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随笔家乡的老井
家乡的古井散文(通用10篇)
家乡的古井散文(通用10篇)家乡的古井散文 1我的家乡在陕西杨凌,属于关中平原。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很贫穷,机井很少,农民吃水主要依靠村中的那口古井。
古井井口直径约有一米,四周铺着青石,青石油光瓦亮。
父亲说,听他的爷爷说,这口古井在他爷爷的爷爷时就有。
从井口四周铺的青石被人踩得平坦而光亮的程度能够见证,古井绝对是有年头了。
在我童年时,每天从早到晚,来古井打水的人都排着长队。
大家有说有笑,议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奇人秩事,那时人们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大都来源于这里。
男人们还会掏出烟袋,很利落地用纸张卷出一支烟来抽。
井口上架的辘轳从早到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犹如一曲美妙的音乐,吟唱着人们生活中的苦与乐。
无论是硬朗的汉子还是玲珑娇小的村姑,都会很麻利地把满满的一桶水摇出水面,待两只桶打满后,用一根扁担挑起,颤颤巍巍,脚步平稳而轻盈,腰板挺得很直。
遇到几个月天旱,生产队会动用机井抽水浇灌农田。
浇灌农田的机井离村庄很远,有三公里的路程。
此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挑着水桶去机井打水。
人们已经意识到,机井抽出来的水远比这口古井打来的水清澈甘甜。
人们对那口古井是非常敬畏的。
那个年代正破除封建迷信,可逢年过节,依然有老人在夜幕时偷偷带着香和食品到古井阱上供,还会跪下磕几个头,起身再作个揖。
母亲说,老人们是在拜井龙王,希望井龙王能够赐福村民,让井水永远清澈甘甜,永不枯竭。
家乡人对古井四周的卫生更为重视,绝对不允许在离井三十米内堆放垃圾和牲口粪便,就连小孩子内急也绝不允许在古井附近大小便。
曾有一名妇女抱着不到一岁大的孩子路过古井时,因孩子内急,便就地让孩子撒尿,被村人看到,当下指责妇女缺少素养。
到了八十年代,家乡五个生产队共修建了一个水塔,并给每个村庄都接通了一个自来水龙头。
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供水的时间却很短。
由于用水量大,每天早六点供水,最多到九点就没水了,所以每天供水时段,人们不论有多忙,都会排着长队去打水,谁也不愿再吃古井里的水。
隐匿在村庄的老家水井散文
隐匿在村庄的老家水井散文隐匿在村庄的老家水井散文我对家乡的水井总是怀着一种真切的感激之情。
现在,尽管水井在我居住过的村庄隐匿多年,但我的脑海中依旧可以浮现出这样无比清晰的画面:在一棵苍劲粗壮的大榕树下,有一个火山口般幽深的水井,俯首下望,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井壁周围斑驳的石缝间,长满了青绿青绿的苔藓。
水井应该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取水设施。
据祖父讲,水井的历史和村庄的诞生一脉相承。
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神秘莫测的水井产生敬畏之情了。
母亲说小孩子不能到井边玩耍,掉到井里淹死就白养你这么大了。
但是出于一种逆反和好奇的心理,我在7岁那年春天,平生第一次走向了水井。
当我将脑袋瓜探向幽深光线略显幽暗的井口时,我从数米深的水面上看到了自己那张写满惊喜的脸。
这一猎奇似乎使我看到了井里的世界,多少年后,当家乡的水井一次次走进我的记忆,我想到的不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我想到的是“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
从诸种意义上讲,水井是村庄所有生命的源泉,它以清澈的沁凉的液态方式,经年滋润过我的血肉之躯。
在我所居住的村庄,每家每户的灶房里都备有一口大水缸,水自然是从水井挑来的。
我15岁前是没有挑过水的,父亲说我肩膀太嫩,是挑不动百十来斤的'水桶的。
我记得父亲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抄起扁担去挑水。
那口水缸很深很大,父亲须奔波十个来回才能把水缸装满,供一家人饮用。
我那时不晓得挑水是一件苦差,看到父亲挑着两个满满的水桶,像跳摇摆舞似的,只是觉得好玩。
上初中后,挑水的活计落在了我的肩上。
从我家到水井只有200来米远,却累得我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在乡下,一个男孩子能担水意味着已经成年,况且站在井口汲水的那一刻,总会使我体验到一种曼妙的诗意。
我在想,那幽深的水井就像乡村生活的一个隐喻,它使素朴而艰辛的农家生活有了一种流动而透彻的美感。
有一年春天,家乡遭遇旱灾,似乎蕴藏源源不断清水的水井枯竭,乡亲们要到两华里外的渔塘挑水,以解燃眉之急。
家乡的老水井
家乡的老水井家乡的老水井我生长在一个小村庄里,那里有一口老水井,它见证了这里的一切。
当我回到家乡时,去看看那个老水井,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这口老水井曾是我们村庄居民的主要饮水来源,也是我们儿时的游乐场所。
每当夏日来临,我们总是会约上小伙伴们一起来到这里,取水喝、洗脸、洗手。
我们放学后也经常在这里玩耍,用木棍在井边划着水,挤着水泡,那种纯真的快乐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中,成为了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口老水井也逐渐被淡忘。
如今,进入村庄的公路旁边修建了供应整个村庄的水厂,居民们都改用自来水,这里的老水井渐渐被遗忘。
