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实词 3、形容词的活用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实词 二、古今异义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虚词 5、以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 于转折关系。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记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
实 一二三四 、、、、
词 通古一词 假今词类 字异多活 义义用
实词 一、通假字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虚词 2、乃
(1)用作副词。 ③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
纪》)
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虚词 2、乃
(2)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烛之武退秦师》)
实词 二、古今异义
• 置币遗单于。(《苏武传》) • 儿涕而去。(《促织》)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
谏》) •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汉书》) • 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实词 三、一词多义
表》) •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实词 二、古今异义
•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 源记》)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虚词 6、之
(1)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 •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实词 一、通假字
•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词 二、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 • 词义缩小 • 词义转移 • 感情色彩变化
纳谏》)
实词 1、名词的活用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4)名词的意动用法 •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实词 四、词类活用
2、动词的活用 • 动词作名词 • 动词的使动用法
实词 四、词类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实词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
实词 三、一词多义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
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引申义为“方向、
方法、道理”。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引申义为“根本、本
来、原来、基本”。
实词 三、一词多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因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
。 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相当于“着”“地”等,可 不译。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
虚词 1、而
(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 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虚词 4、且
(2)用作副词。 ①将,将要。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
②暂且,姑且。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石壕吏》)
虚词 5、以
(1)用作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拿,用,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 )通“如”:好像,如同。 • 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
虚词 练习:指出“而”的用法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承接
• 吾见师之岀,而不见其入也。
转折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转折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修饰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并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实词 1、名词的活用
(2 )名词作状语 ①表比喻。 • (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
世家》)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它 ”。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
虚词 3、其
(1)用作代词。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 己)”或者“你的”“你” •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
一个词有几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做 一词多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 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 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 道路。
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 做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兵的基本义是“兵士”, “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虚词 练习:指出“其”的用法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其孰能讥之乎?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既出,得其船。
他的 反问语气,难道 祈使语气,可 他的
虚词 4、且
(1)用作连词。 ①并列关系 •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②递进关系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说赵太后》)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虚词 3、其
(1)用作代词。 ④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那 里”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虚词 3、其
(2)用作副词。
①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 练习:指出“乃”的用法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于是,就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于是,就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是,就是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
•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虚词 3、其
(1)用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递进
虚词 2、乃
(1)用作副词。 ①表示事情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 才”“ 就”等。 •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②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反而”等。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上》)
虚词 1、而
(1)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实词 1、名词的活用
(2 )名词作状语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④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实词 1、名词的活用
(2 )名词作状语 ⑤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进行的方式或使用的材料。这 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 当;译为“用……”“乘坐……”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
虚词 1、而
(1)用作连词。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虚词 1、而
(1)用作连词。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实词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2)动词的使动用法 •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虚词 练习:指出“以”的用法
• 王好战,请以战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愿以十五城易璧 •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因为 用 把 用 按照 用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 的
本义是不相干的。 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代词,如此,这
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实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 名词作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的意动用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 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