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6新编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16.《音乐之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_283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6 课《音乐之声》教案内容预览:16音乐之声 (节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二、资料助读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 (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 ) 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本文。
应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内容预览:16 音乐之声(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二、资料助读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本文。
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音乐之声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音乐之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赏析画面,提高阅读影视剧本的能力。
3.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链接】《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
其剧情梗概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
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
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
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
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
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学法指津】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剧本体现了电影《音乐之声》作为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玛丽亚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富有戏剧风格和喜剧色彩。
剧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遐.思()伫.立()虔.诚()弥撒..()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4单元 16音乐之声 导学案
16 音乐之声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自1963年开始拍摄,先由威廉·惠勒执导,后改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执导.影片上映后,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大奖,是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多的影片之一.其中的歌曲《铃儿响丁当》尤其为人们所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主要借众嬷嬷之口表现女主人公活泼可爱、热爱歌唱的天性,其中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和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表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二)学法引导1、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2、课外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结合揣摩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三)审美鉴赏心灵的震颤.问世于五十年前的《音乐之声》,是一部反映奥地利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影片.电影《音乐之声》由同名音乐剧改编,在1965年推出时,曾造成了万人空巷的鼎盛卖座场面,并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剧、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在好莱坞影坛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而由音乐剧大师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制作的《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更是驻留在排行榜上长达233周之久!剧中的歌曲,如热情真挚的《音乐之声》、轻松诙谐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由于它们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因而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并被广为传唱.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涟漪.()巍峨峥.()嵘.()鳞次栉.()比伫.()立顶礼mó()拜通xiāo()达旦3、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4、在你看来,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
第十六课音乐之声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把握主要人物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
教学重难点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赏析剧本的画面美。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请安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我们就去文中认识一位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通过文章内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该片生动的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堂实录一、展示交流1.积累字词峥嵘..(lián)(yī)..(zhēng)(ròng)山麓.(lù)远眺.(tiào)涟漪遐.思(xiá)窥.视(kuī)鳞次栉.比(zhì)2.掌握词语含义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额站立。
群峰环抱:山峦环绕,溪水围抱。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固执己见: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的行礼。
3.影视剧本概念:影视剧本是可供导演作为拍摄蓝图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与小说哦、诗歌、散文和戏剧(舞台本)等并列的重要文学体裁。
特征:形象性、运动性、综合性和艺术性。
(1)形象性:在影视剧本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说明性,陈述性的文字,无论是对剧情的交待,还是对人物的心理介绍,都应形象化。
(2)运动性:所有视觉造型,均应保持在动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停止。
(3)综合性: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张力,即有机融入综合性表现手段,以营构充满艺术魅力的戏剧内蕴。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 教案
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情感体验。
板
书
设
计
画面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音乐之声形象美(活泼自由的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作
业
设
计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师补充: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1961年,理查德·罗杰斯带领剧组成员开始了全美的巡演,并大举“入侵”伦敦,该剧在宫廷剧院演出超过6年,并保持了美国音乐剧在伦敦西区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原创音乐剧《蝶》的制作人李盾曾经到美国、英国考察音乐剧,对《音乐之声》相当熟悉,他说:“与3月份刚刚在深圳演出的《猫》不同的是,《音乐之声》是地道的美国百老汇产品,而《猫》是从伦敦发起走向纽约的。《音乐之声》中大量女声合唱以及适合孩子演出的角色,都使得《音乐之声》成为社会活动和学校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超过500场这样形式的演出。”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相
关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学案 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学案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勒曼【学习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知识链接】1、背景资料:《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
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1960年后被改编成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65年,电影在全世界发行。
2、剧情梗概: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音乐的姑娘玛利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玛利亚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
玛利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
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
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示范教案
16.音乐之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
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
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
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音乐之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16.音乐之声
萨尔茨堡景物烘托人
第一野外美景物内心世界天真活泼
场景玛丽亚在正面热爱唱歌
纵情歌唱描写不守常规
院长与众修 女们侧面无拘无束
第二对玛丽亚的议论描写纯真快乐
场景玛丽亚回正面心灵美好
到修道院描写
教学反思
这部电影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因此课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是少不了的,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课上对于玛利亚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写的总复习,将零碎知识整理,使之系统化,并教给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我想这一教学思路,既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培养语文分析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赏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伫(zhù)立顶礼膜(mó)拜弥撒(mísǎ)
2.解释课 文中的关键词语。
鳞次栉比:像鱼 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固执己见: 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立。
质疑交流
1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概括一下她们的意见,说说在众人眼中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2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 喻恰当吗?为什么?请你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玛丽亚
九年级语文下册16《音乐之声》导学案新人教版
16. 音乐之声课题音乐之声(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与方法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学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勒曼,美国剧作家,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其作品《音乐之声》获得当年五项奥斯卡金像奖。
写作背景《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
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编成戏剧,后又被拍成电影。
读准字音峥嵘..(zhēng róng)山麓.(lù)茨.(cí)鳞次栉.比(zhì)肃穆.(mù)按捺.(nà)涟漪..(lián yī)伫.立(zh遐.思(xiá)弥撒..(mí sɑ)忏.悔(chàn)皎.洁(jiǎ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着。
按捺:压下去,控制。
忏悔: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老成持重:阅历多,办事稳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学案内容预览:16音乐之声学案徂阳学校王美教师寄语: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 门德尔松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基础知识:1、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
2、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遐思()伫立()虔诚()弥撒()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山麓: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麽麽,你觉得玛利亚怎么样?”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麽麽,你说呢?”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利亚》: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亚(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亚(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麽麽。