它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也没有了流传下来的故事,只有静静地默默坐落在那里。
我走近老水井,发现它的边缘长满了青苔,井水已经变得浑浊。
老水井的井口还有着一个旧时代的水桶和绳索,然而却显得有些陈旧、破烂不堪。
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告诉我关于这口老水井的往事,那时它曾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一些长辈们交流的聚会场所。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很多人渴望快速发展和改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老旧的事物和文化遗产。
老水井虽然已经没了过去的荣耀,却浓缩着往日的记忆和脚步,它是我们家乡的一处代表性建筑,是值得珍惜和保护的。
回首过去,或许我们可以重拾儿时的一丝纯真,当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回忆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让那些珍贵的回忆一直流淌下去。
所有的东西都是会逝去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怀念,可以回忆,让每一处故事留存在我们心中。
我看了看老水井,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它那陈旧的模样,见证了很多往事,也留下无数的回忆。
与其说是老水井被遗忘了,更应该说的是我们被时间和变化所淹没。
它不只是一口井,更是我们回忆、感怀和珍藏的脚步,是我们故乡的文化遗产。
保护老水井,也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根基,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让它绽放新的花朵,在这个岁月的长河里,更温情地延续着那份深深的思念。
家乡的老水井经典散文
家乡的老水井经典散文家乡的老水井经典散文家乡的老水井,曾经滋润着家乡人的心田,维系着家乡人的生命。
清晨,家家户户的男人们,头一件事,便是挑起扁担,到井里担水。
一担、两担,直到担满水瓮。
这是他们一天的用水,做饭、洗菜、洗衣,甚至熬猪食。
那担水路上,老的小的,你去我回,匆匆忙忙,川流不息。
人们互相问话,传递信息。
天天如此,你我一样。
惟有那懒人,睡到太阳照到屁股门。
早推晚,晚推早,水瓮老是空空。
让妻儿心生发愁,逼着妻儿不得不去自己担水。
村子里的地下水位较高,水井一般都不很深,担水也比较容易。
但是,到了冬天,井台上的冰冻得很厚,站在冰上提水,那危险可就大了。
村子地处恢河畔上,地势平坦,自古以种菜为主,因而村里的水井特别多。
基本上一片地附近就有一眼井。
地有名称,井也有名称。
合作化前,土地私有,井也私有。
要想种好地,必须打井。
这也许就是村里井多的原因。
井筒多为圆形的.,井帮又是石头砌的,直径二米左右,井深十几米,水面距地面也就四五米样子。
每眼井的地面上都筑有井台,高出地面两三尺。
井中央架一道木头井梁。
井梁两边的合适位置上,安有辘辘轴。
谁要浇地时带上自己的辘辘,井绳、打水斗子(柳条编成的水捅)就可以了。
绞水,对农民来说是一项很普通的活儿。
人们一般都选在早上或下午进行。
凡使用过辘辘的人,都感到绞水并不是一件重活。
他们一斗子接一斗子,绞放自如,显得特别轻松。
一眼井上,往往两架辘辘,同时使用,以保证水渠流水不断。
然而对初学的人来说,那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绞的慢,水渠的水就会断流。
绞的快,身体又来利不了。
特别是,井口大,站不牢就会有掉到井里的危险。
上初中后的我,假期也跟着父亲干过这样的活儿,但是不行。
没力气,没功夫,只能是干些打杂的活儿。
那时候,村里的水井足有二三十眼。
由于水质不同,有的可供人吃,有的只能浇地。
人们把水井视为命根子,护它,维护它,井台周围种满了金针,每当夏天,一朵朵黄色的金针花把水井装扮的分外漂亮。
劳动累了,人们坐在井台上谈天说地,呼吸着水井放出的清新空气,那疲劳随之也就消除。
散文佳作:故乡的老井
散文佳作:故乡的老井散文佳作:故乡的老井前些天回老家,听说老井废弃了,原来由石碑铺砌的井台石被“认祖归宗”了,井眼填平了,地方被人圈成宅基地了。
我听后,“美不美,家乡水,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类饱含寓意的传统美言,涌上心头,为家乡老井的消失,感到有些惋惜,怅然。
我记得,小时候的`老井,在营东边靠中间位置。
井台用四块整齐的条石镶嵌的方方正正,井壁由青砌成圆形,长有青苔及小草,水离井台约二米。
井周围青砖铺成园形,被水冲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
老井傍边长一棵碗口粗歪勃柳树。
听村里老人讲,他们小时就有这口井,到底什么时候修的,他们也不清楚。
中间经过修缉,这是肯定的。
就是这口老井,以它博大的胸怀和甘甜清冽的井水,滋养和哺育在这个村繁衍生息的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与老井,也经过由从敬畏到亲近的过程。
小时候,出于好奇,跑去看大人们打水。
常被奶奶告诫,井是通往东海龙宫的,被虾兵蟹将捉去就回不来了。
后来知道是大人们怕小孩们掉进井里,淹坏了,吓唬小孩们的。
我上初中后,大人们忙不过来,就开始学去担水了。
担水还简单,个不高,担头钩挽短点,满桶担不动,担半桶。
用桶往井里打水,还要有点技巧。
有时,水没打到,桶却掉进井底,是常有的事。
还得让大人用长绳拴钩或长竹杆钩,从井底打捞起。
通过几回训练,学会扁担钩一头在手,一头钩住水桶,探出在离水面五指高时候,均匀地摆动两下肩担,然后轻快下放,水桶口扣向井水,在立即上提,就打下来满满一桶水。
