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古代中国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
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
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
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
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
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
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
三、
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
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因此,关联中外,形成中外类比通史知识的整合
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思考
和解决此阶段的历史问题,有必要树立一个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把中国
近现代史中的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
全面性。

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
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
五大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宗法制的内涵及影响
(1)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通过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影响
①对西周的影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
及承传运作、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络。

②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

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2、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郡县制——地方制度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

(2)原因:①经济原因: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

②政治原
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

③思想原因: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④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⑤直接原因:秦始皇接纳李斯建议。

(3)内容:①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人事任免权)。

②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那个的垂直管。

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③基层组织: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叫亭。

(4)影响:①基本特征:与分封制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通过人事任免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②历史里程碑: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历史反复:郡县制被后世多个封建王朝采用,西汉王朝一度采用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后西汉逐渐取消这种并行制度,使大一统局势更为巩固。

④最重要的历史意义: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三、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独立性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行政区划:
①秦汉:主要是郡县两级。

西汉曾实行郡国并行制。

东汉是州(由原西汉监察区域转而)、郡、县。

②唐朝:道、州、县三级。

③宋代:路、州、县。

④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2)行省制度:
①时间:元朝始行,元后沿用。

②原因:疆域辽阔;少民族政权。

③内容:
A、行省地位:是地方常设行政机构,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区划:十个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行政区划,即腹里(大都附近,包括今
山西、山东、河北、京津及内蒙南部、河南北部)和宣政院(长官叫国师、帝师,僧俗并用,军民统摄)。

行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

、监控:行省权力被制约,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枢密院;没有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④影响:A、开创地方省制,为后世沿用。

B、便利中央对地方管,加强了中央集权,比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演变
(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逐渐趋向制度,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举制:
A、时间:创立于隋朝。

B、原因:九品中正制衰落;皇帝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威胁皇权的局面;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考试选官的制度。

、内容:性质:从隋开始直到清末的中国古代主要的依据考试的选官制度。

发展:唐朝唐太宗完善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从五经四书中命题,举制走向僵死。

D、影响:①性质:是封建统治者笼络人才,人事权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选官制度。

②积极: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和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普遍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风气的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官场的情形,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稳定;举制推动封
建文向高峰发展;对西方启蒙运动和文官制度产生一定影响。

③消极:考试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范围,特别八股考试,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从目的和结果看,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思想专制的工具。

3、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

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

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五、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评价
(1)积极: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成果。

(2)消极:皇权不断加强,社会腐败严重,钳制思想,制约文发展。

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是阻碍了社会发展,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政治原因。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衰落。

六、明清制度影响
1、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政治
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落后。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越受到压抑。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人民版)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
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之风盛行。

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人教版)
七、明清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越受到压抑。

(3)“以政以德”“政在得民”的特征:
①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孟子从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汉、唐统治者实践“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

②“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

③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

④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且加强官吏考核。

⑤“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组织行为文明之中延续至今,为社会主流认识所赞扬。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人民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

(人教版)
三、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形成原因
①经济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

②政治根: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保政权统治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③思想根:法家中央集权思想和后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论基础。

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论基础。

④实践基础: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郡县制的政治体制。

3、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

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独揽大权,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直接任命各级官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专制巩固统治。

②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相始终。

君权逐步扩大,相权逐步缩小,直到相权被废止,君主专制达到顶点。

中央的权力逐步扩大,地方的权力逐步缩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越严。

③“家天下”。

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设置都为皇帝一家服务。

国与家同治。

④政治制度与伦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4 影响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的。

①政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产生活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的交流,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对外关系: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的发展。

其消极影响是:
①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地方缺乏自主权且对中央和君权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管。

②经济:明清时期,严重束缚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思想:独尊一家,导致思想禁锢和文专制,严重限制着技文的进一步发展。

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1)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特征:
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在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

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

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对外文交流。

④晚期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思想史禁锢、抑制文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

(2)大一统特征:
①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始终不变的总体趋向,即使国家分裂时期的各政治实体也都以统一为己任。

②大一统不排斥差异性,它与大融合紧密相连,新的大一统总是大融合的产物;秦汉是春秋、战国各社会要素的产物,隋唐是魏晋南北朝各社会要素大融合的产物。

元明清是唐末以政治、经济、文、民族各要素的结果。

③大一统往往与大集权相伴而行。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今贯通】
1.小农经济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衰
(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2中国近代农业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必一P55
(2)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必三P94
3新中国的农业
(1)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

(2)农业合作:变土地农民个人所有为土地集体所有。

(3)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中外关联】
4欧美国家的农业
(1)英国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城市进程。

(2)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必二P71
5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必二P64
(2)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必二P65
(3)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必二P65
(4)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必二P78、79
(四)生产组织的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2春秋战国以后: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

4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性: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除盐铁外,自耕农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消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5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深拓展——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经济构成角度)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力发展角度)
(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种植结构看角度)
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越细。

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其动力主要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

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从经营的方式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三、古代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密切了南北经济往)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6宋元: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A表现: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集镇、夜市出现;更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表现: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加强⑤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⑥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

(二)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周秦至唐代)
(1)时间有时间的控制。

(2)地点: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

(3)管:受官府严格控制。

(4)城市职能:主要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草市)。

(2)地点:分散在城中,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

(3)管: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4)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加强。

3.城市的类型
(1)唐宋:沿海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原因:海上贸易兴盛)。

(2)明清:工商业市镇,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原因:一般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4)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和发展
①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部门:苏州的纺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等。

③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

②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2、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3、近代前夜的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