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有教读课《孔乙己》《变色龙》,自读课《溜索》《蒲柳人家》。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梳理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溜索》选自于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人物身姿神情毕现。
在学习《溜索》之前,已深入分析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所以我将《溜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了在赏析阿城的语言特色中进行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熟悉的。
七年级时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八年级时学过《社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九年级下册又有《孔乙已》和《变色龙》。
对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学生是熟悉的。
在这样反复学习小说的基础上,自读课《溜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根据小说三要素,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可行的。
而阿城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的深层意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第二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品析语言贯穿文本分析,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应该可以实现。
【教学目标】1.“小”“大”之辩,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文本,探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语言特色。
明确:写出鹰平稳飞行的从容淡定,侧面表现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深、溜索之险。
也映衬了瘦小汉子的勇敢镇定。
第 24 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8
《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体会笔记小说语言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文字,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美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学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体会笔记小说语言的写作特点。
难点:理解对比、映衬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准备: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准备: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江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课前欣赏一段溜索的视频)刚才的视频中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我们惊叹,更令那些牛马皮肉乱抖。
大家看完视频后的感觉如何?(生:恐怖、惧怕……)可有那么一群人却身手矫捷,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马帮汉子,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去感受那般惊险。
二、新授1.认识作者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检验鬃(zōnɡ)脑髓(suǐ)一睹(dǔ)滇西(diān)驮子(duò)锱铢(zī zhū)黏汗(nián)盘桓(huán)顷刻(qǐnɡ)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ɡ)3.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0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7.溜索教材分析:《溜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这个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本文既是本单元对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一个延伸,又是这个单元自读课文的开始,也是对小说多样化风格的拓展深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对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是相当的熟悉。
但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看法,小说社会意义的理解,小说语言的欣赏和小说多样化风格的了解,可能会理解不到位。
因此,我结合统编教材编排的理念和本单元要求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分析马帮首领的形象,结合环境的衬托,感受生命的“元气”。
3.品味文章语言,抓住其无“我”而通篇皆是“我”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马帮首领的形象,结合环境的衬托,感受生命的“元气”。
教学方法:1.引导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3.质疑法 4.分组研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导入(2分钟)同学们,你们见过溜索吗?好,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然后再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溜索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二、作者简介(30秒)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字音(1分钟)锱铢(zīzhū)滇(diān)西盘桓(pán huán)顷刻(qǐng kè)千钧(qiān jūn)之力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跺(duò)呕(ǒu)四、词义(1分钟)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2新人教版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溜索》这篇课文,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怒江峡谷的壮丽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景。我们品味了作者生动的语言描绘,感悟了改革开放给怒江峡谷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激发了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当堂检测
8.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溜索》中的美景和情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尝试创作相关作品,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10.鼓励大家参与社区活动,如环保、公益活动等,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保护自然和文化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
4.请同学们思考改革开放给自己的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溜索》中的内容,探讨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5.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6.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怒江峡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7.鼓励大家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可以深入研究怒江峡谷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可以尝试探究其他地区的类似现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报告或论文。
3.写一段话,描述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你打算如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待续)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请大家阅读《溜索》的原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文字魅力和情感表达。
2.请同学们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尝试以游记的形式写作,模仿《溜索》的写作风格,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3.鼓励大家观看有关怒江峡谷的纪录片或电影,从视觉和听觉上更加全面地感受怒江峡谷的魅力。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 优秀教案
7*溜索1.阅读小说,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重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者写人的手法。
(重点)3.分析小说简洁凝练的语言,选词炼字的方法。
(难点)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怒江大峡谷,历来是人们谈之色变的天险。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更是死亡之谷。
