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
1、说明郁达夫的散文特色
早期:(1920年—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期:(1933年—1938年) 。

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

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
2、简述艾青诗歌特色和思想内容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他的诗作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自他起步开始就走在了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

在这里,我想就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探讨一下其诗的艺术特色。

我认为,无论在丰富的意象,还是巧妙的抒情,亦或是形象化的语言等方面,艾青早期的诗歌在那个时期诗坛中都是别具一格的。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3、简述戴望舒的诗歌特色
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

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4、鲁迅的散文诗《野草》的艺术特色。

一、奇特的艺术构思。

给现实的情怀披上梦境的面纱,是《野草》散文诗追求诗意和哲理相结合的艺术构思所采用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之一。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在《野草》的许多篇章中,鲁迅还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构思全篇,使描写的事物在相互映衬中得到更加鲜明、生动的表现。

三、突出的象征手法。

鲁迅在《野草》里经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暗示、寄予或种种联想,赋予具象以特定的象征意义,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更富有质感,更鲜明突出。

四、诗情与哲理的结合翻开《野草》,你就会感到它散发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并蕴含着精警的哲理思想。

鲁迅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统一。

五、优美精练的语言《野草》不但具有诗的内在美,而且具有诗的语言美,文字简洁、凝练,无一冗词赘语,而又蕴涵深广,委婉深致。

或渲染、或复沓、或精描,极富表现力;抒情达意、状物写景,无不运用自如。

5、简述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歌颂祖国、思恋祖国,表达对祖国诚挚的眷恋和思念。

如《秋菊》《太阳吟》《孤雁》(二)、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三)、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无限焦虑。

如《死水》《发现》《一句话》(四)对祖国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殷切关怀。

如《静夜》《荒村》
9、《“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1)复沓。

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而且1、5 节,3、6 节末句句式一一对应,形成“依徊”咏唱的风格,并体现了“建筑美”。

(2)精心选用灰韵,营造音乐上的一种阴柔之美,并体现了音乐美。

10、闻一多的《发现》与《闻一多先生的书桌》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

两首诗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都体现了建筑美的追求。

不同点:(1)感情不同。

《发现》感情悲愤激烈,如同爆发的火山,“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书桌》诙谐幽默,用拟人手法,性情平和,“主人咬着烟斗迷迷的笑”。

(2)形式不同。

《发现》不分节,两行一韵;《书桌》分节,基本上每节一韵(第四节前四句一韵,后四句一韵)。

6、以《午门忆旧》为例,说明汪曾祺的散文特色
答:《午门忆旧》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在于:一般散文都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追求从小见大,主体部分不是人事。

《午门忆旧》却以闲谈的态度来记人记事,叙述的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

11、《尺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和感触?
答:《尺八》表现了作者这样的情绪:(1)不可扼制的乡愁。

(2)中国落后的式微感。

其感触是:诗人正是从日本在霓虹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传统里,感受到了无限乡愁与对中国落后的哀愁。

12、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具有怎样的结构?
答:具有音乐式结构,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为主旋律,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农夫、农妇、“土地的垦殖者”这三类人对话。

在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这两句主旋律乐句不仅具有音乐性,而且富有象征性。

象征“中国的苦痛与灾难,象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

13、曹禺的台词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特别适合舞台演出。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特别有情感。

能反映出从物的性格差异。

能反映出人物形象。

14、《死火》中的“火的冰”、“火的冰的人”、“大石车”各有什么象征意义?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答“火的冰”象征的是死火,象征革命精神。

“火的冰的人”指冰上死火里的人,象征被受摧残而不屈的革命者。

“大石车”象征反革命势力。

作品表现了作者以旧世界决裂的态度和英勇献身的精神。

15、《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论述的重点各是什么?两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答:第一部分侧重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第二部分侧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作了无情的揭露。

这两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对应统一。

缺一不可。

16、《金鱼》和《苦雨》在语言上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金鱼》的语言辛辣带刺,极尽嬉笑之能事。

如开首议论“三不喜”(不喜叭儿狗,金鱼,鹦鹉),实际是骂人;结尾议论,出语辛辣。

《苦雨》在语言上平和冲淡自然。

作者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写得相当自如。

17、《更衣记》在比喻和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生动、形象、灵活、准确、蕴籍、耐人寻味是《更衣记》在取喻用词上的特点。

