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1~6年级共12册数学知识要点全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1-6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目录
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2)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16)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24)
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34)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46)
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61)
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70)
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86)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102)
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121)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145)
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
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
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
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
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3. 数的组成
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一个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4、给数字排队:
5、
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5、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6、“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7、几和第几
△▲▲★△☆☆△△△▲★★★☆★
观察上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
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解决此类问题,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8、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第二单元:比较
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得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三)10以内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分类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

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

如:△△●●☆☆●△●●△△☆●
按形状分:1、△ 2、☆3、●
按颜色分:1、有颜色 2、没有颜色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序号填在一起。

第五单元知识点分解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

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

而且它的棱都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

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

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

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
(4)原有-借出=剩下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1、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6:00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

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

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

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

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

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

6:30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

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拆被减数:将十几分解10和几,用10减9或8,再用结果加上分得的另一个数。

第二种方法:
拆减数:把9分解为几加一个数,再依次与十几相减,如12-9,可把9看成2+7,再用12-2=10,再用10-7=6。

第三种方法:
逆向思维:做减法想加法, 9(或8)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9(或8)就等于几。

因为9+3=12,所以12-9=3
第四种方法:
借位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9,从十位减一,在个位加十,然后再减。

注意:“十几减八、减七或减六……”的退位减法方法同上。

3、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 +另一部分数 = 总数
(2)总数 - 部分数 = 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
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求大数列加法。

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 - 借出 = 剩下
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
4、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二单元单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连线时,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1、数数的方法有: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 …或2,4,6,8,10,12,14,16,18,20…
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
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
2、数位、基数、序数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

从右往左的数位名称:个位、十位、百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数位: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例如:个位、十位、百位
基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例如:8个苹果
序数:表示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例如:第1个
3、两位数的理解
一个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十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

如:95的十位是9,表示9个十,个位是5,表示5个一。

10个十是一百。

100有10个十,100有100个一。

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87读作:八十七;九十四写作:94
4、比较数的大小
数位不同:比较数的大小,先从位数上比较,位数多的数更大,如:28>9 .
数位相同:相同位数的数要从高位依次比较。

如果是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先看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例如:94>91.
其他:75比23多得多;54比49多一些; 21比56少得多;37比41少一些; 62与61差不多。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1、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七巧板
七巧板由7种图形组成,其中有5个三角形(1,2,4,6,7号),1个正方形(5号),1个平行四边形(3号)。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1、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①整十数的加减法
只把十位上的数进行加减,所得数字后面加零。

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
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记住得数,然后再与整十数合并起来就是计算的结果,例如:34+5=4+5+30=39。

③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记住得数,然后再与整十数合并起来就是计算的结果,例如:75-3=5-3+70=72。

④两位数加或减整十数
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记住得数,然后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计算结果,例如:31+50=30+50+1=81;64-50=60-50+4=14。

⑤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或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个位上的数直接相加或相减,十位上的数直接相加或相减,然后再把两个得数合起来就是计算结果,例如:
43+52=?先求3+2=5,再求40+50=90,然后90+5=95
96-74=?先求6-4=2,再求90-70=20,然后20+2=22
2、多几或少几
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
例如:比20多15的数是多少?列式为:20+15=35
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例如:比76少32的数是多少?列式为:76-32=44
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进一,再加整十数就是结果。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算法: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向十位借一当十。

4、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向十位借一当十。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加与减
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
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购物
一、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1角=10分
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一、乘法的意义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 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
一、2的乘法口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
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三、4的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
四七二十八
四八三十二
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4。

四、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5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5。

五、用乘法解决问题,在计算时,要准确地运用乘法口诀。

第六单元测量
一、测量长度的单位
1、米和厘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或1m=100cm
二、用尺子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的方法
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另一端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

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两数之间相差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三、知识拓展(选学)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
(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
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1毫米=0.1厘米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一、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二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二、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除数的运算叫除法。

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 读作a除以b等于c
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倍的意义
1、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
一、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
六九五十四
6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6。

二、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7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7。

三、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八九七十二
8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8。

四、9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9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9。

第九单元除法
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二、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被除数不变时,除数越小,商就越大;除数越大,商就越小。

有些实际问题不能根据已知条件直接得出结论,可以分步解决。

三、应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要根据具体情境,结合乘、除法的意义,正确列出算式,应用乘法口诀求积或商。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除法1、横式
2、竖式
3、注意
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除数>余数
②验算方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③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4、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
字眼特征:至少、最少等
典型题目情境: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
例题:
①21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②有23个同学参加赛跑,每5人一组,至少分为几个小组?
③小明每周可存4元钱,他要买一本27元的书,至少需要存几周的钱?
④淘气有20张光碟,每个盒子能装6张,最少要多少个盒子?
类型二: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
字眼特征:最多、可以、能够等
典型题目情境: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
例题:
①淘气有20元钱,每朵花6元,他最多能买几朵花?
②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
③有43个扣子,每件衣服要用4个扣子,可以做几件衣服?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1、方向板
2、地图上(东、南、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教室里(东、南、西、北)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对西,南对北。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即:
11234
2、读数法则
①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读;
②千位是几读几千,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读几;
③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比较大小
①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

③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

1、加减法
2、列竖式计算加减法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②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③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10.
3、公式
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第七单元时、分、秒
1、认识时钟
①钟面上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1小格才是1分,秒针走1大格是5秒,走1小格是1秒。

③1时=60分代表: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12个大格,也就是1圈;
1分=60秒代表: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60小格,也就是1圈。

④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秒针走一圈是60秒。

2、时间常识:
1天有24小时晚上睡觉大约9小时
1节课有40分钟课间休息有10分钟
洗脸刷牙大约要6分钟吃饭大约要25分钟
写作业要花40分钟 1分钟心脏可跳动70下…
3、根据计算说出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用后一个时间减前一个时间(分减分,时减时,“分”不够减可向“时”借位);如果后一个时间过了中午1点则要先加12时,再减前一个时间。

例如:从上午8:40到上午12:20,可以用12:20-8:40来计算,并且可以竖式计算
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
1、调查方法:举手、投票;
2、统计方法:画“正”字。

①最多(最大的数)②最少(最小的数)
③一样多④求和(+)⑤求差(-)
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 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四边形特征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2.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3.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