然而,一群马帮汉子,一根溜索加上一颗勇敢的心,天堑在他们眼中如同平地。
今天,我们在阿城的小说《溜索》中,去寻找这样一帮矫健勇敢的汉子。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当代著名作家。
其作品集《棋王》,共包括三个中篇《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2.字词积累锱.铢.(zī zhū)瞟(piǎo)盘桓.(huán)顷.刻(qǐng) 千钧.(jūn) 战战兢.兢(jīng)顷刻: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盘桓:盘旋;曲折回绕。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阅读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的经过。
2.再读课文,理清小说的层次。
第一部分(1-6):怒江的高峻、险恶。
第二部分(7-22):领队带领驮队与我一起过溜索的经过。
第三部分(23-25):过溜索之后,“我”的所见所感。
【合作探究】一、分析环境描写。
1.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怒江峡谷,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1)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2)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3)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写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2新人教版
(4)对学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思考进行反馈,肯定学生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溜索》相关的研究文章、评论或不同版本的解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视频资源:关于传统交通工具的文化纪录片、访谈节目,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3)在线平台:利用在线论坛、学术平台,参与关于《溜索》主题的讨论,拓宽视野,激发思考。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方面,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溜索》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能够通过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同时也能够欣赏文本中的艺术风格。然而,在写作能力的提升方面,我发现学生们还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溜索》一文,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通过对溜索这一独特交通工具的描写,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教案_22
溜索教案一、教材分析《溜索》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风格各异,写法不同,各具特色。
本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没有尖锐的冲突,更多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描写,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选材独特,语言奇绝,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这篇小说重描写,轻情节,故事情节很简单,学生一读便知,因此本课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环境描写上,通过品析文章精妙的语言(大量环境描写),感知怒江大峡谷的奇险和溜索的惊险,进而把握人物勇敢与无畏的形象特征,了解散文化小说的风格,学习作者运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初三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因此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欣赏小说的语言,感受重描写,轻情节的散文化小说的风格特点。
能力方面:初三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表现欲望和合作意识,所以在教学时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引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iPad)查找、筛选、分享资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运用映衬、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马帮汉子豪迈野性、英勇无畏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点:品读环境。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怒江大峡谷的奇险和溜索的惊险,感受阿城的语言风格,运用本课所学进行随堂片段写作。
五、教学难点:品读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学习运用烘托、映衬、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学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中的疑惑问题进行讲解,如映衬、对比手法分析讲解。
诵读法:美文应该美读,好的文章只有经过诵读才能感知到文章的美。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
1. 课堂管理:我会加强课堂管理,适时引导学生,确保课堂秩序,同时也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我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会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3. 反馈机制:我会建立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我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 在线讨论区:引导学生参与在线讨论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对于《溜索》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学习和进步。
2.拓展建议:
- 深入阅读: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溜索》课文,多次阅读并思考其中的细节和含义,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溜索》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课文中的人物关系பைடு நூலகம்情节发展等。
2.角色扮演: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在线讨论区:参与在线讨论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对于《溜索》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学习和进步。
2.拓展要求:
-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推荐的作品,观看视频资料,深入了解溜索的相关知识。
- 撰写感想: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溜索》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2
第7课*溜索【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学习驮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领会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内涵。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溜索”吗?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溜索》,见识一下驮队飞渡峡谷的惊险场面。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
3.这篇小说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小说写了哪些形象?谁是主要人物形象?明确:1.生字:睹.(dǔ)腮.(sāi)呕.(ǒu)绞.(jiǎo)跺.(duò)顷.刻(qǐnɡ)迟疑.(yí)蓦.地(mò)盘桓.(huán)锱.铢(zī)拽.起(zhuài)脖颈.(ɡěnɡ)撒.泄(sǎ)脑髓.(suǐ)铃.铛(línɡ)探.视(tàn)俯.身(fǔ)战战兢.兢(jīnɡ)词语:盘桓:徘徊;逗留。
顷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
形容痛打。
飘飘悠悠:指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地浮动。
2.阿城,原名钟阿城,祖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
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代表作是小说《棋王》。
3.小说题目“溜索”即线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怒江大峡谷的故事。
4.小说写的人物形象有领队、驮队队员、“我”,物象有鹰、骏马、牛。
领队是主要人物。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阿城的一篇散文,以作者在云南旅行时亲历溜索为线索,描述了当地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这篇课文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让我们有机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不同,对于一些较为生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
