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篇职场正能量励志文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5篇职场正能量励志文章励志*1:珍惜你的每份工作
人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憧憬成功之后的日子,但在我看来,任何成功学的书籍在最后一页之前都写着失败和尝试,而真正成功的人是对每种失败的珍惜和坚持。

现实很残酷,刚出校园的大学生们要和许多优秀的同龄人竞争。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选择的余地不多,而更多的是要寻求生存下来。

而当我们找到工作之时,又会面对另一些悖论,是选喜欢的工作还是选好的平台?其实,有时候这还真由不得你。

即便是喜欢的,就真的是你以后愿意做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而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做好你现在惟一的选择吧。

我所认识的一位领导,他曾经的同事是某连锁卖场的高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流大学毕业,不到30岁就做到接近高层的职位。

而年轻气盛的他却在人事争斗中失败,于是,开始寻求另一份工作。

他很长时间没有选择,最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从超市的低端岗位理货员做起。

理货员比较辛苦,工作强度非常大,基本属于超市的最底层员工,但他当时没有选择,只有坚持下去并告诉自己,虽然在一线,但也正是
学习自己曾经不了解的东西。

八年后,他又成为500强中某企业的大区经理。

30岁的他,经历了另一个“第一次”,坚持下来,成功了。

八年时间,几十个字讲述出来,似乎很简单,但恰恰是这八年的蛰伏让他成功。

每当经历写成故事的时候,都代表着少数人。

而对于成功学来讲,吸引人们的永远是“成功”二字,因为它代表的金钱、地位和荣耀的感觉,这都是大多数人喜欢的。

人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憧憬成功之后的日子,但在我看来,任何成功学的书籍在最后一页之前都写着失败和尝试,而真正成功的人是对每种失败的珍惜和坚持。

很多人说,80后这一代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自己也这样认为。

但哪个年代的人不背负着时代的压力呢?至少现在有更多的选择,而正是太多的选择,让我们不珍惜每一次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跳槽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能否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

不在于感激别人,不在于企业好坏,而在于是否真正对得起自己。

刚刚面试一位区域市场总监,涉足教育行业已经八年,乍一看经历丰富,能力突出,但发现除第一份工作之外,其他的工作都未超过一年。

问其原因,种.种抱怨:老板坑人,员工坑爹。

我发现他有创业经历,想了解经过,他又是一阵怀才不遇的感叹:
“没有资金,团队不合!”结果,面试成为他抱怨各种怀才不遇、悲催艰苦奋斗史的一条途径。

末了,问之后在新东方的发展,他突然变得目光炯炯,豪言壮语:“凭我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的八年,我已经改变主意,要做校长,来改变之前的种.种境遇。

”原来他是想来新东方转运的。

凡面试都会有结果,但我想说一句网上常说的话: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他不是没有能力,不是不优秀,他在其他公司任职市场主管之时,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用自己的真诚与公立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坚持和拼命的工作作风让我眼前一亮,但后来的一句话又让我的心跌入谷底:“我后来发现这公司没什么意思,做了四个月就离开了。

”那可是一家在美上市公司,至少它在制度和管理上比大部分企业都要健全,而他所想象的乌托邦式的企业文化和制度是不存在的。

“没事,不做了,先随便找个工作再说,反正我先把老板炒了。

”随便找工作对于老板没有什么,而你却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我刚进入新东方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家长打电话。

