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京剧诞生早期,程长庚、张二奎、()的贡献突出,被称为“老生三杰”。
A.梅兰芳
B.程砚秋
C.余三胜
D.尚小云
【答案】 C
2、在学习有关于非洲打击乐内容时,教师先介绍非洲打击乐器,之后利用班级中的课桌、
A.人文性
B.愉悦性
C.实践性
D.审美性
【答案】 C
3、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是()。
A.《费加罗》
B.《费德里奥》
C.《科里奥兰》
D.《莱奥诺拉》
【答案】 B
4、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摇滚、民谣艺术家是()。
A.约翰·列侬
B.大卫·鲍威
C.鲍勃·迪伦
D.迈克尔·杰克逊
【答案】 C
5、患者,男,30 岁,工人。
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A.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B.清热化痰肃肺
C.辛凉清润
D.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E.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答案】 B
6、下列四首歌曲中,哪首不是施光南的作品?()
A.《祝酒歌》
B.《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C.《多情的土地》
D.《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答案】 B
7、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D.课堂教学目标
【答案】 C
8、完全进行的和弦序列进行是()。
A.T—D—T
B.T—S—T
C.T—S—D—T
D.T—D—S—T
【答案】 C
9、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也叫()
A.《苏格兰交响曲》
B.《意大利交响曲》
C.《宗教改革交响曲》
D.《德国交响曲》
【答案】 A
10、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默唱歌曲,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哪种能力( )
A.内心听觉
B.即兴创作
C.情感表达
D.体态律动
【答案】 A
11、柏辽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
A.钢琴曲
B.声乐曲
C.组曲
D.标题交响曲
【答案】 D
12、下列不属于民族管弦乐队乐器组的是()。
A.弓弦乐器组
B.拉弦乐器组
C.吹管乐器组
D.打击乐器组
【答案】 A
13、咬字吐字属于十三辙中“怀来”辙的是( )
A.家、巴、蛙、花、瓜
B.刀、飘、高、条
C.爹、爷、歇、铁、月
D.该、哀、灾、歪、柴
【答案】 D
14、有明确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答案】 C
15、在讲述西方音乐知识时,教师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讲解了相关作曲家。
下列作曲家按照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②④③
【答案】 D
16、“演奏家在舞台的钢琴前安静地坐了4分33秒,台下观众在这段时间内发出的杂音和环境音,就是这部作品的演奏内容。
”这是20世纪中叶的一首音乐作品,其创作者是( )
A.约翰·凯奇
B.克拉姆
C.科普兰
D.格什温
17、某学校在每学期高中音乐教学的考评中,要求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评语。
有位教师这样写道:“小碉同学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演唱及表现能力非常棒,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十分到位,给予A级评价”。
请问该教师的评价形式属于哪一种评价?()
A.日常学习表现评价模式
B.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模式
C.综合采用日常学习表现评价和模块学业质量评价两种模式
D.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
【答案】 C
18、《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的一首琴歌,其中“三叠”的意思是()。
A.有三段歌词
B.有三件乐器
C.有三个乐章
D.变化重复三次
【答案】 D
19、在学习《雪绒花》时,教师反复播放音频,结合影片介绍背景知识,并进行拓展,学生了解了“雪绒花”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了奥地利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以上做法达成了本课的()目标。
A.审美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D.时代性
20、在初中音乐鉴赏课《阳关三叠》中,老师带领学生聆听欣赏歌曲后,结合旋律与学生共同伴随音乐进行诗歌朗诵,并让擅长绘画的同学画出送别的场景,并与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
A.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B.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C.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D.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答案】 B
21、下列关于完满终止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结束主和弦必须为强拍,根音旋律位置
B.低音为原位的属或下属到主,即四五度进行
C.比不完满终止有更强的收束感,更适宜结束全曲
D.与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并称为结束终止的三种基本类型
【答案】 D
22、霉菌易萌发的相对湿度是查看材料
A.60%以上
B.65%以上
C.70%以上
D.75%以上
E.80%以上
23、体现了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阶段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答案】 C
24、下列由谷建芬创作的歌曲是( )
A.《大海啊,故乡》
B.《歌声与微笑》
C.《难忘今宵》
D.《小草》
【答案】 B
25、下列对义务教育课程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表述不恰当的是()。
A.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B.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C.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D.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
【答案】 D
26、歌曲《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选自歌剧()。
A.《江姐》
B.《白毛女》
C.《刘胡兰》
D.《洪湖赤卫队》
【答案】 D
27、《好日子》属于音乐美范畴的()。
A.优美
B.壮美
C.欢乐美
D.喜剧美
【答案】 C
28、爵士乐起源于哪个国家?()
A.巴西
B.肯尼亚
C.美国
D.印度
【答案】 C
29、在欣赏《金蛇狂舞》时,教师在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创编节奏,并邀请学过舞蹈的同学创编即兴舞蹈。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哪一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30、在期末测试中,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写出《降B大调玛祖卡》的曲作者。
这是考查学生哪个方面的能力?()
A.记忆
B.理解
C.创造
D.评价
【答案】 A
31、下列属于奥尔夫教育理念的是()。
A.体态律动学说
B.柯尔文手势
C.首调唱名法
D.元素性
【答案】 D
32、在欣赏探戈舞曲风格的作品时,主要应该让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哪些要素( )
A.音色与结构
B.音高与节拍
C.调式与和声
D.节奏与织体
【答案】 D
33、创作于1950年的钢琴组曲《乡土节令诗》的作者是( )
A.李焕之
B.贺绿汀
C.马思聪
D.江文也
【答案】 D
34、我国音乐家自主创作的作品开始大量进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以洋曲填国歌”为主的创作现象,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民国初期
B.五四运动前后
C.抗战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B
35、()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因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
