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

合集下载

中低产田改良

中低产田改良

中低产田改良一、背景情况中低产田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且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

中、低产田的改良是加强地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部这次耕地地力评价中明确指出要进行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等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垦区目前面临的问题1. 土壤肥力下降开垦20年,有机质下降30%—40%开垦40年,有机质下降50%—60%由开垦初期的11.82%下降到5.88%2.水土流失加剧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主要有白板土和红板土,地面坡度为1.7%,土地不平整浇水易拉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全区分布25万条侵蚀沟,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耕地面积的40%,共侵占耕地600万亩。

3.土壤盐渍化扩大盐渍化土壤是由于耕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或碱化度超过限量而致,随着盐碱化面积增大,用水量过多,抬高了地下水位,使盐碱化严重,土壤贫瘠而板结,导致农业生产量低,农民收入低,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差。

松嫩平原盐渍化面积达350万公顷,占该区的20%。

4.涝渍危害严重分布在低平地和山沟川地,主要土种是白浆土中的潜育或亚表潜育白浆土和泥炭土。

全区涝渍面积达到140万公顷。

5.土壤发生酸化在黑龙江省东部土壤出现酸化现象,pH值由开垦初期的中性下降到4-5。

二、中低产田改良对策与建议目前国内中低产田的改良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从农场的实际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总结。

针对每个农场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以八五三农场为例,结合其它农场的情况,对各农场采取改良措施进行总结,希望各项目农场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调查。

(一)水土保持措施1、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对于有山区、丘陵的农场,可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结合起来进行改良,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可以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山坡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治山坡水土流失而修筑的一些工程措施。

安化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措施

安化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措施

安化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措施摘要:通过对安化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得出全县主要有渍涝潜育型、灌溉改良型、质地改良型、瘠薄培肥型、矿毒污染型、坡地梯改型6大类中低产田,并按类别分析了主要形成原因及增产潜力,提出了中低产田改造的综合技术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田;地力评价;改良措施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资江中游,属雪峰山北端,全县辖23个乡镇,1121个行政村,总人口96.72万,土地总面积4950km2,全县有耕地面积40500.0 hm2,其中水田面积22670.0 hm2,旱土面积17830.0 hm2 (其中园地7360.0 hm2)。

安化县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然而粮食单产水平不高,平均公倾产量5250kg,根据近几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研究,导致单产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因素、农民的投入、技术的普及等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农田整体素质不高,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1 安化县高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及面积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为:常年双季稻产量大于12t/ hm2为高产田,产量9~12t/ hm2为中产田,产量小于9t/ hm2为低产田。

一季稻区、旱地产量大于7.5t/ hm2为高产田,4.5~7.5t/ hm2为中产田,低于4.5t/ hm2为低产田。

安化县现有耕地面积40500.0 hm2,以农业部颁布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利用mapgis软件,通过评价图属性库检索统计,计算出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见表1。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分析,一二级地为高产地,三四五级地为中产地,六七级地为低产地,安化县有高产地6449.2 hm2,占15.9%;中产地26671.2 hm2,占65.9%;低产地7379.6 hm2,占18.2%。

其中水田高产田6304.8 hm2,占27.81%;中产田15354.7 hm2,占67.73%;低产田1010.5 hm2,占4.46%。

蒙城县中、低产田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和建议

蒙城县中、低产田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和建议

的联 合作 用类 型 。 结果 表 明 : 混 用处理 的E E 值 均为 正 各 —O 值 , 明噻吩磺隆 与2 4 D 表 , 一 异辛 酯混用为增 效作用 。 中噻 其 吩磺 隆 与2 4 D ,- 异辛 酯 混用 处理 中 , 对卷 茎蓼 和藜 增效 较
沿 淝河 两岸的低 洼 区及 涡河 的下游低洼 区 。
2 中 、 产 田耕 地培肥 与改 良利用对 策和建 议 低
21 三级 的 中、 . 低产 田耕地 培肥 与改 良利 用建 议 三级 地
是 平原 向 岗地过 度 的等级 类型 , 后 的改 良利用应 做好 以 今 下 几个 方 面 : 一是加 强排 灌工 程配套 , 达到 灌排 兼顾 , 除 根
五级 地 , 总耕 地 面积77 8 h 主要分 布 于板 桥集 镇 0. m 。 7
表1
四级 地 主要 土 壤 养 分 含量 及 水 平
利 用 率 , 因地 制 宜 , 可 搞好 麦 、 棉及 花 生等 间作套 种 。 沿 在 淝河地区, 因土 壤保 水 肥 能力 较好 , 宜发 展水 稻 及莲 藕 适
安徽农学通报 ,A h i gi c B l 0 91 (8 n u A r S i u1 0 , 0 ) . . . 2 5
19 0
蒙城 县 中、 产 田耕 地培肥 与 改 良利用 低
对 策和 建 议
刘淑 敏
( 蒙城县农 业技术推 广中心 , 安徽蒙 城2 3 0 ) 3 50
收 稿 日期 :0 9 0— 0 2 0- 3 1
12 9
安 徽 农 学 通报 ,A h i giS iB l2 0 . (8 n u r.c. u1 0 91 0 ) A . 5
水 平。 中卷 茎 蓼 的鲜 重 防 效 较好 的混 用处 理 是 用量 为 其

