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
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第1章重点第2章重点第3章难点第4章雇主重点第5章工会重点第6章政府第7章难点第8章集体谈判第9章集体协议重点第10章第11章难点第12章1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1.劳动关系2.劳动力的提供者3.(详情见下页)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工关系集体谈判劳雇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源自日本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美国考点2: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1.概念经济社会关系。
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2.含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基本条件。
自然性质社会性质考点3: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定内涵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凡不在职工之列的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或者虽在职工之列却以职工以外身份所从事的劳动,例如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劳教人员和战俘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职工以公民身份所从事的社会义务劳动,都不属于我国目前法律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即职工由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并在其指挥或指派下,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共同从事的劳动。
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1.合作2.冲突劳动者资方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3.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类型劳动力市场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4.权力决策权力考点5:劳动关系主体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雇员劳动者雇员团体雇员组织雇主“管理方”或资方低层管理者属于雇员雇主组织雇主协会政府制定者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服务。
劳动关系第一章总结
合作根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策略的局限性 和集体谈判制度
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章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述 内涵 劳动者+雇主 劳动过程中 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狭义:
劳动关系导论
广义: 产业及社会中 管理者+受雇者的所有关系
雇用关系状况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定义 个别/集体劳动关系 主体 管理方+劳动者个人 主体=劳动力 个别劳动关系 /团体 (所有者+使 个人——雇主 由双方利益引起的 用者) 经济关系 影响因素: =劳动主 人格从属性 雇员:不具 有经营决策 权,从属, 体力+脑力获 1、服从工作规则,限 特点:“平等性兼 取工 制自由决定; 隶属性, 资或报酬的 2、服从指示和指令; 人身性兼财 工作者 3、接受监督、检查; 产性” 雇员团体: 4、接受制裁的义务; 工会 目标: 为其成员争 取利益和价 雇主:组织 所有权、经 营决策权的 人或团体 雇佣 冲突形式 : 他人为其工 劳动者 罢工、旷工 作,并支付 德国:他人决定劳动 、怠工、抵制、辞 工资、报酬 日本:人格上从属 职 的法 台湾:服从指挥监督 管理方 关闭工厂、 人或自然人 惩罚、解雇 雇主组织: 协会 任务:集 体谈判,争 议中为其成 员提供支持 力量对比 政府:立法 经济上的从属性 1、劳动力市场力 的制定者; 劳动者既不是用自己的 量:劳动者稀缺性 保障劳动者 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 决定 结社权、集 动,也不能用指挥性、 体交涉权、 计划性或创作性方法对 技术高市场力量强 争议权 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加以 2、双方对比关系力 公共 影响 量: 影响资方程度 利益的维护 组织、生产工具雇主所 退出:辞职给 者 有,原料雇主提供,责 雇主带来的成本 公共 任风险雇主承担
第二节
劳动关系学重点整理
1、劳动关系的主体所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participants),又被称为劳动关系的当事人(party)。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参与劳动关系的两方:(1)劳动者及其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2)用人单位(企业)及其代理人(经营管理者)。
2、用人单位的义务(1)平等雇佣劳动者。
(2)提供劳动报酬。
(3)保证工人休息休假权。
(4)提供社会保险。
(5)保证工人安全和健康。
(6)提供职业培训。
3、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指高中、大学等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任职,企业除了面临极度的经营困难外,决不随意解雇其“正式”录用的从业人员。
4、员工参与管理的基本含义员工参与管理方案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参与决策,也就是下级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其直接管理者的决策权,与其上级形成共同决策的机制。
为使员工能有效参与民主管理,员工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参加,而且员工参与决策的问题必须与其利益有关。
另外,员工必须具有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相关知识、技术条件、沟通技巧等),以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也有利于员工参与。
5、厂务公开1.含义厂务公开制度,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力推行的、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可以搭建职工知情、参与、监督的平台,让广大职工充分参政议政,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厂务公开制度的建设,因企业性质不同,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等可能不同。
2.厂务公开的途径1)职工代表大会2)公司与工会的集体协商机制3)职工董、监事机制3.厂务公开的内容1)涉及职工关注的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事项2)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重大问题3)涉及企业的调整、重组等重大事项4)涉及评议干部等事项5)确保质量是厂务公开的保证6、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标准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重要知识点
劳动关系章节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一、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P268(1)劳动关系的含义一般而言所谓劳动关系通常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资本),与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相互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的结合在使劳动过程得以开始的同时,也形成了现实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P270(1)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即雇主与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3)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4)劳动法律事实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只有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