A.散曲
B.元曲
C.南戏
D.宋杂剧
【答案】 C
36、下列不属于明代四大声腔的是()。
A.昆山腔
B.海盐腔
C.皮黄腔
D.弋阳腔
【答案】 C
37、《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包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答案】 B
38、师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属于()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演法
【答案】 B
39、中国最早的古笛有9000年的历史,它出土在黄河流域的哪个省( )
A.甘肃
C.河南
D.山东
【答案】 C
40、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学生分为四组讨论歌曲的艺术处理,接下来的环节,下列哪个选项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
A.选一组学生表演歌曲
B.选有舞蹈基础的同学表演歌曲
C.四组学生分别表演歌曲
D.选有乐器基础的同学演奏歌曲
【答案】 C
41、以下属于罗马尼亚民间乐曲的是()。
A.《美丽的小天使》
B.《星星索》
C.《樱花》
D.《云雀》
【答案】 D
42、弗拉门戈是用吉他伴奏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源于哪个国家( )
A.阿根廷
B.墨西哥
C.西班牙
【答案】 C
43、我国对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
B.《乐记》
C.《梦溪笔谈》
D.《中原音韵》
【答案】 A
44、某些化学药品与某些适当的中药合理联用,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降低某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和用药剂量。
A.金银花与青霉素
B.氯氮平与石麦汤
C.甘草与氢化可的松
D.珍菊降压片与可乐定
E.地西泮与苓桂术甘汤
【答案】 B
45、在欣赏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学生有的感觉到“愉悦”,有的感觉到“热情”,有的感觉到“幸福”,教师则以开放的态度让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音乐体验。
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的美学观点。
A.表情主义
B.极简主义
C.所指论
【答案】 A
大题(共12题)
一、案例:音乐课上,李老师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在聆听和分析全曲后李老师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小春回答:“我觉得是欢乐的。
”老师说:“要是这么简单,还要你来回答吗?”小春赶紧改口说:“轻快的。
”老师说:“刚才已经分析了,这首作品表现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团结胜利主题,所以它的情绪应该是庄严和辉煌的,请所有同学牢记下来!”全班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分)
【答案】本案例中的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处理不恰当。
案例中,学生对于作品欣赏后的回答是个性而主观的,教师因不符合常规答案而直接否定学生并言语犀利,对学生造成了消极的评价和影响,新课标理念指出,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因此不符合理念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就是对于音乐的二次创造,音乐是非语义性的,也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该教师的行为也不符合“鼓励音乐创造”;后续教师直接宣布答案,并没有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分析中思考,也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
我认为,对于学生有不同的听后感受,首先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实在偏离作品中心主题的情况,可以再次聆听或借用明显的音乐要素来进行问题引导,配合作品或作者背景的趣味介绍,突出审美和人文的重要性;此外每个学生的见解总会不同,小组讨论给出建议也是不错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良好习惯,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音乐兴趣的保持也是有利的。
二、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
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
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
要求(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2分)(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6分)(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7分)
【答案】(1)虽然本案例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中的导入环节是个很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出本课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
但是这名老师对这名男同学的回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做到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
念。
(3)如果我是这名老师,我会让这名男同学阐明自己的理由,并耐心向他解释清楚女低音与女高音的差别。
真正帮助他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三、案例:在介绍舞蹈《千手观音》时,陈老师发现后排的一个女生没集中注意听课。
而当播放《千手观音》视频进行欣赏时,她却很专注的模仿视频中的舞蹈动作,影响了周围同学安心听课。
于是陈老师将她叫到前面来。
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让她在前排空位处坐下听课直至下课。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综合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为一节舞蹈欣赏课,主要欣赏的是舞蹈《千手观音》。
本案例中教师看到一学生不专心听课时并没有制止,而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其实有助于实际教学,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醒。
或者在课后的时候针对这一点进行反思,为什么会有学生不愿意听这些课堂知识,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后来这个学生在看到视频时,模仿其中的动作,影响了其他学生上课。
老师对此进行了批评,这在师生之间产生了更远的距离。
教师本应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反而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者;本应是音乐美的传递者,实际效果却成了审美能力的摧残者;本应是情感、态度的促进者,没想到竞成为学生成长的阻碍者。
新课程观强烈呼唤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即学生从原来的服从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一方,教师也从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另一方。
案例中的女学生模仿视频动作的这个欲望我们可以鼓励,甚至可以邀请这个学生上台进行舞蹈的模仿.从而达到整体都参与的一个热闹的气氛。
四、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
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批评,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以音
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作为老师,应该问一下大家睡着的理由。
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
声色俱厉地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堂局面。
(2)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
