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 C. 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 D. 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11、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有[ B ]。
. A. 碳
. B. 钾
. C. 水
. D. 氮
12、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是[ B ]。
. A. 环境因子
. B. 生态因子
. C. 生物因子
. D. 生存因子
13、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进行控制,这是[ C ]的实际应用。
. A. 群落交错区
. B. 群落的时间结构
. C. 群落的水平结构
. D. 群落的垂直结构
14、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C ]。
. A. 季节性消长
. B. 周期性波动
. C. 种群的暴发
. D. 生态入侵
15、下面哪个不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生物?[ D ]
. A. 粮食作物
. C. 家畜
. D. 农田杂草
16、下面所列属于再生能源的是[ A ]。
. A. 沼气
. B. 煤炭
. C. 石油
. D. 天然气
17、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A ]。
. A.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减产
. B.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 C. 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 D. 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18、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气相型循环的物质有[ A ]。
. A. 氮
. B. 磷
. C. 钙
. D. 钾
19、在诸生态因子中,下面哪一种属于主导因子?[ B ]
. A. 可以单独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 B. 能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的因子
. C. 对其它生态因子有可替代性的因子
. D. 对生物生长发育起直接作用的因子
20、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A ]。
.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 C. 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 D. 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21、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 C ]。
. A. 种群增长
. B. 种群的暴发
. C. 生态入侵
. D. 种群平衡
22、农业生态系统是[ C ]。
. A. 自然生态系统
. B. 人工生态系统
. C. 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 D. 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23、以下哪个属于立体种养技术?[ A ]
. A. 稻田养鸭
. B. 鱼鸭共生
. C. 果粮间作
. D. 林药间作
24、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转移,其浓度将是[ C ]。
. A. 逐级减少的
. B. 变化不定
. C. 逐级增大的
. D. 各营养级之间相同而恒定的
25、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D ]。
. A. 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 B. 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 C. 海平面上升
. D. 气温升高
26、能量利用的十分之一定律是由[ C ]发现的。
. A. E.P. Odum
. B. V.E. Shelford
. C. R.L. Lindeman
. D. A.G. Tansley
27、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 C ]
.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着其稳定性的强弱
. B. 当生态系统的改变超过生态阈限值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不起作用. 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 D. 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或消失时,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28、海拔高度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C ]。
. A. 补偿作用
. B. 直接作用
. C. 间接作用
. D. 替代作用
29、下面哪个不是现代常规农业的负效应?[ D ]
. A. 能源过度消耗
. B. 生产成本增加
. C. 污染加剧
.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30、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 A ]。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B.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 C.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 D.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31、形成初级生产量的生物类群包括[ CD ]。
. A. 食草动物
. B. 土壤动物
. C. 植物
. D. 化能合成细菌
32、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ABD ]。
. A. 低消耗
. B. 低排放
. C. 高投入
. D. 高效率
33、下面哪些属于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BCD ]
. A.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 B. 通过作物轮作控制病虫草害
. C.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 D. 通过放养天敌控制病虫草害
34、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包括[ ABCD ]。
. A. 气候条件突变
. B. 灾害性病虫害的突然发生
. C. 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D. 工业“三废”污染
3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正确的是[ ABCD ]。
. A. 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地被、草本、灌木和乔木
.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 C. 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 D. 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36、下面哪些属于次生演替?[ BCD ]
. A. 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
. B. 农田弃耕后所发生的生物群落演替
. C. 从森林采伐迹地上开始的演替
. D. 草原放牧后发生的演替
37、衰退型种群的特征是[ BD ]。
. A. 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型
. B. 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
. C. 年龄锥体基部宽而顶部窄
. D.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8、下面关于生态平衡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BC ]
. A. 此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输出量明显大于输入量
. B. 此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 C.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相对平衡
