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白族唢呐田野调查报告
家乡调研报告大理
家乡调研报告大理1. 背景介绍大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地处滇西高原,濒临洱海,周边环境秀丽壮观,被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该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大理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
3. 调研方法调研使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实地参观、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了全面的调研数据。
4. 调研结果4.1 旅游资源大理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1.1 自然景观洱海是大理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湖光山色组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此外,大理还有著名的苍山、崇圣寺三塔等自然景点。
4.1.2 人文景观大理古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古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城内还有鸟巢、鸽巢等观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2 旅游开发利用4.2.1 亮点大理在旅游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发展旅游业,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2.2 不足然而,旅游开发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
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体现当地居民的利益,许多贫困地区的居民并未从中受益。
4.3 保护和发展4.3.1 环境保护为了解决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大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限制游客流量,以及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大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3.2 文化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理的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中的投入,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
此外,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也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5. 结论及建议大理的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在旅游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还存在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也有部分贫困地区的居民并未从旅游业中受益。
“田野工作”的体认与思考——以云南松鹤村唢呐的现状调查为例
一
、
调 查 中对 他 者 “ 文化 自觉 ” 观念 的体 认
龄界 限。“ 相对于专业的音乐教育来说 , 这是一种 ‘ 内隐 ’ 式 的学 习, 一种对 文化 的模仿 , 一种 ‘ 无意识 ’ 的文化传承” ( ! ) 。其实 , 透过
艺人 和文化站工作人员他们 的行 为中, 笔者能感受到唢呐班子在
般则为 “ 二 吹二 打” ) , 分别 为大 家演奏 了 1 1 首 当地红 白喜事 中 惯用的经典曲 目:
六, 村 中逢满 4 3 周岁 的村民 , 都将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戏 台上表
演折子戏。 按 以往的村中习俗 是 4 2周岁的人将上 台表演折子戏 ,
但 因村 中戏 台维修 , 耽误 了近一年 的时间 , 因此 日后的惯例就将 表演人员年龄定在了 4 3周岁( 依这种形式来看 , 村中的每位村民 都未能 “ 逃” 出这一 习俗 ) 。据说 4 3周岁 的村 民们 头一年就开 始
往被誉 为“ 唢呐 之乡” 的洱源县茈碧 湖镇松鹤 村 , 从 洱源 县城 出
发后就进入了盘山路段 ,沿途所见 的是 几乎没有植被 的光秃黄 色 山体 , 由于当地气候干燥 , 加 之两月都 未下 过雨 , 车 子开过后
便扬起大 片的尘土 ,经 4 0多分钟 的山路颠簸 到达 了海拔 2 5 9 0
着 手准备来年表 演的折 子戏 , 村 民在表演折子戏 的过程 中 , 其 他 的唢呐 队成员们为其伴 奏。
红喜事常用曲牌
白喜事常用曲牌
戏 曲音乐伴奏
《 将军令 》 《 龙上天》
《 美女梳妆》《 迎亲调》 《 大摆队伍》《 一杯酒》
《 哑子哭娘 》
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doc
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特色的传承性事象,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白族民俗种类繁多,可大致归为劳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文艺民俗等四类。
劳动民俗就是生产劳动中的各种风俗;社会民俗包括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社会组织、家族血亲民俗内容;精神民俗则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信仰民俗,如:婚丧、疾病、鬼神等等;文艺民俗包括口传语言民俗和音乐舞蹈民俗等。
在这些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白族唢呐。
1白族唢呐的产生及其特点白族唢呐的产生无文字记载,但从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哑子哭娘》中可以折射出白族唢呐产生的痕迹。
而且从白族戏曲“吹吹腔”(“吹吹腔”以吹和腔,唢呐是它的主要伴奏乐器)的历史来看,“吹吹腔”的出现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杨明《滇戏杂谈》)“吹吹腔”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它的伴奏乐器唢呐,估计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流传。
