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演讲稿2017年1-3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稿2017年1月—3月
周云山金世元叶辛曹文轩崔愷吕思清朱枞鹏陈爱莲
孟广禄陈振濂范迪安张智孙祁祥周建平詹启敏王拥军
周云山
今天我来到这个讲台,是代表着一个团队过来,代表我们远望人这个团队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远望人的经历和故事。

“远望1号”船、“远望2号”船的诞生代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时代,在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法国拥有航天测量船,我们国家只有少数的几个陆上测量站。

“两弹一星”成功以后,中央决定开展远程运载火箭的全程试验,还要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这些飞行器的飞行轨迹都在数千乃至数万公里以上,陆上的测量站已经覆盖不了。

这个时候,毛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决策,要建造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测量船。

船头的“远望”两个字,这是毛主席亲自手书。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战略决策,有了“远望号”就有了全球布站的测量能力,也加速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今年我国最新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船建成,“远望1号”船到“远望7号”船相差了将近40年。

我作为“远望2号”船的最后一任船长,也是“远望7号”船的第一任船长,非常幸运地见证了这段历史变迁。

在大海上搞航天测控,就是我们远望人风口浪尖上的舞蹈,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征服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很多人都认为大海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我当时也是带着这个向往,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驾驶专业。

1993年毕业以后又带着这个向往到了“远望2号”船工作,但是很快,大海给我上了一课,1997年让我经受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4月17日的早上六点钟,我像以往一样到驾驶室去接班,发现驾驶室的气氛十分地凝重。

原来在我们前面的航线上面,一个热带低压迅速增强到强热带风暴,几个小时以后,我们的船就被这个狂风恶浪所包围,风力迅速增大到11级。

天空看上去乌云密布,昏天黑地,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只有我们船的前方能够看到一丝丝,透出一丝丝光亮。

我听我们当时的一些老船员跟我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台风风暴眼。

台风风暴眼是什么概念?就是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预报那个云图,它中间有个黑洞,就是处于那个黑洞的边缘位置,那个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我们航海人谈之色变的极端恶劣海况。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离台风中心越来越近。

船上马上组织气象会商,分析讨论,正在说话的时候一个大浪打过来,我们有三个人坐在那个沙发上面,连沙发带人一起被抛起了一米多高,然后再砸下来,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

海面上六米多高的大浪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一样,连续地撞击船体。

我们的船头有时候看到撞到涌浪里面去,十几秒钟可能都抬不起来。

两万多吨的巨轮就像一叶扁舟在风浪中上下升沉,达到十几米,船上到处吱吱嘎嘎响。

特别是好多新同志还以为我们这个船随时都要解体一样的,雪上加霜的是我们的通信设备因为这个极端恶劣的海况也不能正常工作了。

当时随船的领导给总部打电话报告情况的时候说,我们遇到了大风浪进入台风中心。

说了一句话以后,后面情况也没来得及报告,线就断了。

后来再联系就联系不上,家里面也着急,船上也着急。

后来我们整个通信中断了连续九个小时,有些年轻的船员这时候已经把救生衣穿到身上,还
有一些船员甚至写了遗书。

与台风搏斗的这九个小时是惊心动魄的,九个小时以后,当我们看到海平面上远处一个安静的夕阳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这个航次靠码头的时候,接船的亲人们比平时都要多得多。

我们许多船员见到久别的亲人的时候都流下了眼泪。

虽然海上有风险,但是我们远望人只要接到任务,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坚决出征,毫不退缩。

2007年2月春节刚过,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北斗一号”04星的测控任务。

返航途中突然接到北京指挥中心的指令,卫星在变轨过程当中出现异常与地面失去联系,要求应急测控。

接到这个指令以后,我们迅速向应急测控海域开去,同时对这个卫星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

