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生态旅游规划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生态旅游规划分析
张凤霜;杨旭生;苏志国;刘保国;李永华
【摘要】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新生力量.文章对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项目规划选择原则确定规划定位,提出山水画廊区、森林游憩区、水上风情体验区、管理服务接待区的规划建设,并作出环境容量估算、客源市场分析定位及前景预测,且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探求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共赢.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5(040)003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作者】张凤霜;杨旭生;苏志国;刘保国;李永华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9;S788.2;Q178.513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中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59″~35°05′01″,东经110°21′49″~112°48′15″,横跨三门峡、洛阳、济
源、焦作4个省辖市。

东西长301 km,跨度50 km。

整个保护区范围共分为3
个区域段,包括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及其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以及以下至洛阳市孟津县与郑州市巩义市交界处。

总面积达 68 000 hm2,核心区面积为 20 830 hm2,缓冲区面积为 8 900 hm2,实验区面积为 38 270 hm2。

作为河南省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黄河湿地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属于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区[1],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价值以及科学研究和科普宣教价值。

同时,
保护区拥有世界闻名的小浪底和三门峡水利枢纽。

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对发挥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保护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等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2],因此更具社会经济价值。

1.1 景观资源类型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标准,保护区的景观资源类型具备了国家标准的全部8个主类,有18个亚类,占国家标准全部亚类的58%;有45个基本类型,占国家标准全部基本类型的29%。

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水域景观和天象与气候
景观奇特壮美、秀丽宜人,生物景观更是令人瞠目,其中野生植物743种,包括藻
类植物118种,苔藓植物27种,维管植物598种(含4个变种);野生动物867种,包括兽类22种,鸟类175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鱼类63种,昆虫437种,其它动物143种。

1.2 景观资源评价
1.2.1 山南水北,景象怡人
济源段湿地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余脉以南,植物群落丰富,自然气象万千,与黄河古道和小浪底水库相呼应,形成了怡人的湖光山色。

这里是河岸、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地区,是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

1.2.2 高峡平湖,水阔云低
小浪底库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东西长130 km,平均宽2.1 km,总面积272.3 km2,周围高山巍峨,深谷幽静。

有荆紫山、黛眉山、龙潭大峡谷、峪里大峡谷,黄河中、下游交界最窄处——黄河八里峡(八里胡同)由荆紫山与中条山、王屋山相夹而成,两岸群峰林立,高耸巍峨。

此外,西滩是黄河唯一有人居住且保存完好的河心绿洲。

随着西霞院大坝的建成,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且库区形成较大面积的水面,为人们休闲与度假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1.2.3 黄河跌宕,奇石嶙峋
生态旅游区内黄河跌宕而下,进入平静的水城中,沿河山石形态各异,在河水的冲刷下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这与济源境内的王屋山、孤山、孔山,济水、蟒河、逢石河、大裕河形成了互补的名山名水效应,旅游景观吸引力强。

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保护区空间异质性及环境承载能力,以适度进行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为手段,充分利用保护区实验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西霞院水库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资源优势,及黄河湿地生态文化建设,以期满足旅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2.1 规划项目选择原则
2.1.1 生态第一
规划必须突出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自然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坚持生态第一,
适度利用,合理开发,保证核心区不受任何干扰。

旅游活动规划仅限于实验区,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对湿地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目标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2.1.2 理性利用
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应具有合理性,在环境影响最小化、游客旅游体验最大化、经济收益适度化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应根据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和管理需要,对旅游景区及路线进行合理布局。

2.1.3 突出自然
生态旅游区景点规划必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为基本对象,保护旅游区域的自然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

2.1.4 重视科普
规划应突出旅游与科普的结合,通过规划以自然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旅游活动,把生态旅游活动作为对游客开展科普教育和普及自然知识的基础平台,使游客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区科普考察、宣传教育和观光旅游的多种功能。

2.1.5 协调共进
生态旅游建设坚持与自然协调一致,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短期与长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旅游业与自然保护事业及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规划定位
依据《黄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充分利用生态旅游区的资源保存情况和土地利用状况,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条件,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为原则,营造“高峡出平湖,山水书长卷、磅礴小浪底、醉美西霞院”的山水景观,形成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以科普展示为主要途径的沿黄河生态旅游区。

2.3 分区建设规划
2.3.1 山水画廊区
山水画廊区是以黄河三峡、邵原镇黄河小三峡为依托的山水观光区。

黄河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形成了中原第一高峡平湖及华夏罕见大河盆景的壮观景象。