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劳动法律行为,即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满足该项基本要求应符合以下条件,①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②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③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归纳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双务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3、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雇主与雇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4、物质利益原则的内容:激励机制、平衡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
5、体现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①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仍然占重要地位,在肯定利益差别的前提下,坚持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②劳动关系的转型具有过度性,体制转换,利益主体的分化和独立需要一个过程,工会职能的转变③集体注意的观念、和谐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有巨大的差别。
6、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务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7、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8、集体协商比个别协商重要的原因:①由于企业内的分工、协作和资本使用的统一性和社会性,使得企业中很多事务属于“公共事务”②工作于企业组织内的雇员个人,由于其劳动力的本质特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不可能与雇主保持力量上的均衡。
9、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调解的基本特点:①群众性②自治性③非强制性10、集体合同的特征: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经特定程序。
11、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①内容合法②相互尊重,平等协商③诚实守信,公平合作④兼顾双方合法权益⑤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12、集体合同的形式分为:主件(综合性集体合同)和附件(专项集体合同)。
期限为1—3年。
13、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①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劳动合同内容的基础)②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则)③过度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④其他规定(此条款通常为劳动条件标准部的补充条款。
劳动关系重点归纳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选择)(一)定义●我们给的定义::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
●劳动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客体: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内容: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二)称谓(国家、体制)⏹劳资关系:体现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含有对立的含义⏹劳工关系:以劳动者为中心,强调劳动着组成的团体(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劳雇关系(雇佣关系):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强调权利义务结构⏹劳使关系:源于日本,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中性概念⏹产业关系(工业关系):源于美国,狭义的产业关系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广义的产业关系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在我国,通常采用劳动关系这个概念,但在研究国外劳动关系制度时,也会用到劳资关系等概念(三)劳动关系的本质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我国的劳动关系(看看)●劳动合同生效不同于劳动关系建立。
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是实际提供劳动●从产业部门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一般不属于雇员的范畴。
●有些国家的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家庭保姆与其雇主间的纠纷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也不属于法院或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仲裁机构裁决不予受理于某的申诉正确。
大一劳动关系学知识点
大一劳动关系学知识点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
简言之,就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对应报酬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组织劳动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指对个人劳动合同关系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问题进行规范的法律。
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合同当事人、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与地点、工作时间与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事项。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以及违反合同约定的法律后果等。
三、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争议是指因劳动合同履行发生的争议,包括工资、工时、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争议。
为了解决劳动争议,法律对于劳动争议解决机构和程序进行了规定。
通常,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诉讼等方式解决。
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双方应当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地进行协商和解决,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
四、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面。
劳动安全指在工作环境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职业健康则指在工作过程中,防止职业病和劳动弊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劳动者也有责任遵守劳动安全规定,保护自己的职业健康。
五、劳动社会保险制度劳动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福利的重要体系。
劳动社会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缴纳保险费,劳动者在遇到养老、失业、工伤、疾病或生育等情况时,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保障。
劳动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权益。
六、劳动监督与执法劳动监督与执法是保障劳动关系稳定和劳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手段。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引申复习问题:1、劳动关系的特征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2 )、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3 )、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4)、使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3、劳动关系的内容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或权利核心内容)5、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表明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P-31、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P-6侠义:一方为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为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劳动者及其联合体、“雇主”及其联合体、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方等。
