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消耗.()污涩.()忧郁.()
红绫.()懒惰.()安详.()乞丐.()
预警.()怅.然()诅.骂()蜷.伏()
一缕.()虐.待()屋脊.()叮嘱.()
辩.护()怂恿
..()惩.戒()倚.着()冤.枉()妄.下断语()悲楚.()畏罪潜.逃()
芙.蓉鸟()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肮脏且不光滑。
()
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
③从容不迫,稳重。
()
④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⑤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
⑥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
⑦弯着身体卧着。
()
⑧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
⑨悲伤凄楚,悲苦。
()
⑩通过处罚来警戒。
()
○11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
○12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
★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
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任务二:深入探究,聚焦故事读中析
3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
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读一读“我”和它的故事。
一读:“我”眼中的它
(1)“我”眼中第三只猫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用朗读来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并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A.难看的懒猫:
①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
..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朗读设计的理由:
B.可恨的罪犯:
②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
....!”
....,一定是猫
朗读设计的理由:
C.被冤屈的动物:
③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
朗读设计的理由:
D.被冤杀的生命:
④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朗读设计的理由:
⑤我永无
..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朗读设计的理由:
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朗读设计的理由:
二读:“我”心中的痛
(1)通过朗读,我们读出了“我”悔恨的深长。
这种悔恨不仅要读出来,更值得反思!请在文末找出表达“我”反思的议论性语句。
(2)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结合文中句子进行分析。
三读:作者笔下的“我”
(1)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作者为什么写“我”最心痛,而不是妻子、三妹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作家、作品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2)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任务三:深入探究,梳人物关系解作品主题
4.审视众人和第三只猫的关系。
为什么行文多处强调“大家都”呢?请结合相关语句并分析。
①大家都
...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②大家都
...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5.审视妻子和张妈的关系。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妻子和张妈的冲突呢?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
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
.......?!”
..!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
..。
..有什么话来辩护
....,不能
6.审视猫与猫之间的关系。
三只小猫、三段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7.故事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安排黑猫的出现?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阅读一篇作品,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但我们并不是旁观者,我们也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
如果让你代不能申诉的第三只猫说话,你会选择和谁对话?你会说些什么?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dòu)消耗.(hào)污涩.(sè)忧郁.(yù)
红绫.(línɡ)懒惰.(duò)安详.(xiánɡ)乞丐.(ɡài)
预警.(jǐnɡ)怅.然(chànɡ)诅.骂(zǔ)蜷.伏(quán)
一缕.(lǚ)虐.待(nüè)屋脊.(jǐ)叮嘱.(zhǔ)
辩.护(biàn)怂恿
..(sǒnɡ yǒnɡ)惩.戒(chénɡ)倚.着(yǐ)
冤.枉(yuān)妄.下断语(wànɡ)悲楚.(chǔ)畏罪潜.逃(qián)
芙.蓉鸟(fú)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污涩②怂恿③安详④提心吊胆⑤预警⑥怅然⑦蜷伏⑧畏罪潜逃⑨悲楚⑩惩戒○11妄下断语○12虐待
二、探究案
★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
1.