. D. 生态平衡不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9、下面所列属于寄生食物链的有[ CD ]。
. A. 青草→野兔→狐狸→狼
. B. 动物粪便→蚯蚓→鸡
. C. 大豆→菟丝子
. D. 马→蛔虫→原生动物
40、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AC ]。
. A. 稳定性高
. B. 食物网(链)简单
. C. 矿质营养循环封闭
. D. 信息少
41、社会资源主要包括[ ABCD ]。
. A. 人力资源
. B. 财力资源
. C. 信息资源
. D. 工业产品资源
4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ABCD ]。
. A. 物质循环
. B. 能量流动
. C. 价值流
. D. 信息流
43、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气相型循环的物质有[ AC ]。
. A. 氮
. B. 磷
. C. 水
. D. 钾
44、下面所列属于捕食食物链的有[ AC ]。
. A. 青草→野兔→狐狸→狼
. B. 动物粪便→蚯蚓→鸡
. C. 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 D. 大豆→菟丝子
45、下列生物中,属于K对策者的生物包括[ ACD ]。
. A. 银杏
. B. 昆虫
. C. 狗
. D. 大象
46、群落的演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群落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 B )
. A.√
. B.×
47、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中。
( A )
. A.√
. B.×
48、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则稳定性越强,越有利于保持平衡。
( A )
. A.√
. B.×
49、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包含生产功能。
(B )
. A.√
. B.×
5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既包括有形的和直接的服务,也包括无形的和间接的服务。
( A ). A.√
. B.×
51、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 A )
. A.√
. B.×
52、所有农药都会在食物链中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 B )
. A.√
. B.×
53、作物秸秆的燃烧会导致氮素的挥发损失。
( A )
. A.√
. B.×
54、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和高位芽植物属于植物的不同生态型。
(B )
. A.√
. B.×
55、如果生物对某生态因子耐受幅度很窄,而且该因子在环境中又不稳定,则该因子常常成为限制因子。
( A )
. A.√
. B.×
56、K对策生物的种群密度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 B )
. A.√
. B.×
57、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在思想和作法上是高度一致的。
( B )
. A.√
. B.×
58、大气中二氧化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土壤而进行的。
( A )
. A.√
. B.×
59、农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温室气体调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 )
. A.√
. B.×
60、在各类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量总要比初级生产量小得多。
(A )
. A.√
. B.×
61、组成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A )
. A.√
. B.×
62、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一半时,其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 B )
. A.√
. B.×
6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支配。
( A )
. A.√
. B.×
64、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分。
( B )
. A.√
. B.×
65、循环农业的特征是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
( A )
. A.√
. B.×
66、重金属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可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 A )
. A.√
. B.×
67、农业面源污染是最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
( A )
. A.√
. B.×
68、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是单方向、不可逆的过程。
( B )
. A.√
. B.×
69、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则稳定性越差,越难于保持平衡。
( B )
. A.√
. B.×
70、植物的生长发育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
( B )
. A.√
. B.×
71、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并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稳定性。
( A )
. A.√
. B.×
72、利用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描述各营养级之间的比例关系,都有可能出现金字塔倒置现象。
( B )
. A.√
. B.×
73、J型增长曲线适用于无限环境中的生物种群。
( A )
. A.√
. B.×
74、重金属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不会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 B )
. A.√
. B.×
75、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都是由自然环境组分与人工环境组分两部分组成的。
( B )
. A.√
. B.×
76、什么是循环农业?其主要特点如何?
答:(1)循环农业:
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效率潜力,延长和拓宽农业生产链条,促进各产业间的共生耦合,以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为特征,在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保障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2)循环农业的特点:
循环农业是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起不同区域尺度、不同生产层次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
①循环农业生产发展的层次性:包括农产品生产层次、农业产业内部层次和农业产业间层次。
②循环农业区域发展的层次性:包括农户层次、乡村层次和区域层次。
77、什么是r对策和K对策?r-K生态对策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何指导意义?
答:(1)r对策(又称r选择):有利于增加内禀增长率的选择。
如大多数昆虫、农田杂草、土壤微生物;(3分)
(2)K对策(又称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如大多数脊椎动物、森林树种。
(3分)
(3)指导意义:在农业生产中,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K对策生物具有稳定环境的作用,可适当配置r-K型谱系中的各种生物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例如,利用浮游生物、蚯蚓、蜂、蚕、食用菌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以加速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农产品产出量;利用多年生的林果、竹木和牧草等以稳定农业生态环境;多数大田作物和家畜家禽则属于r-K谱系中的中间类型。
(6分)
78、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合理运用人工食物链技术?
