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来进行检测、分析和研究的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对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基于PCR的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扩增特定DNA序列来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PCR可用于检测致病菌、变质菌和食品腐败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此外,PCR还可以用于检测传统方法难以分离和检测的微生物,如非典型变形菌、嗜冷菌等。
2.实时荧光PCR:与常规PCR相比,实时荧光PCR可以实时监测PCR扩增的过程,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优点。
该方法可以实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并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微生物的存在。
此外,实时荧光PCR还可以与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使用,如多重PCR和荧光探针技术,以提高检测效果。
4.基于基因芯片的方法:基因芯片是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多个样本中多个基因组区域的技术,可以用于高通量的微生物检测。
通过基因芯片,可以同时检测和鉴定食品中多个微生物的存在,并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此外,基因芯片还可以用于快速筛选和鉴定食品中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
5.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分子生物学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其他技术。
例如,流式细胞术可以用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并且能够对样品中细菌的数量、形态和大小等进行精确测量。
此外,分子生物学还可以与其他化学和免疫学方法结合使用,如PCR-ELISA、PCR-RFLP和PCR-DGGE等,以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总之,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极其广泛。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高效、准确地检测和鉴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为食品安全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1.前言食品中致病菌的存在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快速检测和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
2.致病菌概述食品中的致病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与控制至关重要。
3.快速检测技术3.1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培养法、生化鉴定法等。
这些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繁琐、耗时长,一般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3.2现代快速检测技术现代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PCR检测、基因芯片技术等。
这些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特点,可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得到结果。
4.控制技术4.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高温杀菌、辐射杀菌、过滤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或去除食品中的致病菌。
4.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消毒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来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杀灭或抑制食品中的致病菌生长。
4.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
例如,使用益生菌、抗菌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食品中的致病菌。
5.综合控制策略为了更有效地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可以采用综合控制策略。
这包括结合不同类型的检测与控制技术,以及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6.结论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与控制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卫生管理,也是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手段。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检测与控制技术,才能更有效地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保障公众的健康。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这是一个关乎公共健康的大问题。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是指利用DNA测序技术对生物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技术。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基因组学技术可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同时还可以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变异。
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PCR、基因芯片、全基因组测序等。
生物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固定在芯片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试验
03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法
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快速
总结词
免疫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方法利用特定的抗体与目标微生物的抗原发生反应,从而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快速筛选。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2023-10-30
CATALOGUE
目录
食品微生物检测概述传统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案例分析展望与思考
01
食品微生物检测概述
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微生物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和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避免因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从而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高通量、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溯源
详细描述
基因组学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序列分析的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该方法通过对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溯源。基因组学技术适用于对未知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因组学技术
