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
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則又请焉
D. ①故逐之②故田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肉食者謀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成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双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
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
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
《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1)D
(2)B
(3)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
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C
(5)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分析】⑴ A.参与/夹杂;B. 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
故选D。
⑵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凭借/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B。
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 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
句意是:大大小小的
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 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
句意是: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
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B项有误。
“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
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⑸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
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
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C
⑸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实词的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
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
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辨析虚词的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
的,结合句意解释。
⑶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
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
误。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
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
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
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
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
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
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
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神弗福也(________)③望其旗靡(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
形象。
B.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
C. 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
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
D. 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
心。
【答案】(1)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
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属于古今异义词,“福”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
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② 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故此句可以翻
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
了。
(3)ACD分析理解正确。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故答案为:⑴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⑵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
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
选择。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
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
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
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
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
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 折节读书折: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
D.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翻译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
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1)C
(2)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 |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B
(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
其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
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
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
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1)C. 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故选C。
(2)根据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
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故句子划分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蔬食:吃素食。
故:原因。
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
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方山子又与苏轼
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
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
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
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
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
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
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
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
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
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
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⑴C
⑵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 |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
⑶(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⑷B
⑸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
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
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
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
象的折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
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
行判断选择。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
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
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
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
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
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
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
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
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
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
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
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
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
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
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余,始读
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
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
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
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
②矱(yuē):尺度。
③朴: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日记数千言________
②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
③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
④且遗一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 为讲说甚详恳其名为鹏(《北冥有鱼》)
C. 以身先之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 书其面曰其真无马邪(《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答案】(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
(2)C
(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
日,每天。
②句意为: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
耻,以……为耻。
③句意为: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
侍,陪从。
④句意为:并且留下一根木棍。
遗,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助词,的
B.给/被
C.用/用
D.它的/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C
(3)①重点词语:甚,很。
虽,即使。
翻译: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
办法。
②重点词语:若,像。
此,这样。
翻译: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③重点词语:诚,确实。
秋,时候。
翻译: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
读忘寝。
“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
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
根
据“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
故答案为:(1)①每天②以……为耻③陪从④留下
(2)C
(3)①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②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③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
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赵准,藁城人。
高个儿,美髯,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
言笑。
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记诵几千言,赵先生以不
如他为耻,每天所记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记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
忘记了睡觉。
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
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
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
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
(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
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
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倦怠,诸生侍奉在侧,
神情恐惧。
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
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
”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