如:“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像忘却了的忧愁。

”这个比喻用得好,灵动、准确。

又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从用词上体现了灵动、准确。

18、《午门忆旧》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在哪里?
答:《午门忆旧》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在于:一般散文都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追求从小见大,主体部分不是人事。

例杨朔的散文。

《午门忆旧》却以闲谈的态度来记人记事,叙述的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

二、解释题
1、十四行诗
代表性的诗人为冯至、白马
内蒙古剧作家、诗人白马〔马世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了一百多首中国十四行诗,并于1997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十四行诗集《爱的纪念碑》。

作者将这一泊来诗体与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种适合中国普通读者欣赏习惯的十四行诗样式。

其诗为三段式,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cdcd。

其风格特点是语言自然朴实,节奏清晰流畅,富于感性、悟性、情趣和哲理,适合各层面的读者阅读欣赏。

1、“文抄公体”散文
2、“抽象的抒情”419页“阅读提示”
3、汪曾祺的“理想的散文”教科书419页“阅读提示”
三、论述题:
1、结合《日出》,分析其主人公潘月亭的人物形象。

答:《日出》主题是揭示“损不足以奉有余”富人剥削穷人的黑暗,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属于“有余者”,遭银行裁员辞退的文抄员黄三省是“不足者”,李石清则是一个由“不足者”努力挤上“有余者”的人,不同的阶级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主人的性格特征。

潘月亭凶恶。

当黄三省向他哀求不要辞退他时,竟厉声喝一声滚开,并打了其胸口,使其例在地上。

李石清是讨厌而又可悯的性格。

对上,忍气吞声,诌媚逢迎,对下,凶狠自负,鄙视他们“没有本事”,只有在夫人面前,才吐露真情。

黄三省两面性格,但主要是软弱,在向潘月亭和李石清苦苦哀求不要辞退他时,痛哭下下跪,在最后“不顾一切”地高喊:“我不怕你们啦”。

他们的性格冲突表现在潘月亭打骂黄三省和李石清逼黄三省跳楼上,通过性格冲突反映他们的不同性格特征。

3、举例分析《茶馆》的结构特色。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

《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戏剧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4、鲁迅的《女吊》与周作人的《水里的东西》的异同。

鲁迅散文《女吊》在写法上的特点答:1.收到引人入胜,并突出女吊的效果。

《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

2.用夹叙夹议。

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

5、杨绛《隐身衣》与巴金《十年一梦》的叙述风格上的差别以及各自的表达效果。

巴金好写梦。

我粗粗统计了一下,光《随想录》的前两集中,写到梦的就有30多处。

《十年一梦》中就有3篇是以梦为题的。

十年浩劫,十亿人民都在做着一场恶梦。

恶梦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遗忘的。

大梦初醒后不久,巴金说:"有人反复地在我们耳边说:'忘记,忘记!'为什么不吸取过去的教训?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健忘亏'?……""过去的事我偏偏记得很牢。

""要是我不把这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一个总结,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有一天说不定情况一变,我又会中了催眠术无缘无故地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

"正是怀着这种自觉的忏悔意识、深沉的忧患情感和无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的解剖台上。

他做了我们许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对过去的恶梦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算。

他以个人的灵魂沉思民族的灵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经验教训。

《十年一梦》就是这种剖析的结晶。

整部书没有剑拔弩张式的议论,没有警句和格言。

警句和格言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后一次""向读者献上'真话的书'"的老人,他用平静的语言探索着平凡的真理。

对于这样的老人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因为最平静的语言里往往包含着最深刻的东西,静悄悄而来的思想常常是觉醒的先驱。

老人是一部书。

巴金的《十年一梦》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后人时时翻阅、时时记起的大写的书。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

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

作品在关与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

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巴金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的解剖台上。

他做了我们许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对过去的恶梦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算。

他以个人的灵魂沉思民族的灵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经验教训。

而杨绛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6、阅读穆旦《赞美》,分析这首诗的语言上的特点。

547页“阅读提示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8、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
“死火”遇到“冻灭”与“烧完”的两难困难,表明奋斗未必有必然的理想结果,但人仍须奋斗。

