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流行病学概论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健康决定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
2、物质环境:建筑环境、空气、水、土壤
3、个人因素: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服务网络、卫生经济投入 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根本性预防。

包括:健康个体的措施、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最常见的是预防接种。

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或加上早报告、早隔离的“五早”,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使之尽量功能恢复、心理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Chapter 疾病分布
(incidence rate ,morbidity )发病率:只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并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病例数
某时期内(年)某病新ⅹk
p.s. 分母规定的是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有效接种疫苗者,不能算作暴露人口。

但实际工作中困难较大,多采用该人群该期间内的平均人口数。

(attack rate )罹患率:意义同发病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常用语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患病率=
同时期平均人口数
病例数
某时期内某病现患新旧ⅹk
(secondary attack rate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ⅹ100%
p.s. 计算是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

(mortality rate )死亡率:只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某其他病因)的频率。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
同时期平均人口数

某时期某人群中死亡总ⅹk
p.s.比较不同地区死亡率时,若人口构成不同,需要先对其进行标准化
(fatality )病死率:指在一定时期内,换某并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表示确诊病人的死亡概率,可反应疾病严重程度和诊疗水平。

病死率=同时期患该病人数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ⅹk
疾病分布的形式:(1、2、3、)
1、地区分布
1) 国家间的分布 2) 在国家内的分布 3) 城乡分布
4) (endemic )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
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的现象。

分自然疫源性、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 2、时间分布
1) (rapid fluctuation )短期波动:是指在一个
地区或一个集体的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的
发病数明显增多的现象。

亦称时点流行或爆
发。

2)(seasonality)季节性:也称季节性波动,
指疾病每年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
高的现象。

3)(cyclic variation,periodicity)周期性:疾
病依照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4)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3、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
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横断面分析:主
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
率和死亡率等的变化,常用于急性疾病。


称现况研究、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
study)。

(birth cohort analysis)出生队列分析:将
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成为一个出
生队列,然后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
亡等情况。

2)性别、阶层、种族等等
疾病的流行强度:(1、2、3、4、)
1、(sporadic)散发:某病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

2、(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

与散发相对。

3、(outbreak)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

是流行的一个特例。

4、(pandemic)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以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Chapter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如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

现况研究:即横断面研究。

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

现况研究的两种方法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

如筛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抽样方法的种类:(1、2、3、4、5、)
1、(simple random sampling)单纯随机抽样:要求从总体N个样本中,利用抽签、随机数字表等方法抽取n个对象组成一个样本。

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2、(systematic sampling)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3、(stratified sampling)分层抽样:将调查的总体按照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再每层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层变量应是导致总体内部变异的重要因素。

抽样误差较其他抽样方法小。

4、(cluster sampling)整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以群组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

抽样误差较大。

5、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上述抽样方法综合运用。

如先分层再整群。

抽样调查样本含量的估计:
n =
2
2
d
p
1
p
u)
(-

α
(α:第一类错误的概率;Uα:已知α后的u值;p:总体率的估计值,可根据前人类似研究的样本率估计;d:允许误差)
一般取值:d=0.1p,α=0.05,U0.05=1.96
则n =
q 400⨯
B、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

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原理和过程)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人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以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

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

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若病例组有暴露史的比例或暴露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疾病存在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只客观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

2、研究方向是回顾性的,是由“果”至“因”的,只能初步检验病因假设,难以证实因果关联。

病例对照的种类:匹配(多)和不匹配。

病例的选择:
1、病例应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尽可能公认。

2、首选新发病例(较少接触干预措施)
3、各方面有代表性
4、对病例某些特征的限制,处理好干扰因素。

对照的选择:
1、确认对照的标准
2、对照的代表性
3、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
4、不应患有与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
5、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对照
6、对照的来源为:病例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疾病者。

OR值(odds ratio,OR):比值比,也称交叉乘积比。

OR=
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病例组的暴露比值
=d
b
c
a
/
/
=bc
ad
OR的意义:
与相对危险对(relative risk,RR)密切关联。

