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与培肥大纲
土壤肥料学土壤培肥与改良利用培训课件
土壤肥料学土壤培肥与改良利用培训课件
第二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问题
一、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良好灌溉条件,热辐射充沛;
2.土壤资源类型丰富,有利于综合利用;
3.耕地面积大,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
4.有历史悠久的有效的管理技术如引水灌溉、修筑梯田及立体开发等。
5.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及深翻客土的传统。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类土壤资源的利用尚不够平衡,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耕地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不少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负荷过重,灌溉和耕作不合理,忽视了养地和保护性开发,耕地资源严重退化,农田开发失衡;
2.森林乱砍滥伐,草原盲目开发,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种植,工业“三废”污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3.受自然因素作用和认为经济活动影响,土壤资源利用与破
坏的矛盾日益严重:
1)土壤侵蚀(P151)
2)土壤盐碱化
3)耕地养分亏缺(pl52)
4)土壤污染:(pl53)
①污灌污染
②i。
三废i士污染
③农用化学品污染
5)非农业占地
第四节耕地土壤资源的培肥与改良利用
现状:人多地少(目前土地资源日趋减少),重用轻养,制约因素多,中低产面积大,地力出现或潜伏衰退。
措施:因地制宜,改善耕地条件,克服不利的障碍因素,提高耕地质量,进行中低产土壤改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立体农业开发利用,旱地农业综合开发。
土壤改良与培肥教学大纲
《土壤改良与培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改良与培肥(Soil Advanced Science)课程编码:Z301275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无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课程为农学院资环专业本科学生专业选修课2、课程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农用耕地目前状况,中低产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改良与培肥中低产田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意义。
了解我国主要低产土壤类型、分布及在农业生产利用上的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能够针对中低产田主要低产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良培肥措施,最终达到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我国农业耕地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学时第一节我国农业耕地特点、面积、分布及意义第二节低产土壤的划分指标和依据第三节我国中低产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第四节新疆农业耕地及中低产田第二章我国中低产田分区 2学时第一节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命名方式第二节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第三章水土流失地的综合治理 4学时第一节水土流失地特点第二节水土流失地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第三节水土流失地改良利用原则第四节水土流失地主要改良措施第四章风沙地的综合治理 4学时第一节风沙地特点第二节风沙地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第三节风沙地改良利用原则第四节风沙地主要改良措施第五章低产水稻土的综合治理 2学时第一节低产水稻土特点第二节低产水稻土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第三节低产水稻土改良利用原则第四节低产水稻土主要改良措施第五章红黄壤的综合治理 2学时第一节红黄壤特点第二节红黄壤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第三节红黄壤改良利用原则第四节红黄壤主要改良措施第六章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4学时第一节盐碱地特点第二节盐碱地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第三节盐碱地改良利用原则第四节盐碱地主要改良措施第七章沼泽化土地的综合治理 2学时第一节沼泽化土地特点第二节沼泽化土地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第三节沼泽化土地改良利用原则第四节沼泽化土地主要改良措施2.教学要求课内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地产田主要概念、定义,我国中低产田产生的原因及类型,理解不同中低产田改良措施的特点,了解我国中低产田主要的改良技术措施、使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土壤改良培肥及种植方案
土壤改良培肥及种植方案方案一土壤改良培肥及种植方案背景、目的和意义:嘿,朋友!如今咱们的土地面临着不少挑战,土壤质量下降,肥力不足,这可直接影响到咱们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啊!所以咱得赶紧行动起来,制定这个土壤改良培肥及种植方案。
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咱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变得肥沃又健康,这样种出来的庄稼才能茁壮成长,咱们的收成也能蹭蹭涨!这意义可重大啦,不仅能让咱们的钱包鼓起来,还能为大家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农产品,是不是很棒?目标:咱可得定个明确的小目标,先把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 10%,让土壤的酸碱度调到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范围,比如说 pH 值在 6.0 - 7.5 之间。
再就是让农作物的产量提高 20%,品质也得更上一层楼。
现状分析:内部情况:咱们自己的农田,可能因为长期单一的种植模式,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微生物群落失衡。
而且有些地浇水和排水系统也不太合理,影响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外部情况:大环境下,工业污染、酸雨啥的也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周边农田的化肥农药使用不当,也可能会有污染扩散过来。
具体方案内容:首先,来个“绿肥计划”。
在农闲的时候种上紫云英、苜蓿这些绿肥作物,翻耕入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然后呢,搞个“堆肥派对”,把家里的畜禽粪便、秸秆啥的堆在一起发酵成有机肥,再施到地里。
还有哦,调整一下种植结构,别老是种那几样,实行轮作和间作,比如水稻和蔬菜轮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还能均衡土壤养分。
浇水排水系统也得改造改造,该挖沟的挖沟,该装水管的装水管,让土壤随时能“呼吸”,也不会被水淹着。
风险评估与应对:万一绿肥作物长不好咋办?别担心,提前选好优质的种子,加强田间管理,要是真长不好,就赶紧补种别的。
堆肥发酵不成功?那咱就多学学发酵的技巧,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实在不行找个专家来指导指导。
新的种植结构不适应?那就先小面积试验,看看效果,不行再调整。