后来,学校号召学雷锋,还带头往五保户家里担水送水。
既是在外上学,寒暑假回家,挑水还是一项主要家务。
那时,生产队大热天干活,口干热燥时,队长就会安排一个社员,回村上挑一担清凉井水来。
社会员一人咕嘟咕嘟喝上一碗,顿时清爽无比,干劲倍增。
一年秋里,有几个社员说,井水深了,水有泥味了。
队长知道该掏井了。
于是,安排几个社员,买瓶红著干酒,一盒丹江牌烟,开始掏井。
一个人穿上雨衣,腰系绳子,喝上两口烧酒,由几个拉着,下到井里。
家乡的老井
家乡的老井作者:郭世明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2019年第07期家乡的老院子旁边有一口老井。
老井有多老,好像没人知道。
井口青石围绕,高出地面二十厘米。
从井口望下去,井深七八米。
白天能清晰地看到水面上的天空、人、树的倒影和坑坑洼洼的井壁上斑驳的绿苔,晚上还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和皎洁的月亮。
井沿边的青石被提水的麻绳勒出了一道道槽痕,也磨出了一段段尘封的故事。
井水清澈,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蓝天,蓝天里有悠悠的飞鸟,有朵朵的白云,有时也有我们几个孩子清晰脸庞的倒影。
隐藏在垒砌的石头缝间的一只青蛙突然“呱”的一声,“扑通”跳到水里,没有了踪影。
这时,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水波荡漾,闪着光芒,蓝天、白云、飞鸟都不见了。
坐井的青蛙没有看到,我们反而还受到了惊吓。
老井养活了全村人。
天刚蒙蒙亮,就会听到父亲拿起扁担挑起水桶走出大门的声音,甚至可以隐隐约约听到水桶碰撞井沿青石的声响。
一会儿,还会听到父亲挑满桶回来时扁担发出的“吱扭、吱扭”的声音和向水缸里倒水的哗哗声。
父亲挑满一缸水,要来回两三趟。
幸好老井在我家院子东边五十米处,不远,不然,父亲每天挑水该会多辛苦呀。
父亲把美好的一天从老井里挑回,母亲便开始为家人烧水、煮饭、洗衣,忙活家务,一刻也不闲着。
穷苦的日子里,母亲用老井的水煮出了一锅锅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老井的水,很甜啊!夏天,把头伸进水桶里,“咕嘟、咕嘟”喝上一阵子,清凉爽口,浑身舒坦。
冬天,刚打上来的井水,温温的,冒着热气,喝上几口,肚子也不会疼,更不会因喝冷水而生病。
劳累了一天的村民、经过的路人都会在老井旁停留一会儿,或打上一桶水,痛快地喝上一气,或天南地北、家长里短地聊上一通。
个别油腔滑调的男人还会和在老井旁洗衣服的小媳妇们打情骂俏一番。
当然,在小媳妇们群起攻击之下他们总是会在一片笑声中落荒而逃。
当老井安静下来的时候,几只乌鸦会在老井上空盘旋着、嘎嘎叫着。
特别怀念听过的扬琴戏。
每年农闲时,总会有一连几天的扬琴戏在老井北边空旷处开演。
2023年最新的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9篇
2023年最新的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9篇四月一日,刚好星期天,风和日丽,和哥哥嫂子一起回何店祭祖。
说是祭祖,其实更多的是想看看八十多岁的大伯;还想看看自家的叔叔、婶婶、伯伯们,今年春节我还没有给他们拜年;还想看看我们家老屋的那一块基地。
我的老屋,在天星沟村二组,准确地说,是二里岗子。
老屋的那一块基地,如今成为别人的菜园,各种各样的菜,长得很是茂盛。
菜园的东面还残存着一堵土墙,几十年的日晒雨淋,依旧没有垮倒。
每一次站在这里,不知道自己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哥哥和妹妹应该也是一样的心情,大哥说,他要用方便袋将土墙上的土带一些回广州存放,每年都带一点。
菜园的四周都是树。
北面的柏树最多,在父亲去世后的植树节,我和小哥在屋后面栽了一些,这些柏树,应该有二十八岁了,那一年同时栽了一棵樱桃树,听说,樱桃每年都丰收。
西面,密林中的一间土墙屋,至今完好无损,开始是牛栏屋,后来成为我们姊妹四个的书屋,我们做作业的地方。
南面,是老屋的大门方向,一个不大不小的场子,场子前面一个小堰塘,我们吃水洗菜的地方。
场子的边上有一棵杏梅,高大茂盛,结的果子又大又甜,好吃得独一无二,我们家穷,且穷得揭不开锅,穷的原因,总被一些人怪罪于屋前的这棵杏梅树。
每一棵树,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有意无意地瞅它们多少次;每一寸土,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踏过多少次。
我很想把这一块基地再买回来,不是再盖房子,只是让它保留现在的这个样子,让它继续成为别人的菜园,只是很担心它被其他的建设所占用,担心闻不到土的香味,担心摸不到我们亲手栽的树木,担心看不到父亲母亲在月光下挥汗如雨榔头捶打的土墙,担心踏不到父亲母亲曾经踏过的土地。
担心这些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泪光里浮动,似乎听到了母亲温热的呼喊,似乎看到了父亲又在屋后的山岗上等我们归来,牛栏屋儿里似乎又亮起了一盏煤油灯,我们在桌上做作业,母亲在灯旁拉鞋底,父亲在灯旁装犁人的思想也真是个怪。
借物抒情散文:怀想家乡那口老井
借物抒情散文:怀想家乡那口老井优美的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心里的内心想法。
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优美散文,快来欣赏吧。
怀想家乡那口老井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回了一趟全州乡下老家大井头村,看到村头的那口老井,心里顿时暖暖的,因为我是喝这口老井的水长大的。
