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

合集下载

中高纬海洋对中国东北部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

中高纬海洋对中国东北部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

中高纬海洋对中国东北部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气候预测主要在第二类可预报性的基础上进行。

海洋是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重要强迫源,是气候预测业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海洋热力效应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产生影响,在气候变化理论探究和气候预测业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中国16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等,从高纬度海洋秋季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入手,对后期中国东北部冬季冷高压以及上空环流场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秋季高纬度海洋SSTA影响冬季中国东北部冷空气活动的机制,并利用IAP-9L模式数值实验进行了验证。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巴伦支海秋季海洋热状况可作为预测中国冬季冷空气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由于秋季巴伦支海SSTA能够持续到初夏,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当秋季巴伦支海SSTA正异常时,冬季500hPa欧洲暨乌拉尔山区域位势高度增加,1000hPa上蒙古高压增强,高压前部北风分量增大,冷空气易影响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而SSTA负异常时,冬季高压异常偏西至北大西洋-挪威海附近,冷空气对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正、负SSTA年份相比,还存在季节内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

北大西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由于秋季北大西洋SSTA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正负正”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导致12月巴伦支海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

异常环流形势对应的海表面风异常场(SSWA)同背景风场通过阶段性风-蒸发-SST异常反馈机制(WES机制)利于海温异常分布的持续及对上空异常大气环流的反馈。

海温结构中负异常海温自10月份开始有自西向东的移动,风作用下蒸发加大,伴随上升运动自欧洲西部爱尔兰群岛出现自西向东移动的降水正异常区,潜热释放有利于冬季巴伦支海上空的异常高压脊发展,脊前东亚大槽在12-2月偏强,脊前槽后对应的地面冷高压异常加强,导致中国东北及华北东北部地区冬季风加强,气温偏低。

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及其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及其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2 G aut Unvrt f hns cdmyo c ne, e ig 104 , hn ) . rd a i syo ieeA ae fSi csB in 0 0 9 C ia e ei C e j
Absr c t a t:Th e ai n h p ewe n d fe e tt p so n ve t n s in s e r lto s i sb t e i r n y e fElNi o e n sa d Ea tAsa umme ns n rmo oo
区域 。
关键 词 :l io事件 ; E n N 东亚夏 季风 ; 季 降水 夏 中图分类 号 :4 1 2 P 6 .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02 2 ( 0 8 0 -7 20 A 1 0 —0 2 2 0 ) 60 8 -8
Di e e tTy e fElNi o Ev n s a d f r n p s o n e t n
I e d c yng y a so se n tn n wa e a tr at r . n t e a i e fwe tr a d sa dig— v /e se n p t ns EASM sr t e vo g r n r a . h r n e i a rs n e / o h m 1 M o e v r i e d veo i g y a s o se n patr n v n s,h u r o e ,n t e l p n e r f we t r ten E1Ni o e e t t e s mme r cp t t n i e s h r p e i iai s ls o hn t o t a e n r a n No t i a,h p e n d l e c e fYel w v r, n t k ea d Po — h m li rh Ch n t e u p ra d mi d er a h so lo Ri e Do g i La y ng n a g La e v l y , nd pa so u h Ch n b ti i e ai ey mo e i h n te— ahe R v r Va— n k al s a r fSo t i a, u t s r ltv l r n t e Ya g z Hu i e t i e l ly, d i i e r v re i h e a i g y a s I h e e o i e so tn i g— v Ren, e e e a t st e e s n t e d c y n e . n t e d v l png y a f sa d n wa e pa r t r n h r r h r e sr i f 1 n t ng z v r Val n o e n p r f No t i a, n r n n ae l s an a1i he Ya te Ri e l y a d t e n rh r a t o rh Ch n a d mo e o e i e h t S u h Ch n n e m d l ato rh Chna Ran ali i h a a i n uh Ch n sl s a o t iaa dt h i d e p r fNo i . i f n S c u n b sn a d So t i a i e st n t l h h o te n r a n t e d c yi e s, a m li h e a ng y a me nwh l ti r n te Ya g z v rValy a e m d l r r i i smo e i h n t e R e le nd t e i h i d e pat o rh Ch n . s t n t e d v l p n r d c y n e r fe se n p te n, e r i f l i e st a f No t i a De pi i h e eo i g o e a i g y a s o a tr at r t an al sl s n e h h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闫彩霞;金荣花【摘要】为了能够给科研工作者和业务技术人员合理使用各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表征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14个基准站20时(北京时)降水观测资料,归纳总结了以往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并以2005年6~8月为例,进行了表征方法的数值反演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表征位置指数的方法有轴线法、EOF分解法、区域风速差法.轴线法定义合理且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方法简单易行、意义清晰、表现直观,适用于逐日实时监测和诊断分析.EOF分解法与区域风速差法适用于气候评估和季节诊断;表征急流强度的方法有区域风速法及中心强度法,均适应于逐日实时监测与环流观测,且对华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雨量多寡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方法计算简便、意义清晰、指示性好.同时还指出,业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实际应用时应根据需求合理选择指数或者对指数进行适当改进.%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nvestigators and operation departments to us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EASWJ) reasonably. Using the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60~2009 from NCEP/NCAR and China 714 stations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Beijing time), taking cases in 2005 for exampl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of EASWJ are studied, retrieved numerically and compared based on summary of existing objective, quantitative EASWJ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the position index such as axis index method, EOF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Regional wind speed difference method. The axis index method is defined reasonable, simple, and has clear physicalmeaning and intuitive performance. It applies to dail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diagnostic analysis. EOF and Regional wind speed difference method apply to Climate Assessment and Seasonal diagnosis; there are two methods, Regional wind speed and the central intensity,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index. They are fit to dail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Circulation observation and have good meaning to Rainfall amoun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North China. The methods are objective and quantificational, simple, clear meaning, and good indicative. At the same time, we point that based on what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se EASWJ indexes have, investigators and operation departments should apply EASWJ indexes better if they can select compatible one or improve and innovate a method according to there selves practice.【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3【总页数】7页(P285-291)【关键词】大气科学;天气气候;东亚副热带急流;特征指数【作者】闫彩霞;金荣花【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20 引言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各存在着一支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称之为副热带西风急流,其位置的南北移动以及强度的异常可以引起大范围的环流异常,进而导致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天气气候异常,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亚洲夏季风的爆发、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8]。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气象学报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气象学报