浅析和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措施

浅析和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措施

浅析和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措施摘要:中低产田在我国产田中占加大的比例,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本文就中低产田的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合理调整耕作制度、秸秆还田、平田整地、增施有机肥及套种等措施,以提高提高地力,促进粮食增产,保护粮食基础地位。

一、中和田地区低产田形成的原因(1)土壤因素。

由于土壤肥力较低,疏松,透水性能差,因风沙等因素致使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耕作层减薄,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中低产田面积增加。

(2)土壤盐渍化因素。

河流中下游新垦荒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导致土壤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相对较重,作物播种期推后,种子、幼苗受盐渍化危害,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偏低。

(3)气候因素。

气候对中低产田的影响主要是降雨因素。

气候因素决定降雨时空分布,往往导致旱涝不均的现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

同时由于山口主风道大风的强劲动力,导致部分耕地风蚀、沙化严重,使已播农作物籽粒裸露或被细沙深埋,已出苗的作物茎秆刮折、成熟籽实落地等,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

(4)经济因素。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地区棉花长期连作,大部分已连作15年以上,有的甚至连作20年以上,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氮、磷、钾大量元素及锌、硼、锰等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土壤白色污染严重,耕层土壤结构恶化,病虫害加剧,农田生态环境脆弱。

(5)耕地坡地大,整地播种质量粗放,加之大水漫灌等,耕地普遍存在跑水跑肥跑土现象。

据统计,在我国耕地水土流失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以上。

在坡耕地的特点是表土松散,底土黏重,由于多年耕作,形成坚密的犁底层,0~30cm土层透水快,30~60cm土层透水速度明显下降,60cm以下土壤透水极弱,因而一遇大雨、暴雨,就产生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

(6)耕作管理因素。

一是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重茬、迎茬现象很普遍。

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浅翻浅耕现象普遍。

三是种地不养地,土地生产力下降。

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议

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议

作 层较 薄 , 土壤 养分 贫乏 。该 类 型 的中低 产 田在肥 东 县 、
巢湖市 、 庐江县和长丰县均有分布。 1 . 4 渍涝潜育型 渍涝潜育型中低产 田, 主要分布在圩 区及 冲 底 田 , 面积 约 8 2 9 1 . 8 h m , 占 中低 产 田面 积 的 3 . 6 8 %。由于所处地势低洼 , 地下水位高 , 土壤排水不良,
合肥市耕地面积 3 3 7 5 6 0 h m , 农 作 物 年 总 播 种 面 积 约7 5 1 1 5 0 h m 。自2 0 0 1 年开始 , 全市 开 展 了 以 中低 产 田 改 造 为 主要 内容 的 农 田基 础 设 施 和耕 地 地力 建 设 工 作 , 特 别是 2 0 0 5 年 以来 , 开 展 的测 土 配方 施 肥 和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质 量 监
l 合肥 市 中低产 田的类型 、 面积、 分 布
按照土壤 主要障碍因素和改 良主攻方 向不 同, 依据
农 业 部 中低 产 田划 分标 准 , 将 合 肥 市 中低 产 田划 分 为 干
河区和庐江县内的巢湖沿岸乡镇均有分布。 1 . 5 障碍层次型 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 主要为黄棕壤土 体内有粘盘层的一类旱耕地和水稻土 , 面积约 1 6 2 4 5 . 7 h m , 占中低产田面积的7 . 2 1 %。土壤质地黏重 , 耕性差 , 主要分 布在岗地上, 地势较高 , 地下水位低 , 由于雨水下渗 , 粘粒下
易 受渍 涝危 害 , 地下水 位 上 升与 地表 水相 连 , 土壤 长期处
测点建设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工作 以及 以土地整理和美
好 乡 村 建设 项 目的 实施 , 促 进 了 中低 产 田 向高产 田 的转 化, 笔 者通 过对 全 市耕 地 中低 产 田现状 调查 分析 , 结果 表 明: 目前合 肥市 中低产 田的面 积 约 2 2 5 3 2 1 h m , 占全 市 耕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概览中低产土地指的是农田的单产较低的土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土地的产量和效益。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中低产土地改造的方案,包括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作物选择和合理施肥等内容。

