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诗为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领悟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入课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探讨诗歌主题。
a.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
b.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a. 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6.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练习,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结构:
a. 背景:陶渊明生平简介
b. 意境:田园风光描绘
c. 主题:回归自然,追求简朴生活
d. 艺术特色:对比、象征等手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a.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 答案:
a. 诗歌意境: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b. 艺术特色: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诗歌意境的领悟。
2. 艺术特色的分析。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诗歌意境的领悟
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2. 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意境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艺术特色的分析
1. 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与“误落尘
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对比,展现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
向往。
2. 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象
征着高洁、隐逸,南山则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境界。
3. 教师应结合具体诗句,详细讲解艺术手法的运用,并引导学生
运用这些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三、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1. 例题选择: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涵盖诗歌意境、艺术特色、主题理解等方面。
2. 讲解方法:采用stepstep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掌握
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2. 作业广度: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诗人
的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诗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2. 在解析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音量,强调重要性。
3. 用普通话标准发音,确保学生听懂。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 导入环节控制在5分钟内,激发学生兴趣。
3. 诗歌解析和艺术特色分析部分,各分配20分钟,保证学生充分理解。
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各分配10分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诗歌的背景、意境、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充分开展。
4.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深度和广度,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
6.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