老井位于村东头,石块砌的井壁,青砖铺就的井围,清洁而古朴。
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二百来口人,全用这口井。
一年四季井水汩汩而出。
老井旁边长有四棵大树,如同卫士护卫着老井。
那棵椿树高三四丈,挺拔茂盛,树冠似伞;那棵槐树身有水桶粗,枝条稠密,叶盖如织。
这蓝天、白云、绿树、水清的自然环境是当时村里一个亮丽的景点。
那时村里每家都有一对木制的水桶,用桐油油得黄亮,结实而笨重。
一米来长的井绳大多用麻搓成,大拇指粗细,汲水时既不勒手又好用力。
早晨是汲水的高峰,家家户户的青壮年挑着桶到井边担水,见了面点点头,递支烟或者稍稍聊上几句。
晌午时,收工的农人在回家之前,总喜欢绕至井边,放下农具歇歇脚,用井水洗把脸,或者一口气喝下一瓢刚出井的水,疲惫和劳累仿佛就消去了。
因而,在村里人的心目中,井已非一般意义上的水源,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依托。
每当风和日丽之时,常有年轻的姑娘、媳妇结伴到老井边洗衣物。
常言道:“洗衣如清心。
”那清清井水洗去污渍,同时,也给洗衣人带来了愉快的心情。
姑娘及少妇们那搓、揉、拧的欢快姿态似舞,那朗朗悦耳的说笑声如歌———“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老井的井台,恰似她们表演的舞台。
老井冬天吐着雾气,水温温的,带上些许暖意。
每至三九严寒,大雪封门,天冷得不能伸手,井里却热气袅袅。
从井口往里一看,井水越发显得清冽灵动。
小时候不懂事,喜欢刨根问底。
奶奶说,井底有龙王,这飘渺的气息来自井底龙宫,多少带有神话色彩,及至学了高中地理,才知道奶奶的话是十足的民间想象。
到了盛夏,这阔亮的井台,清凉的井水,浓密的树荫,给了大家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吃过午饭,村里人喜欢聚在老井旁歇息。
讲故事的说古道今,海阔天空;下棋的相互厮杀,你攻我挡;闭目养神的鼾声阵阵。
家乡老井散文
家乡老井散文
小时候,每年夏天我都会回到家乡,那里有一个古老的老井,据
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口井是我家乡的灵魂,也是我童年的回忆。
走近老井,我总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
那是由于这口井的
深度,积水下方总有一层泥沙,正是这层泥沙让这口井成为了众人心
中的美丽。
每当夏天的午后,我总能看到一排排农妇在围着老井洗衣服,她
们你依偎我,间或说些家常话语。
而我们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忙着玩水,从井边打闹到跳进井里,尽情享受着夏天的欢乐时光。
井边的小路,
也成了我们嬉戏打闹的场所。
老井旁的泥瓦房,一面暗绿色的木板门常常紧锁着,通过透过窗户,只能看到一间简陋、暗淡的厢房。
这似乎是唯一的证据,证明这
口井的历史渊源。
我听村里的人讲,过去的时光里,老井曾经见证了
村庄的争斗,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
但它仍然坚强地承受了这些考验,成为了外来文明的眼中独一无二的“古董”。
如今,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每次回去,也只是在老井边稍稍驻足,回忆童年时光的无忧无虑。
老井依然看似不变,但它在岁月的沉
淀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做着微小的变化。
这口古老的老井,始终是
我的家乡灵魂的陈述,也是我亲身经历的童年时光的证明。
家乡的老井
龙源期刊网 家乡的老井作者:韩峰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39期老家村外的东北方有口老井,都称官井。
何时所挖?当年80多岁的爷爷也说不上来。
不管怎么说,位于古代官道旁的这口老井是很有年代的,她不仅滋润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旅人,更是全村人的乳汁、命脉!井很深,起码有十几米。
孩童时,我曾趴在井口往下看,井水只有比水桶大不了多少的一片儿,像鱼鳞一样闪着光,阴森可怖。
井口上的大辘轳原是木制的,后来换成了铁制的,有一搂多粗。
我家的水缸很大,能盛十担水,除了奶奶做家务不用担水,其他人只要从地里干活回来,就担起了水。
家家户户也都如此,尤其是早中晚时,村街上担水的人你来我往,如过江之鲫,大街小巷的土路上,都洒满了溢出的水痕,若是冬天,那水痕就变成了一溜溜一片片的冰。
大姑娘小媳妇担水可谓是一景了,小扁担颤颤悠悠,哼哼唧唧,她们欢快地甩动着手臂,踩着节奏明快恰似舞台上的小碎步,摆动着黑黑的及腰长辫儿,扭动着风摆柳般的腰肢,将劳动的美展现到了极致。
其实,担水是很累人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学校停课,少年的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爷爷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整天铡草、担水、担浆,早已累成了罗锅。
我主动挑起重担,让爷爷得到一些轻松。
刚开始担水,就像《朝阳沟》中的银环一样,掌握不住两只水桶的平衡,肩与扁担不是靠前就是靠后。
经摸索掌握平衡后,肩膀又被压得肿痛,从官井到饲养棚上千米的距离,我往往要歇上好几歇。
我咬牙坚持着,不知挑了多少担水,终于练出了一副铁肩膀,像村里人一样,担着水可以灵活地左右换肩,几里地不用休息,同时,也练出了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为后来当知青、当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从部队复员后,回故乡看望爷爷,却看不到那常常站满井台的担水人。