白族唢呐的构造是由芦苇哨、气盘、芯子、唢呐杆(木管)、铜喇PA(铜碗)等部分组成的,其特点是:芦苇哨比较坚硬,开口较宽;唢呐杆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无音孔(其它兄弟民族的唢呐开8个音孑L,第7个音孔在木管的背面)?;白族唢呐的演奏方法十分讲究运气,民间多用鼓腮换气法,以便于长时间的连续演奏。
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紧密配合,常常采用“借字”、“虚字”,民间把它称之为“垫音”C引。
白族唢呐乐曲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较多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十度至十二度以上的跳进音程亦常见。
延长音多加装饰性颤音,当乐曲进入高音区后常用“超吹法”吹奏,形成高亢热烈的情绪。
乐曲使用调式以微调式、羽调式居多,商调式、角调式次之。
其乐曲结构有上下乐句构成乐段,有单乐句反复构成的乐段,亦有4个乐句构成的乐段。
这些乐段根据需要反复演奏。
乐曲的发展以变奏手法用得较多,重复中有变化,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白族唢呐和打击乐的关系,民间常说“碰菜诺呆改”(白语,意思是有唢呐吹必然有锣鼓敲打,吹和打不分家),白族唢呐根据不同的曲牌节拍和情绪配以不同的锣鼓点,锣鼓有小鼓(大型民俗歌舞活动多使用大鼓或两者都用)、苏锣、小锣、根锣(马锣)、大钹(闷击),唢呐和打击乐配合得十分默契,加强了节奏,渲染了热烈的气氛㈨5。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椿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坜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
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
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
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
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
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
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
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塥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旅游背景下对大理双廊白族村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
此外 , 部分学 者通 过 田野调查 , 详细分析 了旅游
指 个 体对 本 族 群 的信 念、 态度, 以及 对 其族 群 身份 业 开发 对民 族旅游 社 区族 群认 同产生 的积极与 消极
世纪6 0 年代初期 , 随着美国族群关 系研究的发展 ,
“
注重 群体成 员在 文化上的共同性”『 2 】 。 因此 ,“ 族群 ”
e t h n i c g r o u p ” 一 词开始 出现于民族研 究中,
通常用来指称少数民族, 本研究中的 “ 族群” 即用来
用来称谓具有共同族源的群体, 侧重群体成员 表述居住于大理双廊村的白族群体。
感情上、 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 3 l ; 费孝通先生把族群 民 族 的形成 与 旅游人 群 的诉 求 , 进而 阐述 了文化 差
认 同的发 生称 之为 ‘ ‘ 人己之 别”形成过 程 ; 梁启 超先 异 、“ 舞 台真实 ” 与族 群 认 同之 间的 内在 影 响 】 。 刘 生 则将 其 视 为 “ 对他 而 自觉 为我 ”的过 程 ; P h i n n e y 青梅 对 安顺 地 区屯堡 人、 苗族 及土 著民 族聚 居社 区 认 为, 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 、 多维的、 涉及 人 的 进行 田野 调查 后 , 从 认知 、 情感 、 态度 、 行 为 四个方 自我 概 念 的复 杂结 构 , 不但包 括 个体 对 群体 的归 属 面论 述了文化 旅游 开发背 景下屯堡 人 族群 认 同的传
现 有 研 究 中 ,“ 族 “ 同一文化 的பைடு நூலகம்种族 或 民族 群 体 ” 『 1 ] , 在 文 献 中有 时 并 逐 渐 出现 于 相 关 研 究 文献 中。
白族元素调研报告
白族元素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调研旨在了解白族元素在文化、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展现情况,以及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知和态度。
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共收集和分析了100份有效问卷和实地观察数据。
二、白族文化特色概述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红河州、昆明市等地。
他们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色,包括音乐、舞蹈、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
三、白族元素在文化中的体现1. 音乐与舞蹈:白族音乐通常是以竹笛、芦笙、三弦等传统乐器为主,并融入了民歌和舞蹈。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白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传达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 建筑:大理古城是白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红瓦、白墙、水车为特色。
在传统建筑中,白族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3. 服饰:白族人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且具有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绚丽多彩的彝家花衣、彝家袄等。
这些服饰既体现了白族文化的魅力,又展示了白族人民的喜庆和热情。
4. 传统习俗:白族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如白族三月街巡游、堂前婚礼、白族手工艺等。