食品中常规致病菌快速检测(恒温扩增芯片法)
取本品1包,撕开包装袋,将培养基粉末倒入1000ml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80ml,搅拌 至完全溶解,定容到450ml,获得母液。母液121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冷却至室温即可使用或4 ℃ 储存,并在1个月内使用完。每次使用时,量取37.5ml母液于500ml三角瓶,添加187.5ml灭菌的蒸馏水 或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即可使用。
6.5 恒温扩增
5
T/CSPSTC X-2018 将离心后的芯片固定在恒温扩增微流控核酸分析仪上,根据软件提示步骤进行操作,按照表3的核 酸扩增反应程序进行检测。
步骤
1
温度(℃) 37
时间(分钟) 3
表 2 核酸扩增反应程序
2 65 47
7 结果判读
检测完成后软件将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7.1 结果判读标准
食品中常规致病菌的快速检测程序,见图2。 样本
样本前处理
25 g(mL)样品+225 mL 食源性共増菌培养基 36 ℃±1 ℃,16 h~20 h
取 100ul 共増菌培养液收集菌体,提取核酸 浓度范围 50pg/ul~50ng/ul
配置反应体系,上芯片 芯片离心
上机
4
T/CSPSTC X-2018
a) 信号值>背景信号平均值,且 Tp 值≤Tp 阈值,且扩增倍数值≥扩增倍数阈值,该种情况下判 定为阳性;
b) 信号值>背景信号平均值,且 Tp 值>Tp 阈值,且扩增倍数值<扩增倍数阈值,该种情况下判定 为阴性;
c) 信号值<背景信号平均值,该种情况下判定为异常。
注:Tp值(Time Positive):扩增曲线开始起峰的位置(扩增开始位置); 扩增倍数值:扩增曲线最高点与基线区平均值的比值。
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沙门氏菌)—致病菌检测的方法
)
.基因芯片技术
• 核酸探针
(
核 酸
通过酶切质粒DNA来进行,它主要采用一定数量的限制性内 切酶,对提纯质粒的DNA酶切,分别得到不同DNA片断,用
探
于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存在
针
)
(PCR)
( 聚 术合 酶 链 式 )反 应 技
•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PCR技术是一项体外酶促扩增DNA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 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目前,PCR技术是一 种快速、简便、特异、灵敏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 免 疫
术 )
荧 光
抗
体
技
•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 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抗体,再用这种荧光抗 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相应抗原。在组织或细胞内 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标记的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 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受外来激发光的照射而发生明亮的荧光 (黄绿色或橘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组织细胞,从而确 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ELISA的原理是是把抗原或抗体预先结合在某种固相载体表面, 然后加入受检样品和酶标抗原或抗体使其与结合在固相载体 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去除反 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 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即 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 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假阴性, 且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筛去大量的阴性样品,
)
得到微生物的绝对数量。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环
介 导
LAMP技术的原理是针对靶基因的6 个区域按照规定的顺序设
生物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微生物检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微米级的生物材料(如DNA、RNA等)沉积到芯片上,通过芯片上的微小管道、电极等结构,快速检测目标生物物质。
生物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针对单一菌株的检测,另外一个是面向整个微生物群体的鉴定。
下面,本文将分别探讨这两个方向。
针对单一菌株的检测针对单一菌株的检测主要是针对某些常见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的检测。
通过对这些菌株存在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设计,制备相应的芯片,再将样品中提取的DNA或RNA等生物材料置于芯片上进行检测。
这样的检测方法,通常具有灵敏度高、可靠性好、检测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可以通过多重PCR技术实现菌株的一次性检测。
目前,国内外已经多家企业开发了相应的微生物检测芯片。
例如,英国的Nimblegen公司和美国的Affymetrix公司分别研制了针对霍乱弧菌、肠道致病菌等多种常见感染病原菌的芯片。
而中国的基因生物技术公司,则推出了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的芯片。
除了上述常见的菌株外,生物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新型病原菌的检测。
例如,在2019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多家国内外的医学研究机构,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对新冠病毒进行了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得到了验证。
面向整个微生物群体的鉴定单一菌株的检测只适用于已知菌株的检测,而面向整个微生物群体的鉴定,则适用于对未知微生物进行检测。
这种检测方式通常包括多种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组合,例如16S rRNA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
在这种检测方式中,先利用某些微生物检测方法,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接下来通过对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形态特征、代谢产物等进行分析,最后将得到的结果代入生物芯片中,获取微生物群体信息。
其中,生物芯片技术主要用于生成基于微生物代谢物和群体特征的鉴定模式和分析体系,并且在分析结果的数值处理和分析上具有优势。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微生物检测是指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存在和数量来评估食品是否安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一、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最为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将食品样品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后的菌落形态和数量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传统培养方法简单易行,但耗时较长,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到结果。
二、荧光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是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理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该方法通过扩增微生物特定基因的DNA,然后使用荧光染料标记,最后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荧光定量PCR法具有高效、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适用于快速检测大批量样品。