大辘轳也不见了,黑洞洞的井口上,橫躺着一块长方形石条。
我有些茫然。
走进村内,忽然甜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和阵阵清脆的笑声振动了我的耳膜。
一群姑娘正听着歌在一座大水塔前洗衣服!她们边洗边和来担水的小伙子说笑着,甚至有的转着圈儿追着小伙子打着玩儿。
水井精彩散文(通用13篇)
水井精彩散文(通用13篇)水井精彩散文(通用1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井精彩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井精彩散文篇1儿时的水井,如今还是那模样。
参天的竹子参差不齐的围绕着水井,井口里,清澈的水里倒影着竹林上的天空,抬头望去,不知为什么那么巧合,天空被竹枝连成的空间竟和井口一样圆。
一直感觉好神奇,小小的井居然能装下这么大一片竹林,小时候爱这么想,如今仍惊讶于她的浑然天成。
每一次临近总能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久远,一种难以解脱的水井情愫油然而生。
一个平凡的乡下地方,没有名人,没有特别的名胜古迹。
唯独这口在坐落在村头竹林的水井,它孜孜不倦的见证着人们兴衰起落,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栖人们的必经之路。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忙着耕种,小孩子们就在井边的石凳上扎堆着玩,每每被大人发现就会受到惩罚,怕孩子掉在井里。
我一直坚信,她是善良的,这么多年来,从未无一小孩掉在井里,虽然她连井盖从来都没有用过。
贫穷的风里偶尔飘来肉香,至今还记得小伙伴们分享美食的情景。
那时候,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伙伴们都会背着大人偷偷的用纸包出来在井边分给大家吃,比如家里的泡菜,腊肉,或者炒豆豆什么的。
喝一口井水,尝一下美味,童年合着井水的味道真的很好。
记得经常泡菜坛的生姜被我悄悄地捞出来发给小伙伴们,他们和我一样,用一个瓶子打了井水放进泡姜,带去学校喝,当时感觉味道辣辣的,整个教室都一个味儿,老师都哭笑不得。
不小心还是被母亲知道了以后狠狠地责备了我一通。
随着时光变迁,井边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村里谁家小媳妇刚刚娶进门那几天,孩子们好奇的眼底又多了一抹色彩,害羞的小媳妇和郎君在井边洗着床单和衣物,被一群孩子围的水泄不通,害的小媳妇不敢抬头,小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上竹竿,嘴里调皮唱着:“新姑妞儿,蹦蹦得儿,跨下夹个水库勒……”虽有些不雅,这歌声与井水和声,的确别有一番风韵。
怀念那一口老井经典散文
怀念那一口老井经典散文怀念那一口老井经典散文我相信,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我所要写的这样的老井有很多,随着新世纪农村建设大潮的涌动,它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
每当我荡开的浮沫,从迷失喧嚣中去寻求久违的乡村记忆时,那遥远而深邃,原始而温馨的老井意象就会浮上心头。
老井就在家乡老屋的窗下不远,五六米的距离。
圆圆的井口,用鹅卵石和水泥浇筑的井沿,井沿周围是同样用鹅卵石和水泥浇筑的四方的井台和流水槽。
按照现在一些深谙风水学的人们的说法,这样的构筑正符合“天圆地方”的道理。
可是,那时的连字都识不得几个的乡民会懂得风水和古代哲理,不过是一种出于淳朴自然的美感的'选择罢了。
现在的老井井水已经干涸,而成为一口枯井,井台也已经被大石盖住,周围长满野草,乱石成堆。
在新建的房屋不断向村庄外围扩张的今天,这里已经是一个不为后来人所知晓的遗忘的角落。
偶尔,或许还有三两个后生的孩童走过,怀着稚嫩的好奇,从大石与井沿的缝隙中望一望,顺便丢下几颗石子,竖起耳朵听石子落入枯井的回响,然后一溜烟跑走。
枯井原来是不枯的,从井底冒出的甘甜的井水,养育了村里的几代人,至少养育了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枯井的年龄。
井口的周围,曾经是整个村庄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清晨,临近的妇女们都会用木盆端着大堆衣物聚集在井台,一边弓着腰,用系着长绳的小木桶从井中汲水,一边说说笑笑,谈论家长里短。
尤其是久后的晴天,太阳还没出来,井沿周围便一片欢声笑语。
住在老屋窗内的儿时的我,曾经无数次被这样的欢声笑语从梦中吵醒,揉揉惺忪的睡眼,依旧赖在床上,听窗下的笑语声、木桶撞击井沿声、哗哗的倒水声、来来往往的脚步声。
最为热闹的时候要数节日的前夕,人们纷纷将在家里已经宰杀好的鸡鸭鹅提到井台上,一面低头细细地拔尽开水烫不下的绒毛,然后用剪刀剖开家禽的肚腹,认真地清理内脏,一面依旧是谈论各家的说不完的琐事或者从哪里听来的乡村新闻。
良久,才会将头一抬,把洗净的家禽往盆子里一搁,夹在腋下回各自的灶下。
家乡的那口老井.doc
家乡的那口老井冬暖夏凉的井水啊,你有智者的冷静,也有仁者的热情.面对别人的索取毫不吝啬的你显得更加充沛清澈.下面和我一起来欣赏吧!家乡的那口老井【1】吴集村毗邻襄阳古隆中,但仍属于南漳县九集镇管辖。
村子的东?头有口井,村里的人都叫它东头井,大概是沾了隆中老龙洞的灵气,这井里的水冬暖夏凉。
夏天走近它,温度陡然低了下来,喝一碗井水,冰爽的凉气让人神清气爽。
而冬日的早晨,井的上空就有袅袅绕绕的雾气在不紧不慢的冒着,如同水下有火煨着,名副其实的温泉,在井里洗衣服不但不冰手,反倒如捂手一般暖和。
井的四周是一顺色的青石板,一层摞着一层,一块接着一块,如同大小不一的积木,错落有致地把井水圈成了长方形。
井的一侧邻着路面。
井面的青石板距路面的距离有一米多高,于是,高于井面的路基,宛如一只臂膀,柔柔地搂着这口古井,井,也就静静地躺在它的臂弯里,送冬迎春。
