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书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意识流小说是随着詹姆斯、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研究与文学相接壤而诞生的一种小说形式,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这种小说的代表作家,历来为研究者瞩目。

本文将从伍尔夫本人的个体经验以及其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又及她背后所代表的女性主义潮流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旨在窥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创作之一斑。

关键词:意识流;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
关于意识流小说,很多读者乃至文学评论家都将其视为一种作家玩弄熟稔的创作手法或技巧,至于作品本身,则缺少具有理性的内涵和照映现实的社会意义。

此外,它的选材范围过于偏窄,描写对象也流于琐屑,结构上缺乏一种史诗性的壮阔与气度。

意识流小说,顾名思义,即意识之流动,既是作者,也是角色。

往往是一个瞬间、一件事物或一个动作所引起的意识在岁月深处的溯洄与记忆中的经验重现,从中勾勒出主体内心底处意识的轮廓。

因为意识流动的随意和从读者视角出发具有的漫无目的,于是文本往往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和碎片意识,乍看上去缺失了完整的叙事与结构,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因此读者很难把握。

但换个角度思考,这种书写可以帮助作家敏锐地捕捉角色的感情与思想,而读者也可以随着作者的思维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品味其中细腻的思维。

这些思维的瞬间经常藏匿于身获得角落,在不经意间跃然这上,使其看似琐屑。

但这恰恰孕藏着生命的活力。

伍尔夫在《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中曾道:“小说首先是关于人……一切小说都是人物的,同时也为了描述性格而不是说教或歌颂……”①就在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人物的思想肆意流动,而不是静态的得形体或表面化的行动,只有人多思想、认得意识才能真切地反映灵魂的存在是证明生命活力的源泉。

而且,意识流小说并非一味注重技巧,而是同作家的思想、社会以及时代紧密地结合,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并不亚于传统的现实小说。

同时,意识流小说缺乏宏大叙事,这点在意识流写作的名家们那里并不尽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的确如此,但另一位意识流巨擘——乔伊斯则恰恰相反,他的作品如《尤利西斯》和《芬妮根守灵夜》具有史诗般的气魄和精致的内涵。

一、伍尔夫的意识流之源与代表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身上流社会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斯蒂芬爵士曾主持编纂了《国家名人词典》,他的原配是大作家萨克雷之女,续弦茱莉亚即是弗吉尼亚的生母。

弗吉尼亚继承了父亲的聪颖、洞察力与母亲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本能。

在父亲过世后,弗吉尼亚和姐姐在布鲁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寓所住下,在此结识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的聚会逐渐形成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这个团体的成员包括t·s·艾略特、詹姆逊、葛兰特、罗素凯恩斯等。

这个社团是影响深远的英国早期先锋派,他们情趣隽雅,审美感和鉴赏力极为敏锐,文艺创作标准甚高,学术氛围浓厚且蔑视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

在伍尔夫后来的写作生涯里,她一直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以至于精神几乎崩溃,最终走向了自杀。

而其根源则来自于童年时期遭受的同父异母兄长的侵犯,而后来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则加剧了她对于世界的绝望。

加之思想上曾深受弗洛伊德“压抑的潜意识”与“性本恶”学说的影响,又助长了寂寞阴郁的心理。

尽管她的丈夫伦纳德给予了她全身心的帮助与支持,但仍未能阻止伍尔夫最终的沉河。

伍尔夫精神上的痛苦表现在作品之中的相当浓重。

在《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萨听到赛普蒂默斯自杀的噩耗后,立刻觉得自己“很像那陌生的年轻人….多奇怪,对他毫无所知却又那么熟悉”。

这种感触,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她曾在日记中写道要“探讨疯狂与自杀的根源,比较常人同狂人各自心目中的世态”。

在小说里赛普蒂默斯如“狂人”样的结局——跳楼自杀,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精神危机的影响下弗吉尼亚真实的打算。

而现代生活中变快的节奏以及改变了的人际关系、信仰、政治都使得人的意识流动加快乃至时代的意识加快。

在作者敏锐的感官看来,应该有新的、与时俱进的文学方式来表现这一切,即以把握流动的意识来把握新的时代与它的心灵、思想。

同时,这种敏锐的感官在伍尔夫心理疾病的影响下更加飘忽不定。

她即兴的、跳跃的、甚至颠来倒去的笔法,便跃然纸上。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声共写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一个剧本和一部传记,三百五十多篇文艺评论和随笔,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在伍尔夫所有的小说中,最具意识流特色的是《达洛卫夫人》(1925),读者最为欣赏的是《到灯塔去》(1927),而其独特艺术臻于化境的则是《海浪》(1931),在文学评论中最主要的作品有《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自己的一间屋》、《现代小说》与《独木桥式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