三、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该技术利用芯片上的探针与目标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反应,然后通过荧光标记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快速、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多个微生物。
四、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效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特定标记物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如耐药菌的检测和鉴定。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准确性的优势,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微生物检测。
五、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其存在和数量。
该方法常用于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检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
免疫层析法操作简单、迅速,不需要复杂的设备,适用于野外和实验室环境。
综上所述,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做好三方面工作 有效预防冷冻食品微生物污染
食品安全FOOD SAFETY做好三方面工作有效预防冷冻食品微生物污染■文丨许周杰天台县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冷冻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种类1.冷冻肉制品中的微生物。
肉制品在冷冻过程中由于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加上原始微生物群和贮存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携带部分污染性微生物。
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是肉制品中普遍存在的污染性微生物,冷冻牛肉的沙门氏菌检出率约为25%,冷冻猪肉为30%以上,冷冻羊肉为12.5%。
此外,在上述几种冷冻肉样中还检测出了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类微生物。
2.冷冻水产品中的微生物。
冷冻水产品因为水分含量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所以更容易滋生微生物群。
例如,冷冻虾仁中常常会检测出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和金黄杆菌属等;冷冻带鱼中会含有列克星敦沙门氏菌和俄尔俄沙门氏菌;鱼丸、鱼肠等鱼糜制品中的主要污染菌落有微球菌、乳酸菌、肠杆菌属。
3.速冻米面食品中的微生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速冻水饺、粽子、汤圆等都属于速冻米面食品。
调查表明,在速冻水饺中会滋生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活性较强,即便高温蒸煮也很难将其灭活,严重的话可导致食物中毒。
此外,在速冻米面食品中还检测出了李斯特菌、假单胞菌属、阴沟肠杆菌和成团泛菌等。
4.其他冷冻食品中的微生物。
例如,在雪糕中检测出严重超标的大肠杆菌群;在进出口速冻蔬菜中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高达12%。
二、冷冻食品中常见微生物检测办法检测办法方法介绍优缺点PCR技术PCR技术又称之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包括多重PCR分析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RFLP技术。
优点:检测效率高。
缺点:实验条件苛刻,容易遭到外界干扰,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造成测定结果失真。
基因芯片技术将人为何成的基因探针融合到经过PCR扩增的样品DNA中,与待测微生物基因片段上的寡核昔酸点进行杂交后,对杂交结果进行分析检测。
优点:操作过程简单,测量时间短,结果精准,特异性强。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一、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是指能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上生长的菌群,一般来说,总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以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
常见的检测方法有膜过滤法、浸泡法和曲线法等。
其中,膜过滤法是将食品样品过滤后,将膜过滤片移植到含有大肠杆菌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经过培养后计数。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的特点。
二、致病菌检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等。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快速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培养法是将食品样品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致病菌。
快速检测法是利用特定的试剂盒或仪器,通过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或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快速识别致病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利用PCR扩增技术或基因芯片等技术,对致病菌的DNA进行检测和鉴定。
三、腐败菌检测腐败菌是引起食品变质和腐败的微生物,常见的有霉菌、酵母菌等。
腐败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和快速检测法。
培养法是将食品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腐败菌。
快速检测法则是利用特定的试剂盒或仪器,通过检测腐败菌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代谢产物来快速识别腐败菌。
四、真菌毒素检测真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等。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法、生化法和色谱法等。
免疫学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通过比色、荧光或放射性等方法进行检测。
生化法是通过检测真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或代谢产物来进行检测。
色谱法则是利用色谱柱对真菌毒素进行分离和检测。
五、抗生素残留检测抗生素残留是指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
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法、生物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
免疫学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生素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通过比色、荧光或放射性等方法进行检测。
SDA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任务书计划编号:项目名称:SDA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常见的病原菌研究专业类别:前沿技术研究承担单位:邢台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合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盖章)起止时间:2011年5月~2013年5月项目负责人:刘荣琴(签字)填表日期:2011年5月9日填报说明一、《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任务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表达明确、严谨。