土壤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改良土壤的质量对提高农田产量至关重要。

下面是提高中低产土地质量的几种方法:1.有机质添加: 添加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农民可以利用农村废弃物、畜禽粪便或者绿肥等资源,制作堆肥或者直接施用于土壤。

2.矿质肥料施用: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矿质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量和配比。

3.调整土壤pH值: 当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时,会对植物的吸收养分能力产生影响。

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使用石灰或硫酸等物质进行调整。

4.改善土壤通气性: 在土壤蓄水良好的情况下,应通过翻耕或添加适量砂粒等方式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助于农作物根系生长。

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土地改造还需要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土地的灌溉和排水。

1.修建水渠: 大面积的中低产土地可以适当修建水渠,利用山泉或者引水渠道进行灌溉。

在种植季节合理供水,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改善排水系统: 如果土地排水不良,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受水涝影响。

修建排水沟、排水管道或者设置地下渗水井等方式都可以改善土地排水系统。

作物选择选择适合中低产土地的农作物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种适合中低产土地的作物:1.油料作物: 花生、油菜、葵花等油料作物耐旱、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相对较低。

2.豆类作物: 大豆、豌豆等豆类作物比较适合中低产土地,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地肥力。

3.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土壤要求较低,能够适应一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中低产土地改造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几点施肥的建议:1.遵循“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并遵循施肥的时机和施肥量。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总结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总结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总结【摘要】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灌排能力和质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及旱作节水示范基地。

以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提高水利;改良田产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采用生物、农业、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达到综合治理全面提高。

1.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是导致我场形成中低产田的根本原因之一,农场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由于剥蚀、堆积形成了沟谷发育起伏较大的丘陵、山前岗阜状平原、漫滩等地貌。

总体来看,农场西、南低,东、北高。

场内丘陵缓坡角度较大地带,由于过度垦种,水土流失较严重,腐殖质含量下降,致使土壤表层养分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地势低的地区也零星分布有低岗地,岗间有冲刷沟,雨水淤积,植被减少,土地利用率明显降低。

造成农场水土流失的原因不仅仅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比如人为不合理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不科学的施肥和耕作,造成土壤板结。

有效防治方法:1.1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1)生物工程:农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截止2000年末,农场累计营造人工林面积110635亩,其中防护林3241亩,绿化林3610亩,用材林102479亩,薪炭林75亩,丰产林1230亩。

每年农场都会在春季大力组织人员成规模的进行植树造林,不仅调节了气候,减轻了风沙与水旱灾害,还为国家扩大了森林资源。

(2)截流沟工程:在耕地地块上方与林地或草地接壤处,或者较长的坡面以及坡度变化大的地方开挖截流沟,蓄水型截流沟要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流沟应与等高线取1%左右的比降,截流沟不水平时,可在沟中每隔5~10m修一个高0.5m左右的土挡,或者在开挖时留出土挡,防止沟底冲刷。

截流沟一般是半挖半筑(埂)修成梯形断面,埂外坡比为1:1.5,内坡为1:2,同时在埂外坡种植灌木植物防止埂坍塌。

(3)冲刷沟治理工程。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中低产田改良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任务,旨在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介绍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1.改良土壤质地针对中低产田的土壤质地问题,可以采取深耕、种植绿肥等措施。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种植绿肥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种植豆科绿肥、施用有机肥等途径来实现。

豆科绿肥如豌豆、蚕豆等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施用有机肥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土壤酸碱度调整对于中低产田的土壤酸碱度问题,可以通过施肥和耕作来调整。

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碱性肥料,如石灰、草木灰等,碱性土壤可以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

同时,合理灌溉也能够改善土壤酸碱度,保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质。

4.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中低产田改良的必要措施。

要重视排灌系统的改造和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

5.消除土壤污染消除土壤污染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推广测土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

同时,要严禁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随意倾倒,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土壤。

6.生物防治中低产田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推广生物农药、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实现。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且对环境友好。

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农田的抗病虫害能力。

7.合理施肥针对中低产田的不同特点,要进行合理施肥。

首先,要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养分平衡。

其次,要定量定位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造成损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配方施肥、叶面施肥等措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吸收效果。

8.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中低产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能力。

土壤培肥措施

土壤培肥措施

土壤培肥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土壤的质量和肥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质量,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土壤培肥措施。

