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
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2.“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孝的含义有:尊祖敬宗、传宗接代。

到秦汉时期,孝的对象变成“父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儒家思想得到官方认可
B. 血缘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C. 家庭伦理特征渐趋突出
D. 宗法分封制度得以建立
3.《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A. 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 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 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4.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

到唐朝建立,唐太
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于贞观十六年编成《五经正义》。

此书()
A. 确立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B. 顺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
C. 适应“三教合一”的需要
D. 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
5.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
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五口通商后,受雇于外国商行,为其在华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奔走的中国人被称为
买办。

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外贸重心由广州转向上海
B. 买办大量投资于近代企业
C. 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质变
D.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8.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
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
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

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这表明了()
A. 清末新政促进产业兴旺
B.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
C. 日美加紧向华输出资本
D.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9.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办六届,开设了包括《三民
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简史》《农民运动之理论》《中国农业情形及改良方法》《中国工人运动及工人状况》等20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一现象()
A. 体现了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指导作用
B. 推动农村革命形势高涨支持了国民革命
C. 标志着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D. 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南方广泛建立
10.1932年历史学者蒋廷编撰成长达数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作为教材供南开
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

方壮酞等四位顶尖历史学者联手撰写《东北史纲》其旨在()
A. 唤起民众以度国难
B. 普及知识开发边疆
C. 鞭策政府以利和谈
D. 促蒋联共结束内战
11.如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该漫画的寓意是()
A.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 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 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2.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
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

此举()
A. 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B. 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C.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D. 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跨过南海的万顷波涛,进入汹涌海湃的印度洋,开辟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海上航道。

唐代,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

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

广州、泉州、杭州都是当时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访问我国时,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为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亦无不可也”。

正是在海上贸易和友好交
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我国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陈公元《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材料二:(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刷烈动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并对他们所赢得的民族独立热烈的祝贺与率先的承认,一批在1958 年到1965 年间独立的非洲国家,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是: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西非的几内亚、加纳、马里、贝宁、毛里塔尼亚,东非的索马里、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中非的扎伊尔,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南部非洲的赞比亚等18 个非洲国家。

--摘编自唐同明《论20 世纪60 年代中非友好关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非关系的新发展及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60 年代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14.材料: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
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

北齐文宣帝一举裁减一半以上的郡县,开精简之先河。

隋初,“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具寮(僚)以众,资费日多。

”隋文帝接受大臣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将行之三百年的州一郡一县三级制改为州一县二级制。

隋文帝还“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罢废州县乡官,“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

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

这为日后推行的选举(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据岑仲魁《隋唐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

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8年底,梁启超前往欧洲。

梁启超的欧洲之行,长达1年之久,先后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诸国。

在国外,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听到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权夺利而发出的吵闹。

1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

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

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

科学愈昌,工厂愈多,
社会偏枯亦愈甚。

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他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答案及其解析 --------
1.答案:C
解析: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颜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C正确;
AD太过绝对,排除,故AD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答案:C
解析:A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焚书坑儒,排除。

B西周时就很重视血缘关系,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孝的含义的变化无法反映血缘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排除。

C由“尊祖敬宗”到孝“父母”突出了家庭伦理,正确。

D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步瓦解,但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儒家思想地位在秦汉时期的变化,应牢记史实、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孝的对象变成“父母”作答。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保护士族贵族特权”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A。

B.该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

C.该项“消除”说法绝对,故排除C。

D.对题中上疏内容的理解大致是: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由于战乱,士人流动,使过去乡举里选的人才评定方法成为不可能,旧有的人才档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最初将人才分为九品也只是为了辨人才之优劣,而不是为了定士族的高低,据此可知“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说法客观,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科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明的科举考试中考查经义的明经等科目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唐太宗下令编成《五经正义》,有利于消除儒学内部的纷争,顺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后,并非是唐朝;
C选错误,材料提到的是消除儒家内部的分岐,编成《五经正义》,有利于提升儒学的地位,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
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的整理对知识分子阶层有重要影向,并非社会整体,该说法过于绝对,故正确答家为B选项。

故选:B。

本题主要是考查唐朝科举制的发展概况,要结合唐朝科举制改革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

.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福建地区为追求高额的经济收入,从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

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清末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允许开放广州一处进行对外贸易,从材料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可知,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发生转移,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所以A符合题意;
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

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以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没有直接关系。

B.可以看出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所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获得巨大的发展。

C.材料看不出,日本和美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不是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的内容可以看出该运动的开办有利于促进农民运
动高涨,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是1927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

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材料时间和内容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东北的关注,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开始侵入中国东北,因此这些学者以此唤起民众共赴国难,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开发边境不是主要任务;C、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国
共斗争的问题。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A.大跃进时期没有涉及到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兴起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B.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其中对农业的改造就涉及到农业合作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有区别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向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

D.工业化不是为了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五计划的内容特征和时代特点,其次要搞清楚,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代区别。

12.答案:C
解析:A.材料与非公有制经济兴起无关。

B.材料没有涉及到乡镇企业。

C.材料反映的是科技体制的改革,它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需要。

D.材料是逐渐削弱行政命令的作用反映出来的结果。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1)关于新发展:依据材料“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

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宋代,我国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进行直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建立外交关系。

关于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交通、外交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示例如下:政治上:社会相对稳定,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的重视。

经济上: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尤其是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科技文化上:文化繁荣,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力;航海、造船技术发达。

对外关系方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交通上: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交通发达。

(2)关于原因:依据材料“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并对他们所赢得的民族独立热烈的祝贺与率先的承认”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倡导和平共处;中美关系仍处于僵局、中苏关系开始破裂,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一大片”方针);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独立国家增多;中非都有反霸权、反殖民的共同需求等。

关于影响: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有利于冲破美国对华封锁、改变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做铺垫;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故答案为:
(1)新发展:进行直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政治上:社会相对稳定,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的重视。

经济上: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尤其是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科技文化上:文化繁荣,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力;航海、造船技术发达。

对外关系方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交通上: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交通发达。

(2)原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倡导和平共处;中美关系仍处于僵局、中苏关系开始破裂,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一大片”方针);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独立国家增多;中非都有反霸权、反殖民的共同需求等。

影响:有利于冲破美国对华封锁、改变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70 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做铺垫;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唐宋时期中非关系的新发展及原因。

依据材料“唐代,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依据材料“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当代中非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14.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隋初,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具寮(僚)以众,资费日多”、“隋【小题2】
文帝接受大臣建议”等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和所学可知,改革结束了士族豪强
垄断地方政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政府和民众的负担,提高了行政
效率;为科举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行政区划及基层社会的治理。

故答案为:
(1)前代地方治理混乱,弊端日益显现;国家政权初步统一,需要加强中央集
权;统治者善于采纳大臣建议,励精图治。

(2)结束了士族豪强垄断地方政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政府和民
众的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为科举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行政区
划及基层社会的治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查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据材料“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
坏和灾难”、“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我们
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加以
归纳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传统
文化的意义等角度加以考虑。

故答案为:
(1)一战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工业革命导致贫富悬殊拉大;科技发展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工具;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满。

(2)一战后,梁启超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弊端,主张用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破除对西方文明的迷信;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吸收西方近代文明的优秀成果。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考查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对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的评价。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需要掌握梁启超思想主张和影响。

本题考查对梁启超思想主张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从材料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中共的人数变化不一样,1927年中共人数有一个大规模的,37年也有大规模的减少,这与中共犯的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密切相关,而在其他时期都有所增加,这与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结合大革命的基本史实,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来进行论证。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

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