二、《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任务书》原件一式两份,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打印)并经本单位签署意见后,报送省局;省局直属单位填写(打印)并经本单位签署意见后,直接报送省局。
未盖公章者,不予受理。
三、封面“专业类别”分为:1、检测技术与方法;2、标准与规程;3、检测设备装置;4、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新手段。
四、《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任务书》中“计划编号”和“省局审批意见”由省局填写。
五、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标准情况分析。
2.项目承担单位现有工作基础(主要从技术基础、研发力量等方面阐述项目的可行性)。
六、项目目标及主要任务1.主要目标(项目目标的涵盖范围要与项目名称相对应;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考核,并在项目实施周期内能够完成。
)2.研究与开发任务与内容及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研究重点与开发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指标。
其内容应与项目目标有直接对应关系,为实现项目目标所应进行的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有遗漏,也不应包括与项目目标关系度不大的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技术难点、创新点七、实施年限、经费概算与资金筹措(一)年度计划、阶段目标(二)经费概算(概要说明项目经费概算情况)。
1、科研业务费:外单位的计算、测试分析费,国内调研费,本项目的资料、报告、论文印刷费,科技成果查新、鉴定(验收)费、申报专利费。
2、实验材料费:实验用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动物伤寒、霍乱,还会导致人类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高居所有食源性致病菌之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发展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化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快速、高通量检测,尤其是近年来与纳米技术、光谱学、质谱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的结合使用,为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沙门氏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予以分析.%Salmonella is a common pathogen shared by human and animals which can not only cause animal typhoid , cholera, but also lead to human gastroenteritis , septicaemia, and 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and animals.Salmonella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highly causes foodborne diseases among all the food safety events .There-fore,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fo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logy , chemistry, physics and other subjects ,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Salmonella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 to the immunology , molecular biology , electrochemistry, sensors, bio-chips and so 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 the combined uses of those methods with nanotechnology , spectroscopy , mass spectrometryand metabolomics , providing many new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Various detection methods and analyses of future Salmonella detection technology ,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ates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 -per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沙门氏菌;人畜致病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徐州绿健乳品饮料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6;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正文语种】中文菌快速检测”(3A15308006)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美国细菌学家Salmon 与Smith 于1885 年最早发现的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个种[1],目前已发现存在2 579个血清型[2]。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与控制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与控制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延长和全球贸易的增加,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致病菌的检测与控制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与控制措施。
一、微生物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微生物致病菌是导致食品中毒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致病菌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食物中毒,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及时而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十分重要。
二、微生物致病菌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微生物致病菌检测方法有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两种。
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致病菌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培养和分离,然后观察菌落的形态、生化反应等进行初步鉴定。
最后,通过进一步的鉴定试验,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
传统培养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存在检测时间长、对有些致病菌无法有效检测等缺点。
2.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PCR、实时荧光PCR、基因芯片等技术,通过检测目标基因的存在与否来判断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致病菌,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微生物致病菌的控制措施1. 原料控制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是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控制。
选择质量可靠的原料供应商,确保原料无微生物污染成为有效的控制手段。
同时,对进货原料进行检测,对不合格原料及时处理或退回。
2. 加工环境卫生控制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卫生是控制微生物致病菌的关键。
加强对加工车间、设备和工具的清洁消毒,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定期对加工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应的卫生控制措施。