本文将从改善土壤结构、合理施肥、添加有机质和避免土壤侵蚀等方面为大家总结一些土壤培肥的参考内容。

首先,改善土壤结构是一项重要的土壤培肥措施。

种植作物的过程中,土壤经历了多次犁地、耕地和踩踏等操作,这些都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

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农民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 控制耕作深度。

过深的犁地和耕地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紧实和排水不畅。

适当的耕作深度应根据具体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类型来确定。

2. 使用合适的翻土工具。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翻土工具。

选择合适的翻土工具可以减少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肥力。

3. 轮作和休耕。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的一次性营养消耗,并且通过不同作物根系的不同生长方式来改善土壤结构。

休耕可以让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恢复,提高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其次,合理施肥是土壤培肥的重要环节。

施肥是为了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但如果过量施肥或者不合理施肥,都会对土壤质量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以下是一些合理施肥的参考内容:1.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进行施肥。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农民应该通过土壤测试来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根据结果来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2. 分配不同种类的肥料。

土壤需要的养分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氮、磷、钾等。

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测试结果,农民应合理配置肥料,确保作物的养分需求得到满足。

3. 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和化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肥料,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

化肥则能直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

综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并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三,添加有机质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

有机质能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试论含山县中低产田的改良与利用

试论含山县中低产田的改良与利用

主要指 剖面 l m左 右 内有 砂漏 、 粘盘 、 砾石 、 姜等 障 碍层 砂 次, 障碍程度 包括 障碍层物质 组成 、 厚度 、 出现部位等 。 13 瘠薄培 肥型 . 受地 形 地 貌 、 候等 难 以改 变 的大 环 气
分开 , 使冬 季地 下 水 临 界深 度 大 于 6e 生 长 季 落 干 晒 0m,
田, 地下水 临界 深 度大 于 3 m。开 沟 排 水 、 低 地 下 水 0c 降
境 的影 响 , 层较 薄 , 耕 土层 结 构 不 良 , 培肥 不 足 , 壤养 分 土 含量低 , 土流失 较快 , 水 只能通 过 长 期培 肥 和农 田基本 建
设逐步 改 良的耕地 。
位, 改变渍潜 状况 , 这是 根 治渍 涝潜 育 型 土壤 的 根本 性措
1 含 山县中低 产 田的 类型
含 山县位于 长江 中下游 北岸 , 面积 14 k 总 0 5 m 。全县
总人 口 4 . 5万 人 , 中农业 人 口 3 . 3万 人 , 村 劳 动 42 其 56 农
出了切实可行 的改 良措 施和利 用方 向。
2 1 渍涝 潜育型土 壤改 良利用 .
的最低点 , 其成土母 质为河流冲积物和湖积物为 主。土种依
次为系河流 冲积物母质发育的强青潮砂泥田、 烂泥 田; 系湖积 物或湖河相沉积物母质发育的青丝泥 田、 湖泥田等 ; 系下蜀黄 土发育的冲畈 田低洼处 的表潜马肝 田, 青马肝 田。由于地势 位置偏低 , 流水汇集 , 地下水位高 , 质地粘重 , 土壤内外排水不 良, 导致土壤剖 面潜育化特 征 明显 , 质地粘 重 , 层浮烂 、 耕 土
211 面积与分布 全 县渍涝潜育型土壤 主要 分布在 以巢 .. 湖和滁河水 系形成南北两大圩 区低洼 处和清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域 、 得胜 河流域圩 区低洼处 , 以及冲畈 田低洼处 , 分布较散 , 区域面 各 积不大, 地貌类型以平原 出现 , 一般海拔高度 6~1m, 0 为我县

栽培技术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

栽培技术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

栽培技术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一、引言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肥料则是提供给植物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就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栽培技术。

二、土壤改良1.土壤改良的重要性良好的土壤质量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土壤存在着酸碱度不平衡、贫瘠、缺乏有机质等问题。

因此,进行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质量的关键步骤。

2.改良土壤的方法(1)添加有机质:有机质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常见的有机质来源包括堆肥、腐熟的农作物秸秆等。

(2)施加石灰: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根据土壤酸碱度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石灰进行施用。

(3)土壤深翻松土:通过深翻松土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三、肥料的基本知识1.肥料的分类肥料可以根据其提供的养分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肥料类型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

不同类型的肥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2.肥料的施用原则(1)合理选用: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养分状况,选用合适的肥料进行施用。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养分需求,因此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施肥。

(2)适量施用:肥料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过量施肥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3)合理施肥时机:合理的施肥时机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通常情况下,应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施肥。

四、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的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小麦生产为例,该地区土壤酸性较高,有机质含量偏低。

