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黄冈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要关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层而。

经济基础决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制度的创建和运行是其中的关键。

所以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行政,小到民众日常,无不与制度相关。

我国古代有识之士对于制度的普遍性、重要性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说,治国须有“絮矩之道”。

所谓“絮矩”,就是规矩制度。

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说:“如礼乐刑政,文为制度,触处都。

”明淸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引当时人的说法认为:"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须有规矩制度,使各守其分”。

“制”和“度”两个字,虽然在上古文献及甲计文和青铜器铭文里而就可以见到,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形成“制度”这个概念则比较晚,可能是在战国秦汉时期。

有的文献认为黄帝创建制度,也有文献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在制定制度。

制度的创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人民群众实践和社会发展实际反复研判权衡的结果。

例如,周代以礼乐文明著称,苴礼乐制度主要保存于"三礼”之中。

《周礼》讲王朝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阐释各种礼仪制度的精神和意义。

周公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确定了周代多种礼乐制度的纲领和原则,阐发了礼仪的文化精神。

后人将《周礼》《仪礼》归之于他的名下,倒也不无道理。

制度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有些制度可以运行数百年之久而无大的变动,主要原因是苴顶层设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源起、发展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适应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是古代中国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相比之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而言体现了一泄的公平性,所以尽管其弊病不少,但运行了上千年之久。

还有一些重要制度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所谓“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

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常变动的是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与国家、地方及民众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与上地制度、人口状况等紧密相连,所以科学合理的赋税制度是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内容。

从夏商时代的贡纳制度到淸代的“摊丁入亩”,賦税制度在历代经过了大大小小无数次变革。

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的结晶,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英制度可以说是最佳门径。

例如,周代社会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两大支撑基石。

如果
对这两项制度有了深刻认识,那么关于周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再如,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认识这一变革的情况及其意义,就须先了解这一时期的制度变革。

这一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进行的“变法”,实际上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变革。

拿著名的商鞅变法来说,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国家授田制代替传统的井出制、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

如果对于这些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制度变革没有认识,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不大可能的。

(摘编自扯福林《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基础决左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体现在制度创建和运行的多个方面。

B.在社会生活中,制度既关系到国家行政这些大事,也关系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C.周公确泄了周代多种礼乐制度的纲领和原则,并著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D.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运行数百年而一成不变,但赋税制度却在历代经过了无数次的变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得简明扼要,从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全文的论点。

B.文章采用由总到分的思路,阐述了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一-耙钥匙的观点。

C.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主要从制度的重要性、起源、创建三个方面论证了解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和“度”两个字,虽然在上古文献已经出现,但“制度”这个概念的形成较晚,且在哪个时代形成,依然尚无定论。

B.只有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检验、苴顶层设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被人们认可、接纳的制度才能够运行得长久而无大的变动。

C.只有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制度,才能认识苴社会发展状况,因为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预类等领域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的结晶。

D.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二把钥匙,因此要重视制度史的研究,充分认识、研究各个朝代根本性意义的制度变革。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
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I)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体现在制度创建和运行的多个方而”理解错
误,原文第一段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多方而的,制度的创建和运行是其中的关键”。

C.《周礼》《仪礼》并非周公所著,原文第四段为"后人将《周礼》《仪礼》归之于他的划下,倒也不无道理”。

D. “一成不变”错,原文第五段为“运行数百年之久而无大的变动”,并没否泄小的调整。

(2) D.'‘主要从制度的重要性、起源,创建三个方而论……”错误,还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C. “只有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制度,才能认识其社会发展状况”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是“了解英制度可以说是最佳门径”。

答案:
(1) B
(2) D
(3) 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巻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荆州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

汲取传统法律思想的智慧,一个前提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读。

比如,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律”即刑律,“令”是对“律” 的延伸、补充和细化。

对“律令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但不能将我国古代法仅仅归纳为“律令体制”“律令法系”,“律令”并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传统中华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

我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夕卜,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

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

有早期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礼典也应纳入法律范畴。

汉代就有《傍章》作为礼典,寓代《大寓开元礼》集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

作为典章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左道徳规范。

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以苴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其代表作是《唐律疏议》。

此外,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以礼俗为基础的
乡规民约、家法族规、村规寨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偏重刑律,而民事法律不发达。