3. 加工工艺控制合理的加工工艺能够有效地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致病菌。
加热、冷冻、干燥等工艺能够显著降低致病菌的数量。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肠道病原微生物方法的建立
L ,He , XU Q i ,wu Z h o n g - h u a ,f iN D a - z h i ,Y AN G N i n g - m i n 3 ,G A0 S h u a n g 3
1 . Z h e j i a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v e l H e a h h e a r e C e n t e r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0 3 ; 2 .I n s t i t u t e o f R a d i a t i o n M e d i c i n e ,A c a d e m y o f M i l —
维普资讯
生
I , I T r ER S I N B I OT EC HN0L 0GY Vo 1 . 1 8 No . 3 Ma y ,2 0 0 7
物
技
术
通
讯
4 4l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0 0 0 2 ( 2 0 0 7 ) 0 3 - 0 4 4 1 — 0 5
C y 3 。 在优化的 P C R 和 杂 交 反 应条 件 下 , 进行 三重 P C R扩增 , 产 物 与包 括 3种 致 病 菌 特 异 性探 针 的基 因 芯 片杂 交。 在 评 价 基 因 芯 片 的特 异 性和 灵敏 度 之 后 , 对 临床 样 本 进 行 检 测 。 结果 : 只 有 3种 目的 致 病 菌 的 P C R 产 物 在 相 应 探 针 位 置 出现 特 异 性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d e v e l o p a r a p i d ,s e n s i t i v e a n d s p e c i i f c a s s a y o f D N A m i c r o a r r a y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m u l t i p l e x P C R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而微生物的存在往往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危害食品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
好的微生物可以发酵食品,为人类提供有益的营养。
但坏的微生物却可能导致食品中毒,甚至危及人体健康。
常见的食品中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中的细菌、霉菌和寄生虫等形式存在。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生物会导致食物变质,使其味道变坏,产生恶臭,降低食品的观感和食用价值。
其次,一些微生物会分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引发食物中毒,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最后,有些微生物还会导致人体感染,引发一系列疾病。
比如,沙门氏菌可以引起肠胃炎和伤寒,霉菌感染可以导致真菌病等。
因此,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1. 基于生物学的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
其中包括培养方法、染色方法和生化方法。
培养方法是通过将食物样品在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上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只能检测到一部分微生物。
染色方法是利用化学染料对微生物进行染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情况来判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迅速地检测到微生物,但只能提供相对粗略的信息。
生化方法则是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与否。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但需要较为复杂的操作和实验设备。
2. 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这些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测序等。
PCR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扩增微生物DNA的特定片段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与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与方法作者:刘颖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6期摘要:作为一种能够感染人畜的常见病原菌,沙门氏菌会导致动物的伤寒、霍乱病症,同时还会使人类换上坏血病、胃肠炎症等,对人畜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危害,而因其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在近年来经常出现。
为此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需要对食品当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验,目前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在其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沙门氏菌的检验已经由传统的检验方式演化成为更加高效的方式,其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未来沙门氏菌的检测提供了实用价值,在发展方向也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为此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并详细描述,以此来完成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技术;检测方法1.沙门氏菌检测技术与方法现状1.1传统方法在传统的方法当中会将培养法标准作为基础,对沙门氏菌的生长及繁殖特性进行参考完成相关检定方案的测定,其具体的步骤首先是完成样品的取样,此后分别进行增菌及繁殖并通过分离培养的方式来对可疑菌落进行识别,在识别可疑菌落后对其进行采样并落实生化实验及血清学的鉴定。
通过这样的步骤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其检测结果也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验证。
目前十分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及药品的沙门氏菌检验当中,在需要进行沙门氏菌法定仲裁时也是多使用此方式。
但是在进行疫情及疾病的防护时往往对时效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此时传统方式的4-7天显然不符合要求,为此对同样准确且高效的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1]。
1.2免疫分析方法沙门氏菌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建立在免疫学的理论之上,其主要是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反应的特异性并使用免疫放大技术来完成沙门氏菌的鉴别。
通常情况下免疫分析方法能够划分成为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及非标机免疫分析方法两种形式,眼前得到实际应用的方法分别由酶联免疫吸附、免疫荧光法及同位素标记法作为操作基础,而使用的具体技术则有免疫传感器技术、乳胶凝集技术及免疫印迹技术等。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它通过将数万到数百万个特定基因的碱基序列固定在芯片上,结合荧光探针和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食品中的基因信息。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有诸多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来鉴定农产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基因芯片还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快速确定食品是否受到污染,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其次,基因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品种鉴定。
