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训练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题组一基础小题]
1.(2019·某某某某联考)强调的“某某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某某,该某某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
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B.体现社会主义某某
C.通过协商监督某某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答案 D
解析根据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参会人员包括各党派代表、国内外代表、各民族代表、各地区代表、各人民团体代表等等,由此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D项。
2.(2019·齐鲁名校联考)1954年宪法确认的某某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体,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制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
此项规定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某某原则
C.政治协商原则
D.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原则
答案 B
解析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包括“工农劳动群体”“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说明此项宪法是以人民为主,体现出人民某某的原则,故B项正确。
社会主义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宪法是人民某某原则,不是政治协商原则,故C项错误;爱国统一战线不符合1954年宪法特点,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入学考)《中国的某某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
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某某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某某选举制度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故选A项。
B、C两项是我国主要的政治制度,排除;基层某某选举制度是我国新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的体现,故D项错误。
4.(2018·某某某某期末)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
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
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答案 D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财政收入及国家补贴,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少数民族的收入及补贴情况,故C 项错误;从图示看,国家补贴都超过了各个少数民族区域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5.(2019·某某某某一中摸底)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可以看出周恩来不主X联邦制,联邦制会增加民族纠纷,故D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题干没提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
6.(2018·某某五校期末)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
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X。
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某某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某某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答案 B
解析鼓掌表决是一种倒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中出现了曲折,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错误;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规X投票表决,体现了某某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某某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错误。
7.(2018·某某阶段性检测)《中华人民某某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某某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
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答案 D
解析该制度涉及少数民族管理问题,与行政区划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该制度仅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得到实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中华人民某某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该法实施的意义就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故D项正确。
8.(2019·某某某某摸底)某某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是( )
A.村委会职能向“指导和服务”方向转化
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 D
解析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故D项正确。
村委会享有行政权,不是向“指导和服务”方向转化,故A 项错误;B项错在“所有”;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故C项错误。
9.(2019·某某某某月考)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某某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发挥人某某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这反映了我国某某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 A.保障人民某某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强调人某某体地位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人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
保障人民某某权利和保障人民政治权利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故A、B两项错误;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属于人民某某权利的体现,也是人民政治权利的体现,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故C项错误。
10.(2019·某某某某调研)1983年6月指出,某某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某某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某某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某某问题
D.统一后的某某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
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A项;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而不限于国共两党,故B项错误;大陆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某某问题,故C项错误;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某某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故D项错误。
11.(2019·某某棠湖中学开学考)以下为某论文的摘要提纲。
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为( )
一、“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争议——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
二、外国和中国的矛盾——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第一,牵制某某当局,不能脱离美国势力X围;第二,迫使某某维持“亲美抗共”的“某某政权”。
三、少数人的阴谋——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
A.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
B.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D.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争议”“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牵制某某当局”“迫使某某维持‘亲美抗共’的‘某某政权’”“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可知,这是有关中国海峡两岸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其成因,而不能展现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或曲折发展历程,其成因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整体材料信息,三项均排除。
12.(2018·某某某某期末)有学者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国家是否统一,关键不是看各地方实行的具体制度是什么,而是看主权是否统一,是否满足了统一的最基本要求,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
”这说明“一国两制”()
A.使港澳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B.提高了国家统一的标准
C.改变了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
D.具有很强的政治包容性
答案 D
解析材料“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反映了在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可以实行不同的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很强的政治包容性,
故D项正确。
港澳并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中国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并没有提高国家统一的标准,而是具有包容性,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并不享有独立主权,没有改变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故C项错误。
[题组二模拟小题]
13.(2018·某某调研)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故B、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故C项错误。
14.(2019·某某抚州联考)有学者在分析现代中国政治时指出:这一制度“确保了那些有才能、有教养、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又有较强参政意识的非中共党员融入国家各级权力中枢,而不至于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体系之外”。
在该学者看来(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且独具特色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某某政治建设奠基
C.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答案 C
解析根据“确保了那些有才能、有教养、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又有较强参政意识的非中共党员融入国家各级权力中枢”,结合所学,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协商制度,使某某党派以及其他某某人士广泛地参与到政权中来,发挥参政议政作用,体现出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B、D三项。
15.(2019·皖南八校联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某某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C
解析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参与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
“某某集中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人大制度还没有确立,故B 项错误;“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之一,此时宪法还没有颁布,故D项错误。
16.(2019·某某通榆一中期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这反映出我国( )
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积极推进某某法制建设
C.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
D.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答案 B
解析虽然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依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题意无法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容,故C项错误;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非人大,故D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我国不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某某法制建设,故选B项。
17.(2019·某某某某中学开学检测)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某某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表中数据表明某某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 B
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看,某某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B项正确。
A项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排除;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1987年,故C项排除;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年,故D项排除。
[题组三高考小题]
18.(2018·全国卷Ⅲ)1956年,X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
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故D项错误。
19.(2017·某某高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某某政权交接仪式隆重
举行。
某某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X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 B
解析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某某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X例的是某某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20.(2015·某某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某某党派和无党派某某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凝结了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某某党派和无党派某某人士的心血”,说明“它”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团结,而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可知《共同纲领》符合题意,故选C项。
A项《双十协定》、B项《论联合政府》并没有达到全国各方面人士一致拥护的程度,D项《论十大关系》是的著述,故A、B、D三项错误。
[题组一基础大题]
21.(2018·某某某某期中)某某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某某),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某某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的中
国与后的中国》
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某某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某某和政体某某,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某某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某某建设。
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某某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
……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某某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某某,必须加强法制。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某某”,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
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某某政治建设的前提。
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某某”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某某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某某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认为“必须加强法制”的原因,并指出我国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制度。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某某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
(3)原因:“文革”破坏了某某和法制;为了保障人民某某,改变当时法律很不完备的状况。
意义: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新中国某某政治建设的前提是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或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依据是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制度。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某某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
某某建设”“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某某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得出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某某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第二小问策略,结合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某某,必须加强法制”的内容可得出解决策略是坚持依法治国。
第(3)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二内容“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以及材料三内容可知,“必须加强法制”一方面是看到了文革中某某和法制被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人民某某,改变当时法律很不完备的状况。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题组二模拟大题]
22.(2019·某某茶陵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
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军政决策权主要在北枢密院:“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
”即元好问所说的:“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
——摘编自X本年《试论辽朝
“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材料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某某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某某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某某政府的领导地位。
“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某某,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某某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某某政权。
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X丽梅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