分析可能是卫星在变轨的过程当中发生了翻转,翻转会导致什么情况?卫星它上面有一部天线,它是对着我们地球的,这样我们测控站对它就可以对话了。

它一翻转,天线对到外太空了,那我们就联系不上了。

在茫茫的太空中,找一个直径只有几米的这个卫星就好比大海捞针一样。

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过去了,我们的雷达操作手轮班上岗不间断地进行搜索。

我们发出去十万多条指令,没有一条得到回复。

这个时候,我们参试人员的生理、心理还有我们船带的燃油、补给的物资,船舶的压载都逼近了极限。

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计划外的测控,但是大家没有一个轻言放弃。

终于在第十八天的时候,创造了奇迹,发现了卫星,紧急地发送了应急测控指令,为挽救卫星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祖国把“远望号”交给了我们,也就意味着我们远望人将人生交给了大海。

海陆相隔两重天,远望人面临着很多取舍,也经受着很多考验。

出海时间长了,蔬菜也比较紧缺。

一般我们出去以后,最多两个礼拜,绿叶蔬菜就没有了。

好多同志因为缺少维生素,三天两头的口腔溃疡。

半个足球场大的空间,一待就是几个月,生活单调枯燥。

我最长的一次应该是工作了一百四十天,最远去到过西经一百三十度的地方,赤道附近。

第一代测量船还存在因为造水能力,还有通信带宽的问题,用水比较紧张,打电话比较难的困扰。

我在“远望2号”船工作的时候,我们两天用一桶水,十公斤,包括我们洗脸、洗脚、洗盘子、洗衣服,全在里面,半个月洗一次澡。

其实对远望人来说,任务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苦我们都能克服忍受,但是面对家庭的困难我们却无能为力。

我女儿出生的时候,我正在海上执行“神舟一号”任务。

1999年10月5日,我把快要临产的妻子送到医院,交给岳父岳母照顾以后便匆匆忙忙赶到船上,做出海准备,10月8日出海执行“神舟一号”任务。

后来爱人的预产期一推再推,到10月22日剖腹产,女儿才出生。

而我呢,因为打电话不方便,10月25日才知道我第一次做了爸爸。

回家第一次见到女儿的时候已经是第49天,我陪着她们过了一个礼拜就又出海去执行任务。

女儿今年十七岁,我只给她过过一次生日,那次我还专门精心准备了一下,女儿好像有点不适应,跟我说,我已经习惯了只有妈妈的生日。

远望人把和家属、小孩能在一起聚一下作为一种幸福的奢望,但是他们都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这就是大海为远望人塑造的性格,这就是中国航天人。

我工作了二十三年,与测量船打了二十三年的交道,在我身上早已打下了海天的烙印。

我和大家一样,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深爱着这个时代。

只要坚守这份爱,祖国的航天事业就一定会更灿烂,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更精彩。

谢谢大家。

金世元
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是我们中医药人的一件大喜事。

对于我们中医药发展是有了明确的指示,它怎么说
的呢?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为了人民健康,立的这法。

大家一定要知道它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啊,继承是继承什么?继承它的文化,继承它的精神,继承它的质量。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发展。

过去我制造这药片儿,一个小时我能切二斤,现在我能切二百斤了,我问你质量怎么样?在保证质量上进行创新,我认为是这样。

所以说通过这法以后,今后我们中医药更有很大的发展了。

另外还有一样,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我现在带学生,我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所以说中医中药是我一个热爱的事业。

我在学徒期间呢,老师傅总说这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在你工作期间,你是个中药工作人员,无论做炮制,或者做制剂的时候,你没当着顾客;“存心有天知”,就是你做好做坏,是认真还是不认真。

我认为德是立身之本,我们一切行为、工作都离不开德。

说实在的我一个做工人的,我一个搞制剂、搞炮制的,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吗?那太有关系了。

让你炒药,应该炒成碳,你给炒成灰了,应该焦麦芽,你给炒成碳了,那就不行啊。

我记得同仁堂有一个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青山依旧在讲稿网
炮制虽然说是繁琐,该怎么做怎么做,“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更明确一些了。

