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
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
5.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7.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决策能力;热爱祖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开拓进取、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奉公守法、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身体健康。
要达到思想与心理素质综合评定合格。
8.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通过上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比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并能在资源环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自然灾害预防与预报等方面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措施
(一)课内理论教学
课程学习是本科生获取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
课程设置及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应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拓宽知识面。
在学位课程设置上应精简课程种类,集中力量开设好一批应用面较宽、选课率较高的学位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在确定选修课时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特点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2种。
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基础课,共63.5学分,学科基础课43学分,专业必修课18.5学分。
选修课可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
学科基础课包括:地质与地貌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课程,理论部分29.63学分,实验13.37学分。
专业课包括:空间分析方法与GIS应用、C++程序设计、地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成图、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物化探基础等课程,其中理论部分12学分,实验6.5学分。
(二)集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要按照规范、科学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校、院、系、教研室分级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统筹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按年级可分为: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填图实习、三年级生产实习和四年级毕业实习。
具体安排如下:
一年级: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建立对地学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侧重对地质、地貌及地形图的认识。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3周,每年6月下旬-7月上旬实习。
实习地点:秦皇岛
学分:3。
二年级:张河湾综合实习,巩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理论知识,掌握地质测量方法和数字采集与处理的全过程。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5周,每年7月上旬-8月上旬实习。
实习地点:张河湾
学分:5。
三年级:生产实习,巩固常用软件操作程序,全面掌握Mapgis的各种功能,学会地质数据处理与计
算机成图和遥感图象解译处理的全过程。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5周,每年6月上旬实习。
实习地点:石家庄。
学分:5。
四年级:毕业实习,掌握生产、科研过程中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学会科研的研究方法,掌握文献查询、项目设计、科技写作等基本技能。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6周,论文编写5周,每年3月下旬-5月中旬。
实习地点: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
学分:11。
(三)课外教学(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不断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为其提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阔空间,通过10个学分开展政治、经济、艺术、体育、励志、学术、科技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毕业条件
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并修满总学分181 (其中,课内理论教学145学分,集中实践教学26学分,课外教学10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四、学制、学历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4-6年
学历: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和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表1)
表1课程和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181 110.13 71.87
(二)教学进程计划表(表2)
表2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应
(三)主要课程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代码:211658 学时:64+32 学分:6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及GIS总的体系结构。
详细介绍了内容GIS的发展现状、基本概念、主要核心技术与方法,以及GIS的分析功能和输出等;最后对CIS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遥感图像处理
课程代码:211661 学时:48 学分:3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数字遥感图像的特性、遥感图像显示与合成、灰度变换、空间滤波、几何校正、遥感图像运算、信息复合、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制图等。
通过理论课和实验学会对遥感图象的合成、变换、运算等基本技能。
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211668 学时:32 学分:2
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定义、数据更新、视图、嵌入式SQL)、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依赖,范式、关系模式规范化)、数据库保护(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恢复与镜象),数据库设计(需示分析、概念结构、逻辑结构,物理设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数据库技术新进展。
预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
空间分析方法与GIS应用
课程代码:211662 学时:16+1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GIS软件的空间数据的建立方法,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讲述空间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主要讲述点、线、区之间的叠加分析、缓冲分析、基于空间数据库的查询以及空间分析结果的显示和具体应用等内容。
预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地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成图
课程代码:211664 学时:16+1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于计算机统计软件研究地质数据的统计规律和解释,在处理方法上主要讲述地质的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趋势分析、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讲述地质上最常用的二维绘图软件GRAPHER和三维绘图软件SURFER的应用。
预修课程:矿物岩石学、物化探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矿床统计预测
课程代码:211389 学时:24+16 学分:2.5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质变量的构置、取值、变换和选择,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准则,矿床统计预测的方法、地质指标指示含矿性和地质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立矿产资源预测思维和基本理论和方法。
预修课程:矿床学、物化探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