第58卷第1期2000年2月气 象 学 报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V ol.58,No.1Feb.,2000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孙 力 安 刚 丁 立 沈柏竹(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摘 要利用中国东北三省69个测站,1961~1995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 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

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着南部和北部及东部和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并且可以把整个东北地区划分为7个主要的降水异常型:辽东半岛型、西部平原型、中南部型、东部山区型、三江平原型、辽西型和东北北部型。

近90a来,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呈多雨、少雨或是波动等阶段性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干或是变湿倾向。

各异常型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35~45a中,东北地区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降水的减少比较明显,具有突变性质,1980年代总体上讲降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1990年代处于旱涝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主要有34,22,11a以及2~4a左右的周期变化,但各异常区所盛行的主要周期以及同一异常区在不同年代所盛行的主要周期均有所差异。

关键词:中国东北,夏季降水异常,旋转主成份分析,小波分析,突变分析。

1 引 言东北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生产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基地。

它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3%,其境内东、北、西三面为低山和中山环绕,中部是大平原,南北和东西相差约15个纬度或经度,因此气候及其变化的差异较大,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几十年的资料表明夏季暴雨洪涝和持续性干旱等气候灾害异常活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虽然过去从整体上分析中国夏季降水特征的工作已经有过不少[1~5],用更为完备的资料特殊关注某一区域旱涝的研究也有所开展[6~8],但相比之下,详细探讨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并不是很多。

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国内气候的影响

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国内气候的影响

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国内气候的影响作者:杨昆环海军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33期[摘要]本文研究了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观察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分析了副热带高压产生异常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特征,通过研究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利用动力学原理来预测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国内气候的影响。

[关键词]热带高压、异常变化、气候影响中图分类号:P433;P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41-01多年观测事实表明,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深厚系统。

不同的气候产生的影响不同,当前咋热带高压异常变化,会对中国的气候产生影响,而所谓的热带高压气候则是以下沉气流、少云、晴朗以及炎热的气候为主。

热带高压会导致东风气流,低层湿度大,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也就是当热带高压异常变化时,则会造成大范围的暴雨、雷阵雨、大风等天气。

本文针对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国内气候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1、(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的机理副热带高压,它是一种不连续的高压带,它具有明显的规律。

副热带高压的存在对全球环流乃至气候的影响都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南亚高压与长江上游的盆地具有联系,而中高层高度相关场的分析表明我国中高纬高度场形式呈“两高一低”,故夏季副高具有东西震荡的特点,具有多雨水的特点。

