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清化汤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清化汤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
张沛虬老师对祖国医学造诣颇深,擅长内科杂病,从医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张老运用自拟大黄清化汤治疗急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本方由大黄、柴胡、黄芩、枳壳、木香、银花组成,方中以大黄为主药。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苦,入胃、大肠、肝经,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之功,因之具有“实则泻之、推陈致新”作用,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柴胡有解毒、镇静、镇痛及抗炎作用;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枳壳有行气宽中,化痰、消食作用;木香理气为主,银花清热解毒。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宽中理气化滞之功。

张老根据前人的经验和现代医学实验成果,认为大黄一味与相应药物配伍应用,其疗效迅速,为祛邪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急性胆道感染
病员,女,35岁,工人。

1985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2年,近2天来恶心,右上腹疼痛拒按,阵阵发作,腹壁肌肉紧张,时寒时热,大便3日未行,舌苔黄腻,舌质淡红,脉沉实。

尿三胆:尿胆原+++,胆红质+。

B超检查:肝大,胁下2cm,胆波4cm,出现波见数个复波及高波反射,提示为胆囊炎、胆石症不能排除。

血压16/10.6kPa血:白细胞总数18×109/L,中性0.85,淋巴0.5。

体温38.6℃。

中医辩证:肝胆湿热,腑气通降失调。

治以清热化湿,利气通腑。

拟大黄清化汤加减:大黄10g(后下),柴胡10g,黄芩10g,木香10g,银花15g,蒲公英30g,玄明粉10g分冲,连翘15g,红藤3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3小时后排便一次,干硬,其痛稍减。

4小时后再另冲服玄明粉10g,饮水1杯,一小时后肠
鸣排便,排出臭秽物较多,腹满即止。

以后自觉症状好转,原方去玄明粉、红藤续服3剂。

血象、体温已趋正常。

后以疏肝利胆法调理半月而愈,2年多来未见复发。

按:祖国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与肝互为表里,其生理功能以降为顺,宜经常保持通畅下行。