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任务三:深入探究,聚焦故事读中析
3.一读:“我”眼中的它:(1)第三只猫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剧烈变化着,从可怜的小猫到难看的懒猫,直至沦为可恨的“罪犯”,最后成了含冤而死的生命。
(2)①读好关键词,“仍”“也不”读重音,强调猫个性上的缺点,表现“我”对猫的嫌弃。
②"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宜读得快而急促;感叹号,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这样更能凸显“我”怒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盲目。
③关注倒装句,读出情感的转折,“我以为”三字的倒装表现了“我”的自责和反省,应读得沉缓,读出与“真是‘畏罪潜逃’了”的反差来;此外,分句之间可短暂停顿,表现懊悔之情。
④关注关键词和标点。
重读“更”字,表现猫的含冤而亡,令“我”后悔。
⑤关注关键词和标点。
重读“永”字,读出悔恨的深长,感叹号表达了小猫冤死,无可弥补的忏悔。
⑥关注关键词和标点。
宜读得沉缓,读出沉重的反思,尤其要重“永”字。
二读:“我”心中的痛:
(1)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2)示例1:“我”为自己的暴怒之行而忏悔。
因为是“我”的盲从、偏私、主观臆断酿成了猫的悲剧。
例句: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上去打了一下
.............,便
.......。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
逃到屋瓦上了。
分析:面对无辜的生命,“我”没有判断明白,就妄下判断,粗暴地挥棒惩戒。
一声“咪呜”有着无法辩解的悲楚,是主观臆断酿成了这场悲剧。
示例2:“我”为第三只猫蒙冤受屈、孤独死去而忏悔。
是“我”的暴行,夺走了它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对人们的信任、温情;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内心的安宁、生存的权利……
例句:两个月
......……
...后,我们的猫忽然
..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分析:长期流浪,猝然离世,客死屋脊,可以想见其濒死时刻内心的悲苦和绝望。
“我”夺走了猫安宁的生活、生存的权利。
例句: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
....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分析:一个“常”字体现频率之高,“蜷伏”这个动作表达着信赖,第三只猫多么渴望陪伴与温暖啊!然而,猫所期待的美好最终被人的偏私和盲目夺走了。
三读:作者笔下的“我”
(1)这篇作品中,“我”的职业、文化背景、思想意识都很贴近作者。
作者是以“我”为替身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2)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作者借“我”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
文章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任务三:深入探究,梳人物关系解作品主题
4.活泼美丽者受偏爱,平凡渺小者被忽视乃至被淡忘,集体盲从给弱者带来伤害……这些现象并非个案或特例,而是很普遍地存在于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5.张妈和妻子是主雇关系,身份地位有高低;面对妻子的责怪,张妈也是“默默无言”“不能辩护”,就像
不能说话辩护的猫。
猫与人的形象巧妙地形成了勾连,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三只猫、三段故事构成了对比关系,并且有着因果关联。
对比关系:从三只猫的来历、个性看,构成对比关系,第一只猫是“要”来的,活泼可爱;第二只猫是怂恿去“拿”来的,更加活泼;第三只猫则是张妈“拾”来的,样貌性格都不讨喜。
前两者是殷勤索取,惹人怜爱的宠物,后者则是施舍怜悯却又终被嫌弃的对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果关联:三个故事的先后,也构成了一定的因果关联。
前两只猫活泼可爱,惹人怜爱,第三只猫相形见绌,显得丑陋、懒惰、不讨喜,使得人的偏私偏见最大化,为众人的臆断和其悲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当然,第三只猫“拾来”的背后也有留白,文中说“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好像”一词似乎暗示着,在流浪的日子里,它也许早已遍尝冷暖悲戚,这为第三只猫性格和行为的特点做了铺垫,这潜藏的因果关联也让人唏嘘不已,平添许多深思。
7.黑猫闪现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使得情节陡然急转,交代了凶手,洗刷了第三只猫的罪名,也为“我”后面的反思和忏悔做了铺垫。
黑猫的黑色鲜明区别于前面几只猫儿的色泽,让人本能地联想到了凶残和邪恶。
三、质疑案
2.示例一:对“我”和妻说:你们并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忧郁,你们曾经那么喜欢猫,为什么就不能给我投来一丝怜爱的目光呢?我跳到桌上凝望鸟笼,是因为我羡慕这对黄色的芙蓉鸟啊,它们那么美丽,那么可爱,你们给予了它们那么多的关爱。
示例二:对张妈说:冬日里,菩萨心肠的你把我从霜雪里轻轻抱起,我还清楚地记得你粗糙掌心的温热;你我都是寄居在主人家里,你是每天走近我,给我端来饭的那个人。
周遭寒凉,你的恩情,让我感到弥足珍贵!
示例三:对第一只猫、第二只猫说:我也在反思我自己,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你们那样活泼一点?至少不要总是忧郁。
我也可以像你们那样玩游,和三妹逗乐,我也要学点特长和本领,比如捉老鼠……说不定还能减肥呢。
有时候,“爱”不是靠蜷伏着去乞求,而是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