这些习俗代表了白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对于维护和传承白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白族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他们认为白族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对于白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有部分受访者提出了对于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加大对于白族文化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五、结论白族元素在文化、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传承,展示了白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普遍积极,但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宣传来保护和发展白族文化。
关于长号唢呐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长号唢呐调查研究报告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尤其长号唢呐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长号唢呐的调查研究,透视现存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以及文化变迁,增进我们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在民间音乐方面的实践。
关键词:长号唢呐民间文化文化生活传承方式Abstract:Each n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music as human cultural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boats, a leaf in the river of histo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YinJiang music culture of tujia people folk art has long history, especially the trombone suona has its charms. Through the YinJiang close water trombone suona field research, folk music culture protection perspective the existing status and cultural change, inheritance of folk music culture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folk music aspects in.Keywords:trombone suona; Folk Cultures; cultural life; Inheritance way合水镇民间音乐文化——长号唢呐,是合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洱海民俗调研报告
洱海民俗调研报告洱海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洱海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原湖泊,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被誉为“云南的明珠”。
洱海不仅风景秀丽,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洱海的民俗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洱海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和文化特点,以及这些民俗活动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
共有100名居民参与了问卷调查。
三、传统民俗活动1. 白族水祭:每年农历三月,白族人会举行盛大的水祭活动来纪念祖先和祈求丰收。
活动中,人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洱海边举行祭祀仪式,其中包括献上食物和饮料、跳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望。
2. 洱海船威武:洱海船威武是洱海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种演出形式,通过模拟船只竞赛来展示人们的勇敢和智慧。
船上装饰着各种吉祥的图案,船员身着传统服装,舞动长桨,比赛的过程热闹而壮观,吸引了大量观众。
3. 茶马古道文化节:这是一种用来庆祝茶马古道繁荣和表达对茶马古道文化的热爱的传统活动。
文化节上有各种表演、展览和比赛活动,如茶马古道歌舞表演、古道商贸展览等。
此外,还有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的展销。
四、民俗文化特点1. 多元文化交融:洱海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
这里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且,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会互相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洱海文化。
2. 祖先崇拜:洱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中,祖先崇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们会定期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种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他们对生活的信仰和依托。
3. 生态文明意识:由于洱海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当地人民对环境保护有着强烈的意识。
他们深知保护洱海生态对于地区的繁荣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注重生态文明,致力于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
唢呐调研报告