因为怕对家长说错了话,以至于在打电话之前练习了不下30遍,而真正打电话的时候还是有所偏差。

可能我天生比较慢性,觉得每一件事情做好真的不容易。

就打电话来说,其语音语调、前期准备、沟通是否流畅等不亚于任何一位新东方老师上课所准备的内容,而当我真正拿起电话给家长说的那一刹那,还是显出了自
己的青涩。

就这样,经过了几个月既当老师又给家长打电话的训练,已经可以和家长谈笑风生了。

而所有这一切的成长,又让我经历了一年时间。

或许你可说打电话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事情。

那为什么会有大量的专业的电话营销公司?而我们所耳熟能详的Dell公司正是靠其精锐的电话营销人员,迅速扩大自己的电脑直销帝国。

若你觉得打电话太特殊,我也想谈谈我在外企做管理培训生的经历。

外企的管理培训生似乎给人很多光环,比如指定大学的招聘,全国只找30人,4到5轮面试,可谓“过关斩将”,无不辛苦。

但你知道很多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管理培训生在进入企业的半年甚至一年是在做什么工作?不是叱咤风云地管人,也甭谈什么公司战略,真正要做的是把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货架摆放位置记好,记住一年四季的产品位置都不一样,每个超市的价格各有不同,无论男生女生,都要进入仓库摆货柜。

有的人说,不是叫管理培训生吗?为什么还要做这些?因为只有记牢每件货品你才
能测算后期销量,只有安装货柜你才能真正和超市人员熟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打磨,才能练就专业素养。

我所见到在短时间离开的伙伴,大多数不是因为思考后去选择自己真正适合的职业道路,而是带着抱怨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抱怨自己做着如此繁琐和枯燥的工作“愤然”离开。

而这些离开的同伴,在以后的工作中仍然在以同样的方式抱怨着自己工作的企业,非得给自己贴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标签。

简单?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珍惜,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自己负责。

学广告的我永远记得着名的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Lessismore”。

我们忽视了太多,认为太多的工作不值得去做,所以没有珍惜。

而我那些真正坚持下来的伙伴,虽然后面也各有跳槽,四年之后也几乎都不在原来公司,但各自都很珍惜每一份工作的成长。

正是这种成长,他们一直在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行,他们当中也不乏快速成长为外企大区经理的卓越人才。

所以,工作像恋爱,如《非诚勿扰》的舞台,每个人都拥有灭灯的权利,一期五人,还有下期,就这样有的人周而复始地灭灯、观察,总觉得自己的MR.Right会在之后出现。

一个小小按钮让我们觉得拒绝是如此轻易而不加思考,就像我们洒脱地离开每一个公司,挑剔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

而真正想得到爱情的人,会抓住每一个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上场就会牵手,有人半年还在不断选择、不断灭灯,殊不知亮灯才是给自己机会。

走下自己设立的“神坛”,和工作谈一场认认真真的恋爱吧。

没有抱怨,敢爱敢恨,就算失败,也让你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适合的,真正走上适合自己的职场之路。

励志*2:写给怕走弯路的你
生涯规划,的确能帮助人们躲避风险,少走弯路。

但是人生真的有直路吗?或者说,一条直线的人生,真的幸福吗?
1993年夺得NBA总冠军后,已拥有3枚冠军戒指的乔丹开始觉得篮球生涯变得平淡,“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的了”。

乔丹对于篮球的热情开始减退。

1993年8月,乔丹的父亲詹姆斯开车前往一个朋友的葬礼。

回来的路上,他把车停在一个小镇上休息。

两个年轻的歹徒盯上这辆车,抢劫并枪杀了他。

噩耗传来,乔丹陷入毁灭性的打击。

乔丹和父亲的关系很独特。

他们既像父子,又像兄弟,他们会一起打高尔夫,聊天泡吧,甚至偶尔一起去小赌一把。

在父亲去世前一年,他们曾经讨论过关于打棒球的事情。

他父亲对他说:“别再打篮球了,为什么不试试看,给棒球一个机会呢?”那正是他父亲教他的第一项运动。

父亲的离开推动了乔丹想要做些什么的念头。

他的选择是在一片唏嘘中退役,半年后,他开始了棒球手的职业生涯。

乔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把对待篮球的认真和努力加倍带到了棒球场:他是棒球场上最努力的人。