效果评估:评估指标嘛,就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肥力指标,还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植保、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土壤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各种植物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学会鉴别、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各种植物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地有关土壤肥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实训课22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材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参考书:《土壤学》黄昌勇主编,农业出版社《肥料学》毛知耘主编,农业出版社《土壤肥料学》(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增加和补充视听资料。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开始为主,结合平时实验实训及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时分配表三、大纲正文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和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了解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4、能够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5、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防治方法,能够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1.1 土壤肥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土壤肥力的构成因素 1.3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第二章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 2.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2 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肥力的影响 2.3 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三章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 3.2 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3 作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第四章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 施肥的概念和重要性 4.2 施肥原理和方法 4.3 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第五章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与施肥方案制定 5.1 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及施肥要求 5.2 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5.3 作物的生育时期与施肥时机第六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6.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6.2 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6.3 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四、教学形式1、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土壤肥力的测定方法和施肥技术的操作技巧。
4、课堂讨论: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培肥与改良
土壤培肥与改良
第一章土壤养分特性与培肥
一、土壤养分特性
1、物理性质:
土壤中的物理性质,指的是土壤结构、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表层温度及湿度等方面的性质,这些物质性质的差异,直接影响土壤内植物的能力,确定了植物生长的时间及生长的状况。
2、生物性质:
土壤的生物性质指的是土壤中的生物类型,如真菌、藻类、细菌、放线菌、中间宿主等,这些生物共同维持着土壤的营养活力,也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及发育。
3、化学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指的是土壤中的化学组成,如有机质、氧化物、溶气质、金属元素等,它们对土壤的营养供应及气味有着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及发育。
二、土壤培肥
1、培肥目的
土壤培肥的目的是改良土壤质量,改善土壤各种有利条件,使土壤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良好容器,达到提高植物产量及品质的目的。
2、培肥手段
土壤培肥的途径有:
(1)调整土壤pH值:土壤培肥对土壤的 pH 值的调整是十分重
要的,一般来说,土壤 pH 值越接近 7 时,植物生长状况最好,土壤中的元素及养分也会被植物最有效的吸收利用。
(2)施肥:通过施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物的生长。
(3)改良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结构,是指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渗透能力,提高土壤的涵养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4)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对改良土壤质量十分重要,它具有良好的构造性及分解性,是植物生长形成良好根系的基础,也能够吸收养分,提高植物的生长效果。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刘伟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员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员基本掌握土壤固相物质;土壤酸碱反应;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的水气热;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低产田土壤的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氮磷钾肥;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及配方施肥等知识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核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学时分配课内总学时108,6学分,其中电视课27学时。
二、教材1、文字教材主教材为《土壤肥料学》。
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辅助教材《土壤肥料学自学指导及实验》,根据本大纲的要求,阐述每章重点、要点、难点,并附实验指导。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27学时,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二部分内容:(1)每章的重点和难点;(2)必修实验操作过程及典型错误。
三、教学环节1、电视课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本课程将突破以往系统讲授的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穿插加专题讲座的方式。
2、面授与自学面授课应依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音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启发式讲解、讨论。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
3、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目应符合本大纲的要求,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
土壤改良监理大纲内容
土壤改良监理大纲内容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土壤改良!我觉得好神奇呀!老师说,土壤改良就像是给土地吃了一颗大大的“营养丸”,让它变得更健康,能够长出更多好吃的蔬菜和水果呢。
老师还告诉我们,有一个叫做“监理大纲”的东西,专门用来帮助检查土壤改良的效果。
嗯,监理大纲内容就是确保土壤改良做得好,不能马虎哦!比如,要看土壤里面的营养够不够,水分是不是合适,还有有没有用不好的化肥和药品。
我觉得,土壤改良就像是在给土地做一个大大的体检,检查完了,土地就能更强壮了,种出来的植物就会更健康,大家就能吃到新鲜又好吃的东西啦!哇,好期待以后能看到改良后的土壤变得又松软又肥沃,长出更多漂亮的花和好吃的果实!真是太好玩啦!