而对副高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外部强迫和内部动力等,但是研究表明,影响副热的异常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饿原因是由复杂的动力和热力性质决定的。

此外异常的下边界强迫与热带高压异常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2、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国内气候的影响范围第一,副高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针对热带高压异常变化对中国气候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其主要是影响着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气候,并且其强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当夏季时,副高指数与脊椎指数变化异常明显,而雨水指数相对逐步增高,而年际周期相对稳定,即夏季盆西和盆东降水大概维持在10周左右。

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息加剧,中国的气候异常现象也日益频繁。

2021年夏季,中国各地出现了一系列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起首,2021年夏季中国的温度异常高。

整个夏季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面临了持续高温天气的困扰。

其中,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

从数据统计看,这些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超过了常年数值,并且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

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引发了农作物的减产和水资源的紧张。

其次,2021年夏季中国的降水异常。

夏季是中国的雨季,但今年却出现了许多干旱的地区。

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都明显偏少,一些地区的降雨甚至比常年更低。

与此同时,降水过程也出现了异常,夏季的暴雨频率明显增加。

特殊是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引发了大面积的洪涝灾难,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恐吓。

第三,2021年夏季中国的台风活动异常活跃。

夏季也是中国的台风高发季节,今年的台风活动明显增多。

依据数据统计,2021年夏季全国共有多个台风生成,并对沿海地区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更是频繁受到台风的侵略,频繁的强降雨和冲击海水会导致海岸线侵蚀、城市内涝和山洪泛滥等灾难。

同时,台风还对渔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除了以上主要气象灾难外,2021年夏季中国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异常现象,比如沙尘暴、干旱风暴、雷暴等。

这些突发事件也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恐吓,并且增加了防灾救灾工作的难度。

面对持续高温、干旱、洪涝和台风等气候异常,中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前安置抗旱、排涝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时,中国也通过宣扬教育加强了大众的气象灾难应对意识,提高了灾难自救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总的来说,2021年夏季中国的气候异常特征和主要气象灾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019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一篇选择题专练(五)

2019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一篇选择题专练(五)

选择题专练(五)(限时20分钟)西伯利亚咼压是冬季存在于家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咼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025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

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西伯利亚高压特征变动示意图。

完成1〜3题。

---1951-19*3■ 1970-J980压平均1 •气候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小的是()A. 日本B.中亚C.中国D.堪察加半岛2. 与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是()A. 距海远近B.洋流性质C.海陆温差D.地表起伏3. 与1970 —1980 年相比,1951 —1965 年我国()A. 夏季旱灾多B.冬季多低温冻害C.夏季洪涝多D.冬季旱涝灾害频繁解析:1.B 2.C 3.B 第1题,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即高压势力强弱的变化,西伯利亚高压是由于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大的为东亚季风气候区,日本、中国、堪察加半岛均受东亚季风影响,中亚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故B正确。

A、C D错误。

第2题,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即高压势力强弱的变化,西伯利亚高压是由于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其强弱取决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差异。

故C正确。

第3题,大陆出现冷高压的季节为冬季,故排除A G与1970 —1980年相比,1951 —1965年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范围大,说明高压势力强,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故B正确、D错误。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

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

图示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

据此完成4〜6题。

4. 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A.树冠集水作用强B.无蒸腾作用消耗C.树冠遮阴效果好D. 土壤硬化下渗弱5. 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A.融雪B.风沙C.蒸发D.降水6. 若北疆梭梭树正午影长与树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 0.5B.夏至日P= 1C.全年P>1D.冬至日P>1解析:4.B 5.C 6.D第4题,梭梭根区土壤水分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