比如,在鱼类食品中,我们可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不同品种进行鉴定,以防止食品欺诈和虚假标示。
同时,基因芯片技术也可以用于家禽、猪、牛等畜禽产品的品种鉴别,确保商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权益。
此外,基因芯片技术还可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
食物过敏对某些人群来说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因此对食品中的过敏原进行检测至关重要。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十种常见食物过敏原,如麦麸、乳制品、坚果等,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为过敏人群提供安全的食品选择。
此外,基因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食品质量控制。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基因信息,可以判断其新鲜度、成熟度和储存状况等。
比如,在水果和蔬菜的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可以评估其营养价值、味道和口感,并帮助生产商判断食品的优劣,确保产品质量。
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为食品安全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它不仅提高了食品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还为食品生产商和监管机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加放心。
总而言之,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品种鉴定、过敏原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等方面,为食品行业带来了许多好处。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将在食品检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
实验二常见细菌种属的鉴定
16S rRNA基因测序
对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确 定细菌种属。
其他分子生物学实验
根据不同细菌种属的基因特征,进行其他分子生物学实验,如PCR 扩增、基因芯片检测等。
04 结果分析
形态学结果分析
总结词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等,初步判断细菌种属。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大肠杆菌在部分样本中检出,其数量 相对较少,表明该菌在实验样本中的 存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金黄色葡萄 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和志贺氏 菌则在部分样本中呈现出较高的检出 率,表明这些细菌种属在实验样本中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03
在鉴定的细菌种属中,金黄色葡萄球 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属于人类致 病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 菌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腹泻等临 床症状,沙门氏菌可导致伤寒和副伤 寒等严重疾病。绿脓杆菌则是一种条 件致病菌,常引起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等症状。
血杆菌等。
了解常见化脓性细菌种属的生物 学特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
皮葡萄球菌等。
02 实验原理
形态学鉴定法
总结词
基于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反 应等表型特征进行鉴定。
详细描述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 小、排列方式、染色反应等表型 特征,与已知的标准菌株进行比 较,从而确定细菌的种属。
生理生化鉴定法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样本中存在较高检出率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 氏菌等,这可能会对实验参与者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采取有 效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卫生检验技术(初级(师)211)专业知识2024年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卫生检验技术(初级(师)211)专业知识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在进行血铅检测时,哪种检测方法常用于筛查大量样本?A.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B.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C.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 双硫腙比色法答案:B解析:在进行血铅检测时,不同方法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其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设备费用低等特点,常作为大量样本的筛查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则因其灵敏度高、分析元素多、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微量元素的检测,但分析速度较慢,成本较高,通常不用于大量样本的筛查。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多元素同时检测的能力,但设备昂贵,维护复杂,通常用于科研或高级检测。
双硫腙比色法为传统化学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灵敏度和准确度相对较低,现已较少使用。
因此,对于大量样本的筛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B)是最佳选择。
2、下列关于食品中铝含量测定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A. 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易于检测B. 食品中铝的测定常采用分光光度法C.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其高灵敏度,是食品中铝测定的首选方法D.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其操作简便,适用于食品中铝的测定答案:C解析: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存在,而非游离态,且其含量往往较低,不易于直接检测,因此A选项错误。
食品中铝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但分光光度法通常用于检测与铝形成有色络合物的物质,而非直接测定铝的含量,因此B选项错误。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其高灵敏度和低检出限,常被用于测定食品中的痕量铝,是食品中铝测定的首选方法之一,因此C选项正确。
虽然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操作简便,但其灵敏度较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低,不适用于测定食品中的痕量铝,因此D选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游 引物 1 L, 菌 DNA 提 取 液 4 L T q 下 细 , a D NA 聚合 酶 0 2 L d H O 1. L; 预混 合该 . , d 4 3 先 体 系 中除下游 引物 的其他 成 份 , 后 在 暗 室 中加 入 最
下 游引 物 , 分混 匀 后 置 于 P R仪 进 行 扩 增 反应 。 充 C P R反 应条 件 :4℃预变性 5mi; 4℃变 性 3 , C 9 n9 0S
第 3 卷 2
13 细 菌基 因组 D . NA 提 取 及 浓 度 测 定
1 7 基 因 芯 片 的 杂 交 及 信 号 扫 描 分 析 .
