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一、时代背景和意义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为此马克思开始制定自己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这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日以继夜的进行研究和写作并以《政治经济学》为名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分册,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

(二)意义
《序言》叙述了马克思早期之所以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发展历程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哟重要的文献价值,《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物史观原理的主要的文本依据。

二、内容简介
(一)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
1、次序: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的。

在前三项下,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社会分为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和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他们三者统一于一个资产阶级“国家”。

而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结成关系而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成“世界市场”,这样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

2、方法: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马克思正是采用了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才使得他的论证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大学毕业以后再《莱茵报》任主编,直接投身德国的现实斗争。

在这期间,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问题上和反动政府发生了公开论战。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遇到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

由于马克思在那时还没有研究政治经济学,因此并没有从经济上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主要动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批判普鲁士的反动法律和国家制度。

这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和国家的问题相联系的,这动摇了马克思原来所信仰的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因此马克思决定重新剖析黑格尔的国家学说。

这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国家不是家庭市民社会的前提,相反,家庭市民
社会才是国家的前提”,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马克思在巴黎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精辟阐述
1、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①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求自然界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社会生产力。

它构成了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
②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形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必然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领域。

A.“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含义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在内的总和,而不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生产关系,它既有旧社会生产关系的残余,还存在着未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确立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把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B.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种关系构成的有机的运动着的整体,它是该社会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即经济基础。

④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他们是适应着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⑤《序言》中马克思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科学的论证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内在有机联系,完整的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生产力时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离开了这个根本观点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2、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①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哲学家在社会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究其原因他们都是从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去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存在、社会的的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去观察研究历史问题。

不是把人看做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阶级中的人,而是看做抽象的、孤立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而是把历史看作是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的创造从而否定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②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根源性的。

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绝对的依赖性。

马克思所阐明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观中驱逐了出去。

3、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根源的原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势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①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

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经常的、始终的,在一定时期内,它同生产力的状况时基本适应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成为生产力的形式。

②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变得陈旧不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而旧的生产关系却受到代表这种生产关系的腐朽阶级的拼命维护,因此,革命阶级就会自觉的或者推迟的组织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腐朽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所以,生产力和上产关系的矛盾以及体现这种矛盾的阶级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

社会革命即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式。

4、关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原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①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不仅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当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必将要或慢或快的迟早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这是确定不移的。

②由于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具有程度不同的相对独立性,各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因此他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有快有慢。

一般来说政治上层建筑变化要比思想上层建筑快一些,因为政治上层建筑直接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而思想上层建筑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随经济基础的变更而立即消失,还要残留一段时间。

5、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胎胞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6、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几个时代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理
①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几个时代:亚细亚的(大体指原始公社制)、古代的(一般指奴隶社会)、封建的、现代资本主义的。

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一对抗形式不是个人的对立不是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对抗,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

这种对抗性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的。

应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起到了的作用,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都要多,都要大的社会生产力。

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最终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彻底消除这种对抗解放生产力就必要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生产资料公有制,铲除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经济基础。

其次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大力发展生产力而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阶级对抗的时代已经结束。

思考:
《序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两个避免和两个决不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