RR指暴露于某因素者发生疾病的概率是不暴露者的多少倍。

其数值范围是从0到无限大的正数。

当RR=1时,暴露组的发病概率与非暴露组的相等,暴露与疾病无关。

当RR<1时,暴露组发病概率小于非暴露组,暴露减少了发生疾病的危险,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当RR>1时,暴露组发病概率大于非暴露组,暴露增加了发生疾病的危险,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RR 越大,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程度越大。

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也就无法得到RR,只能以OR估计RR。

但是不同患病率和不同发病率的情况下OR与RR是有差别的。

当疾病率<5%时,OR与RR较接近。

Miettinen法估计OR的可信区间(CI):
OR2/U1
U
L
OR
OR)

,χ
α
±
=
当样本OR≠1,但95% CI包含1时,说明总体OR可能是1,因素和疾病之间可能无关联。

(一般OR=1~4时认为暴露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的统计推断步骤:
1、列出四格表
暴露史病例组对照组合计
有 a b a+b=n1
无 c d c+d=n0
合计a+c=m1 b+d=m0 N
2、假设检验(卡方检验四格表专用公式)
)
)(
)(
c
)(
(
2
2
d
b
c
a
d
b
a
n
bc
ad
+
+
+
+
-
=


χ
自由度ν=1,
计算p 值,(2
105.0,χ=3.84,2
101.0,χ=6.63) 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该暴露因素很可能不是有抽样误差造成的。

3、估计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计算OR=
bc
ad
OR CI :OR
2/
U 1U L OR OR )
(,χα±=
推断结论,估计联系强度
匹配(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推断: 1、列出四格表
对照组 病例组
合计 有暴露史 无暴露史 有暴露史 a b a+b=n1 无暴露史 c d c+d=n0 合计
a+c=m1
b+d=m0
N
2、假设检验(卡方检验配对四格表公式) 当b+c ≥40时,
c b c -b 2
2
+=)(χ
当b+c <40时,使用校正公式
c b 1|c -b |2
2
+-=)(χ
自由度ν=1, 计算p 值,(2
105.0,χ
=3.84,
2
101.0,χ
=6.63)
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该暴露因素很
可能不是有抽样误差造成的。

3、估计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计算OR=
)(0b c
≠ OR CI :OR
2/
U 1U L OR OR )
(,χα±=
推断结论,估计联系强度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2、节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
3、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4、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不需要随访。

5、应用范围广。

局限性:
1、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否则需要很大的样本含量。

2、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3、易发生选择偏倚和回忆偏倚
4、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只能估计联系强度。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 ):与固定队列(fixed cohort )相对。

队列研究的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2、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3、双向性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对照组的形式:内对照、外对照、总人
口对照、多重对照。

队列研究的资料的收集
1、极限资料(baseline information )
2、随访和结局变量的收集
结局变量(outcome variable ):亦简称结局,是
观察人群中出现的预期结果时间。

是队列研究的观察终点。

队列研究的统计推断:
1、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
组别病例非病例合计发病率暴露组 a b a+b=n1 Ie=a/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Io=c/n0 合计a+c=m1 b+d=m0 T
2、率的计算
累积发病率=
观察开始时的人数
观察期间发病例数
发病密度=
观察人时数
观察期间发病例数
(观察人时数=观察人数*观察时间)
3、估计暴露于发病的关联强度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越大。

RR=Ie / Io
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差值。

AR= Ie-Io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因某因素暴露所致的某病发病或死亡占该人群该病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Ie-Io)/Ie*100% 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人群中某病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人群该病发病(死亡)率的差值,表示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而导致的某病发病(死亡)率。

PAR=It-Io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某病发病(死亡)率占总人群该病全部发病(死亡)率的百分比。

PAR%=(It-Io)/It
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一般较可靠
2、是由“因”至“果”进行,符合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3、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4、一次调查可观察多重结局
局限性:
1、不适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2、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
3、耗费人力物力较多、设计要求高、实施复杂
4、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者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以使结局受到影响,是分析复杂化。

C、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实验因素,对照组不给予该因素,然后前瞻性的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若控制了可能发生的偏倚,能确认试验措施与观察结局之间是否有因果关联。

