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生态校园建设 张凤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生态校园建设张凤辉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转变城市规划理念,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
注重对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或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提高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校园;建设
1 生态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
定义。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
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
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理解海绵城市概念就是要抛开假大空,制定适合本城市的海绵城市专项
规划,逐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还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检验,边修建边
检验。

建设海绵城市最大的意义就是解决硬化路面对城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尤其
是解决城市内涝,还原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

建设海绵城市还能保
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
“海绵”来比喻事物的某种吸附功能,如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大地的雨涝调蓄
能力等旧。

由此含义演化而来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
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
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H5|。


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
等功能。

因此,将大地视为“海绵”,将雨水就地资源化,而使得地表(大地)如海
绵一般,重新获得自然的呼吸和自我的循环。

2生态校园建设原则
2.1 生态适应原则
生命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生态适应关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极大的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校
园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安排。

2.2 低影响开发原则
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尽量减少校园内不透水地面面积,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加长径流流动的通道,延长汇流时间,利用土壤覆盖
物和植物群落的作用对径流进行过滤并促使其下渗oMJ,保护和再生自然景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抗渗性影响,使校园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

2.3 弹性设计原则
弹性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对未来发展
的不可预测大胆地预设前瞻性的认识和考虑,以满足未来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

动态地适应生态校园建设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以及能够对校园形成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映,使校园未来的发展变化涵盖在弹性设计的动态范围
之内。

营造一个集环境、生态、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精神和谐发展的综合性的
校园生态体系。

对于生态校园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也要和城市统一,主要遵循以下3点原则:首先是生态适应原则,即注重自然环境规划与生命发展之间的生态适应性关系。

在校园中尊重自然法则,并顺从自然途径来配合人工设施建设,形成二者有机结
合统一,确保校园生态的整体安全格局,科学合理进行相应的布局安排,以达到
校园完全生态化目标。

其次是低影响开发原则,即LID原则,它包括了“水敏感性
规划设计”与“弹性城市”这些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

LID的根本也和生态适应原则
相同,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整体降低校园内不透水地面的实际面积,将地表水与
地下水部分相连,延长径流流动通道,实现汇流时间的有效增加。

再者,要有效
利用土壤覆盖物及植物群落实现对径流的过滤,起到水源净化作用,同时最大限
度降低抗渗性影响,确保校园区域内在开发后还依然保有原生水文循环状态。


后是弹性设计原则,该原则的核心理念就是可持续开发发展观。

生态校园建设是
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招一式就能建成,它需要考虑长远的自然生态变化趋势
和现实变化需求,以动态的思路去做适应性发展规划。

为此,校园的生态性建设
必须遵循多样性和复杂性原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校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
弹性设计变化动态范围,将文化、经济、艺术、生态全部集合于同一个体系当中,实现综合性生态发展建设目标。

3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生态校园实际设施建设
生态校园在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建设涉及诸多环节,例如绿色园林建筑、绿色
透水道路以及绿地建设等等。

要实现整体的“海绵化”,确保开发前后区域性水文
特征的平稳过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包括校园的长期并存可持续发展
态势。

3.1 对生态校园绿色园林建筑的海绵化建设
绿色园林建筑占据校园内部的绝大部分空间,所以在整体的生态化建设进程中,“海绵建筑”这一理念应该得以延伸。

校园可以通过大量的垂直绿色园林建筑
来改造校园建筑环境,但在建筑建设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减少对校园湿地蓄水功能
生态区域的过度开发,避免水文平衡体系的被破坏。

为此,校园应该多建设高层
建筑,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并减少对铺装不透水表面的使用,积极利用屋顶、建
筑周边等空闲用地来种植绿色植物,为建筑本身起到通常排水、收集雨水的作用,实现中水回用目标,也降低地表水径流量。

例如南方某校就采用了绿色屋顶和渗
透铺装规划,配合人工湿地与雨水花园建设,确保了校园内部的整体LID开发进程,基本达到了雨水污水收集处理100%的目标。

该校在雨水收集利用率方面已
经达到55%,而雨水径流控制率也达到92%以上。

另外该校还采用了以植物槽为
主的墙体绿化构造,配合碎石粒屋顶设计,可以将屋顶雨水直接通过墙体植物与
地面石粒带入地面渗透到地下。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雨水拍打屋顶所
带来的噪音,一方面也调节了建筑与校园的温湿度和辐射作用。

3.2 对生态校园绿色透水通路的海绵化建设
构建绿色透水通路不但起到场地串联作用,也作为校园的一道绿色景观呈现
在人们面前。

这种透水性极强的绿色通路可以协调道路红线来重新为校园空间布局,特别是绿化带与雨水滞留渗透设施的加入也提高了绿色通路透水性的地面有
效覆盖比例,符合道路LID开发控制基本思路。

校园内绿色通路的布局应该遵循
自然地形规律,做到平行于等高线的合理布置,尽可能减少道路宽度和路网长度,
避免对校园内自然排水路径的不必要破坏。

比如深圳某地区高校就设计了“九纵八横”绿色通路,该通路拥有三级绿道贯通,其中采用了可再生沥青路面、透气砖等典型透水材料,一方面维持了绿色通路的水土平衡,维护了校园区域内的水文特征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效消除了校园内部的“热岛效应”,对校园生态化海绵建设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4 结论
生态校园建设的提出,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的积极探索,通过运用生态适应、低影响开发、弹性设计的建设原则,具体探析实现校园场地如海绵似对雨水进行调蓄管理的“海绵”设施的设计方法,从而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有效改善校园及其周边的水生态和水环境.
参考文献:
[1]叶露莹, 吴东, 薛秋华.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生态校园建设[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3(4):43-47.
[2]刘洁岭, 何洋. 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德阳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 现代园艺, 2017(15):130-131.
[3]李媛媛, 张建林.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J]. 绿色科技, 2017(17).
[4]刘宇, 车伍, 赵杨, et al.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三线”的联系与突破[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10):29-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