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二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二 商鞅变法模块考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二商鞅变法模块考试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5题)“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
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
(2012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3题)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2.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3.(2010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4题)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4.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直接目的在于()。
①扩大小农户的数量②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③发挥个体农民的生产潜力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6题)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
6.战国时期,无论强国或弱国往往采取结盟的方式进行对抗,“合纵”、“连横”策略就此产生。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战国末期的“一强”主要是指()。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7.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 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
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 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9.商鞅变法中实行“连坐法”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B.让各家相互监督纠察
C.削弱旧贵族的势力 D.防范人民的反抗
10.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4题)“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12.(2010年5月安徽省芜湖市二模17题)这是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
有人为其配诗一首“华夏暖春,古税千年成历史;人民顺意,新程万里创文明”,“千年古税”的历史约开始于
A.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
13.下列四位同学关于下图的看法错误的是()。
A.春兰: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B.夏雨:扩大了农业垦荒的规模
C.秋菊: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冬梅:直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14.秦与魏的关系正如商鞅所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
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由此可见,公元前341年秦国大举伐魏主要是为了()。
A.收复失地报仇雪恨 B.迫使魏国俯首称臣
C.扫除向东方发展的障碍 D.一举完成统一大业
15.《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16.在赐爵制度下,官吏选任的主要标准是()。
A.血缘亲疏 B.门第高低 C.功劳大小 D.分数多少
17.秦献公即位后,为改变国家长期落后的状况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殉葬”的恶习②将国都由雍迁往栎阳
③向全国下“求贤令”④允许在国都内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C.贵族世袭特权D.分封制
19.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A.由掠夺战争逐渐演变成兼并战争 B.由兼并战争逐步演变为争霸战争
C.由兼并战争逐步演变为秦统一战争 D.由“合纵”逐渐演变成“连横”20.(2011年3月肇庆市一模12题)《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1.年轻的商鞅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四处奔走,他行走的路线是()。
A.卫国—魏国—秦国 B.魏国—卫国—秦国
C.卫国—秦国—魏国 D.秦国—魏国—卫国
22.下列言论中,不属于商鞅劝说秦孝公坚定变法决心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23.(201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17题)“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24.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
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A.什伍制 B.连坐制 C.分异令 D.塞私门之请
2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B.③④ C.①③D.③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然后任选其中一个变法(或改革),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孝公十二年之制。
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
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28.(2007全国高考历史海南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 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他们最初是与“戎狄”有许多共同之处,文化、风俗都受到戎狄的影响。
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带领军队救援周王朝,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因为护送立功,襄公被平王封为诸侯,直到此时秦才成为一个诸侯国。
但因秦地处西部边陲,长期以来与中原各国的交往较少,经济文化上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在与中原各国外交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以“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人民版选修教材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
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3)材料三、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4)材料四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据材料二、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
30.(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1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2分)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专题二商鞅变法模块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
材料中所述内容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大约战国时期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因此会记录该事件,《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文学作品,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
本题A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
3.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虽然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秦帝国却经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并未有百年基业。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4.C
解析:“分异令”主要是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其直接目的在于增加小农户的数量,发挥农民生产潜力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与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无关,C正确。
5.A
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
本题选A项。
6.D
解析:战国末期,强秦迅速崛起,成为六国的威胁。
7.D
解析:理解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吏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
8.D
解析: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商鞅变法内容、影响的再认和分析。
备选项中的A项不属于变法内容,可以先排除。
从B、C、D中确定正确选项的关键是要先弄清材料的意思,然后分析哪项措施直接触犯到秦国旧贵族的利益,以致引起他们的怨恨。
“按军功授爵赐田”意味着原来“世卿世禄”的奴隶主贵族如果没有立下军功的话,也不能授予爵位,这种严重触犯旧贵族切身利益的规定当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解析:“连坐法”主要是控制基层,防范人民的措施,与打击旧贵族无关。
10.A
解析:②在四个选项中都有,不用再考虑。
题干材料讲的是商鞅以法家思想治国,与儒家思想相违背,而①③④都是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题意。
11.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卖买”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2.B
解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
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
13.D
解析:ABC符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的作用和影响,D错在“直接确立”,直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起到的是间接推动作用。
14.C
解析:从商鞅言论中的“非魏并秦,秦即并魏”“独擅山东之利”可以判断魏国成为阻挡秦国向东方发展的主要障碍,C正确,而此时还没有达到D所说“一举完成统一”的时刻。
15.C
解析: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商鞅变法内容、影响的再认和分析。
备选项中的A项不属于变法内容,可以先排除。
从B、C、D中确定正确选项的关键是要先弄清材料的意思,然后分析哪项措施直接触犯到秦国旧贵族的利益,以致引起他们的怨恨。
“按军功授爵赐田”意味着原来“世卿世禄”的奴隶主贵族如果没有立下军功的话,也不能授予爵位,这种严重触犯旧贵族切身利益的规定当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16.C
解析:赐爵制度就是“按功授爵”。
17.B
解析:向全国下“求贤令”的是秦孝公,其余措施属于秦献公,所以B正确。
18.B
解析:王位世袭制是君主专制的特权,商鞅变法正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而服务的,不可能废除这一制度。
19.C
解析:注意是战国中后期,这时期的战争呈现由兼并到秦灭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趋势。
20.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放映了商品交流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1.A
解析:回顾教材所述商鞅的经历即可,起点在卫国,终点在秦国,A正确。
22.D
解析:A B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要不断调整,不能因循古制,C强调变法要坚决果断。
D的含义与AB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
23.A
解析: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24.B
解析: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有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同罪论处。
25.C
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为平民提高地位提供了条件。
而从事商业或读书正是商鞅变法所摒弃的。
二、非选择题
26.(1)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2)答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措施:实行新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整顿吏制、革除旧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
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答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
措施:通过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是轻视教化,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等严刑峻法,剥削沉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是后来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答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
)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学生若回答两个或三个变法(或改革),按第一个赋分)
27.(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
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
28.(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9.(1)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2)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3)变法使秦国富强。
(4)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是一次措施全面、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30.(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4分)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分)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
(2分)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