采 用宝 生物工 程 ( 连 ) 限公 司生产 的基 因组 大 有 提 取试 剂 盒 , 按 其 说 明 操 作 。 所 提 取 的 基 因 组 并
s e i c p o e t r u h 1 DNA e u n e .M o i h e e s r r wi l o e c n r e . Th o g h CR p cf r b h o g S r i 6 s q e cs d f t e r v r e p i t a fu r s e tma k r y me h r u h te P a p i c t n,g n h p h b i i t n a d sg a c n i g,smu t n o s y r aie d t c i n a d d s i c in s l n l m l ia i f o e e c i y rd z i n i n ls a n n a o i la e u l e l e e t n it t a mo el z o n o a,
G TT TG GTG TAT 3 , 肠 杆 菌 探 针 : _ GT A一 ’ 大 5,
TG TAAGT AAC GT AC C 一 ’ 金 黄 色 葡 萄 T GC T T 3 ,
球 菌 探 针 : ’A 5 。 GGAAG GGA GTAA GTT AATA 一
2 结 果 与 分 析
收 稿 日期 :2 1 — 0 — 2 o2 4 7 基 金 项 目 :河 南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9 1 2 1 0 6 0 20 10 2 )
作者简介 : 饶 宝 ( 9 3 ) 男 , 南信 阳人 , 士 。 18 一 , 河 硕
4
郑 州 牧 业 工 程 高 等 专科 学 校学 报
GGT C GATC TAC GG 一 ’下 游 引 物 序 列 C A C G AG 3
立 即用洗 脱液 12 3 洗涤 lmi, 、、 各 n 离心 干燥后 可用 于信号 扫描分析 。以上过程 均应 在暗室 中进行 。 信号 扫 描 与分 析 : 用 In S a 0 A 高 性 能 使 n o cn7 0
的荧 光标 记样 品进 行 杂交 , 通过 激 光 共 聚 焦 扫描 仪 对芯 片进 行扫 描分 析 。该 技 术 具 有 高 度精 确 性 、 高
1 材 料 与方 法
l 1 菌株 、 _ 培养 基和试 剂
沙 门 氏菌 、 黄色 葡萄 球 菌 、 金 大肠 杆 菌 O : H
标 准菌 株均 购 自 中 国兽 药 监 察 所 ; ao 醛 基 化 载 Bi 玻 片 , x T qDNA 聚 合 酶 、 E a DL一2 0 , rtia e 0 0 P oen s K、 Nae和 溶 菌 酶 , 酸染 料 等 均 购 自宝 生 物 ( R s 核 大 连) 司 , 脱液 由本 实验 室配 制 。 公 洗
中图 分类号 : 8 Q7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3 1 ( 0 2 0 —0 0 — 0 10 — 112 1)3 03 3
基 因芯 片 技 术 又 称 D NA 微 阵列 , 微 电 子 学 是
与生命 科学 等学 科相互 交叉 的一 门高 新技 术 。它是 采用 显微 打印手 段 或原 位 合 成 , 数 以 万计 的基 因 将 片段 固定 于 固相 支 持 物上 , 在相 同 的条 件 下 与待 检
De e to f S l o e l t c i n o a m n la,S a hy O o c s a r u n t p l c c u u e sa d
Es he i h a c l b i r a r y Te h o o y c rc i o i y M c o r a c n l g
激光 共 聚焦扫描 仪 , 芯 片置 于 扫 描 仪上 进 行 信 号 将
为:’ 5 一GGC TGC GC GAGT TG AC TAG 3 , 一 ’ 目的 片 段 长 度 为 3 0 b ;沙 门 氏 菌 探 针 : ’ 0 p 5 一AGG AAG—
扫描 , 并用 MAP X软件 对扫 描结果 进行 判定 。 I
RAO o , Ba TANG i f n , U n — l g ,CH ENG — l u ,M A i g Gu - e LI Li g i 。 n Ya o 。 P n ,L e - g n IW n ag
