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1、根据时代性特征,可分为两类:
① 传统型媒介: 黑板、模型等。 ② 现代型媒介: 幻灯、电影、录像、计算机等。
2、根据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可分为三类:
① 听觉型媒介: 录音、收音等。 ② 视觉型媒介: 挂图、幻灯、模型等。 ③ 视听型媒介: 电影、录像、多媒体等。 ④ 综合型媒介: 用于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等。
1、“二要素论”

教师

学生 教材
2、“三要素论”
教师
学生
3、“四要素论” 教材
教师
学生
媒介
4、“五要素论”
教体传学教
育播






材介

反馈
① 教师 —— 主导因素
A、受社会委托,以育人为己任。 B、教师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人 C、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D、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 学生 —— 主体因素 A、社会的需要。 B、学习、健身的不可他代性。 C、教学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③ 教材 —— 中介因素பைடு நூலகம்④ 媒介 —— 物质因素 ⑤ 教学目标 —— 指导因素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可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一般规律:与其他教学共同遵守的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① 培养何种人受社会制约; ② 教学内容受社会制约;
学校体育学
惠州学院体育系 蒋新国
绪论
一、学科简介
1. 概念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 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 理论课程。
2. 研究对象:学. 校. 体. 育. 现. 象. 及规. 律.
① 何谓学校体育现象?
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 } ㈠ 基本途径
体育课教学 —— 基本组织形式 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 课外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竞赛 (重要组织形式)
㈡ 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 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 ①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②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
① 合编分注:小学、初中 ② 分别编写:高中、大学
第三节 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一、分类
体育教材可分为教师用书和教科书。
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的特点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概念和意义
1、概念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
和锻炼身体的媒体或设备。 2、意义
①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客观依据; ② 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现实条件。
③ 教学条件与设施受社会制约。
2、认识事物的规律
生动的直观
抽象的思维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不向老师学”。
5、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 —— 思想品德教育
教养 —— 知识、技术、技能
发展 —— 体质、能力
自身的实践
(二)特殊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4. 学校体育研究: 主要阐述学校体育教学研究 和体育科研等有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5. 学校体育管理:
主要分析和讨论了体育教师的职能以及 学校体育的组织、体制、管理、评估等有关问 题。
四、学习本课程的正确方法
1.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简而言之,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活动。它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种形式。
二、特点:与其它文化课相比较 (一)共同点
1、教育性
3、间接性 5、艺术性
2、有领导性 4、双边性
(二)不同点:体育实践课所独具的特点
1、身体活动的实践性; 2、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4、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1、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三大目标之 一,而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
2、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最长。 3、学校体育对德育、智育、美育等具有重 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1、培养社会体育的带头兵。 2、是增强国民体质的主要途径。
3、是发现和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摇篮。 三、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一、本质功能
1、提高大脑水平 2、促进生长发育 3、提高人体功能 4、调节心理状态 5、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二、一般功能
1、教养功能 2、教育功能 3、促进社会化 4、美育功能 5、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关系。
3. 学科性质(科学属性)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学习目标
1. 提高认识; 2. 掌握知识;3. 培养能力。
三、课程基本内容
1. 总论: 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校体育的 地位与目标、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2. 学校体育教学: 主要阐述了学校课外体育锻 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有关问题 的理论和方法。 3. 学校课外体育: 主要阐述了学校体育教学 的目标、过程、内容、方法、组织等有关问题 的理论和方法。
进行练习。
③ 注意采用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
(二)变换法
1. 概念(见书79页) 2. 运用要求 ① 有目的、针对性地变换条件。 ② 变换条件应是行之有效的。 ③ 变换条件应循序渐进。
(三)持续法
1. 概念(见书80页)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1. 总目标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
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2. 具体效果目标 ① 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② 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三基”。 ③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④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人才。
③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相结合。 ④ 协调好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3.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 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 6. 积极改善物质条件。 7. 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
第三章 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 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概念
1、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终身体育意识——对终身体育的价值认识。 终身体育习惯——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 终身体育能力——从事体育锻炼所需要的技