阻塞高压对夏季天气的影响

阻塞高压对夏季天气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1954、1991、1998、1999等年份长江流域发 生特大洪涝灾害的主要环流异常和影响因子是在亚洲中高纬 度出现了持续性阻塞形势张庆云、陶诗言等2001研究1998 年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及其演变特征 指出造成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 是:东亚高纬地区的阻塞形势和嫩江、松花江流域上空的低
在美洲阻塞高压对北美的天气影响也十分大1977年 美国寒冷的冬季就是由于东太平洋地区静止高压增 幅的结果1963年美国经历了最寒冷的冬季出现了一 系列寒潮的爆发在东北部有强烈的暴风雪而西部是 持续性干旱阿拉斯加异常温暖这些异常的冬季也是 由于在东太平洋有持续和强烈增幅的长波脊造成的 实际上这种形势在以后一些年份也出现过每当阻塞 高压在美国西岸形成时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流向 北在美国西部一些州引起干旱和极区的高温而反气 旋气流又使极地冷空气侵入到南方引起严重灾害从 动力学角度来看当阻塞形势盛行的时期也就是大尺 度气团和热量的经向交换最为盛行的时期在欧洲和 东大西洋阻塞对欧洲天气和气旋路径的影响也是众 所周知的
图16.1 1963-1977年500hPa高度距平过程数a冬季:阻塞过程定义为 有200gpm或以上的距平值并持续7天或以上;b春季:阻塞定义为150 位势米或以上持续7天或以上;c夏季:阻塞定义为100位势米或以上持 续7天或以上;d秋季:阻塞定义为150位势米或以上持续7天或以上等 值线间隔:2次
图16.5 300hPa上 q 的平均气流平流 V 1q 0-10 m•s-1其上 迭加有300hPa 场 q
图16.6 300hPa上 q 的涡动强迫其余同图16.5
16.2 东亚阻塞高压对夏季天气的影响
中国气象工作者在业务工作中很早就注意到了中高纬度环 流阻塞形势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受资料和统计方法的限 制早期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工作大多局限于个例的研究50 年代汤懋苍1957就细致的研究亚洲东部的阻塞形势及其对 天气气候的影响陶诗言1958通过个例分析认为乌拉尔山与 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塞高压对中国梅雨可能有重要影响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摘要:近40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以及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们发现,东亚夏季风的强度、位置和时间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同时我国夏季的气温、降水和风速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

这些异常现象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对于准确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气象观测;未来预测1. 引言东亚地区以及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夏季天气与气候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及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的成因和趋势对于我们准确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东亚夏季风的变化2.1 强度变化近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夏季风季节内的风速、风向以及风力指数等相关参数均出现了减弱的趋势。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2.2 位置变化东亚夏季风的位置变化也是近年来的一个明显特征。

以中国为例,夏季风的南界位置有一定的偏移。

通常情况下,夏季风的南界应在北纬20°附近,但近年来,夏季风的南界位置南移至北纬15°左右。

这种位置变化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3 时间变化东亚夏季风的到来和离去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夏季风于4月底至5月初开始,9月底至10月初结束。

然而,近年来,夏季风的到来时间推迟,离去时间提前。

这种时间变化对于我国暖季养殖业和农业种植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4年中考重点之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

2024年中考重点之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

2024年中考重点之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2024年中考重点之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在2024年中考的考试大纲中,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成为了重点内容。

本文将从中国气候特点、气象灾害类型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学生们全面了解和把握这一知识点。

一、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气候类型呈现明显的差异。

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寒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地区气候等。

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而在西北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形成了干旱的荒漠气候。

中国气候特点的多样性给了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问题。

二、气象灾害类型中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有台风、暴雨洪灾、干旱、大雾、霜冻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类常见灾害进行简要介绍:1. 台风台风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台风通常伴随着强风大雨,破坏性极大,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暴雨洪灾暴雨洪灾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导致水资源超过地表或地下蓄水能力,使得洪水泛滥,给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暴雨洪灾通常会引发山洪、城市内涝、农田浸涝等问题。

3. 干旱干旱是指降水量持续偏少,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造成农田干旱、水源枯竭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干旱会给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三、应对措施面对中国的气候和气象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1. 强化气象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前掌握气象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民众做好准备和防范措施。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堤防和抗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在农村地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系统的效率。

3.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灾害的能力。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阳盆 地及 浙江 、福 建一带 的东南沿 海部 分 区域也 呈 正 相关 。而 我 国的华 北 地 区为 主要 的 负相 关 区域 , 相 关 系数达 到一 . 03以上 。两广 地 区及云 贵高原 的 东
秋季阻高个例 比较少且发生区域 比较集 中, 主要在 8。 0E以西。其它季节个例较 多, 以夏季为最, 且发 生区域 比较分散, 其中主要发生在乌拉尔 山区和贝 加 尔湖 附 近两 个 区域, 而春 、冬季 节 明显集 中在 乌 .
行 了分 析 , 出东亚 的阻 塞形 势 6 7月 出现得 最 多 , 指 、 在 阻塞 形势 下 降水 区分 为三 带 :第 一 带在 阻 塞高 压