“每天,他是第一个到达赛场,又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他的教练说。

乔丹会每天早上6点到达运动场,自己练习,在队友来之前做一些训练。

然后练习击球前向后引34盎司(0.96公斤)重的球棒300至400次。

在一天的训练结束后,乔丹还会对他的
击球教练说:“我们可以再练一会儿吗?我觉得我已经有点上手了。


这样努力的乔丹,是不是如某些大师所说,人生无极限,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很可惜,真的不是。

1994年4月8日,乔丹首次参加职业棒球比赛。

但一个赛季下来,他在参加的127场比赛中,击打成功率仅有20.2%;30次盗垒,114次被三振出局。

在436次击球中只打出3个本垒打,50个有效击球。

成绩徘徊在棒球运动传说中的挫败底线“门多托线”附近。

人们对此恶评如潮,有运动周刊用他来做封面:“乔丹让棒球难堪了。

”另外一部分人则说:“至少他在尝试。

”对于这些声音,乔丹,那个曾经为了胜利不顾一切的乔丹,他自己怎么看?
教练有点担心乔丹,他问:“你的感觉如何?”乔丹说:“我每天早上起床,给自己做份早餐,然后开上车,去球场开始晨训。

当时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我看看旁边的位置,我看到父亲。

我会对他说话,说:爸爸,我们可是在一起打棒球哦。

”乔丹内心深深地享受这份宁静,他的棒球生涯是献给父亲的,并不精彩,但很温暖。

在父亲离开的头两年,他重新触到了自己在篮球场上无法触及的生命的温度。

乔丹的生涯走出一个巨大的曲线,父亲的离开
让他直面生命的其他维度,他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和父亲打两年球。

谁又能说,那两年的乔丹,那个在篮球场上宛若上帝亲临,却在棒球场内四处碰壁、灰头土脸的乔丹,他的手指上,没有戴着自己心中的冠军戒指?
生涯无直线,当你看到一个人在高度、深度上都没有什么发展时,也许他并不是在堕落,他只是在填充自己的内在维度,找回自己的平衡。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提升,也没有变得更加专业,那就一定是在无所事事、不务正业。

其实也许那个人正在你看不到的维度努力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力。

乔丹几乎集中了所有人觉得可以成功的理由:为父亲出征的意志,对于胜利的渴望,无人怀疑的强大自制力,比别人都努力的投入,以及优秀的运动员天赋。

但是这样也无法让他超越个人极限,成为棒球好手。

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能在一个领域成为绝顶高手。

乔丹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乔丹的收获有三。

第一个是父亲的心愿已了,他可以安心地打篮球了。

第二是他在棒球场上深刻地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篮球天赋。

第三,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正如公牛队的主教练杰克逊所说:“我想打棒球的经验是让他重新回到篮球场上的原因,他理解他被赋予的天分,在(篮球)这项运动中,他如此与众不同。

”你敢说,这不是一次伟大的成功?
所以回到*的开头,我想现在的你也如我一样,能够很坚定地回答那个问题:如果乔丹没有去打两年棒球,那么他一辈子也许只能拿3个冠军戒指。

人生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直路,因为弯路上有我们必做之事。

励志*3:做一个无可替代的员工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我们够用心,也够勤恳,却没有被提拔,甚至连赞赏也没得到。

我们可能牢骚满腹:“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每一个员工的升职加薪都会经过一个考核期,如果做得够好,却没有得到升职加薪,那肯定是处在被考核期。

所以,还是耐心地再等上一段时间吧。

如果连等待的勇气都没有,就只能被替代了。

职场竞争惨烈,当职场趋势从企业端的“终身雇用”变成个人端的“终身就业”,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即将或刚出校门走向职场的大学生唯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方能稳操胜券,乃至无可
替代。

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职场里,谁能做到无可替代,谁就是王者。

经济学里有个“替代效应”。

生活中,替代效应非常普遍。

如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

买不起LV,用仿LV 替代。

H7N9疯狂,不吃禽肉禽蛋,吃牛羊肉来替代禽肉禽蛋。

在职场,既不要不平CEO拿百万元年薪,更不要慨叹“老板翻脸比翻书快”。

如果不想被替代,只有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要实现在职场中的价值,也只有让自己变身成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员工。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要成为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至少要“敢想”。