牛黄贵,配这安宫牛黄丸的时候,应该搁二两你搁一两了,那你是减了物力了,你知道安宫牛黄丸干什么用的?抢救的,治疗高烧不退,是挽救生命的。

我们中药工作面对的是什么?并不是一般群众,并不是副食商店百货公司,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是就解决痛苦,而是抢救生命。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我认为这行是受人尊敬的,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如果我要是选择了这项工作了,我就是笃志意坚。

我从十四岁学徒,中药业里的学徒是挺艰苦的,一年十二个月都是要十二个小时以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我就举个例子,这炒药是用铁锅炒,我又个矮,炒药的时候,那个灶台旁边还得给我垫两块砖,首先我够不着,够着我得使用那大铲,我得和弄去,我还得掌握火候,这锅用什么烧呢?用柴火烧,不用煤,那柴火哪来的呢?就是来药的时候的那席包,无论席包、荆条包、竹包,得多热啊!夏天出那汗就甭说了,特别炒炮姜碳,把生姜搁在里头,立刻连呛带热就出汗,由脊梁上头就往下流黄水,炒着炮姜到最后得炒黑了啊,再出汗就黑水了,那除去热,还不断有事故,什么手烫了,什么脚烫了,那
都不当回事。

有一次我就焯杏仁,大概没掌握好,这锅里的开水洒了,洒在我腿上
了,这还了得,赶紧把裤子脱了一瞧,都是燎泡,怎么办?照样干。

在工作当中,劳累固然是挺困难的,但是我也有机遇。

在我们学徒的那年,
北京市卫生局就举办一个中药讲习所,这中药讲习所的所长是谁呢?北京四大名医
汪逢春。

人家一般的药店都知道这是一次好机会,但是有些东西我是真不理解,不
理解也得学,也得背,这是我一次学习机会,把我的医学底子砸得很深。

学习四年
了,这么长时间,按说我得挣俩钱了吧,还不行,这一个月的工资买不了一双鞋,
因此我就是辞职,又找一工作,专门是搞代客买卖,专门搞原料药材了。

在这期间
里头,我又有个学习机会。

北京市中医预备会学习班成立了,这个学习,我可是把
我过去学的这些不理解的东西都理解了。

公私合营,1956年1月1日,叫我们全北京市的中药行业人员一起都来,北
京市一共三千六百人,三千六百人要六个干部,其中有我。

那么在这期间呢,北京
市举办一个中医人员大考,那我说这次是个好机会,我有这底子。

我到那考场啊,
我本来就去晚了,到那一瞧,我说这人怎么都没有了?都考完走了,后来我一打听
说都不会,我瞧这题,那题都写在板书上,说是两个钟头这八道题都答,我说我瞧
瞧这八道题,说你行吗?我说我还可以吧。

一共考八道题,我今天还记得五道,我
记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何谓四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何药组成?水肿
胀满凶恶之症是什么?我说这我都念过呀,这“水肿胀满凶恶之症”,好多人都不知
道,那就是“肿起四肢后入腹,利旋满肿腹筋青,唇黑脐突阴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就是这个,我就把这个原文给答上了。

后来通知我就是你考上了,你是不是上医院?我们的经理当时就告诉我,你
可走不了,懂医懂药的我这没人,那我当时就这样,根据工作需要吧,不走就不走,
我搞工作,我搞中药的也是我的基本功。

留下来就成立一个研究室,让我管药品量,
就是药监科的前身。

我既然管质量,就得到必要的地方,常用药材的地方,全国我
得跑跑,我可以说由北部的寒冷黑龙江到南部的四季常青海南岛,从西部的青藏高
原到东部的沿海,我都去过,我到全国各省,我都深入产地,深入药农。