实际上,只要存在民间活动,相应的规范就会存在,只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我国古代存在大疑礼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容作为一种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识,一代代口耳相传。

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

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祖宗血脉、财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 “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

这一时期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轲时期。

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礼典和民间礼俗习惯法都有所发展。

不同规范形式有其各自作用领域,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礼典、律典到离代日益成熟。

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

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

“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道徳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葱。

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

研究中,要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更为全而准确,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摘自《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取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华是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的前提。

B.在我国古代,只要国家统一“律令”,就能通过法律刚性规范功能来处理权利义务关系。

C.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中央法和地方法等。

D.“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彰显传统社会治理特有智慧,其核心是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文章列举《傍章》《唐律疏议》等,论证我国古代的礼典、礼俗习惯法也应纳入法律范畴。

C.文章第四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论证我国古代民事法律关系依赖礼俗习惯法维系而不乱。

D.文章第六段主要从法律形式和层级分类论述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
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扎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种"律令体制”,"律令”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中华传统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

.
B.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经历了礼法初创期、律令发轲期,到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C.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传统社会治理的特色,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财富。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汲取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中的智慧,不能简单裁剪比附现代的概念和范畴。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I)A.颠倒前提和结果,原文第一段为“汲取传统法律思想的智葱,一个前提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B.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系”。

D.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彰显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葱”是指“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发挥礼仪道徳的教化作用”和“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三个方而共同发挥作用,也没有强调“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是英“核心”。

(2) B.列举《傍章》是为了论证“礼典也应纳入法律范畴”:《唐律疏议》,是颁布的正式法典,论证我国古代的律典,而非“礼俗习惯法”。

(3) A. “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是"学者”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见原文第二段“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

答案:
(1) C
(2) B
(3) A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岀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英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龙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匀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左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豊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貞•核对,找岀符合题干的选项。

十堰市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表演艺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戏剧像中华戏曲这样,有唱,有念,有表演,有武打,其综合性之强在各国戏剧中独一无二;世界上也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剧种。

②中华戏曲之所以能够拥有数百个剧种并且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是因为它有紧跟时代、贴近民众、善于吸收和借鉴英他一切艺术形式的特质。

京剧的形成就淸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200多年前,徽班进京,多剧种的融合形成京剧,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需求。

正因为京剧综合性很强。

具有融汇多个剧种优势的特质,加之淸王室和诸多文人的关爱,19世纪的京剧从文学、声腔到美学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③与发展并行的是时代挑战。

从“五四”开始。

人们就1刑绕继承和出新的问题不断探索。

令天这个话题仍在被探讨,有人坚持传统一点都不能动,有人认为移步就要换形,就要大动。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主观臆造,应该审时度势,既不背离传统。

又观照时代特点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继承基础之上推陈岀新是可行之路。

①首先需认淸何为''根本”。

戏曲是声腔艺术,不是话剧,也不是现代舞。

不同旋律的唱腔是剧种的根和特色。

对此,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抢救和研究,将独特的声腔保存下来。

我们拿到舞台上的,需是在继承基础上推岀的创新之作。

我们要像19世纪求20世纪初的艺术先贤那样,既维承传统,又结合自己的思路理念、有自己的表演风格。

这是什么?这就是流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苴泉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坚守流派是创新流派的基础,也是泄向未来的根基。

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氛用不同,现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同样的流派、同样的美,面对的也是不同代际的观众。