唢呐调研报告唢呐调研报告一、引言唢呐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属于民间乐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唢呐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二、历史渊源唢呐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据考古学证明,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类似唢呐的乐器。
而到了宋代,唢呐开始普及起来。
三、演奏技巧1. 唢呐的构造:唢呐由吹口、袋体、主音管和副音管等部分组成。
演奏时,通过用嘴巴吹气,通过唢呐的音孔发出声音。
2. 弹奏技巧:唢呐具有独特的技巧和装饰性,包括吹奏、指法和连奏等。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吹奏的力度和调子,以及指法的灵活性和连奏的流畅性。
四、现代发展唢呐作为一种传统乐器,经历了一些现代化的改进和发展。
现在,一些现代技术被应用于制造唢呐,例如电子调音器和合成材料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唢呐的音质和表现力,使得唢呐在现代音乐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五、影响和挑战唢呐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冲击。
年轻一代的人们对唢呐的兴趣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了唢呐传承的压力。
同时,唢呐演奏技巧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学习和传承之中。
六、结论唢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然而,尽管面临现代音乐的冲击和年轻人的兴趣减少,唢呐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我们应该加强对唢呐的宣传推广,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唢呐这一传统乐器。
七、参考文献1. 李建峰. 中国乐器文化[M]. 海洋出版社, 2011.2. 孙庆海. 中国民间音乐[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5.总结:本次唢呐调研报告主要介绍了唢呐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唢呐作为一种传统乐器,虽然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和年轻人的兴趣减少,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传承唢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文化遗产。
石龙村的音乐生活——白族民间音乐调查
坝子,坝子里有山有水 ,土地平坦,森林茂密 ,四周高山环抱 ,会幡就挂在树上 ,故取名 日 “ 挂纸坪”。
“ ” 白语 叫 “ 菜 ” , “ ” 白语 是 市 场 的 意 思 , “ 纸 ” 和 白语 “ 市” 同音 ,于 是 又称 为 “ 市 挂 蕨 纸 挂 蕨 蕨
民间文化组织有老年协会一个 ,会员8 人 ;洞经会一个 ,会员 1人 ; “ 4 4 妈妈会 ”一个 ,会员8 0
人。有关部门现在 正组织打造 “ 白族文化生态村”。 从石龙村 的空间结构来看 ,传统 的文化空间基本位 于该村村 口。在进村的路上 ,绕过 “ 石 龙水库 ” ,远远就可 以看到一 面比其它房屋高 出很多 的白墙 ,里面是 “ 本主 ”④ 庙和其正对面 的戏 台。每逢节 日,老乡都要在这里祭祀 “ 本主” ,过年的时候则有 “ 乡戏”表演 。石龙村另
J uuH zAL 0T z》芒 芝 ( 》 三 j
代学 者赵藩的家 乡。  ̄l I ,J 全县人 口l 万余 ,白族约 占9 %,是全 国白族 人 口比例最 高的县 。 lJ 6 2 所属沙溪镇为著名 的 “ 茶马古道 ”古镇 ,历史上是茶 叶等名产运 载以及佛 教僧侣往来的重要通 道 ,距离石龙村六公里是建于南诏 ( 3 — 3 7 8 9 7)和大理 国 (( 3 1 5 )时期以石钟山石窟寺 97 2 3 而著名 的佛教圣地 。 关 于石龙村村名有如下传说 :
意 ,回村后 就把 村名 改为 “ 龙村 ” ,取 意 于石宝 山边卧条 龙的 意思 。 石
石龙村平均海拔2 2 米 ,过去一直是全 县高寒贫 困山区之一 。20 年确立为剑川县 “ 68 02 温饱 示范村” ,目前温饱基本解决。20 年人均纯收入达10 元左右 ,主要来 自种植业 、养殖业和 07 27 野生菌加工。 由于贫困 ,石龙村一 日三餐过去是 “ 一稀二 干” ( 一顿稀饭 ,两顿干饭 ),现在 三餐都可 以吃上 干饭 ,这对于贫 困山区的 “ 温饱 ”是 个重要指标 。石龙村 现辖一个 自然 村 , 三个村 民小组 ,共 24 ,19 人 ,劳动力7 0 ( 07 )。分属 白、彝 、傈僳三个 民族 ,其 3户 03 1人 20 年 中 ,白族  ̄9%1 _ 。② 50 ) [ 22 在文化教育上 ,村民教育程度低 ,高 中、大专文化 占2 %,初 中文化 占1%,小学及以下 . 8 8 占7 . 8 %。但是 ,体制 内教育 的不足并没有妨碍石龙村 自我文化的生长与发展 。 目前 ,石龙村 5
白族“绕三灵”仪式音乐调查报告
白族“绕三灵”仪式音乐调査报告■沈宏荣(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论坛]欠彳含1Forum《漬中琐ig >〉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 春下浣,男妇咸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 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 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
”大理白族“绕 三灵”活动的主要区域是以洱海西岸为中心的白族村 落,它以祭祀本主、求雨祈福、娱神、娱人为目的、 以歌舞音乐、祭祀本主仪式为载体,包含了民俗、艺 术、宗教、历史、商业贸易、等多种文化在内,是大 理白族地区在长期稻作农耕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项盛 大的传统民俗活动。
“绕三灵”的起源当地村民介绍,“绕三灵”也叫作“绕山林” “绕桑林”等,白语称为“观上览”。
他们所说的三灵 指的是洱海西岸“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喜洲 庆洞本主庙和“仙都”喜洲河矣城洱河祠的三个神 灵,他们是白族人心中重要的几位“本主”。
关于 “绕三灵”的来历,在民间有不同的传说,经过对当 地人的访谈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爱民皇帝生前好施仁 政,受到百姓们的尊敬。
他去世以后,大家都哭着为 他奔丧,后来,大家觉得应该热热闹闹地去歌颂他。
于是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都手拿“霸王鞭” “金钱 鼓”“双飞燕”唱着白族调、花柳曲,热热闹闹地去 悼念他。