人工食物链技术包括食物链的“加环”与“解链”。
人工食物链技术对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系统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显著作用。
(2分)
(1)食物链“加环”:农业生态系统人工食物链“加环”主要是人为地增加新的营养级和延长食物链,既能实现资源能量的多级利用又能形成新的人类需要的经济产品。
如作物秸秆、糠麸、杂草等农业副产品用作养殖业饲料,生产肉、奶、皮毛等高价值经济产品;利用锯木、棉籽壳、作物秸秆等为资源,通过人工真菌这个腐生性食物链,生产人类需要的食用菌。
(5分)
(2)食物链“解环”:农业生态系统也有一些人类不需要的食物链环节,它们不仅消耗上一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还会导致产量与品质下降,需要人工“解链”。
如:利用赤眼蜂防治棉花红铃虫;利用瓢虫防治蚜虫;利用灰喜鹊防治森林害虫等。
(5分)
79、什么是温室效应?简述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答:(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3分)
(2)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①显著地改变全球气候。
包括气温、降雨量和极端气候模式的改变,使全球气温升高,并使世界的降水区域发生大的变化。
(2分)
②气候变化使海平面上升,并危及到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港口以及淹没一些国家和地区。
(2分)
③气候变化会改变世界的粮食生产体系。
因为CO2浓度增加的直接生态效应趋向增加生产率,温度与降水的变化也对农业产生影响,延长北部地区生长季节,同时有利于害虫的繁殖。
(3分)
④气候变化容易使人类疾病流行。
如引起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控制紊乱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分)
80、什么是人工辅助能?简述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答:(1)人工辅助能: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
(2)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区别。
在人类诞生后的采集农业阶段就有了最基本的人工辅助能投入(人力),因而也就有了农业生态系统。
在工业化之前的传统农业阶段,人工辅助能投入主要来自人力、畜力、有机肥等有机能。
有大量的人工辅助能(特别是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农业阶段是在工业化农业时期。
由此可见,农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个人工辅助能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历史。
在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以机械化、良种化和化学化为主要形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81、农业生产中磷素的利用有何特点?人类对磷循环有何影响?
(1)农业生产中磷素利用的特点:
农业中磷素是含磷岩矿中的磷酸盐经天然风化或化学分解之后,变为不同溶解程度的磷酸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磷和氮不同,它基本上不会挥发损失,也较少随水流失。
磷肥的利用率低(一般只有10%-25%),主要原因是磷的固定作用,即水溶性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镁、铁、铝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磷化物。
因此,调节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是合理施用磷肥的基本前提。
(2)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
①土壤供磷能力因有机质分解及取走收获物而逐渐下降。
②磷肥主要来自磷矿、鱼粉和鸟粪等。
磷的循环属于不完全循环,磷矿现存量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大量开采磷矿加速了这种损失。
③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恶化有十分显著的贡献,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与农田土壤的磷素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82、简述生态位理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1)在农业生物群落构建中的应用: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例如,利用不同作物在形态上、生态习性上、生理特征上和时间上的差异性,通过间套复种组建合理的作物复合群体;在水域进行立体养殖;利用林果冠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培育食用菌等,都可以大大提高生态位的利用率。
同时,通过去除农田中的病、虫、草以及水体中的有害生物等,以控制其对生态位的争夺。
(6分)
(2)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在庞大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分的多样化,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产力提高。
(3分)
(3)在物种引进中的应用:引进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填充空白的生态位。
如稻田养鸭(或养鱼),鸭(或鱼)可吃掉稻田害虫。
(3分)
83、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环境组分中,人工环境组分较多。
(2.5分)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包括自然输入和人工输入。
(2分)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和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2.5分)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因此容易造成能、物的浪费和系统低效率。
(2.5分)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增加了人工调控,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间接调控。
(2.5分)
84、试述如何利用群落演替理论建造合理的农业群落?
(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农田撂荒后产生的自然演替结果,有时对人们是有利的,有时则是相反的。
人们根据群落的演替规律,控制群落停留在演替的某一阶段,并加以培育,将成为理想的高产优质群落类型。
如草原开垦并撂荒后,通过适度放牧或打草,不仅可以提高优质牧草的比例,而且可以提高产草量。
(5分)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
农田作物群落具有净生产力较高、养分循环开放性强、物种结构简单、抗变稳定性差等特点。
农田一年生作物群落一旦失去人类干预,就会发生演替,向灌、草或其他群落发展。
因此,需要大量辅助能和外来养分的供给阻止农田的演替。
通过建立多功能的混交群落则可以弥补农田群落结构单一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减少辅助能的使用。
(5分)
(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
如沙漠治理中,采用人工模拟先锋植物群落的办法,在流动沙丘上种质花棒、沙蒿、柠条以及半灌木与灌木交叉种植等,使这些先锋植物首先在流动沙丘上安居下来,使流沙减轻并逐渐进入成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阶段演替的植物种植,从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5分)
(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在水土流失地区,模拟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3.5分)
(5)农田杂草防除
根据农田不同杂草的演替规律,采用与之相对应的人工、化学、生物等农业措施,阻止和破坏杂草天然演替的发生,可以达到有效控制杂草危害的目的。
(3.5分)
85、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增汇与减排措施?