因此 阻 塞形 势一 直是 各 国气象 界关 注 的研究 课
题 。阻 塞现 象 的气 候 特征 、 因及其 维 持机 制 等 , 成 这
些 不 但 是 大 气 科 学 理 论 上 一 个 引人 注 意 的研 究 课 题 , 是 中期 天 气 预报 和短 期 气候 预 测工 作 急需 解 也 决 的重要 问题 。早在 14 9 9年 Y h1 从 能量 频散 eI 首先 的观 点 发研 究 了阻塞 的形 成 和衰 亡 ,此后 有 很 多
夏季旱 涝 的影 响 ,是阻塞 形 势研究 中不可 缺少 的一 环 本文 利用 观测 资料 ,对 贝加 尔湖 地 区阻 塞高 压
由图 1 可见 ,贝加 尔湖 地 区阻塞 区域 的阻塞 活动
有 明显 的年 际变化 。阻塞活 动 累计天 数为 平均 每年 l.5d 最 多 在 18 , 计 天 数 为 3 , 少在 5 , 2 9 6年 累 9d 最
16 、9 9 1 9 、9 7年 , 阻高发 生 。从 阻塞活 动 9 0 1 8 、9 6 19 无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
系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西风系统的一部分,是南方气旋的主要路径,在夏季影响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

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其强度
和路径的影响,使得该气候系统在夏季降水时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因此,了解和研究这种气候系统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具有重
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2.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3. 影响该气候系统变化的因素,如温度、大气环流等。

4. 利用统计方法对该气候系统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进行
分析。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
1. 通过对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定义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
识该气候系统在东北地区降水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对该气候系统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的研究,可以
为指导东北地区防洪抗旱和灾害防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本研究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变
化应对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东北洪涝灾害

东北洪涝灾害

专家解读:东北洪涝灾害是“副高”惹的祸
2013年08月22日 08:23:4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8月22日电(记者程子龙)夏秋之交频发的强对流天气和强降水造成我国东北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大量人、财、物损失。

有关专家从气候和气象角度分析认为,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北是洪灾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宋丽华介绍,夏季以来,大气环流表现为,500hPa亚洲中高纬地区以经向为主,呈两脊一槽形式,槽区在贝加尔湖地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至7月持续偏北,西南暖湿气流偏强,导致7月份东北降水偏多,黑龙江省达到历史第三高位。

黑龙江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国忠分析认为,今年夏季我国气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而且偏北,这造成了南方高热,北方强降雨不断。

马国忠说,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偏北,使中高纬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交绥,产生强降水。

另外,鄂霍次克海存在一个阻塞高压,影响了西风带的东移,也是强降水不断的主要原因。

宋丽华介绍,以黑龙江省为例,去年秋季以来降水持续偏多,秋季降水为历史第二位,冬季降雪特别多达到历史第一位,春季降水也偏多13%,这些因素导致土壤处于持续偏涝状态,极易形成径流,这也是洪灾的一个成因。

阻塞高压对中国夏季天气的影响

阻塞高压对中国夏季天气的影响

7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和气象资料、研究方法的不断 丰富和完善,关于阻塞高压与中国天气气候之间关系的研 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研究表明,欧亚中高纬度不同地区 出现阻塞形势可以造成我国长江流域、东北、华北等不同 区域持续性强降雨及暴雨天气灾害。阻塞的建立、维持和 崩溃对东亚地区季风、梅雨、寒潮、台风等天气系统起到 极其重要的作用。 陶诗言(1980)在《中国之暴雨》一书中,总结了乌拉尔 山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塞高压对中国梅雨影响的途径和 机制,在10个降雨型中有6个都存在着阻高的重要作用。 Wang(1992)对欧亚的夏季阻塞高压进行了大量的统计 发现120º ~160º E范围内出现阻塞高压(东亚阻塞高压) 的维持天数与梅雨量、梅雨天数有正相关关系。
图16.5 300hPa上 q 的平均气流平流( V q )(10-10 m•s1)。其上迭加有300hPa q 场
图16.6 300hPa上 q 的涡动强迫其余同图16.5
16.2 东亚阻塞高压对夏季天气的影响
中国气象工作者在业务工作中很早就注意到了中高纬度环 流阻塞形势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受资料和统计方法的 限制,早期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工作大多局限于个例的研 究。50年代,汤懋苍(1957)就细致的研究亚洲东部的 阻塞形势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陶诗言(1958)通过个 例分析认为乌拉尔山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塞高压对中国 梅雨可能有重要影响。 叶笃正等人(1962)给出了乌拉尔山地区、太平洋北部 阻塞形势的天气学模型,强调了乌拉尔山阻高的建立和崩 溃对东亚寒潮的重要作用。乌拉尔阻塞高压崩溃东移,一 般会造成东亚大槽的一次重建过程。其东亚寒潮爆发的研 究成果在随后的数十年成为中国气象业务工作的经典之作。
图16.3 在三个不同纬度上初始单波的频散。时间单位约为 1天,水平轴上的空间单位约为1000km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刘樱;王妍;刘军【摘要】采用1952—2008年NCEP/NCAR逐日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同期与我国降水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夏季贝加尔湖阻塞区域的阻塞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对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华北部分地区,四川盆地与云南地区附近及广东南部的涝(旱)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国内蒙古中部、秦岭东北部、华北东部及川西高原的旱(涝)也有一定的影响。