“绕三灵”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到二 十五,共4天,另一种说法认为是3天,所以每年的 “绕三灵”路线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关于“绕三灵” 的传说有这样的故事:绕三灵节前,二月初八各村莲 池会要先到巍山天门牙寺“接金姑”,接金姑的时间 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到二月十七,这是本主会中时间较长、行程路线大约有200多公里的仪式。
金姑是爱 民皇帝的三公主,喜欢无拘无束地去山野游玩,遭爱 民皇帝的责骂,一气之下独自离家出走,沿洱海走到了巍山。
又累又饿的公主昏倒在草地上,被巍山的一 个猎人救了下来,公主醒来,被猎人的善心感动,便 私定终身,跟猎人一起回巍山。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服饰文化实践单位: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实践时间:2012年11月-2012年12月一、实践目的: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
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
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
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
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农村大喇叭调研情况汇报
农村大喇叭调研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农村大喇叭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了解其在农村社区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首先,我们发现农村大喇叭在农村社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几乎每个村庄都设有大喇叭,用于播放通知、宣传政策、宣扬文化知识等内容。
这些大喇叭成为了农村社区中不可或缺的宣传工具,对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大喇叭的内容覆盖面较广。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喇叭播放的内容涵盖了政府发布的各类政策通知、村务公告、文化娱乐节目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他们对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另外,大喇叭的播放方式多样。
除了定时播放政府发布的通知外,还有一些村庄将大喇叭用于播放音乐、讲故事等形式,吸引了不少农民群众的关注。
这种多样化的播放方式,使大喇叭成为了农村社区中的一种文化传播工具。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些大喇叭设备老化严重,音质效果较差,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清晰传达给农民群众。
此外,一些地方的大喇叭管理不规范,存在着内容重复播放、音量过大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农村大喇叭在农村社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也需要加强对大喇叭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使用,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同时,我们也建议在大喇叭播放内容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和质量,满足农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大喇叭成为农村社区中的一种精神文化风景线。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能够为农村大喇叭的进一步发展和利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实习报告——云南艺术考察与实践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云南大理丽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领域:指导导师: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摘要:在外考察期间,通过对当地艺术民俗特点的实地考察了解,走向社会,了解祖国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并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
实习目的:通过在外艺术考察实践,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可以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体会在当地文化中的运用,并且了解了解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特色,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将传统文化再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艺术感性理性基础。
实习内容:此次在外考察学习的地点是云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
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
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
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一、知识信息搜集整理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怀着无比激动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些地方。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4500万人。
东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二、考察路线方案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大理白族仪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大理白族仪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和习俗极具特色。