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五、楚老师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发现,来自本市一部分地区的学生音乐素质较好,看得出接受过较专业的音乐训练;而另一部分地区的学生则不甚理想,有些学生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于是她决定将音乐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由音乐素养较好的和音乐素养-般的同学混合组成。
同时为鼓励组员间的互相帮助,楚老师将期中、期末考核形式定为小组表演的形式为主,小组表演的总分数对本组组员的个人成绩有直接影响,以促进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楚老师教学中的优点(7分),并说明理由。
(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教学活动及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六、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中国民间舞蹈》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胶州秧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探究、体验、编创的学习过程,产生对胶州秧歌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中国民间舞蹈的认识。
2.通过欣赏胶州秧歌《春天》,分析音乐要素及舞蹈的动作特点,初步了解胶州秧歌的特点。
3.通过胶州秧歌基本组合的学习,探究发现胶州秧歌的动作、体态等特点,并能应用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编创展示舞蹈。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教学(略)二、新课教学1.学生观看胶州秧歌视频《春天》然后讨论。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分析。
我们要求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整;随后教学过程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能力;最后教学的内容要注意适度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
此外,高中生学段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七、将下面谱例中的乐节发展成一个完成的乐段。
要求:(1)必须运用模进和重复两种发展手法。
(6分)(2)乐段由同头换尾的两个乐句构成。
(4分)
【答案】(1)本题涉及内容是通过所给谱例进行二次创作,首先题目中要认知模进亦称移位。
这一手法即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谓之。
模进通常有:1、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模进的方向),二度模进或三度、四度、五度模进等等(模进的音程关系)。
2、首调模进(模进仅限于一个调性的范围内)或转调模进(模进是从原有的调转到另一个新调)。
而重复则是完全进行乐曲旋律的重复,进而进行答题。
(2)本题涉及的是和第一题相同的内容,在创作手法上有所改动,所谓同头换尾是乐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变化。
从而进行题目作答。
八、案例:一节音乐公开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老师非常投入地描绘着音乐之美。
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
“不喜欢”,一个男生说。
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
”还是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
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氛围,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公开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人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并且这位老师也能让课堂保持者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井有条的。
但是在这井井有条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枯燥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中,做法欠妥。
在学生进行提出不喜欢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并未作出回应,而是选择忽略不和谐的声音继续开展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教师应该灵活应对这类教学事件,充分发挥才能,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解决问题,如充分听取学生的异议,并与学生展开一场音乐之美的讨论,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九、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
(8分)演唱《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主要目标】
通过聆听、分析、演唱等活动,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课时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出示旋律谱,教师边唱乐谱,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旋律线,学生跟随老师用手划旋律线。
(2)全体学生起立,再次用肢体动作感知歌曲的韵律,同时强调乐句的呼吸。
(3)教师在乐谱中加入换气记号,引导学生跟琴用“lu”哼唱歌曲旋律,并提醒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
(4)师生接龙式学唱旋律。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乐句的异同,分辨出第三乐句的特征,解决难点。
【答案】此课例是一节唱歌课,为正面案例。
音乐课堂的展开阶段即课堂教学过程。
案例中呈现的是新课教授环节,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新知。
(1)教师从旋律入手,边唱边画,同时,学生用手划旋律线,师生配合,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身体语言多方面感受旋律,对整首歌曲的风格建立了初步
印象。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站立感受音乐的韵律,并引入呼吸这一歌唱要素。
(2)呼吸训练与换气点的把握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呼吸记号等基础知识,因此,案例中教师把重心放在感受与表现上,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开始,教师带领学生找到歌曲的换气位置,同时进行标注,较好地帮助学生回忆呼吸记号的书写方法,同时也建立了对歌曲的理性认知。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跟琴哼唱歌曲,训练气息的使用。
气息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唱歌课中,教师要关注到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循序渐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3)歌曲分析对学生来说颇有难度,课例中加试先引导学生接唱旋律,不仅是对以上发声、呼吸训练的成果体现,也让学生在接唱中关注到乐句的变化,强化了听觉体验,有助于第三乐句的难点认知,于是,在理性分析中,学生顺利找出乐句的异同点,明确第三乐句的特征,从而解决难点。
(4)最后整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与表情处理,完整结束新授环节。
此案例中,教学环节完整,教师展现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十、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中国民间舞蹈
【教学对象】
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胶州秧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探究、体验、编创的学习过程,产生对胶州秧歌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中国民间舞蹈的认识。
2.通过欣赏胶州秧歌《春天》,分析音乐要素及舞蹈的动作特点,初步了解胶州秧歌的特点。
3.通过对胶州秧歌基本的组合学习,探究发现胶州秧歌的动作、体态等特点并能应用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编创展示舞蹈。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