如果连想的勇气都没有,还会有行动?俗话说:“天使之所以能飞得很高,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

”这句话放在职场同样适用。

上进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

只有“敢想”的人,只有有目标的人才会全力以赴地拼搏。

哪怕这个目标只是个短期计划,还是一个仅仅两三个月的短期计划,也比没有计划的碌碌无为强得多。

职场如战场。

任何机会都不会光顾庸人,也不会光顾只做大事的牛人。

工作中,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小事,大到“盒饭”小到“拖布”皆是“文化”和“规则”,都必须学会。

卡耐基说过:“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
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

”即,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自我分析,彻底地搞清楚“我能干什么”。

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使自己能力与潜力达到最佳。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很多时候,小事之中见修养。

所以,必须要克服“不值得定律”这一人性的弱点。

也不要自诩自己多么有个性,“90后”的个性和脾气,“80后”、“70后”、“60后”也有,不要拿“二”当个性,“拒订盒饭”没错,但它有悖常理。

职场不是校园,从大学校园走向职场,既要学会隐忍,也要学会付出,不经意地付出也能“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

否则,只能被淘汰出局。

心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不值得定律”,其大意就是在潜意识中,人们习惯于对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个值得或不值得的评价,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或不值得做好。

这是我们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性的弱点。

从家庭到校园的20多年,不少大学毕业生一直是“享用”者,被“呵护”者,以至仍有“骄子”的期许。

进入职场,作为社会人,人人都得学着有所担当。

尤其是刚进入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从最琐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想干,还由内而外的“狂傲”,说好听点是年少轻狂,说难听点是自以为是。

职场就是如此的现实,没有几个人能一步登天,也没有几个职业如想象中或外人看起来那么美好。

更莫说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最不容易适应的并不是业务,而是处理各种职场人际关系的方法。

(hcdj/lizhi/)有时候,领导在提拔某个员工之前往往会用几件小事来考察他的工作作风、办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

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

假如某一天,领导把你叫进办公室说,某人那个计划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你来帮他完成收尾工作吧。

你绝对不能懊丧,你的机会来了。

反之,一个不屑干小事或替他人做嫁衣的人,领导也不会放心让他独当一面。

学写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摆事实、讲道理”。

但是,许多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只习惯于用道理来说明问题,而忽略了“事实”。

大学生活固然构造了坚实的知识结构,然而课堂里所学的东西没有经过现实的打磨,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构成,具体的工作细节、流程,还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地积累,并获得成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方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

所以,不要趾高气扬地告诉别人,“读那么多年的书,就是要独当一面”!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与其本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及能力等有密切关系。

孤身为事业闯荡的大学生们,初入职场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多少会感觉到有点不适应。

但是,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主动改变自己的人,一种是别人要求他改变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后者,属于碌碌无为的后者。

而主
动改变自己的那些人,因为敢于担责而成长最快,也最受用人单位和老板喜欢。

他们也比一般人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励志*4:机会来临时你挂几挡
“机会”仿佛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字眼儿。

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因为一旦抓住机遇,就意味着脱胎换骨,一扫阴霾。

尤其是在职场上,对机会的渴求甚至毫无掩饰地写在菜鸟们的脸上。

但实际上,“给我一个机会”的结果并不一定是“还你一个惊喜”,突然而至的机遇或许是职业发展的跳板,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稍有差池,它带给你的,也许是数倍于常规状态的损耗。

就像在路上开车,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路况。

在突然而至的机会面前,踩油门还是踩刹车,低挡位慢行还是高挡位冲刺,除了依赖下意识的肢体反应之外,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以及沉着冷静的心态,才是立于不败的关键。

