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降水的含义及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3、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进一步学习将数字信息加工成图像的方法。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识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的品质。
【教学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学会绘制逐月降水量柱状图,并描述降水的特征。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猜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
”描述的是自然界中那种自然现象?学生回答:下雨教师: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儿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那么世界上各地的降水同我们这里一样吗?今天我们来学习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降雨和降雪景观图。
提问: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天气?你是怎样理解降水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主要的降水形式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课件展示“降水等级”图片,并讲述雾、霜、露水作为降水物统计在降水量中。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提问: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是怎么测量的呢?学生:阅读材料,明白测量降雨或降雪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纠正。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提问: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我们阜阳一年四季的降水是否一样多?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回答:一班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降水现象、记录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和测量方法。
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说出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
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降水形式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降水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降水形式吗?降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降水的主要形式和测量方法讲解降水的主要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讲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即不同季节降水的多少和分配情况。
组织学生观察某地一年中各月的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降水的年际变化:介绍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即不同年份降水的多少差异。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降水年际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讲解等降水量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降水变化情况。
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降水量线图,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即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如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山地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现象的重要内容。
本节通过讲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降水现象复杂多样,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抽象难懂,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的形成机制,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降水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降水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安排:提前通知学生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水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利用图片、动画等展示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实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比较哪个月多哪个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北京在不同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判断降雨的大小?板书:一、降水和我们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③第二组:降水过多不利于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易发生洪涝灾害。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3.知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1.降水的分类;2.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雨水•雪水•冰雹(2)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分布差异很大。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南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全年降水比较均匀;•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非常少,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为雪水。
(3)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我国降水的分布受到高度的影响,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受到山脉和季风的影响。
我国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区降水量(mm)南京1077重庆1031上海1248呼和浩特304拉萨4043.练习请设计一个小调查,了解同学们所在城市的年降水量。
4.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讲解和练习,同学们对降水的分类,我国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降水的分类和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活动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一、降水与生活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降水概念及其主要形式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
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
(小雨)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
(中雨)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
(大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暴雨)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
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
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板书:降水量的测量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雨量器画面1 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 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
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
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
(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
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
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让各小组自选、抽题都可以),然后各小组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图组织讨论(如第1小组②题->E图->讨论) 根据A~E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 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6.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三、降水的分布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
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
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
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
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
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
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板书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四、活动与探究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为什么?2.阅读课本P56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3)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几个大洲?(南美洲、欧洲)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迷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迷吗?我们来猜个迷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一)降水的形式1.联系生活思考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2.课件展示,认识形式雨雪冰雹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