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与生成,让课堂更精彩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解释: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的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重“预设”而轻“生成”,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呆板缺憾的,有“预设”更有“生成”才能焕发课堂的活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与学生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时下我们教学研究的焦点。

在实践中,老师们最能够深切体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

那么,怎样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呢?
我们以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发生的“德育环节”说起------在学习搜索引擎的过程中,多个关键词组合的应用是常用的技巧之一。

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范围的不断缩小来搜索自己的名字,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解决知识点学习,可以说一举两得,在知识的铺垫中,老师安排了这一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可你知道,在这网络世界里跟你同名同姓的人有多少呢?不妨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来尝试一下,瞧一瞧谁的名字使用频率最高。

(学生通过百度、google、搜虎等搜索引擎开始搜索自己的姓名)生:老师,我找到了50多项相关网页;
生:我只找到了1页
……
师:找到相关网页以后,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都是一些什么职业的人,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之间兴趣浓厚地进行着交流,巡视中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开心的情绪,走过去询问后得知,有的同学在搜索自己的名字后,出现的同名同姓中有一些“囚犯”、“小偷”,引起了同桌的嘲笑。

)师:同学们,大家搜索以后有什么发现?(点名发言)
生:网络上跟小明(化名)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而且还有“死刑犯”的呢……(学生发出一阵嬉笑)
师:你说的对,那你能不能再仔细观察一下,跟他同名同姓的人之中,还有其他职业的人吗?
生:还有工程师、总经理、学生……(小明脸上露出了笑脸)
师:这一次,你观察得比刚才仔细多了,你所说的这些人是我们班的小明同学本人吗?
生:不是。

师:是呀,网上跟我们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其中有成功人士,也有社会的败类。

我想,我们应该以成功人士为榜样,以社会败类为借鉴,好好学习,有朝一日,在网上搜索到的是一个属于真正成功的你。

那么,如何准确而又快速地搜索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相关的网页呢?
(请学生回答)
生:可以在我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学校名称。

师:这主意不错,范围好象小了一点,但全国有可能跟我们学校名称相同的不止一所,而且那所学校里也有跟你一样名字的同学。

生:哦,学校前面可以加上新疆库车市……
师:想法不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高招吗?
生:…………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想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是否灵验。

(学生实践尝试。

很快,同学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相关网页,非常激动与兴奋)
我们的课堂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在不经意间发生,留下许多感悟与反思,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孩子,他们带给我们太多意外的惊喜与挑战,作为教师,不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想当然去完成自以为比较完美的教学预案,我们在备好课的同时,需要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真正意义上备透、吃透“学生”这一活教材,不让更多的遗憾留在我们的课堂,不让更多的尴尬场面留给自己,让预设与生成并重、过程与结果兼顾,使更多的意外不再成为意外。

一、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呆板缺憾
传统教学把学习简单地看作“刺激——反应”的过程,认为教师提供怎样的刺激,即预设,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即生成。

因此,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

于是预设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以信息技术课为例: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的预设:精心准备一大堆预设的产物: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等等。

我们还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引入自己的“埋伏圈”,且常常自鸣得意,可最终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学活动仍然无法充分让学生感受、体验,精彩且富有创造力。

究其所以然:我们为学生考虑过吗?课堂上光是课件的漂亮、美观和气氛的热烈就行吗?课堂仅仅是教师展示精美课件技巧的表演场所吗?老师在课前是应该有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
这是课前预设。

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

如果我们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课堂是动态的,预设的教案、课件也会随时显现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偏离轨道”时,教师不能漠视或强行将之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这样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学要顺应学生的需求,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合理地删补、调整预设,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因此我们说,课堂光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只有生成的教学必然是呆板缺憾、不精彩的课堂。

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要“预设”更要“生成”的课堂——焕发活力
随着新课程理念和学习理论的实施发展,学习被普遍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要“预设”更要“生成”,揭示了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辨证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美。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渗透,教师们在课件、网络的步步展示中越来越注重预设与生成。

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使教学更有序地展开。

而创造性地生成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应时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

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
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信息技术课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

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实际上,预设是为了生成,精心的预设促进精彩的生成。

教师的主观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们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正当我们倡导生成性教学时,教师们对“主观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

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中去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彩生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如何?怎样去突破学生认识的难点?这无异于“守株待兔”!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案,而这个预设教案的过程就是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的过程,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教师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

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付自如;时而师生互动,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

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精彩!只不过新课标下对课堂
教学进行预设时,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

强调预设,又不迷信预设,不受预设的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预约精彩的到来!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不会轻易地创造教育奇迹,教师才是操纵这“魔杖”的魔术师。

我们教师并不能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而放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交流,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气氛,教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而只是要求教师的预设不妨“简单”些、开放些,为课堂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在实施教学时,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教学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

让现代教育技术为新课程插上双翅,给师生带来多彩缤纷的世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追求真实、互动,让信息技术课堂在“生成”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