其实生活中的人都在许多两难处境中生存。

尽管“烧完”与“冻灭”都是“灭”,但毕竟发过光,哪怕是短暂的。

9、试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所表现出来的鲁迅的内心世界
《阿长与〈山海经〉》中开头这样写到“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文中“阿长”是带领鲁迅的保姆,从家庭身份上,鲁迅把她呢称为“阿妈”,这是平常的称呼,证明“阿长”在儿时鲁迅眼里是受尊敬的,如果当孩子与大人闹矛盾时,孩子的心理最容易察觉,鲁迅得知“阿长”谋死了隐鼠的时候,他就对“阿长”改了称呼,就不把她叫“阿妈”,而直呼其最常用的称呼——“阿长”。

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儿童在审视整个世界事物的好与坏时,用他们不成熟的思维的思考方式去定度。

从儿童的眼光中所能看到的事物,就会带着儿童的特征,儿童的眼光像一潭清水,没有半点杂质,从水中透射出的光线是最透彻的,有了儿童的稚嫩,而且又最真实的眼光,我们从鲁迅作品可以感知儿童的内心世界发觉他们的真、善、美。

文学作品中,读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代替儿童的眼光。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完善了这一点。

10、请分析:“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的情感世界
何其芳笔下的“独语”是具有两个含义的:“一是个体的生命赋予了痛苦感悟的,而且互相之间有了差别的独立性。

这痛苦,是个人的体验,写出了人和人之间是那样的不能相通。

每个人都在诉说,我们却无法倾听。

是倾听者的缺席,所以所有的‘表达’都成了独语;其二,‘影子’与‘声音’表达着寂寞,这种寂寞令人害怕,却又无法逃离。

“独语”中充满寂寞的话语,不仅如此,除了写寂寞之外,作者更力图在寂寞中执着地追求,反抗那样的寂寞。

“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这句话在这里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2、戴望舒在《乐鸟园》一诗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基本体现了诗人同样的情绪走向:仍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忧伤,仍是在精神的困境中作困兽之斗,期待着有一天能从“永恒的苦役”中突围而出。

这一只“乐园鸟”的身上,投射着“寻梦者”的身影,延续着“寻梦者”的灵魂,同样承载着抒情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情绪。

在他的笔下,多是一些孤独的失路人的形象:寻梦者、单恋者、夜行人,他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这一知识群体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哀愁、彷徨、迷惘的心灵世界的深入剖解,正体现出这些“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人们的幻灭和幻灭中仍葆有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虽然那理想并不明朗,虽然追求的过程中不停地有怀疑,有疲惫,但就象那只“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一样,不曾彻底放弃过希望。

个体的理想是否真的有那么的美好?是否真的是那理想的彼岸?在反复的呼唤中,抒情主人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情感一层层深入,思索一层层强化,将诗人一方面执于理想的求索,另一方面又不时陷入彷徨悲观的矛盾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13、仔细阅读穆旦《诗八首》,解读作者对爱情与文学的现代体验
穆旦诗歌的轨迹不是直线式的描摹和曲线式的抒情,而是糅合而成的一个线团,是互相交错而交合的线圈和一个圆。

现实与自然,情感与理智,人性与社会,融合在诗里,纠缠并“统一”在一起。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穆旦完全冲破了五四以来“诗的本质是抒情的”的诗学观,认为“诗的本质是戏剧的”,包含了一切可能的情感经验和社会经验。

因为人性的曲折幽深,人内心经验的复杂与丰富,以及社会的日趋复杂化,文化生活的日渐繁复。

知识者们面对的是一个凌乱,杂沓,多元的现实世界。

所以诗歌是困惑与彷徨,阻隔与顺畅,聚合与分散,整齐和碎裂的一个戏剧化过程。

2、分析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1) “闲话体”的基本体式和“和平冲淡”的风格;2)文风中的“涩味”;
3)文风中的“简单味”;4)文风中的“趣味”;5)节奏性。