路基边长着三棵大柳树,柳树的腰身有着小水桶般粗细,应该有着数十年的树龄了吧,粗糙的树肚子上尔偶有着碗大的洞洞,仿佛细数着它的年轮,柳树长得并不是高而直,而是横着长,根基在路边,主干却伸向井面,三棵柳树顺着同一个方向,垂下的柳条把这一米多宽,十米长的东头井罩的严严实实,仿佛柳树就是为井而生,纵然酷暑,这里也是一片清凉。
从春天柳树发芽,每年有三季都可以看见“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因为树干横着长,快程“一”字形了,常常就有小孩子从树的根部往上走,我们在树干上走来走去却从不会掉下来,一是树干粗,二是树上有洞洞落脚。
井的另一侧是学校。
但解放前是座寺庙,寺庙面向青山,侧邻泉水,院子里还有一棵大柏树,苍翠笔直,郁郁苍苍,风水极好。
寺庙的院子里挂着2两口钟,一大一小,相传,这两口钟是自己飞过来的,飞的速度不快,被寺庙的和尚发现了,腾空收获了这两口钟,高高挂在寺庙院子里的柏树上,主持说这就是缘,钟和这寺庙有缘,钟也是奔着这里的泉水和古柏而来,是这里村民的造化。
挂在柏树上的钟一敲,方圆数十里皆可听见。
家乡的老井
家乡的老井墨香家乡的老井——常湾古井,衰老了!她经历了明清的风风雨雨,一路蹒跚走来,无论多少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如今,老井边半圆的水泥围墩没了,井口上的铁皮盖没了,水泥石板伤痕累累,周围杂草丛生,记载她荣耀的石碑也看不到了,水井里长满了水草;当下,她在家乡新开辟的公路一侧,依旧默默地咀嚼着岁月的沧桑,更如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深情地守望赤子幸福的明天。
家乡的老井,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小时候,我听老人们讲,家乡常湾是有来头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征战天下的岁月里,曾在家乡来过,家乡遗留下来的一些古井,据说是大将常遇春开掘出来的。
当年,常遇春在家乡屯兵,为了解决士兵们吃水的问题,在村子里打出了近二十口井。
那个年代,将士忙时练兵打仗,闲时开荒种田,这些打出来的水井,就为他们的生活服务……老人们说,解放前,村子里还有十来口老井的,这些水井都不大,只有十来米深,井壁用青灰的石砖砌成,错落有致,留有攀扶的空隙,一个人刚好可以在里面划“大”字般撑开手脚,踩着井壁内的青砖从井里上下。
解放后,随着村子里人口的增加,住房的搭盖,那些老井相继被填埋了。
听祖辈们介绍,我的老屋隔壁就有七八口因此而消失了,仅留下村头东南方的一口了。
二十多年前区政府文物部门在老井东侧单独立了一口石碑,篆有“常湾古井”四字,用来纪念保护她。
小时候,我们,常围着“常湾古井”的水泥碑,蹦跳、玩耍,那些年月里,这口石碑也成了家乡的荣光。
或许至今想来,家乡大约因有了常遇春生活的一段辉煌历史和将士们留下的水井而出名吧——常福、常湾、常湾古井。
只是时至今日,家乡却没有一户常姓的人家了,仅仅保留了“常湾”这个名字,权作是对先辈们一份久远的怀念!家乡的老井,看着我们长大,我们生命的脉博一起和她跳动。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与老井的朝朝暮暮,老井与我们的点点滴滴,总是流淌在记忆的长河里……老井是我们生活的舞台。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老井是我们经常逗留的地方。
故乡的老井的散文随笔
故乡的老井的散文随笔故乡,一个点缀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畔的小村庄。
故乡,背依山坡,面向平原。
山坡上千亩良田,种满玉米高粮;平原上万顷绿野,鸟语花香。
故乡,有一眼老井,在儿时的记忆里,那是一眼永不枯竭的甘泉。
老井在中间一条大街的路旁。
大块花岗岩石砌成方形的井台,历经沧桑,布满了青苔;古老粗糙的辘轳,裂痕累累,永久地架在井口上;缠绕在辘轳上的井绳,挂着柳灌静静地垂入井底。
井水清澈纯净,打一柳灌水,倒入桶里,一眼望到桶底;挑一缸水,放了许久,也不会有沉淀。
井水入口甘甜,解渴消暑,开胃养颜。
村子里孩子们水灵,青年人俊美,壮年人结实,老年人长寿。
大家同住一个村,共饮一井水,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形成了清纯质朴的民风和血脉相连的乡情。
我从小读书,读完书工作,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和乡亲们接确也越来越少。
然而我十五岁开始为家里挑水,井台就成为我与乡亲们沟通的最佳场所。
傍晚是井台最热闹的时候。
吃完晚饭,人们挑起水桶,推开柴门,纷纷来到井台打水,然后又各自担起满满的两桶水,挑回家里倒入水缸里。
水桶里溢出的水,淋淋漓漓地洒在土路上,仿佛一串串的删节号,从井台断断续续地扯到各家的院子里。
前来打水的人们谈天说地,玩耍嘻闹,不时地传出阵阵笑声,一些美好的场景至今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老队长一边摇着辘轳,一边向大家描绘秋天的收成;张大婶把扁担横在两只水桶上,声情并茂地向年轻的媳妇们传授育婴之道;南街的杨会计正一正近视镜,神秘的向大家透露几条《参考消息》上登载的新闻;东头的刘大叔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津津乐道地夸奖他那孝顺的儿媳;西头的小柱子舞动着双手,绘声绘色地回放人民广播电台早已播过的体育赛事;陆家嫂子来打水,身后总是跟着那条小花狗,小花狗总是愿意蹲在对面看着主人摇辘轳,这时抢拍一个镜头,那绝对是——女人、辘轳、狗。
井台上人们聊的似乎是支言片语,杂乱无章,但涉及家长里短,人情世故,道德伦理,真实地反映了一代农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村里的老水井散文