2、管理方:指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起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P-6特点:具有职权、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且权责对等。
P-7有关概念:企业主:指企业的拥有着或资产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家:企业家更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从“企业主经营管理制”到“经理经营管理制”的演变管理模式:职权结构维度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管理理念维度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的团体组织,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利益我国的雇主协会特征: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中国企联是社团法人。
4、雇员:也称劳动者,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表现特征:自我雇佣的趋势、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工作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知识工作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引申复习问题: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的权利1、工会的定义: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 ( 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 2 )、工会是一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 3 )、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 )、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 )、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工会化的原因: ( 1 )、初始倾向,直接决定雇员是否建立和加入工会( 2 )、工会组织过程,侧重于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3 )、宏观条件雇员加入工会的原因:借助工会对抗雇主、参加工会活动、扮演心理角色、社交压力雇员不加入工会的原因:反对工会的态度、社交压力、工作满意、加入工会的成本、工会间的敌对或工会的冷漠工会的职能:整合职能、经济职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工会的行为方式: (韦布五分法)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为引申复习:劳动关系本质:冲突、合作 (即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冲突的根源:异法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罢工、地址、辞职、关闭工厂、辞退等) 、隐形冲突(怠工、旷工、偷懒、排挤员工等)3、产业行动概念:集体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产业行动的形式:( 1 )、雇员:罢工(最明显的方式)、怠工(基本手段)、联合抵制、纠察、“恶名单”“好名单”( 2 )、雇主:关闭工厂、雇佣替代劳动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和名单、排工罢工分类:( 1 )、按照目的: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2 )、有无工会: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3 )、其他形式:象征性罢工、集体辞职、巡回罢工、间断罢工、总罢工罢工的法律约束(即罢工的原则) :( 1 )对公共事业的罢工限制。
劳动关系学复习整理
多元论观点: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认为工会不仅是劳资冲突的发起者,也被看作是争议的调整者,对于调整雇员与雇主工资争议、就业合同的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集体谈判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最好形式。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⑴提议;⑵协商;⑶签约。
劳动合同的形式:⑴书面;⑵口头。
劳动合同履行的条件和原则:条件::⑴履行主体明确;⑵履行标的明确;⑶履行期限明确;⑷履行地点明确。
原则:⑴全面履行原则;⑵实际履行原则。
35.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内容应包括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
17.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
⑴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⑵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⑶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⑷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⑸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
力量:股东、学者、政府、工会、职工、公众
16。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⑵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⑶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⑷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⑸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
5.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力义务。
特点是:((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关系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劳动关系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工资福利等方面,对企业和员工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劳动关系学的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雇主和被雇佣者之间就劳动条件达成的合意取得的协议。
2.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应当经过劳动合同订立程序,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诚信原则。
3.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必须写明劳动双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签订时间、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内容。
二、劳动争议1.劳动争议的定义劳动争议是由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或解除而引起的双方之间的争议。
2.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司法审判等方式进行处理。
协商调解是最基本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仲裁或司法审判。
3.劳动仲裁的程序劳动仲裁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申请仲裁、立案、调解、仲裁庭组成和听证、仲裁裁决和履行等。
三、工资福利1.工资的构成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奖金、福利等组成。
其中,基本工资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员工的生活保障。
2.休假制度休假制度是员工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带薪休假、法定节假日、病假、年假等。
员工需要注意休假规定,严格按照规定享受福利待遇。
3.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实施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以上是关于劳动关系学的自学考试复习资料,自学考试需要自己认真学习,积累经验以及多做模拟题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水平。
劳动关系学期末复习—哈商大
劳动关系学期末复习—哈商大第一篇:劳动关系学期末复习—哈商大劳动关系学1.2.劳动关系的定义:P9.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3.工会由谁组成:——工人4.5.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劳资关系的不同。