我记得我到内蒙路过一山梁,叫十八盘梁,路过这山梁的时候,不是很宽的马路,那很窄,过一汽车就很紧张的,我坐着汽车,快到这个山梁上边了,这汽车走不动了,让旅客都下来,说你怎么不走了?我没法走,我这后轱辘要掉,这么一瞧,如果这一掉一翻车,整个是滚到山底下,离得也就是那么二尺远吧,就是山底下,出门嘛,就会有危险。

后来由于中医药界
没人,这怎么办?就在药材公司和北京市卫生局一商量,得要成立学校,就给我调到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

我哪懂教学呀,您说是买点黄连我倒懂,买点人参我倒懂,这个我不懂,不懂也得去,既没教学计划也没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我就跟这三个老药工就去了,把这摊就支起来了。

在文革过程当中,我借这机会也没闲着,我写了一本专著《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中成药,很多的中医不太清楚,特别是西医,更不清楚,可是大量应用有很多都用错了。

我就利用我这点医学知识,通过四年的艰苦,我写了一本书。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培养过一千二百个学生,为北京市中药业缺人的问题,卫校做过贡献。

我退休的年龄,什么岁数退休?我八十一岁才退休。

工作这七十七年,我自己也受益很大,我现在没有一天不学习,我这还学习不过来呢。

躺那儿睡觉,突然间想起来了,这个我不清楚,赶紧起来写个条儿,我明天好学习这段儿。

中医中药是一个理论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都蕴含着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我国历代人民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谢谢大家!
叶辛
前不久,大概两个多月以前,我到了永州。

所有的人,我周围的邻居、我的老同学、朋友都问我,说:你跑到哪儿去了?怎么在上海没有找到你?我说我到永州去了。

无论是谁,听到我到永州去了,马上就说:是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柳宗元写过《永州八记》、写过《捕蛇者说》,柳宗元是一千两百年前的古人,唐宋八大家里面一个很出名的一个老作家,为什么一千两百多年以后的中国人,各种各样的,有的是电影院售票的,有的是卡车司机,他们退休了,他们为什么也知道柳宗元?文化的力量。

大家都读过《捕蛇者说》,他的文字虽然很短,但是他写的是捕蛇人的苦难。

他问那个捕蛇人说:既然你的爷爷是死于捕蛇这个职业,你的父亲是死于这个捕蛇
的职业,你自己捕蛇也几次险些死掉,为什么你还要捕蛇呢?他说:“我捕蛇可以有一碗饱饭吃,我比普通老百姓生活得好。

”这个课文大家都读过,为什么这个故事一千两百年以后还会流传,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接地气的,是和我们老百姓的心相通的。

其实中国文学的传统,不单是柳宗元,我们的苏东坡,我们的范仲淹,我们的黄庭坚,他们都写下了寄情山水,写下了和当地老百姓深有感情的那些文字,所以这些人一代一代,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到了今天还在被人们念叨着,我在想这个就是文学的传统。

当然,我的创作不能跟这些古代辉煌的名字相比,但是我从小因为读了这些书,我的创作也是基于跟我上山下乡的生活有关,跟我插队落户的生活有关。

19岁那年,我碰上了上山下乡的这样一件事情,我记得我们坐上刚才开场白当中说到的绿皮火车,坐了整整五十六个小时从上海两天两夜还多到达贵州,开始了我十年七个月的上山下乡生活,也开始了我用自己的一双眼睛看待山也遥远、水也遥远,道路也是十分遥远的贵州高原。

我插队落户的那个寨子叫砂锅寨,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说它像一个倒扣的砂锅一样,还有一个说法,它是当地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三个县最边边上的一个寨子,贵州话当中有一句话叫“砂锅”,所以就也叫“砂锅寨”,最偏远的一个寨子,就在那里插队落户。

生产队的会计很自豪地告诉我们:干一天五毛九分六,觉得我们不能理解那个五毛九分六的份量,就说:这是我们方圆二三十里的寨子劳动值最高的,周围的村寨有四毛多的,有两毛多的,我今天的妻子、当年的恋人,就在我隔壁的一个生产队,她劳动一天,一毛六。