( . u u n F o s u fC mp n mie ,Na y n n n 4 4 6 , i a . h n z o o lg fAn ma s a d y 1 M y a o d t f o a y Li t d n a g He a 7 3 0 Ch n ;2 Z e g h u C l e o i lHu b n r e E g n e ig, h n z o n n 4 0 1 , h n ;3 He a r u t r l n ie rn Z e g h u He a 5 0 1 C i a . n n Ag i lu a ie st ,Z e g h u H e a 5 0 1 c Un v r i y h n z o n n 4 0 1 ,C i a hn )
摘 要 : 研 究 建 立 了检 测 致 病 菌 的 基 因 芯 片 检 测 方 法 , 过 1 R 本 通 6Sr NA 基 因 序 列 设 计 了 通 用 引 物 和 特 异 性 探 针 , 对 并 下 游 引 物进 行荧 光标 记 , 过 P R 扩 增 、 因芯 片 杂 交 和 信 号 扫 读 , 现 在 相 同 条 件下 能够 同 时 检测 并 区分 沙 门 氏 菌 、 通 C 基 实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和 大 肠 杆 菌 的 目的 。 关 键 词 : 肠 杆 菌 ; 黄 色 葡 萄球 菌 ; 门 氏菌 ; 因 芯 片 ; 测 大 金 沙 基 检
第 3 2卷第 3 期
21 0 2年 8月
郑 州 牧业 工程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n lo h n z o l g fAn ma s a d y En i e rn o r a fZ e g h u Co l e o i lHu b n r g n e i g e
出, 用双蒸 水轻轻冲掉盖玻 片 , 芯 片放 在玻 片架上 , 将
参 照 Ge e a k已 发 表 细 菌 的 1 RN 序 nBn 6Sr A
列, 应用 P i rP e e5 0软 件 设 计 一 对 通 用 引 r me rmir. 物 和 3条 特 异 性 探 针 。 上 游 引 物 序 列 为 : 5
sap l o c s a e n c rc a c l a he s m e c dii n. t hyoc c u ur us a d Es he ihi o i tt a on to
Ke r s ywo d :Es h rc i o i t p lc c u ur u ;Samon la c e iha c l;S a hyo o c sa e s l el ;M ir a r y;Dee t n c o ra tci o
M l
均 在 3 端进 行 NH。 ’ 一修饰 , 以便 与醛 基玻 片 的表 面 共 价结合 , 以很 好 地 固定 在 玻 片上 。以上 引 物 和 可
探 针均 由宝生 物工 程 ( 连 ) 限公 司合成 。 大 有
1 5 PC 反 应 . R
试 验采 用 2 L 的 反 应 体 系 , 中 1 × P R 5 其 O C b fe 2 5 L, NTP Mitr L, 游 引 物 1 ufr . d x ue 2 上
V01 2 N o .3 .3
A ug t 2 2 us. 01
沙 门 氏茵 、 黄 色 葡萄 球 菌和 金 大 肠 杆 菌 的 基 因芯 片 检 测 技 术 研 究
饶 宝 , 桂 芬 刘玲 玲。 程 亚 楼。 马 平 李 文 刚 唐 , , , ,
( . 原食 品股份 有 限公 司 , 1牧 河南 南 阳 4 4 6 ;2 郑 州牧 业 工程 高等专科 学校 , 73 0 . 河 南 郑州 4 0 1 ;. 南农业 大 学, 南 郑 州 4 0 1 ) 50 13 河 河 5 0 1
Absr c : Thi e e r h de eop m ir a r y t c ol y f rde e to fp h e c b c e i . De in ni r a i era d ta t s r s a c v l c o r a e hn og o t c in o at og ni a t ra sg u ve s lprm n
面 的应用 也为 快速 开展 致病菌 检测 提供 了崭 新 的技
术 手段 。
将细 菌 标 准 菌 株 分 别 在 固 体 培 养 基 上 划 线 3 C培 养 2 , 取 单个 菌落 接 种 于 5mL L 7。 4h 挑 B液 体培 养基 中增 殖培养 , 得菌液 置 于 4℃保 存备 用 。 所
取 5 L P R产 物 和 5 L杂 交 液加 于离 心 管 C 中, 混匀后 置 于 P R 仪 9 C 5℃变 性 5mi, 即取 出 n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