6.行为科学理论(侧重对人心理活动研究)探寻对人类行为的规律(梅奥霍桑实验)从中找到管理的方法和理论7.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8.9.10.工会的定义: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11.产业行动的定义:P416是处于利益对立关系格局中的劳资双方在难以通过正常谈判达成一致、解决争议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保护性、权益性、临时性的行动。
12.劳动法定义:指以法律为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对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调整。
13.劳动合同的定义: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14.劳动关系作为权利义务关系是受法律调整的利益交换15.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它由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职工保险福利制度,和剩余收益分配制度组成。
16.从世界看17.劳务关系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民法》18.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主要行为规范19.集体谈判的定义:指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20.(多)劳动争议的定义:狭:指单个的雇用人和受雇用人之间所发生之争议及雇用人团体与受雇用人团体发生之争议为限广:以劳动关系为中心发生的一切争议。
21.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的决定因素?P408资本的力量在于控制着生产资料,而劳动者的力量则在于劳动者的联合和组织。
23.员工力量包括哪些?答:退出力量,岗位力量,罢工的力量24.三方协商机制的定义:P326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就劳动关系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劳动立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谈判和合作的原则与制度的总称。
劳动关系学复习(小抄)大全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工会性——它是指工会参加劳工并利用这种力量的程度。
判断一个公会的工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该组织为成员谋取利益的能力及其意愿。
第二,该组织对工会运动的认可。
劳动关系: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1、从主体看,它是以职工(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力:按形态分:1、潜在形态和外在形态。
2、商品形态或非商品形态。
劳动关系的特征:1、它以劳动为目的,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方式,在人们运用劳动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
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生劳动关系。
2、它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
3、它的主体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用人单位。
其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及前后都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的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
4、它以劳动力的使用为核心,形成了二元权利结构。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所有者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志。
5、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6、它是平等性与隶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
其平等性表现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以劳合的方式确立劳动关系,并可通过平等协商来延续,变更或终止劳动关系。
7、它的确立,变更和终止及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权利义务,都以特定方式实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实现方式有所不同。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知识点由于知识点比较细,所以会比较多,但都属于老师“重点范围”之内,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祝大家考个好成绩!!!1、劳动关系概念•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个别的劳动关系•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的关系,即所谓集体的或团体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组织、雇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产业关系或社会劳动关系2、事实劳动关系是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尤其是缺乏劳动法律关系赖以确定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如未签定劳动合同或无效劳动合同等,事实劳动关系如果不能依法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就应当强制终止,但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利益仍然受劳动法保护。
3、关于劳动的定义法学意义的劳动: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的合法的、基于劳动合同关系产生的隶属性的、有报酬的、职务性的劳动。
家务劳动、义务劳动、非职业性的钟点工劳动、家教、家政劳动、暑期短工、学生实习等都不是法学意义上的劳动,不受劳动法调整。
4、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雇员与雇员组织(工会)、雇主与雇主协会、政府狭义只包括雇员(劳动者)和雇主(用人单位)两部分5、雇员的范围员工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整理,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
因为低层管理者只负责监督和分配,而无权命令或奖惩下属,所以也属于员工的范围。
员工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
高层管理者不属于雇员。
6、雇主范围雇主:也称为“管理方” 或“资方”,一般是指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7、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度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8、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合作: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经济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
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是邓洛普首先提出的,他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的领域中,用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来探讨劳动关系问题。
《劳动关系系统》(1958),标志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在邓洛普创立的基础上,经桑德沃、安德森等人的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意识。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主要是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学派有希克斯的罢工与谈判理论、库克的劳资合作绩效理论、海曼的产生冲突理论、寇肯等的策略选择理论等。
第六章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具体指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经济转型期影响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即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以及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因素的作用。