如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1、随机分组
2、要施加干预措施
3、必须有平行对照
4、前瞻性观察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将临床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
1、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2、同期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历史对照临床试验
4、自身对照
5、交叉设计对照
临床试验对照组的处理方法:
1、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
2、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
3、标准疗法对照
4、不同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相互对照
临床试验资料收集的要求:
1、盲法观察:单盲:研究对象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
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资料分析者
2、规范观察方法
3、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临床试验资料的分析:
生存分析:是一类专门用于分析随访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处理失访资料。

有效率=
%100⨯治疗总例数治疗有效例数
生存率=
%100n n ⨯年的病例数
随访满年的病例数存活满
Chapter 偏倚
偏倚(bias ):是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的偏离了真实值。

属于系统误差(必须消除),是一种认为的非随机误差。

常见分类:
1、选择性偏倚(selection bias ):指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偏倚,使得从样本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系统的偏离。

例如 入院率偏倚(病例对照)、检出症候偏倚、现患/新发偏倚、无应答偏倚(现况、实验、队列)
2、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或观察偏倚(observation bias )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

例如 暴露怀疑偏倚(回顾性研究:队列、现况)、回忆偏倚(病例对照研究)
3、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 控制方法:限制、配比、随机化、分层抽样
Chapter 病因及推断
病因的概念: 1、古代的病因概念 2、特意病因学说
3、多因论学说
(1) 流行病学三角:病原物、宿主、环境 (2) 轮状模型(wheel model ):宿主占据了轮轴的
位置,其核心是遗传物质,具有重要作用;围绕宿主的是环境,包括生物、物质和社会环境;机体生活在环境之中,而病因存在于机体和环境之中。

强调了环境与宿主的密切关系。

解释是,这三个部分的比重因疾病的不同而异:对于遗传性疾病,模型中的核心部分增大;而非遗传疾病则环境部分的比例增大;如果既有环境因素又有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其相应的比例就大些。

(3) 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 ):基本观点:疾病
的发生并非归因于单个孤立的病因,而是一连串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个环节都是它前面若干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样,不同的致病因素与疾病之间构成不同的链接方式,即疾病链。

不同的疾病链相互连结、交错,形成复杂的完整的病因关系路径,疾病有此产生。

提供了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

必须病因与充分病因:
1、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必然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一组因素。

所谓“最低限度”是指,这组因素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

2、必须病因(necessary cause ):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绝大多数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必须病因。

有必须病因在,不一定发病,因为只是充分病因中的一个成分。

病因研究的步骤:
1、总结现象(eg. 描述性研究)
2、形成假设
Mill 五法:求同法、存异法、求同存异法、共变法、剩余法。

3、检验假设(eg 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4、因果概论、病因推导
只有排除了非因果关联后才能进行因果推论。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1、2、3、4、5、) 1、关联的强度:通常用RR 或OR 的大小来评价,值越大,关联程度越大。

但要注意:a 弱的关联并不能排除因果关系,b 在做因果关联判断时,并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关联强度的界值。

2、关联的重复性:又称为一致性,指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结果。

3、关联的时间性:“因”一定要先于“果”,这是因果判断中的必要条件。

暴露到发病之间的时间间隔应满足疾病的潜伏期。

4、剂量-反应关系:其存在增加了因果推断的说服力,但当其不存在时,也不能否认因果关系的存在。

5、关联的合理性:即用现有的理论可以进行解释。

Chapter 诊断试验和筛检实验
筛检(screening ):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患病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不是诊断,诊断是进一步将病人与可疑患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的目的:
1、早期发现可疑患者,实现二级预防
2、发现高危人群,实验一级预防
3、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试验评价的指标:真实性(validity )、可靠性(reliability )、收益(benefit )。