周作人散文具有“平和冲淡”的美学特征,同时有对“苦”、“涩”等文风情有独钟。

譬如“苦雨”、“苦竹”、“苦茶”、“涩如青果”等;文风中的“趣味”包括“雅趣”和“俗趣”,不仅古今中外的“掉书袋”,而且有民间文学中的滑稽;“舒徐自在”是周作人散文节奏感的特征。

---- --- --- --- -- 《野草》作于1920 年到1926 年,正是思想苦闷和探索的时期,其中《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难理解的一篇,影来向人告别时说的话,说出了影的绝望而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情。

它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然而又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它明知自己不是被黑暗所呑没,就是在光明中消失,但是它不知道自己是黎明还是黄昏。

它似乎觉得光明和黑暗都对它不利,可是宁愿补黑暗呑没,甚至喊出“有我甩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通篇的主题是,通过影子的告别,反映新旧思想决裂的矛盾和痛苦,苦闷和彷徨,空虚和寂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黑暗重压下,思想探索的激烈和艰辛。

《影的告别》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答:《野草》作于1920 年到1926 年,正是思想苦闷和探索的时期,其中《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难理解的一篇,影来向人告别时说的话,说出了影的绝望而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情。

它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然而又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它明知自己不是被黑暗所呑没,就是在光明中消失,但是它不知道自己是黎明还是黄昏。

它似乎觉得光明和黑暗都对它不利,可是宁愿补黑暗呑没,甚至喊出“有我甩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通篇的主题是,通过影子的告别,反映新旧思想决裂的矛盾和痛苦,苦闷和彷徨,空虚和寂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黑暗重压下,思想探索的激烈和艰辛。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三)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感觉出发,强调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

其次,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还专门提倡诗的散文美。

张爱玲《更衣记》:通过写服装来反映社会现实,“清代服饰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虚写(这两字改为“表面上写”)服饰的一成不变,实写(这两字改为“实则写出了”如何)社会的迂腐,缺乏生机,以及等级制度的森严,思想的禁锢。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着装要点”,总是无所事事的中国有闲阶级一贯保持这样的态度: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道理,在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元宝领产生(高的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社会故有规律被打破,动荡激烈,处于无均衡状态,各趋极端。

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从女人的视角写出了服饰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比如在谈到刘备的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时,她显然不满,暗暗地向女性们传递一个看法,意在激活她们的潜意识,“丈夫如衣服”才是女人努力追求的。

为此她还引用了英国作家萧伯纳的话加以佐证,萧伯纳说,多数女人选丈夫远没有选衣服那样慎重,张爱玲补充到,任何一位女子说起她的去年的那件织锦缎夹袍时,也是一往情深的。

这一往情深不用在丈夫身上,恐怕就说明了女子的爱衣服,有时候是胜过爱丈夫的。

张爱玲小说的意想描绘有那些特点?
答:《倾城之恋》中的意象的描述有以下特点:(1)对意象的选择往往以人物心理为依托。

(2)包含设定的象征意义,不但营造出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又强化了作品的寓意;(3)擅长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等感官印象调动起来,或贯通,或跳跃,或糅合,或剥离,使意象更为新奇和富于弹性;(4)具有鲜明的视觉性。

如《倾城之恋》中的意象的描述有关于“野火花”、“墙壁”、“棕榈树”、“残茶”、“口喝的太阳”、“泪眼中的月亮”等的描绘,体现了上述特点。

《棋王》王一生最后最关心的两件事是吃和下棋。

吃反映王一生一生出身穷,常被饥饿所迫,生活贫困,然而他专注于下棋,沉浸于臫的精神追求,而且不以棋艺谋求物质利益,以摆脱生活的困境。

如:(1)文中写到王一生不听脚卵的劝告,在省里有人来选拔的情况下,坚决不参加省里的比赛,反映他穷而志洁的高尚人品。

(2)另外他拒绝了国名手招他为徒的要求,而对一个捡废纸的老人顶礼莫拜,认真向他学习,这说明他不以名誉地位来取人,只以技艺来取人,这也反映了他的高尚人品。

(3)他处于极左思潮大泛滥的社会大环境,却不关心当时的政治,不热衷于狂热的个人迷信,不搞武斗,只身心于棋中,这突出对不正常时代的曲折反抗。

以上是王一生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