能及其应用水平。
四、学校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传授健康知识 2、锻炼健康体魄 3、培养健康习惯
五、学校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和手段
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 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①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心理特点: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灵敏 性差,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特点:肌肉紧张,动作不协调,错误、多余 动作多。
教学任务:明确动作的正确概念,建立正确的动 作表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一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工作阶段
相对恢复 超量恢复
阶段
阶段
复原阶段
3、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段 阶 升 上
相对稳定阶段
下 降 阶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第四章 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概述
1、体育教学内容 2、体育教学大纲 3、体育教材
第二节 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
是指学校教育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体育锻 炼等为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 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体育课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等。
② 何谓学校体育规律?
简言之,即学校体育的各种内、外部关系。 其中外部关系主要有: A. 学校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A、恰当地运用示范、讲解; B、多采用辅助性练习与诱导性练习; C、多采用保护、帮助的方法。
②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心理特点: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灵敏 性有所加强,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特点:错误、多余动作减少,协调性提高, 但动作不够熟练、精确。
教学任务:加深对动作结构内在联系的理解,提 高动作质量,建立动作定型。
1、促进文化建设。 2、促进思想建设。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目标概述
1. 概念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 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 意义 ① 具有导向作用; ② 具有激励作用。
3. 特点 ① 具有动态性; ② 具有一定的结构;
{条件目标:主客观条件。
5、教学效果的全面性。 三、体育教学目标
1、概念 2、制定依据
① 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标准 ② 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③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④ 客观条件
3、目标内容
① 总目标
{A、全面锻炼身体
② 具体目标 B、掌握体育“三基” C、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一、概念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a、按人体基本
实践教材
活动能力 b、 按运动项目
理论教材 c、 按身体素质
2、教材比重
该项教材时数
教材比重 =
总时数
※ 如何确定教材比重? ① 教材的作用; ② 教材的难度; ③ 练习的数量。 3、排列方式
① 直线排列:技巧、单杠、双杠、理论知识。 ② 螺旋排列:跑、跳、投等。 ③ 混合排列:武术等。
体育教学大纲
说明 本文 附件
基本部分 选用部分
二、编选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 3、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6、教材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材纲要体系
1、分类方法
教材
选用教材 基本教材
3、按经济情况分类: ① 常规型媒介: 挂图、幻灯等。 ② 专门型媒介: 电脑、体育馆、游泳池等。
三、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1、基本模式 ① 辅助式
② 直接式
2、运用要求
①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② 注意人 — 物之间的协调关系; ③ 逐步完善体育教学手段
第五章 发展体能的方法
一、概述
1. 概念 2. 意义
B.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的关系。
C. 学校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 现象的关系。
内部关系主要有: A. 学校体育的组织、实施、管理、科研等内部
关系。
B. 学校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关系。 C. 学校体育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原理、原
则、方法、内容、评价等关系。 D. 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的关系。 E. 普及体育与提高体育、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
学校体育总目标 过程目标:阶段性的具体目标。
效果目标:最后的实效。
③ 具有一定的层次。
如学校体育的目标可下分为体育教学的目标、 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等等,而体育教学目标又可 细分为知识发展目标、技能发展目标等等。
二、制定目标的理论依据
1. 社会的需要 ——基本依据 ① 这集中地体现在社会对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的需要。 ② 人们普及高质量生活的需要。 ③ 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需要。 2. 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根本依据 3. 客观条件 ——物质依据 4.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科学依据
教学任务:巩固与发展动作定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A、改进动作细节; B、反复进行成套动作练习; C、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 D、组织学生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相互指导。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承受一定的负荷后,其机能会发生一系列 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工作阶 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与复原阶段。
① 增强体质; ②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③ 发展日常生活能力。 3. 特点
① 实践性; ② 负荷的科学性;
③ 内容的全面性与方法的多样性; ④ 效果的渐进性、迟效性。
二、发展体能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适量性原则 (三)持续性原则 (四)健康性原则
三、常用的方法及运用要求
(一)重复法
1. 概念(见书79页) 2. 主要方式 ① 连续重复法 ② 间歇重复法 3. 运用要求 ①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要求。 ② 应选用技术简单或学生已经掌握的动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A、大量采用各种练习法; B、随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动作; C、有选择的进行示范、讲解; D、加强身体素质练习; E、适当保护,尽量结束助力性的帮助方法。
③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心理特点: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兴奋与 抑制相互转化的灵敏性高。
动作特点:完成动作准确、协调、轻松、自如, 达到自动化得的程度,形成了动力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