通过添加石灰和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并选择适量的氮磷钾肥料进行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五、总结栽培技术中的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添加有机质、施加石灰和进行土壤深翻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同时,合理选用、适量施用和合理施肥时机的肥料使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中低产田地改良技术

中低产田地改良技术

中低产田地改良技术一、中低产田地定义:中低产田地概念提出多年来,不同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从本学科出发,赋予了不同内涵。

为有利于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我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耕地粮食产出能力与土壤—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投入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认为,中低产田地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其定义为:在一定时限一定地域内,由于受某些障碍因素制约,粮食产量低于某一规定指标的耕地。

这是一个包含土壤、肥料、农学、农田水利、地貌、气象、农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的内涵更丰富的概念。

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划分中低产田地的粮食产量指标具有时限性、地域性,即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域,确定中低产田地的粮食指标应不同。

二是划分中低产田地指标的综合性,即划分中低产田地的指标是由耕地粮食产出量和影响耕地产出能力的各主要因素指标结合构成,使用时不能偏废根据上述中低产田地定义和特点,可以认为:(一)只要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未达极限,满足作物生长的耕地条件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中低产田地总是存在,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是长期的。

(二)中低产田地改良的内涵不单是土壤改良,而应更广一些,凡消除中低产田地障碍因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人为活动均应包含在内。

二、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的粮食年亩产量指标年亩产粮食400千克以上的耕地,排灌条件好,土壤障碍因素较少,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一般已采用;年亩产400千克以下的耕地,影响耕地产出的障碍因素都明显存在,耕地的这一年亩产粮食量具有划分高质量耕地与质量较差耕地的明显指示意义;其次分析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产水平和耕地年亩产粮食水平;第三,分析县级耕地粮食产出水平。

数据显示,全省有5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耕地粮食年亩产超过400千克。

中低产田地就显得偏低;而高海拔冷凉地区,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耕地年亩产粮食400千克并非易事,用全省统一标准划分中低产田地则显得偏高。

对这个问题,县级在作中低产田地改良规划时,可因地制宜,自行拟定当地的中低产田地粮食产量指标予以解决。

土壤改良培肥的主要技术途径

土壤改良培肥的主要技术途径

土壤改良培肥的主要技术途径土壤改良培肥的主要技术途径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改良:通过清理地表、清除表石、异地取土、客土培肥、深耕深翻等技术进行地表整理、客土培肥和重复犁耙,从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2.化学改良:采用生石灰逐年递减中和法来调节土壤酸碱性,用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及中、微量元素含量为核心指标法来测土配方施肥,从而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

3.生物改良:通过种植绿肥有效培肥土壤、作物秸秆还田、施用微生物菌剂、蚯蚓改良土壤等方法,改变土壤孔隙度、透水性、通气性和持水性等,从而改变土壤的土质情况。

4.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保肥性,同时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为作物提供更全面的养分。

5.增加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菌可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和透气性,使土壤更适合作物生长。

6.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根据制约土壤肥力提高的矛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治水改土的农田基本建设措施。

在改造土壤环境的记住上,培肥土壤,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7.利用生物改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雨量,减少水、旱灾害,为培肥土壤建立稳固基础。

利用绿肥培肥地力,是用地养地,改良土壤理化形状的有效措施。

8.增肥改土增施农家肥料,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特殊作用。

农家肥可改良土壤的理化形状及耕作性能,丰富植物营养元素,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保水保肥,增加通透性。