并对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即劳动关系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中国的三种主要企业所有制形态,即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动标准现状和劳动关系的运行。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一)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就是传统的劳动关系的主要代表。
市场化以来,国有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还是处于转变过程中的劳动关系,新旧体制的痕迹都有显现:政府的控制、主体的形成等方面都是如此。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问题,是与改革、转制密切相关的。
体现了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性特征•改革、改制引发利益关系格局的改变——补偿问题——安置问题——劳动标准降低——工会和民主参与滑坡(二)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私企的两种类型:原生型转制型•私企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1、受约束的劳动关系2、雇主主导的劳动关系3、规范化程度低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劳动者——构成复杂,力量薄弱•企业主——成员复杂、掌握资源丰富、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力较大•劳动关系运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劳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劳动标准的执行极不规范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严重(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关系外资企业类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特点:1、资本对管理权和劳动的绝对占有2、劳资利益对立且差别悬殊3、公司社会责任影响下的规范运做现状:•劳动者:年龄低、文化程度高、组织发育欠成熟•管理方:差异大,因投资国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劳动关系运行状况也各不相同工资偏低、大量加班加点、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管理方式也存在问题第七章劳动者(劳动者——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基本含义是受雇于个人、公司或机构,使用雇主提供的劳动工具或设备,在工作中根据上级的指挥或指令完成一定的生产或经营任务,由雇主付给劳动工资的工作者。
从社会阶层角度来看,当代劳动者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下层阶层。
从工人阶级的构成来看,劳动者属于工人阶级的基本构成。
按照劳动力的素质及在劳动分工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来看,劳动者分为白领工人、蓝领工人、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四类群体。
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可以分为个别和集体劳权。
个别劳权主要包括就业和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集体劳权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集体争议权。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者的地位、身份、权利、利益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国有企业转制后的工人和农民工成为当代中国劳动者的基本构成。
中国的劳动者正在形劳动关系学总结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关系调整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第八章工会(劳动者组织——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工会运动的实践历程和理念发展表明了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既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目标下的多元化特征,也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性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主结合的组织,根本的宗旨在于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正是这一宗旨推动了工会成为现代劳动关系体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工会面临着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的历史任务。
也只有建立市场化的组织体制和运行体制,工会才能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作用。
工会的概念:工会( trade union)——字面含义是指具有共同技艺或技术的劳工的结合。
这个定义反映了工会形成时期的特征:最早是有技术的手工艺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业领域、排除外人进入、维系已有的工资水平而建立的组织。
著名的工联主义者韦伯夫妇为工会下的定义为:“工会者,乃工人一种继续存在之团体,为维持或改善其劳动生活状况而设者也。
”劳动经济学对工会的定义为,“工会是一种集体组织,其基本目标是改善会员货币和非货币的就业条件。
”《牛津法律大辞典》关于工会的定义为:工会“是现代工业条件下雇佣工人自我保护的社团。
”旧中国工会法专家史太璞教授关于工会的定义为:“工会系工资工人以维持改善劳动条件为主要目的所组成之永续的结合团体。
”法律上的定义:英国《工会与劳资关系条例》定义工会为,“全部或主要由工人组成的组织,这一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劳资双方的行为规范”。
美国《国家劳资关系法》则认定“‘劳工组织’这个词是指职工参加的任何种类的任何组织,或任何代理机构,或职工代表委员会或计划,其存在的全部或部分目的是为了就各种申诉、劳资争议、工资、待遇等级、工时、工作条件等问题同雇主进行交涉。
”日本《工会法》规定:“工会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以维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其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而自主地组织起来的团或其联合团体。
”从上面定义中总结出工会一般要义为:1.工会因劳动关系冲突而产生;2.工会以维护会员利益为首要职能;3.工会以集体谈判为基本手段;4.工会由雇员自愿结合而成并代表会员意志。
综上所述,我们一般认为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工会的概念是这个哈)工会的特点特征:民主性、阶级性、独立性(详细内容找书看吧,太多了)工会的本质:工会是市场经济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工会是劳动者自由结社权的实现工会的类型:职业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详细内容课本见)工会作用、职能:本质职能就是维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利益。
美国学者米尔斯认为工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作为经济组织,职能是追求更高的工资作为社会组织,职能是反映社会的呼声美国学者德斯勒,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认为工会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工会自身保障二是改善会员经济、工作条件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工会职能、任务的界定基本限于经济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大多数工会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工资、增加福利和改善会员的劳动条件”。
中国工会理论界持的观点:一、多项职能论:中国工会有四项社会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四项职能同等重要二、单项职能论:维护职能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维护的途径、方法、方式中国工会:特点:1工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中国工会章程所规定的工会主要社会职能有四项:维护、建设、参与、教育。
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是工会的基本职责;3、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根据《工会法》,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国工会章程》总则: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会员构成: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加入工会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