—— 1 —1 —。
第六章 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
轮作倒茬类型
(二)土壤的改良利用
改造中低产土壤,提高地力等级;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持续稳产高产;
开发立体农业,发挥耕地生产潜力。
南方立体种养开发模式
基塘立体开发、蔗田立体开发、垄稻沟渔立体开发
北方立体多熟制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山丘,用养结合挖潜模式
少耕多熟间套利用改良
风沙土的改良利用措施
坚持以防为主、治理为辅、因地制宜的原则 采取植树造林、发展果树 适时播种、合理耕作 客土掺粘、增施有机肥料
轮作牧草绿肥、播种多年生绿肥植物
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抗风沙、耐旱、耐贫瘠的作物
山区低产田的改良利用
山区低产田的低产原因
旱—质地粗、有机质缺乏、保水性差、不耐旱; 薄—土层浅薄; 砂—土壤砂、石多,质地粗; 蚀—坡地土壤易遭受水流侵蚀,引起水土流失。
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吸收;对 作物有毒害、腐蚀作用;降低光合作用和影响淀粉的 形成;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影响通透性,耕性变差, 作物不能正常生长。
盐碱土的形成原因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 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 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 层逐渐积聚起来。
耕地养分亏缺、生产力下降
6.3 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
对策:
依法治土,强化管理;
用地养地,科学培肥;
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加强教育,全员动员。
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造中低产耕地,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土壤培肥和改良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有机植物生产中允许使用的投入品表A.1 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有机认证中可以使用的肥料)类别名称和组分使用条件I. 植物和动物来源植物材料(秸秆、绿肥等)——畜禽粪便及其堆肥(包括圈肥)经过堆制并充分腐熟畜禽粪便和植物材料的厌氧发酵产品(沼肥)——海草或海草产品仅直接通过下列途径获得:物理过程,包括脱水、冷冻和研磨;用水或酸和(或)碱溶液提取;发酵木料、树皮、锯屑、刨花、木灰、木炭及腐殖酸类物质来自采伐后未经化学处理的木材,地面覆盖或经过堆制动物来源的副产品(血粉、肉粉、骨粉、蹄粉、角粉、皮毛、羽毛和毛发粉、鱼粉、牛奶及奶制品等)未添加禁用物质,经过堆制或发酵处理蘑菇培养废料和蚯蚓培养基质培养基的初始原料限于本附录中的产品,经过堆制食品工业副产品经过堆制或发酵处理草木灰作为薪柴燃烧后的产品泥炭不含合成添加剂。
不应用于土壤改良;只允许作为盆栽基质使用饼粕不能使用经化学方法加工的Ⅱ. 矿物来源磷矿石天然来源,镉含量小于等于90 mg/kg五氧化二磷钾矿粉天然来源,未通过化学方法浓缩。
氯含量少于60%硼砂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微量元素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镁矿粉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硫磺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石灰石、石膏和白垩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粘土(如:珍珠岩、蛭石等)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氯化钠 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石灰 仅用于茶园土壤pH 值调节窑灰 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碳酸钙镁 天然来源,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泻盐类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Ⅲ. 微生物来源可生物降解的微生物加工副产品,如酿酒和蒸馏酒行业的加工副产品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提取物 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改良与培肥》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9295lO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课内总学时:30
课外总学时:12
实习天数:无
学分:2
一、考试对象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试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改良和培肥的系统理沦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重点考查学生在了解我国土壤资源区域性差异特征的基础上,掌握盐碱土、红黄壤、低产水稻土、沙土、紫色土、黄土、荒漠类型土壤等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基本农田保护与复垦的有关概念和政策法规等。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涉及指定的参考材料。