2.能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由于课文中存在一些较为生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2.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
课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傈僳族人民的深深敬意和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为主,辅以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讲解、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走过怒江峡谷》:一本关于怒江峡谷的摄影集,通过图片展示怒江峡谷的壮丽景色和少数民族的生活。
-《少数民族的溜索文化》:一篇论文,深入探讨了溜索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课后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怒江峡谷的描写,自己进行一次户外考察,观察并记录下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来展现怒江峡谷的壮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态。2.欣赏并理解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手法,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篇关于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的作文,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小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美景的感悟。
-组织一次班级内的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少数民族代表来班级进行一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溜索》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怒江峡谷和溜索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怒江峡谷的壮丽和溜索的特色。
简短介绍《溜索》的基本内容和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阅读与分析(10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表格式)
小组讨论后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预期引导:通过刻画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领队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是小说的线索,更具有真实感;深化了小说在自然面前要敢于挑战,不退缩的主题
(4)本文的写作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教师总结: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5)学习了这篇小说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可以从多个方面谈一谈
教师总结:马帮汉子们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大家乐观向上,努力进取,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教师总结: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牛不肯;
(3)本文中,“我”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学生举手分享: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小组内互讲互听,共同识记字音,解释词语,例如:徘徊;逗留。
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关键
领会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溜索》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勇敢、的品格。
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赏析分析,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师: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江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1课时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一、文题解读
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江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4.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
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
二、结构梳理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的顺序概括本文的情节。
溜索前(1—6):写峡谷的奇险。
(开端)
溜索中(7—22):写溜索的过程。
(发展、高潮)
溜索后(23—25):写溜索后惊魂未定(结尾)
三、语言赏析
环节一品语言,赏描写
1.参考格式:运用环境描写,抓住……词或句, 写出……状态,起到……作用。
举例:“铃铛们又慌乱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
2.答题小支招:找描写,点关键词句,析内容,明作用
参考格式1:运用环境描写,抓住……词或句, 从……(视觉、听觉、心理活动)角度,写出……状态,起到……作用。
参考格式2:通过……描写,抓住……词或句, 从……(视觉、听觉、心理活动)角度,突出……特征,烘托……气势。
3.小说如何一步步描写环境的奇险的?
先听到声音,然后远眺,再近看,结合心理描写,充分抒发初到峡谷的震惊和恐惧,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环境:万丈绝壁高峻奇雄浑苍茫险恶生
环节二析人物学品格
1.参考格式: 运用……描写,抓住……等词,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展示)人物……的
内心,表现(刻画)(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
2.举例:“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运用神态描写,抓住了“懒懒说”,“稳稳坐”,“笑一笑”等词,突出首领胸有成竹、乐观自信的形象,表现了他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地性格。
3.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4.. 通过自读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马帮汉子和“我”的性格?
①“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②“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③“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④“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
”
⑤“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
就玩一般了”⑥“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
马帮汉子:身手矫健、勇敢无畏、互相团结协作、信任关心
①“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②“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胆小、怯懦 (“我”面对峡谷时的惊恐表现,侧面烘托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又反衬了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作用:(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四、讨论探究
1.你从飞渡峡谷中读出了什么?
2.你从马帮的人际关系中看出了什么?
3.你从首领的表现中可以学到什么
飞渡峡谷——人类在自然面前勇于挑战,生活中要战胜艰险。
人际关系——要学会团结协作、互相信任、互相关心。
首领表现——人在磨炼中成长,保持勇敢无畏、积极乐观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写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马帮汉子们在自然面前勇于挑战,战胜艰险精神的赞美,也传达对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等美好品德的颂扬。
六、课后作业
试着用《笑傲____》为题,写一段话,要求体现积极乐观,勇于挑战的正能量!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小说,我在讲课时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顺序进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赏析分析,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描写和表现手法,规范答题训练也进行了点拨,学生收获许多。
然而本文意蕴深刻,如鹰、马、牛三种动物形象的隐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没有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由于本身阅读表达的局限性,问题的预设和反馈有一定差距,在今后教学时,要注意加强鼓励引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