1)农业增汇途径
(1)增加地上部(植株)的碳汇库,即增加作物产出(包括籽粒、营养体和根系)。
如:培育高产高效新品种,高效利用土地、水、肥等农业资源。
(3分)
(2)增加土壤的碳汇库,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如: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
(3分)
2)农业减排途径
(1)减排CO2的途径:(4分)
①实行免耕、少耕、覆盖等保护性耕作。
②禁止焚烧秸秆。
③减少耕作次数,以减少土壤有机质分解。
④合理施肥和生物防治,减少化肥、农药制造耗能等。
(2)减排CH4的途径:(4分)
①减少人工湿地的面积,实行水旱轮作栽培,采用CH4排放量少的湿地作物品种。
②在人工湿地种植中应用甲烷抑制剂,或在排放高峰期蹲苗晒田。
③草食动物饲料添加抑制排放剂,加强防疫,改进配方和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转换率,缩短饲养周期。
(3)减排NOX的途径:(4分)
①改进化肥生产工艺,推广复合肥、缓控释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
②推行按需量测土配方施肥。
③化肥与有机肥配合,增大碳氮比。
④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提高水和化肥的利用率。
(4)农业废弃物减排途径:(4分)
①对于农作物废弃物主要通过多级综合利用技术(还田、再加工、食用菌生产、气化等)使物质实现循环。
②对于养殖业废弃物则主要通过实行清洁生产来达到减排的目的。
86、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有哪些特点?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平衡?
(1)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
①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2分)
②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2分)
③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失。
(2分)
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容易产生不同步。
(2分)
(2)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①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类型。
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的理论归还率不同,如麦类分别为25%-32%、23%-24%、73%-79%,油菜分别为51%、65%、83%,水稻分别为39%-63%、32%-52%、83%-85%,大豆分别为24%、24%、37%。
因此,在以上作物中,油菜属于归还率较高的作物。
(3.5分)
②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在轮作制度中,加入豆科植物和归还率高的植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
轮作不仅能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农田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减轻病、虫、杂草危害。
(3.5分)
③农、林、牧相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进秸秆还田。
植树造林,实行乔灌草结合,既可保护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又可提供燃料、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农、林、牧的废弃物发展沼气,既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有可使废弃物中的养分变为速效养分作为优质肥料施用。
(3.5分)
④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如:花生、大豆、油菜籽、芝麻榨油后,油饼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保留在生态系统内;蚕豆、甘薯加工成粉丝出售,留下的粉浆、粉渣可喂猪,换回猪粪还田。
(3.5分)
87、试论述保持生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1)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来说,凡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生物种群结构复杂、食物链长并联络成网,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途经多的农业生态结构,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系统较稳定。
(2)不超过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不得超过生态阈限值。
如森林砍伐量、草场载畜量、渔业捕捞量都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
(3)优化食物链结构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能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通过设计和建立合理的食物链,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如秸秆培养食用菌、生产蘑菇,比秸秆直接作堆肥经济效益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也是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人为调控生态环境
人为调控能促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如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
如为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或控制水土流失而进行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在半干旱地区种草、种灌木林等;在种植业中为改造中低产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
(5)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针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积极普及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一、电大的基本情况及办学特点
面向全国运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建立的。
当时的背景是,1978年高考制度刚刚恢复,仅靠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邓小平同志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按照穷国办大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为一大批因为“文革”而失去求学机会的知识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就其性质来讲,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开放大学。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陆续成立了开放大学,例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美国的凤凰城大学、法国的远程教育中心、日本的放送大学、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等等。
世界上注册学生在10万人以上的开放大学有十几所,俗称巨型大学,而中国的电大就其规模而言位居世界巨型大学之首。
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四个面向的办学方针。
即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主要任务是面向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和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2.办学模式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