村里的老水井散文村里的老水井散文打我记事时起,全村人的饮用水源就是村里唯一那口井。
水井处在村东当头,井北是道村里与晒场连接的、可过手扶拖拉机的塘坝。
坝上方是方水塘,坝下是一长溜十几亩的耕地,就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菜园。
井的东南都是一个连一个的黄泥粘土夯筑成的硬底晒场,晒场的北面有三间看晒场兼保管粮食的瓦房,在水井右旁。
水井不深不浅,三四米左右,水位深时有一两米,最浅也有几十厘米。
井口用四条红石方条铺围成“口”字,下面是拿大青砖平叠码放成圆形。
水井台东南西三面是由石灰黄泥沙混凝土夯打实的半米高的墙体,北边是出口。
井口径约半米,刚放够一人打水,两人同时打就显拥挤。
一年四季,井台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全村三四十户人家,二三百口人加上牲畜,每天都要饮用这水。
为了保证供给,各家每天都有专人负者挑水。
水井从早到晚,都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
村里这口井,确是个宝井,井水是甘醇清凉的,且水源不会变质也不会枯竭,即使是刚下过暴雨后,井水也是清凌凌的;在冬春季的枯水期,井水也保证需求。
据我专务看风水的黄绿伯公说,这确是我们村的正粽泉眼,喝此井水能保全村人畜平安。
我小时候,觉得井水怪的是它会自动变温:冬暖夏凉。
问大人,他们唬我说,这是井神给弄得,所以,你们小孩子平时切莫去看井,小心冒犯井神,到时井水就完了。
于是,我对水井除了好奇外,又产生了几分敬畏,可终也挡不住诱惑,为能一睹井神的尊容,我常邀约好伙伴愽胆伏井边偷看,被父母知道责骂几次,最后也终于看到藏在井水里那个被大人视作井神的大青蛙。
长大后,我才知道被大人愚弄了,原来井水的冬暖夏凉是保持恒温的原理,井水的大青蛙也是大人放养的普通动物,可它不是啥井神,而是我们安全饮用井水的保护神。
那些年,常传说阶级斗争复杂、阶级敌人破坏活动猖獗,为了防止敌特往井里投毒必须的严防措施。
那次青蛙死了,果然劳师动众的,禁用井水,抽样化验;派人下井堵住泉眼,清空原来的井水,洒石灰粉消毒。
化验结果不是被投毒,而是因井水被污染而致使青蛙死亡,弄得全村人虚惊一场。
井的优秀散文
井的优秀散文井的优秀散文1你见过我们村头的井吗?那小得不能藏住一轮月亮,又深得似我儿时的梦的村井啊!它是孤独的,孤独沉默地蛰伏在远离人群的村头。
只有那棵几代人都已死去而它仍葱绿地活着的老槐树,以一树浓荫掩映它孤独沉默的安宁。
它是深邃清纯的,气脉深沉,将深邃清纯的心事藏在大地深处,便会有大地深不可测的爱滋润深邃清纯的心事。
当然,它也有企盼与希求,企盼希求于骤然落下的一只吊桶,除了可能打破孤独沉默的宁静,更令它欣喜的是,它可以给焦渴的人类献上水淋淋清纯的爱,水淋淋温柔的情……而今我从远方归来,站在村井旁,望着这小得不能藏住一轮月亮又深得似我儿时的梦的村井啊,我想,我的心是不是也是一眼井呢?大地酿造的琼浆,恰似心灵的甘泉,它汩汩地滋润着人的年华与岁月。
所以,有人说,井是大地的心。
厚重、深沉、孤独的井就像诗人那颗敏感而又寂寞的心一样,企求那一枚小石子跳入时泛起的层层涟漪。
井的优秀散文2小村的. 人们常说的南井,其实在北面的后村里。
普顺沟自东而西把小村一分为二,沟南的称是前村;沟北是后村。
自古以来,村里供乡民吃水的井有两眼:一是南井,一是腰凹井。
腰凹井里离我家居住的地方远一些,记忆中留下不灭印象的还是南井。
南井的井道里是用青砖瑄起,一面敞开的,黄土高原常见的那种窑洞式的。
井壁也是用青砖砌呈圆筒形的;井口阔二尺多,出口处硕大的青石铺就;水井的上面安置着铁箍硬槐木精心做就的辘轳,配以九连环套的井索。
井深约六丈余,往下看深邃而幽亮。
记忆里的水井是乡村的灵魂,人们总是早早的起来,挑起自家的水桶——那个年代,水桶也是木板做的,铁质的极少。
从山村的小路上纷纷来到井边担水,来来往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绞水时辘轳飞快翻转的哐当声,绳索悠悠,桶与井壁碰撞的水滴声,以及,人们相互问候的笑语声,寂静的山村顿时沉浸在欢快的温馨之中。
伴着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淡淡的弥漫着一股股甘甜的味道。
南井的水清纯甘冽,四季不竭。
老辈子的人传下来说,光绪三年大旱好些个井都倒挂辘轳,高悬井索,即使有些泥湖子浑水,桶下去也打不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散文随笔家乡的老井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偏僻的农村。
从上世纪60年代记事起,我就清晰地记忆,在我家的宅基地里,有一眼可供半个村庄人畜吃水饮用的老井。
据说,这口井是19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的产物,当时是为了浇灌一方良田,在高高的土岭地带上打了相似的两眼井,深约各4米,口径一米半,分别用烧制的青砖垒砌内壁,出地面又码出一竖砖高的井台,一丈见方,正好可以在老井的四角放置木桶或水桶,方便人们提水担水。
还在两眼老井之间人工挖出一口面积约10亩地的矩形大水塘,用于良田灌溉水源。
到了1960年以后,这里规划了新庄,社员是从邻村搬来新组合的生产队,把可耕地划分成四排宅基地,实行了排房化,共16户,百十口人,每户东西3至4间宽,南北十丈长,面积都在一亩上下,整个村落方方正正。
从南至北,两眼老井其中一眼坐落在第二排我家宅基靠西南角,另一眼在第三排东头,紧邻宽阔的南北大道。
后来在水塘北又新挪来两户,至“文革”前,共有18户人家和牲畜吃这两眼老井的水。
和那眼井所不同的是,我家门前的这眼井旁,1959年栽了一棵柳树,后来生长茂盛,枝条葳甦阿娜,每到夏季,树荫可遮蔽到井上,为前来提水挑水的人们遮阴歇凉。
这眼井水质好,水泉旺,甘甜可口,比较干净卫生。
盛夏时节,农村人不讲究,在地里或在家里劳作后,
热得满头大汗,就要赶紧到这眼井前提桶井凉水,“咕嘟咕嘟咕嘟”,喝饱一肚子,俗话说,井凉水解渴嘛,或洗个冷水澡。