在白族的仪式和节日庆典中,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表演和娱乐的手段,更是与神灵沟通交流的媒介。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和对现状的思考两方面介绍大理白族仪式音乐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一、历史回顾对白族音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白族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到了这个领域,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白族音乐研究的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他们是钟飞和张家静。
钟飞是云南民族学院的教授,曾经在大理白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实地考察和研究,并且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
而张家静则是从事白族音乐研究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多次来到云南进行音乐实地考察,并且从事了长达数十年的白族音乐文化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和学术论文。
这两位学者都对大理白族仪式音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思考现状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白族音乐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变得更加重要。
在大理白族地区,由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白族文化的传统已经逐渐淡化,而不少音乐仪式也开始变得单调和缺少特色。
因此,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和传承白族音乐文化,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大理白族仪式音乐的研究仍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一方面,许多传统的音乐仪式已经失传或被遗忘,但又极难从其他途径获得描述和记录,这为后人研究和了解白族音乐文化带来不小的难度。
另一方面,白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发达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资金、时间等多重困难。
同时,由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足,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也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学术要求。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对大理白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大众对传统白族音乐的认识和热爱。
大理白族唢呐的现状和传承保护研究
作者: 寸月桂[1]
作者机构: [1]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60-6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3期
主题词: 白族唢呐;特色;现状;保护和传承
摘要:唢呐是大理常用的民间乐器,白族话叫“递呔”,吹唢呐叫“碰递呔”,在大理的鹤庆、洱源、云龙等地均广泛使用。
唢呐声音高亢嘹亮、悠扬婉转,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较强的感染力,是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之一。
白族民间节日或婚丧嫁娶都要吹奏唢呐,现存曲牌丰富。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的加快,传统婚俗、丧葬逐渐被现代简洁的婚礼和丧葬方式替代,唢呐在大理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本文就大理白族唢呐的形制特点、使用现状进行梳理,探索唢呐在当下白族地区的传承方式。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的综述_0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的综述摘要: 本文以学界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为今后对该地区白族音乐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关键词: 大理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一、研究现状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
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
①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六类音乐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白族民歌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
主要有:专着《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乐志》③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④、《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⑤等,这些专着或学术论文⑥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
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⑦、《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
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⑩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