摆脱那些“稍纵即逝”的诱惑
老李从事的是跨国贸易。

作为销售,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搭建自己的关系平台上。

几年下来,从供应商到货运渠道再到客户,一个买卖关系的
链条被他打理得有声有色。

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口碑,老李在职场上做得顺风顺水。

机会突然找上门来,一个关系不错的老客户送来张大订单。

老李知道,这笔生意要是拿下来,半年都不用干活了。

客户说,东西要得急,问了好几个销售公司,都说没货,知道老李和供应商关系好,来碰碰运气。

老李迅速盘算了一下,俄罗斯的供应商是长期合作伙伴,订单额度也完全吃得消,货运渠道更不会出什么问题。

他当即回复客户,没问题,一周之内发货!
客户乐呵呵地向领导汇报去了,老李却很快发现,事情根本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寒冬腊月,因为温度达不到生产条件,俄罗斯供应商全面停产。

那些天,老李把手头的资源翻了个遍,发现无论如何都凑不够客户需要的订单量。

老李事后总结教训:就是被突然而至的机会冲昏了头脑。

在巨大的成功诱惑面前,如何保持冷静的心态,不为了“拼命抓住”而失去理智和判断,这其实更考验人心。

好在老李和客户只是口头协议,还没来得及签合同,这才避免了重大损失。

后来,他专程去客户公司道歉,费了不少力气才修复了这个关系,重建信任。

这个故事,是我的朋友小雪讲给我的,那几天,她正面临着和老李当时类似的状况——唾手可得的大订单。

小雪心里清楚,做销售的,动作慢一步,变数就会多三分——订单旁落或者客户临时变卦,只要不在合同上签字,一切皆有可能。

要是以前,她肯定早就拍胸脯了:没问题,您这单子我做了!可因为有了老李的教训,这回小雪谨慎了许多,她给客户的回复积极却留有余地:应该可以,我需要确认一下其他环节,尽快给您答复。

慢的这一拍,并没有影响小雪拿下这个订单,但是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风险,保证了她把机会变成收益,稳稳地揣在兜里。

的确,有些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很多人才会死死盯着它,生怕错过些什么。

但机会其实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指向成功。

因此在它突然来临的那一刻,不妨稍作停顿,检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住它。

放弃机会比创造机会更需要勇气
有些人苦于没有机会,有些人却因为机会太多心生烦恼。

你知道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着让人羡慕的聪慧头脑,无论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总能比大多数人更快发现规律、掌握要领。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总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同学小枫就是这种人。

凭着一路的名校背景和出众的成绩,经济专业的她毕业之后毫无悬念地进入“四大”,前途一片大好。

也就过了两年吧,当同龄人都在职场闷头打拼的时候,小枫已经觉得厌了:“做来做去就这些东西,该学的也都学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简单重复,很无聊。


那阵子,她忽然对时尚产业产生了兴趣,开始寻找相关的留学机会。

在通过了一系列语言考试之后,尽管面试官惊诧于为什么这样一个毫无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会有此突发奇想,但小枫的诚意和聪敏还是让她获得了这个去意大利读书的机会。

据说,在时尚领域,那个学校是全世界最好的之一,能拿到录取通知的中国学生屈指可数。

两年之后,小枫留学归来。

她还没来得及在时尚行业有什么动作,原来公司的同事就抛来橄榄枝——那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公司的金融部门正在招聘中层。

小枫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一是她当时的确需要一份固定收入,更重要的,她觉得“时尚行业的人脑子比较简单,还是喜欢和做金融的人打交道”。

重返金融圈的那段日子,小枫过得并不开心。

她也说不清为什么,工作总是提不起兴致,“可能是兴趣不在这里吧”。

不到一年,她又辞职了,这次让她下决心离开的,还是一个“机会”。

小枫偶然间听人提起了英国一家顶尖时装设计学院,心生向往,虽然她知道这家学校“申请条件非常非常高,而且多招收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