真实性的指标:
1、灵敏度(sensitivity ):真阳性率。

金标准确诊
病例中也被试验判定为阳性者的百分比。

反映试验能将实际病例正确判断的能力。

理想值100%。

灵敏度=a/(a+c)*100%。

2、特异度(specificity ):真阴性率。

金标准确诊非病例中也被试验判断为阴性者的百分比。

反应能将实际非病例正确判断的能力。

理想值100%。

特异度=d/(b+d)*100%。

3、误诊率:即假阳性率。

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试验判定为阳性者的百分比。

理想值0。

误诊率= b/(b+d)*100%。

4、漏诊率:即假阴性率。

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试验判断为阴性者的百分比。

理想值0。

漏诊率=c/(a+c)*100%。

5、约登指数=灵敏度 + 特异度 – 1 指数范围0~1,越大则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6、粗一致性(crude agreement ):又称符合率。

反映实验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符合程度。

粗一致性=(a+d )/n * 100%
可靠性的指标:
1、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 ):适用于定量测定实验的可靠性分析。

越小越好。

变异系数=
%100X
S
2、符合率:又称观察一致率。

适用于定性测量试验的可靠性分析。

越大越好。

3、Kappa 值:适用于定性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试验 金标准确诊
合计
病例
非病例
阳性 a (真阳性) b (假阳性) a+b 阴性 c (假阴性) d (真阴性) c+d 合计
a+c
b+d
N
关联
偶然关联(随机误差造成)
有统计意义 的关联
伴随关联
因果关联(直接、间接)
虚假关联(偏倚造成)
表示不同观察者对同一批结果、或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批结果的判定的一致程度。

它考虑了给予因素对实验一致性的影响。

越高越好。

一般0.4~0.6为中度一致,0.6~0.8为高度一致,0.8以上为极好的一致性。

Kappa=)()(n 22112211c r c r n d a +-+-+
收益的指标:
1、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 ):实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概率。

表明实验结果的实际临床价值。

阳性预测值:实验结果阳性者中实际患病的概率。

a/(a+b)*100%.
阴性预测值:实验结果阴性者中真正非病例的概率。

d/(c+d)*100%
2、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指病例中与非病例中某种实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

阳性似然比=特异度
灵敏度假阳性率真阳性率-=
1
阴性似然比=特异度
灵敏度真阴性率
假阴性率-=
1
提高实验效率的方法:
1、并联实验(parallel tests ):指同时应用多项试验时,只要其中一项阳性即判断为阳性。

可使灵敏度提高、减少漏诊率、阴性预测值升高,但特异性下降、增加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降低。

用于几种方法灵敏度均不理想、或急需诊断、或希望尽可能发现病人时。

2、串联实验(serial tests ):指依次应用多项试验时,只有所有试验均为阳性时才判定阳性。

可提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降低误诊率,但灵敏度降低、阴性预测值降低、漏诊率增加。

用于几种方法特异度均不理想、或不必急于做出
诊断、或进一步确诊造价高且不安全、或误诊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时
3、并联、串联并用
Chapter 公共卫生检测
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是连续的、系统的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的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决策者、卫生部门、公众等),并且利用检测信息的过程。

被动检测(passive surveillance):下级检测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检测单位被动接受。

主动监测(active ~):上级检测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或者要求下级检测单位严格按照要求收集资料。

Chapter 营养学
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理过程。

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所含的有营养作用的化学物质。

就其化学性质或生理功能可以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I)。

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的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摄入量达到EAR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50%。

是指定RNI的基础。

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tion intake,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的群体中97% ~ 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是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能满足目标人群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但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更高。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te upper intake level,UI):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不至于引起不利于健康的作用。

当摄入量超过UI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限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事物与缺乏它的事物混合使用,混合后事物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作用。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1、2、3、)
1、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BV):蛋白质利用率。

指事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在体内利用的程度。

生物价越高,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

2、氨基酸评分(AA score,AS):指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须氨基酸评分模式与推荐的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模式比较,来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

3、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程度的指标。

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更为全面。

是将蛋白质的消化率和生物价结合起来以评定事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EFA):人体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有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有两种:亚油酸、a-亚麻酸。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指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即不能被人胃肠道中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的多糖。

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壁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2、3、4、)
1、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
2、控制体重和减肥
3、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4、预防结肠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