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
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13}、《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4}等文{15}可见。
4.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
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16}、《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17}、《白族八角鼓的演变》{18}等{19},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
关于长号唢呐调查研究报告PDF
关于长号唢呐调查研究报告 PDF 长号唢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长号唢呐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内容:一、长号唢呐的历史渊源长号唢呐源于古代的铜角,在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
明代以后,长号唢呐逐渐发展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长号唢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如广东、浙江、河南、河北等。
二、长号唢呐的构造及吹奏技巧长号唢呐主要由哨片、气盘、喇叭口、木杆、铜碗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哨片是长号唢呐的发音器件,用芦苇或者塑料制成;气盘是用来控制气息的;喇叭口是扩大声音的器件;木杆则是连接各个部件的主体;铜碗是套在木杆上的,用来扩大声音的反射效果。
吹奏长号唢呐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吹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手型和呼吸方法,以便控制气息和吹奏出清晰、稳定的音符。
其次,吹奏者还需要熟悉长号唢呐的结构和发音原理,以便更好地发挥其音乐表现力。
三、长号唢呐的音乐风格长号唢呐的音乐风格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演奏过程中,长号唢呐的音色高亢激越、雄浑深沉,常常被用来演奏欢快的民间小调和曲牌。
此外,长号唢呐还可以用来演奏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等经典作品。
四、长号唢呐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号唢呐这一传统乐器逐渐失去了生存环境,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长号唢呐的研究和保护力度,推广普及和传承工作。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文化传承项目等方式进行保护。
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演出等文化活动来推广普及长号唢呐。
五、结论通过对长号唢呐的历史渊源、构造及吹奏技巧、音乐风格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长号唢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长号唢呐的构造和吹奏技巧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
田野调查方案(一)
大理白族婚宴文化传承调研方案以大理市银桥镇古马久邑村为例一、调查地点和对象。
地点:大理州大理市银桥镇古马久邑村。
该行政村隶属大理市银桥镇,地处银桥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3公里。
东邻洱海,南邻下鸡邑,西邻大丽路,北邻阳波。
辖14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929 户,有乡村人口3685人,其中农业人口3675 人,劳动力23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44 人。
村支书、村主任:杨腾雷电话:对象:马久邑村村民二、调查日期和时间长短调查日期:12月—2月。
调查时间主要在寒假期间,具体时间要等村中有人结婚之前跟村主任联系。
到达调查点后,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具体调查时间和具体活动安排。
三、调查人员的组成摄影1人、记录4人、当地村民向导一人。
联系人:杜丽花摄影:朱林坤访问记录:杜丽花、杨辉、李梦晓、陆春香财政与后勤:陆春香四、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大理马久邑婚宴文化。
意义:了解婚宴文化的传承,了解大理白族婚宴文化与人文风貌的联系。
五、调查地点的典型性大理州马久邑婚宴实行宾主为宾客每家备一桌饭菜。
邻近宾客无论到与否,宾主都会把预备的饭菜送到宾客家。
六、调查的主要内容大理州马久邑白族的婚宴文化(1)、婚宴的传承(2)、村民对婚宴的态度(3)、从婚宴中体现的人文风貌(4)、为民族对白族婚宴的看法七、详细的调查提纲。
(一)婚宴起源、传承1、请问你知道你们这样的待客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2、这样的晚宴方式有什么渊源?3、与以前相比,现在有那些改变?4、是你们自己一直保持着这种方式还是政府曾提出过要求?(二)、本民族对子婚宴的态度5、你是否思考过你们待客的晚宴与别的地方不同?6、你觉得你们的待客晚宴方式好吗?7、与别的地方相比你觉得这样的晚宴有哪些优点、缺点?8、如果这样的婚宴慢慢汉化,你会怎样感想?9、相比较让酒店包办与自己家中以传统的方法办婚宴,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三)、婚宴体现的内涵10、你觉得这样的婚宴方式主要表现些什么?11、这样的婚宴方式主要传承着那些传统美德?12、还有别的哪些方式来表现这些传统美德?13、对一家人一桌婚宴的方式你们有什么看法?14、你们办婚宴都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你觉得这样的方式好吗?与你们办婚宴的方式相比较,有什么优点?15、它主要表现了些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四)、食物的传承16、婚宴中哪些食物是必须有的?他们各自都体现哪些特别意义?它们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17、信任是否需要吃一些特定的食物来庆祝新婚?如果有是哪些食物?他们各自体现什么意义?18、这些有特定意义的食物流传至今是否有所改变?是怎样改变的?八、自己具备的条件以及前期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洱源白族唢呐田野调查报告