就开始思考,我们这个劳动有没有价值。

有一天,我跟一个老农在田坑下往上戽水,戽水你们大概没听说过,因为贵州的田地都是一块一块的,像梯田一样,下雨以后水都在比较低的梯田里面,那么上面的田要栽秧的时候要种稻子,怎么办呢?我们的古人就想出用一个戽斗,戽斗两边一人拴两根绳子这样一摇戽到上面那块田去。

我跟着一个53岁的老农,我这个体力不行,我戽五十多下我的腰就弯下去直不起来了,这个老农53岁了一点也没事,很轻巧地这么戽。

我就说了,哎呀这么重的农活,我们从早戽水戽到黑,这个田,太阳这么大,水都不一定淹得了,这个有什么意思呢?他就跟我说,他说:是啊,人到这个人世间来,就是吃苦的,干活是吃苦的。

“山坡是主,人是客。

”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一说呢我眼睛瞪大了,他只读过两年私塾,他怕我没有听懂,他就告诉我,他说你看,他指着那个山头说:看,山头上有棵古树,我九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带着我,走在寨路上告诉我,这个山坡是我们的主人,我们这些人是客人,这句话我就记下来了。

到了人到中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散文叫《当好客人》,你到人世间来走一趟,你要当好人世间的客人,正是在这样的岁月里一边劳动、一边思考、一边想象,我开始拿起笔来,写一点我感受到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就写了《客过亭》这样一本长篇小说,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客过亭呢?出版社出书的时候,我的责任编辑,他特地飞到上海来跟我谈,希望我把这个名字改一改,他说你这个名字“客过亭”,很生疏,读者看到这个名字,不会买这个书,要找一个吸引人的名字。

我说我不改了,为什么不改呢?我就跟他讲了我当知青的时候,跟老农一起戽水的故事,“山坡是主,人是客”。

所以我说,我的写作只写我经历过的、我体验过的、我思考过的生活。

很多人问我:你这个《蹉跎岁月》是什么意思啊?小说刚刚发表和出版单行本的时候,很多人把它念成“差它”岁月。

就字面上来理解,它是消磨过去的岁月,但我经常说,我说:风雨如磐见真情,岁月蹉跎志犹存。

我初出到贵州山乡的时候,是带着一双上海小青年的自以为是的目光来看待偏远的村寨,但是当十年以后离开村寨的时候,我的感觉变了,我经常也会像农民一样,带着一双农民的眼光看待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大都市。

我换了一副目光,重新来看待这个都市的时候,又有很多天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容易忽视的东西。

我小说当中写过:上海马路上自行车的洪流,编辑就把这句话划出来,怎么自行车的洪流呢?我说我在偏远的村寨上待过,再站在上海的十字街头的时候,我的这个感觉就特别强烈,实际上我《孽债》这个长篇小说,大家都关注那五个小孩子的命运,我借用的就是五个孩子,在西双版纳长大的孩子看待上海的目光,这个角度来写的。

知识青年用城市青年的目光,看待偏远的乡村,农村里长大的知识青年的子女一代人,回过头来看待都市,当这个两副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我们为什么记得柳宗元,记得苏东坡,记得陶渊明,记得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写下不朽诗篇的文学家,因为他们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也好,他们脍炙人口的,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也好,都是和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的人民休戚相关的。

文化的传承,传承什么?传承的是作家和生活的土地的关系,和你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普普通通的人民的关系,和你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山山水水的关系,为什么到了一块地方,就能够从山水当中找到人生的乐趣?他对他这个国家、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很有感情,当然这片土地上面的景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美的,美是和人们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曹文轩
今天看到你们这么多人,又想到了我在北大讲课的情景。

唯一的不同是我前面没有讲台,我站在这个地方,有一点不是很习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没有讲台,面对这么多听众。

好,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在座的有哪一位朋友是喜欢洗碗的,她有一点不可思议,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

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你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