具体的考试内容包括:
1、土壤改良与培肥的关系,土壤改良与培肥的基本内容。
2、土壤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我国土壤域性篪片特征资源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命名方式,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
3、盐分对作物的危害,作物耐盐的生理机制,作物耐盐力。
土壤易溶性盐的运动,土壤易溶性盐运动的影响因素。
我刚盐碱土的分布,盐碱土的水利改良,农业土壤改良,生物土壤改良,化学改良。
4、低产土壤的划分指标和依据。
5、风沙土资源概况,风沙土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改良利用存在的问题。
6、荒漠类型土壤的肥力特点,改良利用技术,荒漠类型土壤高产的培肥措施,荒漠类型土壤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7、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复垦,闲置土地的处理。
四、考试方法
采用考教分离,闭卷考试,笔试,2小时内容。
或者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
五、题型
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问答、计算题、论述题。
六、试题数量和时间安排
试题总量为40题,包括名词解释l0个,占20分;填空10题,20个空,占10分;选择10题,占10分;问答5题,占30分;计算l-2题,占15分;论述l题,占15分。
考试时间安排为2小时。
七、答题要求
答题要求字迹工整,言简意赅。
名词解释、问答、计算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填空、选择、是非判断答在试题相应位置。
大纲制定者:土壤农化教研室
大纲审定者:危常州
大纲批准者:张建华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考试大纲
课程:土壤改良与培肥
土壤农化教研室
二00七年八月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土壤改良与培肥
土壤农化教研室
二00七年八月
《土壤改良与培肥》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295lO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课内总学时:30
课外总学时:12
实习天数:无
学分:2
一、教学对象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对土壤改良和培肥的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供需平衡、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和节水、节能、省地、增产的灌溉和排水技术;在了解我国土壤资源区域性差异特征的基础上,掌握红盐碱土、低产水稻土、沙土、紫色土、黄土、荒漠类型等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基本农田保护与复垦的有关概念和政策法规等。
三、课程内容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涉及指定的参考材料,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土壤改良与培肥的关系,土壤改良与培肥的基本内容。
2、土壤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我国土壤区域性特征,资源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命名方式,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
3、盐分对作物的危害,作物耐盐的生理机制,作物耐盐力。
土壤易溶性盐的运动,土壤易溶性盐运动的影响因素。
我刚盐碱土的分布,盐碱土的水利改良,农业土壤改良,生物土壤改良,化学改良。
4、低产土壤的划分指标和依据。
5、风沙土资源概况,风沙土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改良利用存在的问题。
6、荒漠类型土壤的肥力特点,改良利用技术,荒漠类型土壤高产的培肥措
施,荒漠类型土壤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7、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复垦,闲置土地的处理。
四、考试方法
采用考教分离,闭卷考试,笔试,2小时内容。
或者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
五、题型
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问答、计算题、论述题。
六、试题数量和时间安排
试题总量为40题,包括名词解释l0个,占20分;填空10题,20个空,占10分;选择10题,占10分;问答5题,占30分;计算l-2题,占15分;论述l题,占15分。
考试时间安排为2小时。
七、答题要求
答题要求字迹工整,言简意赅。
名词解释、问答、计算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填空、选择、是非判断答在试题相应位置。
大纲制定者:土壤农化教研室
大纲审定者:危常州
大纲批准者: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