作者:苗亚辉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以大理洱源白族嗩呐为研究对象,以大理洱源白族地区为田野点,将得来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梳理,并加以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提炼,试图从音乐文化背景入手,对其唢呐音乐及其行为做出解释。
[关键词]大理洱源;白族;唢呐
一、田野点概况
洱源县是云南省大理州下辖的县之一,它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
洱源县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集的格局,白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1.5%。
洱源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洱源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2003年洱源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白族唢呐民间艺术之乡”。
唢呐艺术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审美时尚化的趋势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唢呐艺术的传播严重受限,做好唢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使得唢呐艺术在原有的自然与文化空间仍能激流勇进、熠熠生辉,也需要进行探讨。
二、调查经过与总结
笔者在2016年5月16日实地走访了大理洱源文化馆及馆长杨灿华、原文化馆馆长杨光辉、洱源电视台职工段正孝、洱源县右所镇元井村唢呐老艺人杨士才。
笔者基于此前河南沁阳唢呐艺术的调查资料,在2016年5月16日到洱源县文化馆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访了洱源县文化馆馆长杨灿华、原洱源县文化馆馆长杨光辉、洱源电视台职工段正孝。
以及,2016年5月17日前往洱源县右所镇元井村,对已88岁高龄的唢呐老艺人杨士才进行了访问调查。
洱源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洱源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2003年洱源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白族唢呐民间艺术之乡”。
原洱源县文化馆馆长杨光辉老人是洱源县申报“唢呐艺术之乡”的主要负责人,从1999年到洱源文化馆工作以来直到退休,一直负责组织民族民间艺术的排练及演出活动,因此对洱源县唢呐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唢呐艺人情况的掌握如数家珍。
洱源唢呐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没有文字资料,无法知道确切时间。
因为从洱源地区流传的传统看法来看,吹鼓手是属于三教九流之派的,在正式文献中也很少看到有关于唢呐手的记载。
但据杨光辉老人说,通过对现在的老一辈唢呐艺人师承关系的调查,往上推算,应该距今也有二百多年。
1988年,洱源县便已经组织了全县范围内的白族唢呐乐队,但没有正式的名称,就叫做洱源县白族唢呐队,经常参与县里、州里甚至是国家级的大型文化活动,比如云南省首届艺术节、中国第三届昆明艺术节、99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历届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等等。
洱源县唢呐艺人目前大约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白族聚居的乡镇,比如说邓川镇、右所镇、茈碧湖镇、凤羽镇等,这些乡镇虽然都有唢呐艺人,但是没有固定的唢呐队伍,一般都是根据需求临时组织起来的,具有随机性。
在这些白族唢呐手聚集较多的乡镇中,最突出的就是茈碧湖镇的松鹤村,它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大松甸、溪登村、石照壁。
大松甸是茈碧湖镇唢呐手数量和唢呐艺术发展最突出的一个村公所,但它是彝族村公所。
《社会是如何记忆的》的第一章社会记忆中的第九页,写到“处死国君是一场仪式革命,着装特许是一场狂欢节式的解放。
我们在这两种行动中看到,人们正试图为一个激进的开端划出边界;在这两种情况下,脱离回忆的因素——明显的和隐含的回忆因素,那种开端,那种社会延续的新形象,是不可思议的。
建立一个开端的企图,不可避免地要回溯一种社会记忆模式”。
这段话的意思就一句简单的哲学语言可以概括为,新事物的产生是无法脱离旧事物的。
而在大松甸这样的一个彝族村落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白族唢呐手,也是有原因的。
据杨光辉老人介绍,由于最早开始在大松甸教唢呐的唢呐手的师傅是白族人,因此才会将白族唢呐传至该彝族村落。
洱源唢呐与沁阳汉族唢呐在形制上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汉族唢呐有背孔,而白族唢呐是没有背孔的,七个音孔全部都在前面。
而在演奏技法方面,并非同汉族唢呐一样一个乐句换一口气有明显的句读,白族唢呐主要运用的是循环换气法,也称为鼓腮换气法。
在曲牌方面,白族唢呐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不同的场合会运用不同的曲牌,尤其在丧事中曲牌的运用更为严格。
白族唢呐曲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做寿、结婚、竖房等喜事中运用的曲调,也就是喜调。
比如结婚时就有《迎亲调》,待客就有《迎客调》《送客调》,比如上梁盖房子就有《龙上天》,栽秧的时候就有《栽秧调》等等。
第二类就是丧事调,也就是在人们去世之后葬礼上所用曲调。
喜事调使用的界限不是非常明确,在一些热闹、喜庆的场合一些曲子可以通用,但是丧事调就不同了,它是专曲专用,何时送丧、何时绕灵、何时哭灵,这些时刻该用哪些曲调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些典型的丧事调有《送丧调》《哑子哭娘》《离别歌》《孝子献礼》等等。
第三类就是唢呐作为白族吹吹腔的伴奏使用。
白族吹吹腔的伴奏全部用的都是唢呐。
在白族吹吹腔表演中,它的声腔是徒歌,没有乐器的伴奏,声腔唱完之后进行以唢呐为主奏的吹打,然后再进行声腔演唱。
洱源白族唢呐发展至今,虽然没有河南沁阳唢呐历史悠久,但是白族唢呐与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结合的非常紧密,不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祝寿宴客、劳动生产等各种民俗活动,都离不开唢呐的参与,这也为目前白族唢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