9.轮作:轮作可以避免连作障碍,减少病原体和土壤污染物的积累,提高土壤的生态稳定性。

10.深耕:深耕可以打破土壤板结,促进土壤通风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保肥性。

浅谈中低产田土改良技术

浅谈中低产田土改良技术
科研 ◎技 术推 广
2 0 1 3 年第3 期( 下半月)
浅 谈 中低 产 田土 改 良技术
涂元祥 袁 鹰 伍 凤 5 6 1 4 0 0 ) ( 晴 隆县 土肥管理 站 。贵 州晴隆
[ 摘 要】 影响 中低产 田土的综合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个是 自然条件 ,而另外一个是耕作 管理制度 。经过对中低产 田土改良 技术的分析和研 究,我们从晴隆县现阶段耕地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方面,对 中低产田土的改 良措施进行了相关的探 索,在农业管理方面提 出 了 很多改 良的方法和建议,最终的 目 的是为了能够全方位的改变晴隆县的中 低产田土现状, 使农业的朝 着 健康而极的方向 发展。 [ 关键词】 中低产 田 改 良 培肥措施 [ 中图分类号】 ¥ 1 5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1 6 5 0 ( 2 0 1 3 ) 0 3 — 0 1 3 0 — 0 2
2 . 2 将煤锈和铁锈引开 ,这样带毒的水就 不会灌入 田地 , 更 不会出现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的现象了。
2 . 3 在冬耕 时 ,需要进行 晒垡或薰 土并 进行相应 的水旱轮 作, 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 了对土壤的结构进行 改良。 2 . 4 磷、 钾肥 的使用 , 可 以在很大程 度上提高土 壤中的有效 养分。
难; 土屋 因为浅薄 的缺陷 , 所 以很经常发生严 重的漏水和漏肥情
况; 因为土壤受温度影响很大 , 所以土壤依 然处于幼龄状 态 , 较 低的肥力不能对 收成有保证 。 2 . 改良利用措施 2 . 1 在需要开沟排水的时候 ,我们要 做的是降低地下水位 , 这样不仅可 以增强土壤通气和透气性 ,而且还可以增大土壤温 度和分解有机 质的速度 。
九农业工程措施?推广节水排灌技术推广管灌的好处是可以改变过去在出间地面灌水以土渠为防渗渠的模推广和使用不仅可以将ft1间用水有效地控制还在良好的农田生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农出防护林主要是针对生产性能极差的农出地块因为它不仅可以净科学作物生产布局将农业结构布局中的作物合理分配是很必要措施这个在大宗作物玉米水稻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问题上表现得更外明显因为只有科学的?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充分利用多种传媒手段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让人民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农业的相关科学知识只有让农民看到科技种田的实用性会对本市的低产出的改良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同安区中低产耕地地力状况与改良培肥途径

同安区中低产耕地地力状况与改良培肥途径
4 . % 、50 和 10 。 60 .% .%

21 渍 涝限制 型水 稻 田 同安 区渍 涝 限制型 中低产 . 田主要障碍 因素为 “ 、烂 、酸 、毒” 等 ,包 括冷水 渍
田、浅脚烂泥 田、青泥 田、锈水 田 ( 2 ,有机质含 表 )

二等地主要土种 有 黄底 灰 泥 田、灰 泥 田、灰
营养库容量小 ,有 机质总体 缺乏 ,速效钾 、阳离子代
要 障碍 因素 为 “ 、粘 、瘦 、旱 ” 等 ,包 括红 土 田、 浅
黄泥 田、白底 田、黄底 灰泥 田、灰 黄泥 田等 ( 3 , 表 )
换量 都较低 ,镁元素缺乏 ,硼元素极缺。
表 3 粘瘦限制型水稻田各 土种养分含量
2 3 砂质 限制型水 稻 田 同安 区砂 质类 中低 产 水稻 .
磷肥施 用量较高 且积 累 ;而速效钾 营养较 为贫 乏 ,该 类 土壤水稻缺钾赤枯 现象 较为普遍 ,是 重要 的低 产 因
山地 、坡地梯田、台地 顶部 ,唯 白底 田分布 于坡麓地 带。粘瘦类水 稻土 耕层有 机质含 量平均 为 1. /s 78gk,
全氮平均为 10 / g .2g k ,有效磷平均为 4 . g k ,速 84m / g
素 ,提 出 中低产耕地 的改 良利用 对策。
关键词 中低产耕地 限制类 型 改 良利用 同安 区 厦 门市同安区土肥站承担 了农业部 2 0 0 4年部署 的 全 国耕地 地 力调 查 与 质 量评 价 试 点 工 作 。通 过 该 工
田、红泥 砂 土 、红 泥 土 、红 砂 土 、红 土 田、 黄 泥砂
维普资讯
4 0
童| 艘 旅} 钭
2 年 1 0 第期 0 6

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文献 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 7 9 2 0 )7 0 9 — 1 o 7 5 3 (0 9 0 — 14 0
关 键 词 中地 产 田 ; 型 ; 良措 施 ; 徽 肥 东 类 改 安 中 图 分 类 号 S 5 . 1 73
肥 东 县常 用耕 地 总面 积 为 76万 公 顷 , 过 2 0  ̄ 0 8 . 通 07 20
13 障 碍 层 次 型 .
该 类 型指 肥 东县 黄褐 土 岗地 l 土体 内有黏 盘 层 的 一 m
类旱 耕地 , 积 有 42 6 m2占总耕 地面 积 的 82 %。 面 6 h , . 2 质地黏
该 类型指 山地 丘陵 区 的望 天 田 、 田 , 螃 主要 包 括 淹育 型 水 稻土 、 漂 型水 稻土及 部 分渗 育水 稻土 。 类 稻 田水 源 不 侧 这 足 , 溉 条件 差 , 溉 设施 不足 , 灌 灌 排灌 不 分家 , 串漫灌 严 重 , 养分 缺 乏 , 灾频 繁 , 旱 耕作 制 度 多为 一 年两 熟 。 干旱 灌 溉 型 中低 产 面 积有 27 . 0万 公 顷 , 总耕 地 面 积 的 5 .5 主 要 占 1 %, 9
大 田农艺
《 代农 业科技 ) 0 9年 第 7期 现 20
肥东县 中低产 田改良措施
张 杨
( 徽 省肥 东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 心 , 徽 肥 东 2 10 ) 安 安 36 0
摘要
根 据安徽 省 肥 东县 地 力调查 与评价 结果 , 针对 不 同类型 的 中低 产 田, 出不 同的改 良措施 , 提 以供 参考 。
类型。
1 中低 产 田 类 型 分 布 与 改 良措 施
11 干 旱 灌 溉 型 .

