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文本细读法在古诗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文本细读法在古诗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5-26T12:11:00.927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作者:倪冬红[导读]
倪冬红乌鲁木齐市第67中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242-01
一、古诗文文本解读现状分析
不管是语文教材的调整还是中高考的改革,诗歌鉴赏一直占据着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且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国力的提升,古诗作为文化输出的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人教版最新审定的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放于课本最后的古诗也被编入每个单元末尾,成为了单独的讲学板块。
同时古代诗文经过历史时间的淘洗,语言精炼、章法独特、文采斐然、思想深邃,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
虽然古诗文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但是教学环节上仍然漏洞百出。
其教学障碍主要有:其一所选篇目众多、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年代跨度较大,读起来晦涵难懂。
其二古代诗文该教什么、怎样教并没有统一的、操作性很强的标准。
其三古文研读理论较为晦涩,教师多通过网络等途径找些现成的资料进行研读,理论深度不够。
其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反而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古诗文的魅力。
最终使教学陷入“教师教得混乱,学生学得糊涂”的窘境。
二、文本细读在古诗文解读中的适用性分析
文本细读法最初是新批评派对现代诗歌研究理论。
其主要从文本的词义、语境、修辞等微观层面,寻找文本中蕴涵的深意。
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理论,文本细读法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在欣赏古诗文时,不望文生义,胡思乱想。
在有理有据的方法下,重新审视文本。
中学生自身阅历尚浅,文学素养不高,文学文化积淀比较少,虽然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影响,但他们本身不太容易受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的干扰。
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时,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感受、理解文本,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文本细读:从语言、语境、修辞解读古诗文文本
(一)读诵之间,领会委婉而富意蕴的语言
古人写诗崇尚在字词上反复斟酌、炼词炼句,有“推敲”的典故,亦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所谓“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正是如此。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就应该以“词”入手,教会学生如何细读、精读,以品味和推敲文字的深意,从而理解言简意赅的理趣,领悟言有尽意无穷的韵味。
如《次北固山下》中,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何是日出,诗人不用“升”而用“生”字来形容,其实质正是蕴含了新旧交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也是这首诗教学中的难点:哲学思想的领悟。
而透过对一个“生”字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满足与喜悦。
所以,诗文解读,着眼字词正是是我们的敲门砖,是打开文学丰富韵味殿堂的钥匙。
新课标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练习为主。
因为学生知识与审美的限制,对于声调、停顿、轻重音、情感还很难把握,所以需要教师的讲解与指导。
但是老师的讲解与指导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指导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逐步习得诗词文赋的鉴赏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吟诵,方显诗文韵味与旋律,领悟诗文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魅力。
同时形式上要多样,如朗诵比赛、对诗、诗歌情景表演,谱曲演唱等等,通过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的想像,与诗文的艺术形象和独特意境产生共鸣,从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挖掘诗文的艺术内涵和深层意蕴。
(二)走入心理:感悟人物事件的无穷魅力
在古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栖栩如生;江山,美不胜收;情感,感同身受。
一首《关雎》有的是一个窈究淑女的娴娜;一首《天净沙•秋思》则是断肠人心碎地浪迹天涯;诗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描绘了一个仿佛触手可及,可观可想的艺术情境,将本来平面的文字塑造成立体而深刻的语境。
所以,文本细读定然要细读诗歌的语境情感。
清朝刘熙载就说“文,心学也。
”《毛诗序》也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之言。
可见文学与人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学接受者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创设心理语境,在语境之中解读文本。
(三)剖析修辞:于细节之处感受复杂情怀
修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 修辞是文学表达的一种方式,一直以来备受青睐。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都离不开对修辞的运用和研究。
而我们在教学层面中,就要使用文本细读法,通过修辞的意义进行解读,从而发掘文本的内涵。
惜墨如金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表现文学的状态之一。
而又以中国文学最盛,从《诗经》的“赋、比、兴”开始,委婉地通过言物来表情达意便屡见不鲜。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自身追求的审美取向是意境朦胧、意象含蓄、委婉曲折。
例如,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诗人只写飞来峰上塔高,侧面体现山高,同时着眼在自己的登峰的感受,从而彰显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这里的“浮云”就是一个隐喻,表面上是山顶之云雾,挡住了诗人远眺风景的视线,暗指自己仕途之上的困难,暗讽了阻碍自己的奸邪小人。
可见,隐喻对于曲折委婉的文学文本的解读来说是极有用的。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角度,多方法地引导学生去挖掘隐喻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
四、小结
文本细读法把作品看成是文学的本体,对文学语言的深度挖掘给后来文本解读带来很多启示。
它作为一种新的视角为文本解读带来一种系统的可供操作的解读方法,值得推行。
从语言、修辞到语境,倡导对文本本身作深入细致的阅读和解读。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理论为古代诗文鉴赏与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一个新的平台,给教学带来一种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