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新课标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新课标解读
第1课鸦片战争
一、课标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细化解读课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
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完成目标的方法策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课标要求: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故事。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二、细化解读课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能力目标: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
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
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2、完成目标的方法策略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第3课时收复新疆
一、课标要求: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二、细化解读课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目标: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2、完成目标的方法策略
(1)理解分析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其重要性。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评判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标要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全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细化解读课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2、完成目标的方法策略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段,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景中去感知历史。
(2)、教学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课标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细化解读课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完成目标的方法策略
(1)、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讨论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第六课洋务运动
一、课标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细化解读目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掌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理解并掌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洋务派与顽固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使学生掌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1)、比较法: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比较,使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2)、提问法:通过对前面所学与本节有关的内容的提问,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认识。
(3)、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教师应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第七课戊戌变法
一、课标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细化解读目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戊戌变法兴起背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和活动的教学,认识到康有为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学习,要求维新变法,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
2、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1)、“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采用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剪辑的“19世纪末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视频资料,冲击了学生的视线之后,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
以一句话概括19世纪末的中国国情,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严重,调动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境遇,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直接切入本课主题。
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
近代的生活毕竟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差很远,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历史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近代中国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初一学生中普遍喜爱的形声并茂的视频
资料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拯救当时危机深重的中国。
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着好奇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轻松、活泼,通过体验近代的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迁移能力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教学法:在教师创设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互相启发、弄懂问题。
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国情及资产阶级试图通过变法改革来拯救中国的社会背景之后,让学生看了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的过程,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中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意义。
在进入新课学习“百日维新”时,列出光绪皇帝下令变法维新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思考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属于那方面的变法,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归纳出各项变法改革的意义。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又使学生对百日维新变法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
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总结学生的发言后再提问“那这样的话,谭嗣同的死不就是白白牺牲了吗?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在总结“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
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
在教师创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联系现实生活,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3)、历史场景(影视资料)--问题--合作讨论式教学法。
主要利用从《走进共和》中剪辑下来的一些视频组织教学。
每一组视频剪辑构成一个历史场景,教师利用历史场景和设计的问题与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资料取材于历史长河中的某些事实,这为历史教学增添了一笔宝贵资源,将某些历史信息巧妙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细化解读目标
1. 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革命中重大史实的学习,能简述革命的过程;了解民国成立及〈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进步性;知道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解读图片、文字资料,学会从中提取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参观展厅的情境,学生感受并体会历史;对资料的辨别分析过程,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
2.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1)\观察想象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2)、探究思考提取信息法: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比较联系法: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通过提供必要的直观素材、原始资料、史论分析,配合学生的解读、讨论、参与,使其由抽象到具体方便学生掌握。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一、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细化解读目标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情况,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重要变化。
(2)能力目标:创设历史情景,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学会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2)、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同具体问题情景时采用情景设置式教学法、比较发现式教学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能力。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新文化运动各领袖人物的图片资料,重要历史文献资料选段,教学过程中所需问题、情景的设置,本节知识体系建构及板书设计,反馈练习及研究性学习课题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和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课标要求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课标细化解读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和两个阶段及其特征。
掌握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
掌握五四运动的意义。
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掌握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内容并能分析其缺陷。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完成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1)、多角度导入法。
本课内容容易联系现实,时间上距现在较近,可用不同方法导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情景引导法。
本课可以问题入手,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景。
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3)、图表教学法。
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图表等历史材料去教授。
可以顺利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讲述法。
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中的一些事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讲述,加深印象。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一、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二、课标细化解读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掌握国民革命的失败,国民政府的建立。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通过对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2、完成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1)、诗词对联导入法。
(2)、分析讲解法。
对于课文中难一点的内容,教师可用此法。
归纳法。
对于北伐目的、对象等内容,可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3)、多媒体辅助法。
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其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显示,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课标要求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二、课标细化解读
1、解读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掌握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了解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