为了保证干净卫生,村卫生员定期给井水消毒,捞出水面漂浮物,用类似漂白粉的化学药剂澄清;为了保证泉水旺,不断流,在大旱天水位浅时,组织劳力井底清淤,往深处再淘淘。
当然,一遇夏天连阴雨,井水上涨,最高时伸手可及,但从来没有溢出现象,只是可听到井中之蛙“嗯啊嗯啊”的叫声不停。
与老井对应的是各家各户都有一口盛水的水缸,一副担水的挑子和两只铁水桶,容积可大可小。
水缸是用陶土烧制而成,本地不产,只能到外地采购,一般是和盛粮食、面粉等容器的缸罐一同用板车拉回。
假如水缸烂了,出现裂纹,人们不舍得扔掉,会等锔缸锔盆的游乡师傅修补后再小心翼翼地使用,因为那个年代贫穷。
少数人家还用木桶盛水取水,一般都是大力士才能担得动,由于太笨重,后来被铁桶逐步代替。
到老井每天取水的一般都是大人,因为一担水有好几十斤重,小孩子担不动。
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取水一要安全,二要有技术,这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从安全角度看,手持水桶必须站在井沿一尺开外的距离正好,离近了容易掉井里,离远了虽安全但取水时用不上力,取不到水。
从技术角度讲,说不上很难,可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又快又满地取水到井台上。
具体取水的技术是:两脚岔开站稳井沿,成“八”字型,与肩同宽;然后左手提只水桶挂在铁制水钩上,另只右手握扁担放水桶往井下沿井壁下坠,接着左手赶紧还手握紧扁担的上
方,待井下的水桶接近井水面,右手再还手拉紧上方的铁制水钩,快速往左往下来个摇摆动作,顺势水桶就会翻底倒下舀水,一次舀不满,就反复下沉一、两次,只听“扑通扑通”几声,看水桶灌满了,就立马左右手交错往上用力提扁担和水钩,再最后把水桶提放到井台,保证水桶放置平稳,满而不溢。
稍停片刻,待水桶里的水面不再晃荡,就把扁担中间放到一侧肩膀上,两手各抓水钩,分别钩紧两只水桶的水攀中端,弯腰挺身,修正平衡,匀速前行,最后才能把一担水担到自家的灶房,掀开水缸盖,小心翼翼地把两桶水分别倒进水缸,加盖,一次取水担水的过程才算真正完成。
假如不会这些技术,往往会出现取不到水、取不满水、担水不平衡水桶路上所提取的水会被洒掉许多等尴尬难堪现象。
由于家中父母忙,我十多岁就用小桶提水吃,帮助干家务。
当然,我身单力薄,每次提水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提到井台后,我会和弟妹们抬水,省一些自己掂水的力气。
有时,想一次多提一些水,因为离井近,灶房到井口只有10来米远,看到大人们在担水时,就提起大桶让他们给帮忙从井中先提上来,然后再抬回家,这样的事情我没少干,大人也乐意帮助,一直等到我上高中,体重达到八、九十斤重时,我才独立挑水取水。
也有其他孩子来取水的,一般都是采用我的办法,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是经常的事,甚至别人看我年纪小,直接提水不安全,干脆取而代之,好事做到底,连提几桶,把水缸帮助打满,对此,我非常感激。
老井是全村人的唯一饮用水之源,也是日常生活用水之源。
除了人们吃水、猪牛羊骡马驴等家畜家禽饮用外,还要洗菜、洗衣、洗澡、浇蔬菜、淘粮食、种树苗、和泥搭墙、打红薯粉等,甚至抗旱浇水种苗保苗,有上百样需水用水之处,所以,老井对家乡人的作用巨大,功劳巨大,须臾不可离,有养育之恩,人们也特别地想爱护它保护它,绝不能污染它、玷污它,但是,难度也很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气候的恶化,家乡地下水位愈来愈深,饮水源污染愈来愈严重,农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正在缓慢地经历着一场“饮水革命”:先是方便耐用的机械手压井人工汲水如雨后春笋般地家庭普及;接着,汲取更深水位的罐井、机井也普遍开花;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广大农村,像城里人一样吃自来水的愿望有的已经实现,而我的家乡正在安装自来水管道,离吃自来水只一步之遥,真是可喜可贺! 所以,老井作为几千年人们依存的生活取水之源已时过境迁,家乡已很难寻觅到它往日的踪迹,在广大农村,现在出现了饮水多样化,取而代之的是手压井、电机井和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饮水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是托党和政府的福啊!
老井的自然消失,标明了社会的进步;农村自来水的推广和普及,更标明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在加快、城乡差别的距离在缩短。
祖祖辈辈都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喝上干净的水,用上方便的水,饮用有营养的水,这是我们的生活理想之一,而这位第五
代中国领袖在2012年11月15日上任之初,就向全世界宣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正生长在这个好时代,不光我作为城里人早已喝上了干净甘甜的水,我相信,我的家乡人民、13亿中国人民在不远的将来,都会喝上干净甘甜的水,都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常言道:“饮水思源”。
尽管家乡的老井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仍时刻铭记老井所给予家乡人民的贡献,也包括老井的甘甜水养育了我,老井是历史刻下的时代符号,也是我对生我养我家乡的念想。
老井的功绩永远牢记,念念不忘!老家的情思缕缕绵绵,藕断丝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