”玛格丽塔(唱):玛利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起放声地笑了。
11、“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结合本段内的内容说一说,玛利亚“怪”在哪里?12、概括说说,在众人眼里,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13、从众修女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她们认为玛利亚是否适合做修女,为什么?1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拓展延伸:15、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他的画面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音乐之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与方法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
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
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
1910年,在O.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埃恩肯。
1914年在维也纳演出获得成功,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
此后一直到1945年,她连续在维也纳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
由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她于1938年离开维也纳,定居美国。
1946年和1951年先后退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从事声乐教学和著述活动。
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
1902年发表了《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品简介: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节选)
16* 音乐之声(节选)【导学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3.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公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峥嵘(zhēnɡ rónɡ)鳞次栉(zhì)比涟漪(lián yī)伫(zhù)立顶礼膜(mó)拜弥撒(mí sɑ)(2)词义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老成持重:阅历多,办事稳重。
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着。
3.作者名片勒曼:美国剧作家。
4.背景资料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亚,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交流点拨】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亚,并谈论她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她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精品学案:第16课 音乐之声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峥嵘..(zhēng róng)山lù(麓)鳞次栉.比(zhì)涟漪.(yī)zhù(伫)立虔.诚(qián)嬷嬷..(mó mo)顶礼膜.拜(mó)按nà(捺)chàn(忏)悔砰.然(pēng)2.读准多音字(1)忍俊不禁.:jīn其他读音:jìn 组词:禁止(2)猛省.过来:xǐng其他读音:shěng组词:节省二、重要词语1.峥嵘:高峻,突出。
2.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3.涟漪:细小的波纹。
4.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5.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6.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7.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8.款步:缓慢地步行。
9.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10.老成持重:阅历多,办事稳重。
11.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
形容态度镇静。
12.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1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14.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
三、写作背景《音乐之声》是美国剧作家勒曼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
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本文节选的是家庭教师玛丽亚在做见习修女时发生的故事。
1.课文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其艺术效果探究。
点拨: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是侧面描写。
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
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2.课文中院长和众修女形容玛丽亚的比喻及其表达效果探究。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学案
16.《音乐之声》教师寄语: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指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霍姆斯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难点)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重点)知识链接: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峥嵘.()涟漪.()山颠.()山麓.()弥撒.()伫.立()虔.诚()遐.思()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⑴峥嵘:⑵山麓:⑶流连忘返:⑷鳞次栉比:⑸顶礼膜拜:⑹不以为然:3、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影视剧等,今天我们学习的《音乐之声》属于()。
4、选词填空(1)玛丽亚(伫立站立矗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2)接着一阵急促而(明亮响亮洪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二、自主探究(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三、合作探究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2、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音乐之声》教案 新人教版
《音乐之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二、教材分析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三、教学重点: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五、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
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二)走进作者: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
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
1910年,在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埃恩肯。
1914年在维也纳演出获得成功,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
此后一直到1945年,她连续在维也纳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
由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她于1938年离开维也纳,定居美国。
1946年和1951年先后退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从事声乐教学和著述活动。
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音乐之声》学案教师寄语: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指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霍姆斯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难点)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重点)知识链接: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峥嵘.()涟漪.()山颠.()山麓.()弥撒.()伫.立()虔.诚()遐.思()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⑴峥嵘:⑵山麓:⑶流连忘返:⑷鳞次栉比:⑸顶礼膜拜:⑹不以为然:3、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影视剧等,今天我们学习的《音乐之声》属于()。
4、选词填空(1)玛丽亚(伫立站立矗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2)接着一阵急促而(明亮响亮洪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二、自主探究(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三、合作探究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2、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3、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四、欣赏品味,引读提高1、品味画面美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2、感受形象美(1)、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
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3、体味音乐美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五、课堂小结六、达标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Zhēng()róng()鳞次zhì()比 lían()y ī()顶礼mó()拜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1)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他陷入遐思。
()(2)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1)顺着不夜城街道望去,店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
(2)本市军民经过通宵达旦....地奋战,今天终于安全护送“雨神”遁入黄海。
(3)这些被少男少女顶礼膜拜....的明星们,难道就真的值得他们追捧吗?(4)你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总是众说纷纭....。
4、按照所给句式,仿写两个句子握手和拥抱容易,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很难;享受生活容易,活得真正有价值很难;,;,。
(二)、拓展阅读人的光芒⑴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
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⑵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⑶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⑷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⑸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性不泯,坚强高贵。
⑹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⑺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
⑻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
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⑼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⑽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
____A____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
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⑾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
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
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
____B____⑿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
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
____C____【阅读提示】文章紧紧围绕“人的光芒”这一中心,选取了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的几个镜头,表现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在死亡威胁面前,与死亡斗争,追求精神生活,启发读者: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就是人性永恒的光芒。
【练习】5.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6.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中的________处。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7.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
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
900天——8.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