%Based on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of 500 hPa height and precipitation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2-2008, the inter-annu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Lake Baikal blocking hig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ainfall in China in summ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onounce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Baikal blocking high existed in summer. At the annual scale, more (less)blockings over Baikal Lake in summer 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floods (droughts) over the northeast of Inner Mongolia,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Szechwan Basin, Yunnan and Southern Guangdong as well as over the Middle of Inner Mongolia, northeast Qinling, eastern region of North China and the West Sichuan plateau.【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2(006)001【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年际变化;降水【作者】刘樱;王妍;刘军【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江苏南京210044;新疆防雷减灾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8气候异常的原因之一是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阻塞形势又是造成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阻塞形势一直是各国气象界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进行分析和探讨。

东亚地区的夏季风是一种季风环流系统,它在夏季时吹向大陆,给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然而,近40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呈现出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首先,夏季风的强度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

有些年份,夏季风非常强劲,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而有些年份,夏季风却相对较弱,造成了旱灾。

其次,夏季风的到来时间也出现了提前或推迟的现象。

有些年份,夏季风到来得比往年早,导致南方地区的雨水过多,而有些年份,夏季风推迟到来,南方地区则出现干旱。

这种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困难重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同样存在着异常现象。

大尺度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

近40年来,我国夏季的台风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台风带来的破坏性灾害越发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我国夏季的暴雨也不断增多,强降雨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上升,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

与此同时,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在增加,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为什么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呢?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这些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反过来又影响了夏季风的形成和运动路径,导致了夏季风的不稳定。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

面对这些异常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对东亚夏季风和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的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

中国气候异常

中国气候异常

中国气候异常及其成因课程结业报告题目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及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201 年月日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及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摘要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概括的介绍了中国科学家近些年在“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及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的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青藏高原积雪的基本特征”,“积雪异常年的确定”,“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于同期100pha及5OOhPa高度场的影响”,“2012-2013年春季和前期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于对流层气温分布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及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等问题,最终总结得出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及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的几个可能的机制。

综合文献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年内和年际差异,而青藏高原积雪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雪在年内分配的影响,春秋两季最多,冬季反而较少,冬季低地温对降雪和积雪的形成起相反的作用,很低的负温不利于降雪的形成,却有利于积雪的维持。

当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时,500hPa,100hpa高度场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区域呈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冬季高度场上的差异比春季明显,且随时间推移,积雪异常时高度场存在差异的区域逐渐北移。

在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面积偏大、深度偏厚的年份,大气从冬到夏的增温率将受到影响,最终将减弱青藏高原在夏季作为热源的作用,引起弱的夏季风活动,对应季风进程偏晚。

然而,2011/2012年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异常偏大,其上空对应的大气环流型与典型积雪偏多年具有较大差异。

亚洲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受到积雪、弱La Nina事件、北极海冰、南极涛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高原积雪异常和ENSO循环的不同位相以及其他信号的组合作用使得它们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更加复杂。

同时,高原积雪影响的复杂性也提示我们积雪空间分布的差异、高原上空环流分布的局地特征也能造成亚洲夏季风成员表现出不一致的影响结果。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本⽂使⽤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17层风场⽉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点的⽉平均降⽔量资料,利⽤陈桦等⼈修正的亚洲夏季风指数I DH=U850研究了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U(150+100)的降⽔做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的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趋势是逐年减弱,在⼤约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亚洲夏季风发⽣了⼀次明显的突变,主要表现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减弱现象,⽽在此期间,夏季风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振荡;1970年代以前,亚洲夏季风强度总体相对较强,⽽在8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较弱。

(2)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的降⽔存在⼀定的相关性,正负相关因地⽽异,夏季风强(弱)的年份,在西南、华北和东北中部地区降⽔偏多(少),⽽在长江中下游、华南、新疆北部和东北北部地区降⽔偏少(多)。

