起一种怀旧 情绪:“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 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 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 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 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 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 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红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李红梅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2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借景抒情等手法的运用;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 .难点:“忧思”的深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智慧对答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考: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忧”)二、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你从本诗中读懂了什么?2.你能判断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吗?(凄清幽冷)3.你觉得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忧思) 4.有不理解的句子吗?三.感悟诗意 |已经夜深了,我却依旧不能入眠(到底为什么呢),也罢,既然不能入眠索性就起来吧,弹首曲子来倾泻一下自己的心思(阮籍善琴)。
那薄薄的帷幕怎么能挡得了那一轮明月的青辉!唉,只是夜风淡淡的吹动我的衣襟(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点惆怅)。
在那广袤的原野传来孤单的鸿雁的鸣叫(作者此刻一定很孤单),惊起的飞鸟在北边树林里惊叫。
(一个人)在庭院里徘徊了良久似乎看到了什么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原来,不过是我自己的孤独让我一个人有一些淡淡的伤感罢了。
四.重本诗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表达感情的过程用到了什么技巧?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实景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2.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薄帷”、“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以动写静情景交融3.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高中语文《今别离(其一)》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别
黄 遵
离
宪
可编辑ppt
1
导入
•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 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 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 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 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 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 黄遵宪的《今别离》。
可编辑ppt
可编辑ppt
9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
中忧”,目睹飞驰的
中忧”,目睹飞驰的
双轮,诗人有何感慨? 双轮,眼见时空的快
速变换,人内心的忧
愁在滋长。
可编辑ppt
10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 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 自由。”诗人为什么写古 代的车舟 “载离别”?
•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 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 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 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 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 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 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 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 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 自由”。“
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
目标。
可编辑ppt
3
今别离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 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可编辑ppt
13
可编辑ppt
4
• 从题材上来说,这 是一首什么诗?抒 发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感情?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是明代著名曲剧之一,由关汉卿所作,别名《打金枝》。
将乐曲、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艺术形式。
此曲生动准确地刻划了明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曲剧《今别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2、掌握曲剧《今别离》基本剧情;3、能识读曲剧《今别离》中的花腔唱腔;4、能通过曲剧充分领略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以图画欣赏的方式展示明代曲艺家的生活场景和演出场景,让学生通过图画体验明代曲艺在文化、制度、审美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步、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言简意赅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今别离(其一)》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别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步、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选段后的《今别离(其一)》文本,并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识读其中的花腔唱腔。
该部分可采取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同时,感受《今别离(其一)》中不同角色的人生、情感、命运等。
第四步、欣赏(30分钟)开设小型曲剧演出,首先播放曲剧《今别离(其一)》片段,然后请学生观看课堂上的曲艺演出。
演员化装、表演、唱腔、戏曲乐器、布景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全方位领略《今别离(其一)》中反映明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的丰富内涵及表演技巧的独特魅力。
第五步、思考(15分钟)请学生讨论曲剧《今别离(其一)》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神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对此节课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回顾。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蒋敏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今别离》一、教材分析《今别离》选自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在学习过程中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个方面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因此,《今别离》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结合主观感受、生活体验欣赏诗歌,以及通过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来欣赏诗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生分析黄遵宪诗作善于反映近代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熔铸新事物,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因此,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平感受,对诗人的作品进行感受,为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其作品的特征不知其然的大有人在,所以这节课我将创设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氛围,运用诵读法、知人论世法、意象分析法等方法来鉴赏这首诗,来领略这首诗歌的美。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1.在导入环节,投影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的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引导大家感受诗作的爱国情怀,进而对本篇课文黄遵宪的《今别离》的导入。
2.在学习过程中,透过ppt知识点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新意象、新意境和情感。
3在最后的小结部分,让同学们进行评价、感受,以达到对诗作风格深化认识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的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学生朗诵、感受 Ppt展示诗歌《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朱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推荐作品。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提升鉴赏能力。
本课与前几课内容风格区别较大,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分析—讨论—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黄遵宪的革新精神,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古今离别诗意象、情感上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比鉴赏。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清末诗人黄遵宪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今别离》(其一),领略另一番别有韵味的离别之情。
二、解题:《今别离》,乐府旧题,是黄遵宪所作的组诗,共四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他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晚清“诗史”之誉。
2、背景链接诗人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课题《今别离》(其一)姓名朱丹单位富锦三中职称二级教师指导教师姜羽萍学科语文教龄10年龄34授课班级2.10 |诗歌元素的整合。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四、诵读体会1.播放伴奏,学生范读2.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整体感知的问题) 五、整体感知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析〗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李景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人诗歌革新的精神。
