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作者:张菊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4期一、教材简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
本课是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然后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五、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六、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中的一节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对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熟练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探索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的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实践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放大镜、实物标本等。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放大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放大镜的原理,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使用实践,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放大效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5.总结: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放大效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放大镜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理:光的折射•使用方法:1.观察物体时,放大镜要放在物体的上方2.观察物体时,放大镜要离物体一定的距离3.观察物体时,要调整放大镜的光线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微小世界 怎样放得更大》公开课教案_5
《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版六下教材《微小世界》单元的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
课文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
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过程与方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了解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关系和距离。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塑料片、双面胶。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苔藓等。
(2)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有关显微镜发展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课前分发好当季的植物小花,分别用肉眼和一个放大镜观察,并比较。
师: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认识它吗?生……师:有办法把它放大吗?生:用放大镜。
师:来领个放大镜去看看。
生领取放大镜,观察。
师:这与直接用眼看有什么不同?生:放大了。
2、设法把小花放得更大。
师:能放得更大吗?板书:放得更大。
师:怎样放?板书:怎样生:能,用两个放大镜或显微镜。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学生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放大小花,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师: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放大镜。
学生再领取放大镜。
师:两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一样吗?生:不一样。
这个大,这个小。
2、探究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摆法。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通过对显微镜的初步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显微镜。
【教学难点】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青苔、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谜语:不怕细菌小,再小能看到,安家实验室,科研立功劳。
(打一科学仪器)谜底:显微镜。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个科学仪器——显微镜。
下面一起去看看它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吧!二、合作探究讨论: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探索研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就更大了。
小结: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一)做个简易显微镜实验名称做一个简易显微镜实验器材放大镜、卡纸、胶带纸、剪刀制作步骤选用合适的纸筒,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
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即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
出示制作过程。
标注目镜和物镜的位置。
对着人眼的透镜叫目镜,焦距较大;对着物体的透镜叫物镜,焦距较小。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
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
2、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
3、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比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看到的
信息更多。
()
4、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
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无限的。
()
欣赏开阔视野
四、拓展提高:显微镜下的微小世界(展示图片)
五、作业布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个放大镜可以组合
总结课堂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
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同时也了解到,显微镜的发明
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
要观察工具。
板书板书设计。
6.《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6.《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展开全文(6月)《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第四课。
本课将将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内容共两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做个简易显微镜”,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
第二部分为“显微镜的发展”。
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
从16世纪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第一架光学显微镜到20世纪德国制成第一架电子显微镜,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不满足现状,对自然规律善于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根据教材本研究课教学活动延伸了一个水滴放大镜的制作和进行比较观察的活动加以拓展。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放大镜的功能和构造有了了解,并使用放大镜观察到了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到了放大镜比肉眼观察更有利。
这样学生很顺势的就能进入本节课内容,显微镜比用放大镜更有利于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微生物和细胞,并认识到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是一段不断改进的历史。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材提供的列文虎克的资料谁最早发明出显微镜和在发显微镜展史上是几世纪出现显微镜容易混存在概念混淆,特别是使用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在操作上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给予解决。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先安排展开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史进行研究,而后再安排学生制作简易显微镜并展开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词汇:凸透镜显微镜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螺纹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包含的两条线:观察工具发展和认识微小世界是齐头并进的。
【学生情况分析】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对于两个凸透镜组合这种方法的认识是简单的,就是将它们重叠,但几乎没有思考,更没有尝试过怎样可以使物体的图像在较清晰的基础上放得更大,而本课就让学生在动手前进行充分思考,不断尝试去找相对较理想的两个放大镜位置及之间的距离,然后把它们固定下来,制成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学生欣喜地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继续来观察青苔时,却没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从而去反思在课堂短时间里的制作活动。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这个制作也是很有难度的,何况这么短的时间里,因此这里的活动定位就是让学生知道方法,技术是不断改进的,从而很自然地推动活动的继续,需要更好的观察工具。
此时40倍的简易显微镜的出现水到渠成,当青苔的叶子又大又清地出现在观察视野中时,学生无不由衷地惊叹。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学生并没有体验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本课以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青苔为观察对象,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地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4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正确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教材以显微镜为核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可能对一些细节注意不够,如调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
此外,学生在描述微小物体时,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观察不细致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能正确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调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显微镜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操作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显微镜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操作实践: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操作方法,强调观察细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4.观看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材料:列文虎克的视频、显微镜发展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生:凸度(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师: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为了观察到更加细微的结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生:两个放大镜。
师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板书课题)二、自制简易的显微镜师: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生:不是。
师: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试一试?生(预设)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师: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生:不方便。
师:有什么办法?生(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师引导:一开始两个放大镜调整好距离看到了最清晰的图像,在固定放大镜时这个距离不变。
生固定放大镜。
师: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
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
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难点: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放大镜、简易显微镜、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印有图文的纸(微小视力表)、松花粉、食盐、糖、蝴蝶标本工艺品等。
教师演示器材:放大镜,自制的放大装置,简易显微镜、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及简易放大装置观察(预设10分钟)1.前几课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分别看到了身边的昆虫世界,观察了熟悉的食盐晶体等,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2.我们希望能看见更大、更清晰的图像。
如果现在两人一组,你们有一个5倍和一个3倍的放大镜,你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物体的图像(微小视力表)放得更大呢?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放大结构,掌握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如何调节放大倍数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并熟练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知道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3.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放大原理2.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2.演示法:展示实物和显微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用。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透明的小物体,如昆虫翅膀、植物叶片等。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用PPT展示显微镜的放大结构,解释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同时,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尝试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物体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4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放大镜这一工具,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过一些接触,但未必深入理解其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片、小玩具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含板书附反思-【共两套教案】全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2)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4、备注内容和教学后记必须手写。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光学显微镜更
——电子显微镜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作业布置: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世界
教学反思:
注:1、表格和高度和宽度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但不可把某一个项目调没了。
2、备注栏填写的内容为生成设计或板块反思,教学反思字数不少于100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 微小世界 怎样放得更大》优质课教学设计_21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第四课时,在前面的三节内容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明白了凸透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并且试着用凸透镜观察了植物、动物、矿物,而后面则是要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所以,本节课是由凸透镜到显微镜的一个过渡。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是要学生明白用两个凸透镜组合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得更大的原理,并试着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物体,进一步了解微小世界,激发学生的对认识微小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1.明白显微镜能放大的原理,知道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通过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且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的发展的,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3.激励学生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懈探索。
教学重点:明白显微镜能放大的原理,知道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且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激励学生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懈探索。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自制显微镜模型。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青苔、蚂蚁标本等,教学用显微镜,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我们之前认识的凸透镜就是其中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它让人们对物体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
但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限的,即使放大倍数再大的凸透镜也无法满足人们对认识微观世界的渴望。
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让人们对细小的物体看得更加清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知识——板书:怎样放得更大?二.学习新知:(一)做个简易显微镜1.了解显微镜的原理。
(1)让我们继续我们之前的问题:怎样才能利用凸透镜把物体放得更大呢?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做了尝试,我们来看屏幕:(课件出示:《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吗?(用班级优化大师指名让学生发言)(2)同学们看了资料,想学习列文虎克那种执著追求、不懈探索的精神吗?那就让我们沿着他的脚步,也来研究一下用两个凸透镜把物体放得更大的秘密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 微小世界 怎样放得更大》优质课教学设计_2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光学显微镜更
——电子显微镜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学反思: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四、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五、完成练习册作业,教师点评。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带。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显微镜的发展史。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做个简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能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五、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光学显微镜更——电子显微镜多——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