⼈类对季风的研究,可追溯到1868年,最初,Halley对季风的理解是海陆差异引起的热⼒直接环流;1879年,沃耶科夫最早对季风下了定义;1940年,Conrad和Hann探讨各种季风指数来描述或⽐较各个地区的季风现象(汤绪等,2007)。

30多年以前,很多西⽅学者认为亚洲季风只有南亚季风,东亚夏季风只是南亚季风的向东和向北的延伸;到了1980年以后,亚洲夏季风应划分为南亚和东亚两个⼦系统的观念才逐渐在国际上被接受;对亚洲季风的研究的历史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了,但是都没有很⼤的成果,1960年代以后,出现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1978-1979年FGGE 国际季风试验以后。

⼀些学者经过⼀系列的野外试验取得许多新的发现;另⼀些学者则发表了⼤量的研究⽂献和著作,使⼈们对亚洲季风的研究进⼊了⼀个新的阶段(丁⼀汇等,2013a)。

从此以后,各国学者继续总结并且深化了亚洲季风的研究理论成果,使亚洲季风研究的科学⽔平上升到了⼀个新的⾼度。

亚洲季风的题

亚洲季风的题

亚洲季风引言亚洲季风是指在亚洲地区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候现象。

季风是由于大陆和海洋之间温度差异引起的大规模气流系统,对于亚洲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和能源分配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亚洲季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形成原因亚洲季风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大陆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夏季时,大陆上升温速度快于海洋,导致大陆表面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引发季风。

2.高山脉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地形障碍使得季风气流在穿越山脉时发生强烈抬升和降雨,进一步加强了季风现象。

3.季节性变化:夏季时,太阳直射位置偏北,造成北半球大陆收到更多辐射能量,从而引发亚洲季风。

特点亚洲季风具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明显:亚洲季风一年分为夏季和冬季两个阶段,夏季时表现为湿润的盛行风向,冬季时则为干燥的反季风。

2.湿润与干燥交替:夏季时,亚洲大陆上空形成低压带,从海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带来降雨;而冬季时,则由于大陆上升温度慢于海洋,形成高压带,导致干燥的反季风盛行。

3.区域差异明显:亚洲不同地区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

东南亚地区受到较强影响,夏季多雨;而西南地区则相对较少降水。

经济和生活影响亚洲季风对当地经济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1.农业产量:夏季的降雨使得农作物得以充分灌溉,促进了农业产量增长。

然而,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如洪涝和干旱,季风也可能给农业带来损失。

2.水资源分配:亚洲季风为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

然而,由于降雨量的不均匀分布和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一些地区仍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

3.能源分配:亚洲季风对能源分配也有重要影响。

夏季时,降雨增加了水电站的发电能力;而冬季时,则需要依赖其他能源形式来满足需求。

4.渔业和海运:亚洲季风为渔业提供了丰富的渔场资源,并且海洋季风还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海运业的发展。