最要不得的就是用“唯一”"固左”"样板”的模式把后来者困守英中。

譬如当年叱咤舞台的众多武生。

他们大都是从模仿学习杨小楼、尚和玉等前辈一步一步走来的,但像髙盛麟、李少春、厉慧良等统家,非但没有成为前辈的“影子”,反而在舞台上演绎岀了自己的风格。

⑤换句话说,“死学而用活”是为根本。

“死学”重在“死”字。

这个“死”不是僵化呆板地墨守成规。

是尊重戏曲的本体生命和本体风格,这是任何一位大家成长之路都必须经历的基础阶段。

如今有不少人打着改革和创新的幌子兜售概念、卖弄手法,其实只是掩盖自身基础的赢弱。

“用活”重在方法和心态,戏曲终究是在舞台上演绎的有生命质感的、有交流气息的鲜活的艺术;戏曲终究不是博物馆、甲件文,也终究不是马王堆、兵马俑。

⑥继承传统而不僵化,推陈岀新而不异化,这都是戏曲的学问。

传统需尊崇但不必故步自封,更无须将自己裹挟在僵硬的思维和机制下;打开思路是好事,但一切皆需以夯实基础、尊重艺术本体和艺术发展规律为根本。

这一点在近些年戏曲院校的教育中尤显突出。

戏校是培养戏曲人才的地方,四功五法是基础,计子老戏是本源。

但不少孩于底子还没打好,就急着"分门别类”"
认相归宗”,未免偃化:刚学几出老戏,就急着“创新”,急着''塑造”人物,急着改编四方作品做实验小剧场,这种缺乏夯实基本功的“探索”容易将戏曲推向变异。

长此以往,泄会产生弊大于利的影响,伤害戏曲本身。

(摘编自尚长荣《戏曲何以返本开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独一无二。

世界其他国家的戏剧只有唱、念,没有表演、武打。

B.因中华戏曲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所以中华戏曲形成了紧跟时代、贴近民众等特质。

C.戏曲作为声腔艺术不同于话剧、现代舞。

戏曲紧跟时代的同时,也要注意保存独特声腔。

D.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挑战,推陈出新在面临时代挑战时变得更可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亮出观点,提出中心论点。

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层层深入。

B.文章认为戏曲的传承需要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两者兼顾,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C.文章第④段引用古文,论证坚守流派是创新流派的基础,是走向未来的根基的观点。

D.文章末段联系当下戏曲院校的教冇,指岀一些错误的做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世纪京剧的进步,“同光十三绝”的岀现,与京剧融合多个剧种的优势和淸王室、诸多文人关爱等密切相关。

B.戏曲从业者靠学习模仿前辈或许可以获得一沱的成就,但要成为餌家,就要摆脫"固有”模式,演绎岀自己的风格"”
C.“死学”指尊重戏曲本体生命和本体风格,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氛用、观众,不变的是戏曲的流派和戏曲的美。

D.要辩证看待戏曲的继承和岀新,尊崇传统但不故步自封,打开思路的同时也夯夯实基础。

切忌没有打好基础就胡乱出新。

【分析】(I)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岀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I)A. “世界苴他国家的戏剧只有唱、念,没有表演、武打”错,原文第①段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戏剧像中华戏曲这样,有唱,有念,有表演,有武打,其综合性之强在各国戏剧中独一无二”;B.因果关系颠倒,见原文第②段“中华戏曲之所以能够拥有数百个剧种并且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是因为它有紧跟时代、贴近民众、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的特质”:D. “推陈出新在而临时代挑战时变得更可行”错,原文第③ 段是"在继承基础之上
推陈出新是可行之路”。

(2) A. “第①段亮出观点,提岀中心论点”错,文章第③段才提出中心论点。

(3) C.'‘而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观众,不变的戏曲的流派和戏曲的美”错,原文第④段为"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氛伟I不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同样的流派、同样的美,而对的也是不同代际的观众”。

答案:
(1) C
(2) A
(3) 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岀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英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龙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豊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貞•核对,找岀符合题干的选项。

恩施州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3题。

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文艺创作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管采取的是哪种形式,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发表于哪个时代,其内在都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呈现与深刻探寻。

可以说,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艺术的最髙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表现美、守护美是文艺作品的使命。

与商业文明重思辨、重理性相比,农耕文明重感性、重直觉。

芳菲惭恻,多愁善感,华夏民族对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心灵之美拥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和信仰,自古就有山水比徳的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美与善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山川风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通:花草树木,总是寄托着人的美徳与情操、愿望与期盼: 梅花坚韧、翠竹有节、兰花脱俗、菊花淸高、牡丹雍容富贵、石榴多子多福……善美并重,是华夏民族悠久的礼乐文化的突出特征,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达到了尽善尽美之境界。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时空变迁,诗曾一直肩负着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使命, 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人在作品中尽情描绘和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心灵美。

还是童稚之时,我们便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想见山水之奇,在“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里感受真挚友情,在“髙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里景仰君子风件…… 爱与善,总是这样伴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