若气郁或湿热蕴结,可使疏泄失常,影响胆液的正常运行和排泄,则可引起右胁下痛,取清肝化瘀的大黄清化汤疗效迅速。

2急性胰腺炎
病员,女,45岁。

1987年5月6日初诊。

1天前因过食油荤,晚上腹部剧烈疼痛,即到医院急诊。

查:白细胞总数17.6×109/L,中性0.82,淋巴0.18。

血淀粉酶1600μ。

诊断:急性胰腺炎。

经西医治疗症状未见改善,旋转中医治疗。

就诊时右上腹疼痛,呕吐较频,口干,大便4日未行,腹部拒按伴有发热,体温39℃,苔黄腻脉弦滑。

此为湿热内滞,互阻中焦,延及胰脏,不通则痛。

治以清热通腑解毒为主。

方用大黄清化汤加减:大黄10g(后下), 柴胡15g,黄芩15g,枳壳12g,木香6g,玄明粉10g(分冲),红藤30g,败酱草30g,黑山栀10g。

3剂,1日2次。

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15天后血象及尿淀粉酶复查基本正常。

按:本例患者系急性胰腺炎,中医辩证为脾胃湿热。

发病急骤,有高热寒战等,方用大黄苦寒泻下荡涤肠胃。

柴胡疏肝理气和解退热,玄明粉之咸寒润燥,软坚破结;枳壳、木香苦温行气破结除满;红藤、败酱草、黑山栀解毒排脓化瘀消肿。

上述药物配伍后具有泻下积滞,泄热泻火,所以见效颇佳。

3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员,男,25岁,工人。

1986年4月23日初诊。

患者1周来自觉神疲肢软,食欲减退。

近4天来右胁下胀痛,恶心,腹胀,大便干燥,尿赤,伴有发热,体温37.8℃~39.4℃,舌红,苔黄腻。

症见:精神不振,巩膜稍黄染。

查体:腹软,肝区有压痛,肝大、胁下4cm可扪及,质软,边光滑,叩击时隐隐作痛,脾未扪及。

肝功能检查:黄疸15μ、麝蚀11μ、锌蚀10μ,SGPT154μ。

B超提示:肝肿大。

治用清热解毒化湿法。

方用:大黄10g(后下),柴胡10g,黄芩10g,茵陈20g,黑山栀15g,板兰根30g,大青叶15g,郁金10g,连翘10g。

3剂后大便通畅,体温已退。

原方加乌韭、岩柏,5剂后巩膜黄染消退,右胁下胀痛改善。

前方加减再进15剂遂愈。

按:本病案系湿热内蕴中焦,累及肝、胆、脾、胃,用大黄清化汤疏肝利湿,清热解毒化瘀通下,湿热得除,其病亦愈。

4支气管扩张大咯血
病员,男,65岁,干部。

1984年9月29日初诊。

患者原患支气管扩张咯血20余年。

1周前因感外邪而致咳嗽,气促,痰多并有痰中带血,色鲜红或紫暗相兼。

2天前半夜突然咯血40ml,血色鲜红,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此肺阴不足之体,秋燥之期复感外邪,燥邪犯肺,灼伤肺络,血不循常道,上溢于口。

治以凉血清肺,通泄宁络。

方用大黄清化汤加减:大黄10g(后下),黄芩10g,黄连3g,银花15g,白茅根30g,黑山栀10g,藕节炭15g,生地30g,丹皮10g。

3剂。

日分3次服。

另用生军粉2g,参三七粉2g,白芨粉6g,调匀后分为4包。

每2小时用唾液慢慢咽服。

3剂后,咯血已基本控制,因血去伤阴,续以育阴润肺法调理1月而收效。

按:支气管扩张咯血属祖国医学中的“血证”、“咯血”范畴。

张老用“上病下取”以釜底抽薪。

用于血热上冲的鼻血、咯血、吐血,及怫郁于上之火,因大黄能泻火逐瘀、推陈致新, 使离经之血,可以从大便逐出,有利于促进创口的愈合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5急性阑尾炎
病员,女,15岁,学生。

1987年11月11日初诊。

患者腹痛2天,昨夜起加剧,其痛在中脘及右下腹,但在髂前上棘与脐中外压痛较为明显,便秘3天,轻度泛恶,有恶寒发热。

在医院诊为“急性阑尾炎”转外科手术。

正值期中考试,拒绝手术,遂转中医治疗。

查:体温38.5℃,白细胞总数19×109 /L,中性0.85,淋巴0.15。

腹壁紧张,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口干,舌燥,脉弦数。

中医诊断:肠痈。

系气滞血瘀化热成痈。

治以大黄清化汤加减:大黄10g(后下),柴胡10g,银花30g,蒲公英30g,红藤30g,败酱草30g,冬瓜子30g,黄连5g,丹皮10g。

2剂,水煎,日服2次。

2剂后泻下积粪较多。

连续大便3次,症状减轻,体温37.4℃。

原方再进5剂而收功。

按:急性阑尾炎在祖国医学称为“肠痈”,张老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通利攻下配合清热解毒化瘀之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6疫毒痢
病员,男,24岁。

1984年8月13日初诊。

3天前曾有时食物不洁饮食史,起病2天内便下赤白,腹痛,泻下日4~5次,往来寒热,昨夜半起至今患者腹痛2天,泻下日15次,发热T39.5℃,腹胀,腹痛,腹泻,脓血便,恶心,里急后重,面咣白,四肢撅冷,烦燥不安,苔黄腻,脉弦数。

血压12/8kPa。

白细
胞总数15.5×109/L,中性0.85,淋巴0.15。

大便:红细胞满视野,脓细胞+++,白细胞6~9。

此湿热之邪内合脾胃,蕴结于肠,热邪炽盛,化火化毒,亟防闭脱,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用大黄清化汤加减:大黄10g(后下),柴胡10g,枳壳10g,木香10g,银花30g,赤芍15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白头翁30g,苦参15g,地榆30g。

服3剂。

日1剂,3次分服,药后3小时后症状逐渐改善,入暮热势渐退,3剂后明显好转,前方加减5剂。

续则以调理脾胃而收全功。

按:本例饮食不慎而致痢。

先2天以泻热痢出现,因未及时治疗,遂酿成疫毒痢,热邪炽盛,化火化毒,深入营血。

大黄清化汤合白头翁汤加味之重剂,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邪毒祛而病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