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的八里胡同,其3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高耸直立;龙凤峡盘龙走蛇,蜿蜒曲折;大峪峡开阔舒展,宁静祥和,构成一副山青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2.3.2 森林游憩区
森林游憩区主要位于黄河三峡和大峪湾之间,具有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负氧
离子含量远超平原和城区,全年可达280 d的晴朗天气,其中设有明珠群岛生态
保育区。

区内森林环境清静,空气清新宜人,可观千叠瀑布,闻森林馨香,吸高氧空气,听松涛鸟鸣泉音,汲取山野灵气,使内心深处得到片刻安宁。

2.3.3 水上风情体验区
民俗风情体验区位于桐树岭、陆家岭及张岭半岛。

在区域范围内,岛屿星罗棋布,青山绿水间,游船如织。

山区交通相对闭塞,保留有淳朴的民风,质朴的生活方式,古拙的山村建筑群和美丽的历史故事,以及小浪底特色的鱼箱养殖。

依托大山寨,体验当地古老民俗和水上旅游,打造集景观和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精品村落。

2.3.4 管理服务接待区
管理服务接待区位于小浪底大坝以下,有黄河西滩、西霞院水库和红色资源。

区域内有较多的自然村庄和已建成的疗养所。

结合现有的生态旅游区和建筑条件进行绿色度假休闲服务网络建设,将坡头镇散落的村庄和疗养所化整为零作为服务设施融入景区。

并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和休闲文化娱乐区,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增进身心健康及提高生态意识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

2.4 环境容量估算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采取面积法进行环境容量测算。

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 21 099 人次。

2.5 客源市场定位及前景预测
2.5.1 客源市场定位
保护区核心市场主要包括济源市内游客和省内近距离游客,及国内外野生动植物的科考、探险等生态旅游人群。

以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周边省市的国内游客为基本市场,以北京市、陕西省、湖北省和广东省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为潜力市场,拓展港澳台
及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地区生态旅游市场。

2.5.2 市场前景预测
由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刚刚兴起,交通体系相对发达,但整个保护区生态旅游体系有待完善,知名度急需提高。

在确定2011年游人规模为 470 000 人次的基础上,按经验估计,规划预测旅游者能够在2014年达 70 000~90 000 人次,并在2015年逐步增长并稳定在 90 000~110 000 人次,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旅游者人数达到 170 000~190 000 人次。

生态旅游区是指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走进自然、观赏自然,从而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该区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等人类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森林、草原和荒漠等自然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4]。

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物。

因此,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与保护应作为保护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生态环境监测
以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生态系统为载体的环境监测不同于保护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监测,监测项目除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外,还应包括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生态旅游区所在社区的人文系统。

监测方法主要是在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做地面定位监测,即通过样地布设客观反映监测区域内种群迁移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和人为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且增加辅助措施,结合“3S”技术完善生态监测网络。

3.2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区中主要对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景观资源及社区文化进行保护[5],除建设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外,还为此区域及周边环境内的重点保护对象规划有湿地恢复工程、黄河水系生态廊道保护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及保护监测设施等。

3.2.1 湿地恢复工程
封滩育草70 hm2,人工辅助植被恢复200 hm2,恢复荷塘、芦苇床、淡水沼泽、泥滩和季节性池塘等湿地景观。

建设湿地瞭望塔、生态观鸟屋、关键物种观察点、水禽救护站、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水文水质监测站等保护监测设施。

3.2.2 黄河水系生态廊道保护工程
在小浪底坝下水库沿线15 km,水位线与库区征地线之间65 m区域营造黄河水
系生态保护林97.5 hm2。

防护林主要树种有:新疆杨、速生杨、三倍体毛白杨、107黑杨、垂柳、火炬树、栾树、五角枫、青桐、红叶李、黄金柳、龙柏、马尾松、银杏、白蜡、刺槐。

3.2.3 污水处理系统
在小浪底、西霞院等保护区外围建设8座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 6 382.4 m3。

在坡头镇建设污水处理场一座,日处理污水1.2万 m3,铺设厂外污水管网5.8 km。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内有怡人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人文景观,将景观资源整合,与黄河湿地生态文化相交融,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索自然保护事业、人居环境和当地社区经济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将保护区建设成为物种保护、生态科普、宣传教育、惠民富民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功能示范基地。

【相关文献】
[1] 代彦满.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J].陕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4.
[2] 牛俊英.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动态变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
学,2007.
[3] 赵鹏旭.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4] 梁继超,阳国亮,王力峰.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4(3):57-60.
[5] 上官铁梁,宋伯为,朱军,等.黄河中游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2005,19(1):7-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