结论亚洲季风是亚洲地区独特的气候现象,其形成原因与大陆与海洋温度差异、地形障碍以及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李春;孙照渤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6)004
【摘要】利用500 hPa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亚洲中纬度3个区域(鄂霍次克海区、
贝加尔湖区、乌拉尔山区)阻塞高压指数,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3个区域阻塞高压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年
代际变化,并且与华北夏季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462 2、-0.676 3、-0.671 3.在阻塞高压的频发期,中纬度西风在东亚地区发生分支,分别形
成极锋和副热带锋区,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造成华北夏季干旱;而在阻塞高压的少发期则相反.
【总页数】7页(P458-464)
【作者】李春;孙照渤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4;P466
【相关文献】
1.亚欧阻塞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重庆夏季降水的联系 [J], 叶钊;巩远发;李永华;
雷婷;李晶;向波;董新宁
2.华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南太平洋夏季海表温度变化主要模态的可能联系 [J], 孙密娜;管兆勇;张蓬勃;曹舒娅
3.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J], 孙燕;朱伟军;王谦谦;赵凯
4.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J], 李春;罗德海;方之芳;周后福
5.南半球高纬地区前期环流异常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 [J], 袁潮霞;钱永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Usingtheblockinghighobjectiveidentificationmethod,theidentificationresultsbasedondailyreanalysisdataofthe NCEP/NCARⅠ,NCEPⅡ andERAinterimat6hintervalsinthesummer(JunetoAugust)fortheperiod1979-2016are compared.TakingthetypeDblockinghighasanexample,wediscussitspossibleimpactsontheclimatein NortheastChina duringJune.ResultssuggestthatthereanalysisdataofNCEPⅠ andNCEPⅡ showlittledifferenceintheidentifiednumber ofdays,frequencyofoccurrenceandinterdecadalvariationofblockinghigh,whileresultsfromtheERAinterimreanalysisdata aregreatlydifferentwithresultsfromtheformertwodatasets.Thethreereanalysisdatasetsallindicatethatthereareareas wherethenumberofvarioustypesofblockinghighactivitydaysishighlycorrelatedwiththeheightfieldof500hPainthesum mer,andthepatternsaresimilarbetweenthethreedatasets.However,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sultsfromthefirsttwo datasetsforvarioustypesofblockinghigharerelativelyconsistent,whilethecharacteristicareaandrangeofblockinghigh fromtheERAinterimreanalysisdatasetisrelativelysmall.ThecumulativedaysoftypeDblockinghighinJunearecloselyre latedto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NortheastChina.IntheactiveyearsoftypeDblockinghigh,theatmosphericcircula tionisdominatedbyameridionaltype.Lowtemperatureandwarmadvectioninthelowertroposphereaswellashightempera tureandcoldadvectionintheuppertroposphereindicateanunstableatmosphericstratification.Atthesametime,abnormal lowrtheastChina,andthestrongupdraftisfavorablefortheformationoflowtemperature andrainyweatherinNortheastChinaduringJune.TheOkhotskSeaareaisanimportantsourceofRossbywaveinJune,and theformationoftypeDblockinghighinJunemayberelatedtothetemperaturedifferencebetweentheseaandtheland.
1.中 高 纬 度 环 流 系 统 与 东 亚 季 风 研 究 开 放 实 验 室 ,长 春 ,130062 2.吉 林 省 气 象 科 学 研 究 所 ,长 春 ,130062 3.吉 林 省 气 候 中 心 ,长 春 ,130062 4.吉 林 省 气 象 信 息 网 络 中 心 ,长 春 ,130062 1.犔犪犫狅狉犪狋狅狉狔狅犳 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犳狅狉 犕犻犱犱犾犲犎犻犵犺犔犪狋犻狋狌犱犲犆犻狉犮狌犾犪狋犻狅狀犛狔狊狋犲犿犪狀犱犈犪狊狋犃狊犻犪狀 犕狅狀狊狅狅狀,犆犺犪狀犵犮犺狌狀130062,犆犺犻狀犪 2.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 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狅犳犑犻犾犻狀犘狉狅狏犻狀犮犲,犆犺犪狀犵犮犺狌狀130062,犆犺犻狀犪 3.犆犾犻犿犪狋犲犆犲狀狋犲狉狅犳犑犻犾犻狀犘狉狅狏犻狀犮犲,犆犺犪狀犵犮犺狌狀130062,犆犺犻狀犪 4.犑犻犾犻狀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犐狀犳狅狉犿犪狋犻狅狀 犖犲狋狑狅狉犽犆犲狀狋犲狉,犆犺犪狀犵犮犺狌狀130062,犆犺犻狀犪 20171226 收 稿 ,20180701 改 回 .
doi:10.11676/qxxb2019.007 气象学报
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 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
刘 刚1,2,4 徐士琦1,3 廉 毅1,2
LIU Gang1,2,4 XUShiqi1,3 LIAN Yi1,2
刘刚,徐士琦,廉毅.2019.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 影 响:不 同 再 分 析 资 料 对 比.气 象 学 报, 77(2):303314 犔犻狌犌犪狀犵,犡狌犛犺犻狇犻,犔犻犪狀犢犻.2019.犚犲犮狅犵狀犻狋犻狅狀狉犲狊狌犾狋狊狅犳犫犾狅犮犽犻狀犵犺犻犵犺犻狀犃狊犻犪犱狌狉犻狀犵狊狌犿犿犲狉犪狀犱犻狋狊狆狅狊狊犻犫犾犲犻犿狆犪犮狋狊狅狀犮犾犻犿犪狋犲 犪狀狅犿犪犾犻犲狊犻狀犖狅狉狋犺犲犪狊狋犆犺犻狀犪:犆狅犿狆犪狉犻狊狅狀狅犳狏犪狉犻狅狌狊狉犲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犱犪狋犪.犃犮狋犪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犛犻狀犻犮犪,77(2):3033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