曲沃县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曲沃县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2018 年第 3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37科研◎农业科学曲沃县有中低产田面积17737.8hm 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70.01%,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亟待因地制宜进行改良。

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掌握了我县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区域,并逐步摸索出针对不同中低产田类型的综合改良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中低产田类型及分布中低产田是指存在各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产量相对低而不稳定的耕地。

通过对全县耕地地力状况的调查,根据土壤主导障碍因素的改良主攻方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NY/T310-1996,引用临汾市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曲沃县中低产田包括以下3个类型:盐碱耕地型、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

中低产田面积为17737.8hm 2,占总耕地面积的70.01%。

各类型面积情况统计见下表。

曲沃县中低产田各类型面积情况统计表类型面积(hm 2)占耕地总面积(%)占中低产田面积(%)盐碱耕地型691.1 2.73 3.9干旱灌溉型10957.643.2561.78瘠薄培肥型6089.124.0334.32合计17737.870.011001.1 盐碱耕地型盐碱耕地型指耕层或一半土体中可溶性盐分含量超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盐化耕地,其主要障碍因素为盐渍化,土壤类型为脱潮土、潮土。

但该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易受盐渍化危害,土壤质地较粘,耕性不良,板结严重。

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加厚耕作层等进行改良。

全县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面积691.1hm 2,占总耕地面积的2.73%。

主要分布在太子滩、汾河的滩涂等。

涉及高显、乐昌两个乡镇。

1.2 干旱灌溉型干旱灌溉型是指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降雨不足或季节性出现不均,又缺少必要的调蓄手段,以及地形、土壤性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的缺陷,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需求,但又具备水源开发条件,可以通过发展灌溉加以改良的耕地。

中低产常年旱茬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地力提升定位试验

中低产常年旱茬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地力提升定位试验

中低产常年旱茬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地力提升定位试验
一、引言
中低产常年旱茬田土壤贫瘠,缺乏养分,且长期缺水,导致产量低下。

为了改善这一
情况,本试验旨在通过土壤培肥措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保水性能,从而提升土壤的肥
力和地力。

二、材料与方法
1. 土壤采样:选取中低产常年旱茬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

2. 土壤分析:对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养
分含量、PH值等。

3. 土壤培肥措施: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制定适合土壤条件的培肥措施,包括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肥料的施用。

4. 地力提升定位试验:选取样地进行地力提升定位试验,不同土壤培肥措施的效果
进行对比分析。

5. 数据统计:记录和整理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论
本试验通过土壤培肥措施对中低产常年旱茬田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保
水性能,显著改善了土壤质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地力。

