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4)王阳明:“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 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
认为是一对情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要点:]
(1)可以答出任何一种情况。

根据各自的情况来答,只要有道理。

(2)这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结果。

感性认识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4.下面是一个有关调查研究的材料。

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开招聘销售部主任。

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

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

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

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待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

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

(摘编自2013年《扬子晚报》)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这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参考答案要点:]
1.(1)一切从实际出发;(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善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和表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5. 下面是丁肇中关于科学研究的体会的材料。

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

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

(2)真理是一个过程,即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又是一个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学真理的发现,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交战时,法军有一旅指挥部设在前线阵地的地下,十分隐蔽。

但由于忽略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造成了不应有的惨败局面。

当时,德军一参谋人员发现,每天上午八、九点钟,总有一只小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坟包上晒太阳,几天情况
都是如此。

此事引起德军司令官的重视,他召集参谋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如下:第一,此猫不是野猫,因为野猫不喜欢白天出来,更不会在阵地上出没;第二,猫的栖身处在坟包附近,而周围并无人家,那里很可能是一个地下指挥部;第三,据仔细观察,此猫是名贵的波斯品种,而打仗时尚能玩这种猫的,决不会是下级军官。

于是,德军集中了六个炮兵营的兵力,对小猫出没之地猛烈轰击,结果法军旅指挥部被彻底摧毁,人员均被炸死。

请回答:
(1)德军怎样得出“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的判断的?
(2)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怎样由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答案要点】
(1)德军能在此次战斗中作出准确判断,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小猫的感性材料(如小猫活动的时间、栖身处及小猫的品种等),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而获得认识的飞跃,得出了“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这一理性认识。

(2)要正确地由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必须具有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取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经过思考,即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才能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7. 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觉得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出了唯心史观错误的根源在于从思想、理性而不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因。

8. 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的材料。

材料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材料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总结了抗日战争八年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后,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思想倾向
(3)材料2、3与材料4分别属于什么历史观?它们区别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的合理性是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的作用,强调一种民本主义。

局限性是民本史观而不是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2)材料2和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3)材料2、3都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材料4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作用,是唯物史观。

两者区别的依据是根据人们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