3、通过对比鉴赏诗歌,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人间最难是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之路途遥远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此更重离别。
一起来看黄遵宪笔下的《今别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二、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三、赏析诗歌1、学生自读,订正读音,齐读。
2、请个别同学读整体感知:? 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具备怎样的特点? ? 找出诗歌中情感词并勾画相关诗句。
| 2【明确】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意象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情感词:“益增中心忧”、“并力生离愁”(交通便捷本是一件可喜之事,可为什么诗人忧愁呢?)问题:分析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古代舟车“行止犹自由”,因速度慢使人有足够的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现代舟车的速度快反而增加人的离愁别绪。
古今对比,突出现代境遇下体会到离别的“不自由”。
3、离别何其迅速,那么相聚是否也同样迅疾?【明确】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添匆匆之意、忧伤之感。
怨归去得疾,恨归来的迟。
诗人将团聚的期许寄托于新式交通工具“轻气球”,使离情显得不那么浓悲,却突出近代人别离的无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南宁一中覃畅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诗歌创作主张。
2. 能理解新意象注入诗歌后带来的影响。
3.理解由于时代不同,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变化,导致了人们别离情感也随之变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今离别在意象、离别情感和离别体验方面的不同,以及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认知和情感,并究其原因。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别离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候就意味着死别。
离别就更见人间真情了,而情人和夫妻之间的离别就越发的缠绵悱恻。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而到了近代,黄遵宪站在19世纪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火车,他对别离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和认知呢?让我们走进他的《今别离》里去寻找答案。
二.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创作主张。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三.听读诗歌,听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请同学代表起来读诗,边读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化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与古诗意象选用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赵雷《成都》有句歌词写得很好,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离别总是古今诗人常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文本探究1、这是一首什么诗?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一、字音认读1.车舟载.离别(zài) 2.绸缪..(chóu móu)3.万钧柁.(duò) 4.倏.(shū)二、词语积累1.一刻既.万周既:已经2.眼见双轮驰.驰:旋转3.益.增中心..忧益:更中心:心中4.并力..生离愁并力:合力5.明知须臾..景须臾:片刻,短时间6.不许稍绸缪..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7.望影倏.不见倏:疾速,忽然8.归定留滞不.不:通“否”,是否三、佳句诵读1.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2.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3.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4.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5.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6.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知文意这首诗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赏技巧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
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范晓玲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罗乐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古蔺中学罗乐一、教学目标1、强化审题意识,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2、查漏补缺,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答全答好的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2、掌握诗歌答全答好的技巧三、教学课时及用具1课时,ppt\相关试卷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做过的试卷中关于诗歌情感的考法1、《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秋波媚》3、《题所赁宅牡丹》复习旧知导入,消除学生看到诗歌就觉得难、陌生的恐惧。
(二)、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1、情感与诗歌内容不符合2、思想情感答不全3、贴标签(三)、温故: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的主体外,还可从: 1、三读(题目、作者、注释)2、抓关键字词(诗眼、情感语、意象)3、看提问(四)、规范答题:如何答好诗歌表达的情感认真研读诗歌的主体部分,做到: 1、规范表达情感的内涵。
每一种情感的表达主要是由“情由”和“情感”组成,少了哪项内容,都不是规范的表达。
2、联手法、联相关诗句来答。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情感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答,这样答案才完备。
(五)、课堂练习送远杜甫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首联通过描写正值安史之乱的动荡局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担忧之情;颔联通过描写和亲人朋友离别时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颈联通过描写诗人远去途中所见的寒冷凄清景象,表达了诗人独自远行的孤独与凄凉之情;尾联通过虚写想到古人离别时的场面以及自己昨日与亲友的分别场面,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①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靳向敏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一)疏通诗歌大意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覃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贵州省毕节二中覃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本诗,并在《今别离(其一)》与《雨霖铃》的对比探究中进一步把握《今别离(其一)》的意象与手法特点,让学生感受新意象、新特点,体味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吟咏品味、对比分析、小组讨论、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体味变与不变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难点:诗人在抒发离情时的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体味变与不变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离别是什么?离别就是分别,是无法释怀的牵挂,是天涯海角的思念。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从稚嫩走向成熟,人生似乎演绎着“离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离别的诗歌《今别离(其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1.自由读。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本诗,注意老师标注出来的字音、字意。
2.齐读。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教师纠音)3.个别读。
请一名女同学和一名男同学来吟咏本诗。
(吟咏后适时点评)4.明确题材。
这首诗在题材上它属于游子思妇诗(板书:游子思妇诗)。
三、探究(一)活动一:初解浅识离人面(让我们在初读中把握《今别离(其一)》)本诗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即内容、手法、效果。
给大家3——5分钟时间,各小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1.写了什么?明确:(意象)离愁别绪。
轮船的双轮、山川、车舟(古)、车舟(今)、钟(轮船出发)、柁(轮船后面的发动机)、打头凤、石尤(逆风)、烟波(烟雾笼罩的江|2湖水面)、轻气球2.怎么写的?(手法)点拨:比喻:“转如轮”形象表现出离别的情思飞转。
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今日舟与车……。
”写出今时不同往日,古今有别。
情景交融:“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感受离情。
用典:“烟波杳悠悠”增添愁情,丰富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
一、字音认读
1.车舟载.离别(zài) 2.绸缪
..(chóu móu)
3.万钧柁.(duò) 4.倏.(shū)
二、词语积累
1.一刻既.万周既:已经
2.眼见双轮驰.驰:旋转
3.益.增中心
..忧益:更
中心:心中
4.并力
..生离愁并力:合力
5.明知须臾
..景须臾:片刻,短时间
6.不许稍绸缪
..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7.望影倏.不见倏:疾速,忽然
8.归定留滞不.不:通“否”,是否
三、佳句诵读
1.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2.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3.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4.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5.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6.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知文意
这首诗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赏技巧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
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
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