中低产常年旱茬田可以通过科学
合理的土壤培肥措施来提升土壤的肥力和地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技服务, 2008 , 25( 5): 43
Hale Waihona Puke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
时倩倩
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
刘伟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农业站, 安徽桐城 231400)
摘要 土壤肥力高低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密切关系, 不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与残留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提出了中低产土壤 以秸秆还田、 留高茬和种植紫云英的培肥措施。 关键词 中低产土壤; 改良; 培肥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421( 2008) 05- 043- 01
中低产土壤改良与培肥是个长期的过程, 土壤肥力高低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密切关系。土壤的许多不良属性的改 良关键, 常常与表征土壤肥力高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密切 关系, 还与腐殖质数量、 性质、 有机 无机胶体的复合状态等 息息相关。此外, 有机肥料的种类、 耕作措施、 施用方法, 以 及有关环境条件的相互配合等都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也影响到改土培肥的进程。土壤肥力的高低, 关系到作物产 量高低和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增长的大问题, 也是农业生产后 劲的基本建设。 1 不同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分解与积累 用绿肥 ( 豆科与禾本科 )、 稻草、 麦秸、 猪粪与牛粪等材料还 田, 由于不同有机物的化学组成不同, 在不用耕作方式下 , 不同 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与残留 ( 积累 ) 存在很大差异。 1. 1 分解速率与有机物料的 C /N 明显相关 C /N 小的分 解快, C /N 大的分解慢。同一种物料, 在旱作轮作中因好气 条件分解快, 水旱轮作分解慢。不同有机物在旱作中分解速 率顺序为猪粪 > 牛粪 > 绿肥 > 麦秸 > 稻草, 在水旱轮作下顺 序为绿肥 > 猪粪 > 稻草 > 麦秸 > 牛粪。对于禾本科老熟秸 秆而言 ( 如麦秸 ), 因 C /N 在 100以上, 需要用化学肥料调节 其 C /N 到 30左右。 1. 2 有机物料在土壤分解过程中, 同时形成腐殖质 可以 用腐殖化系数 ( 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 的残留碳量 ) 作为有机物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换算系数 , 也就是分解后残留碳量多 , 腐殖化系数大, 则对土壤有机质 的积累贡献大。据研究, 分解后的腐殖化系数以牛粪最高 , 猪粪次之。其顺序是牛粪 > 猪粪 > 稻草 > 麦秸 > 绿肥, 表明 施用厩肥与禾本科秸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 3 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研究表明, 施用不同 有机肥对土壤有明显改良作用 , 从土壤物理性状来看 , 连续 施用 4~ 6年以后, 土壤容重、 总孔隙度、 毛管孔隙与通气孔 隙度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阳离子交换量也有较大提高。施 用秸秆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作用大于厩肥 , 其总孔隙、 通 气孔隙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多都优于牛粪。说明有机肥料在 改土培肥中的良好作用, 也证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 有机 肥起了主导作用。 2 中低产土壤培肥措施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 中低产土壤培肥以厩肥 ( 牛粪 ) 和秸秆为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刘伟 ( 1977- ) , 男 , 安徽 桐城人 , 农艺师 , 从 事农业技 术推 广工作 。 2008-04 -27
最佳, 施入土壤后能较快地与土壤矿质胶体复合成有机 无 机复合体, 提高了土壤胶体的活性, 有利于土壤不良性状的 改善。有机肥料的施入, 给土壤微生物活动以足够的能源, 所以其生化过程活跃, 土壤酶活性增强, 促进作物营养环境 的变化。 中低产土壤培肥措施主要是秸秆还田。厩肥等称为秸 秆 过腹 还田。无论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 , 都有适宜用 量的问题。施肥过多, 一是耕作不方便, 二是没有足够的有 机肥料。对于适宜用量的确定, 应由当地自然、 耕作等条件 下, 以每年有机质的矿化量来决定, 即有机肥的施入量应至 少能维持其消耗量或略高于消耗量。 2 . 1 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还田在一年内可分次进行, 以减 少翻埋的困难, 亦可与畜粪堆制后施入农田。为促进微生物 分解, 应添加氮 素化肥, 调节 C /N。如麦秸草 C /N 一 般为 110( 含 C 48. 2 % , 含 N 0. 44 % ), 每 100 kg 麦秸, 需加纯 N 1 ~ 1. 5 kg , 可使 C /N 调到 33~ 25。 2 . 2 留高茬 主要是指作物收割时留高茬, 一般留 20 c m 高, 这样 , 加上残留在土壤中的根量, 可增加有机物 2 000~ 2 3 000 kg /hm , 对下茬水稻或小麦、 油菜而言都是比较有利 的, 其量虽不多, 但不能单靠一次施入。另外在留高茬的基 础上仍可适当添加还田数量。 2 . 3 种植紫云英与合理轮作 紫云英是一种无污染的有机 肥料 , 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平衡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 平衡 和调节农作物吸收氮、 磷、 钾及中微量元素和提高农产品品 质的功能。 2 . 4 有机、 无机肥料结合 , 合理施用化肥 有机无机配合施 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使作物稳产和 取得较好产量。有机、 无机肥料不同配比效果研究表明 , 施 用有机肥比相应等氮量无机肥土壤有机质积累多而快 , 有机 与无机肥的各种不同配比中 , 其土壤有机质和全 N 含量也随 有机肥施量的增多而上升, 但作物产量随无机 N 的增多而增 加, 在有机 N 与无机 N 不同配比中也呈同样趋势。在缺磷、 缺氮、 缺乏土壤有机质的中低产土壤中 , 微量元素锌、 硼、 钼 的缺乏可能性较大。据此, 在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同 时, 应注意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需要, 使氮磷钾微量元素肥 料平衡施用。 参考文献
[ 1 ] 周丽芳, 石训文, 祝剑真, 等. 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 [ J]. 江西 农业学报, 2007 , 19( 11): 59- 6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