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亮一位企业家的村官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裴春亮一位企业家的村官路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16期
“现在做了村委会主任,对我来说不叫什么官,但是最重要的是乡亲们需要我”
文本刊记者王中鸿
7月31日,由著名歌手谭晶演唱,全国五大道德模范李素芝、裴春亮、“信义兄弟”孙东林、“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儿”孟佩杰倾情演出,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摄
制的公益广告歌曲《好人就在身边》录制期间,裴春亮在百忙中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而就在一个月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春江集团董事长裴春亮荣获了“全国创先争优优
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晚上7时40分,在京西宾馆会议室,手捧金灿灿的奖章和鲜红的荣誉证书,裴春亮有些激动地说:“作为山区农村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我只不过是尽到了一名共
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荣誉,我会倍加珍惜。


进城,被饥饿逼出的抉择
时隔一个月,再见裴春亮,地点仍然是京西宾馆。

简单的寒暄过后,他很随意地靠坐在沙发椅上,灰色短袖衬衣及板寸发型使他显得干练而
沉稳。

对于诸多媒体报道过的,有关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当记者担心裴春亮会不愿再过多提起时,他却说:“《中华儿女》我每期都能收到,也每期必看,这是咱青联委员自己的杂志,我还是
愿说,愿讲。


地处南太行山脚下的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是省级扶贫重点乡,土薄石厚,十年九旱,自
然条件极差,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乡。

裴寨村是全乡最穷的村,而裴春亮家是全村最穷的户。

10岁之前,裴春亮没有穿过鞋,13岁不得不辍学回家,16岁那年父亲去世时,家里穷得连棺
材都买不起。

村党支部书记裴清泽让人砍了两棵桐树,给他父亲做了棺材;全村100多户人家
凑米凑钱,帮他安葬了父亲。

祸不单行。

裴春亮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又连遭厄运,先是三哥死于煤矿事故,接着大哥中
风瘫痪,随后二哥又遇车祸去世。

大嫂和二嫂不堪忍受贫穷,先后离家出走,撇下3个年幼的
侄儿、侄女。

支撑负债累累、苦难重重的家庭重任,落在了尚未成年的裴春亮身上。

他来到邻村一家砖瓦场,人家嫌他弱小一口拒绝。

生性倔犟的裴春亮跟人家打赌:俺3天
内完不成定额就走!砖场主人看他人小口气却很大,就把他留了下来。

此后,他每天干活13个小时,1个月下来,体重降了十来斤。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的裴春亮,高兴得连夜跑回家中报喜。

裴春亮在砖场整整干了1年。

虽说挣钱不多,可着实缓解了家里的困难。

这时,裴春亮碰到一位在省城读中专的小学同窗,受到启发。

那段时间,夜晚他躺在床上静静地在思考:靠苦力永远致富无门,要学知识、学技术,靠手艺谋生立命!张村乡煤矿多,水泵、电机修理是缺门,办个电机修理店保证生意好。

于是,他辞了砖瓦场的活儿,告别母亲第一次走出家门,背着烙馍咸菜到安阳学习电机修理。

3个月后,他在当地办起了第一个水泵电机修理店,结果常年生意不断。

这期间,裴春亮又先后在当地办了一个理发店和一家小饭店,接触了南来北往的生意人。

一次,在与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聊天时,得知他们那里花岗岩紧俏。

于是,第二天他就北上首都考察。

在北京,他睡过水泥管,也因为好心帮人推了一下汽车,意外赢得一笔大单,净赚9万元,一个月后将花岗岩生意做进了北京市场。

从此,年仅20岁的裴春亮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他开始经营煤矿、大酒楼、铸造厂和村镇银行……
归乡,回报恩重如山的乡亲们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憨厚的裴春亮说:“我们裴寨村几乎都姓裴,全是自家人,裴家人一直在养育着我,使我在小山村里慢慢成长,能取得今天的小成就取决于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现在做了村委会主任,对我来说不叫什么官,但是最重要的是乡亲们需要我。


2005年4月,裴寨村举行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200多名选民一致投了裴春亮的票。

上任初期,他着实地为群众办了几件漂亮的实事,虽说得到了村民们的感激,但裴春亮却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名村主任,如果仅简单为群众办几件事,谁都能做到。

裴春亮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住上新房子,走上致富路。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裴寨村落后面貌,裴春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个人捐资3000万建设新村,为全村153户村民每家盖一套住宅楼,帮村民圆上新房梦!
说到此时,面对记者脸上的诧异,裴春亮解释:“从2005年8月开始动工,当然3000万不是一下子拿出来,当时我的几家企业都在正常运行,而且效益也不错,不谦虚地讲,我是有备而战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耕地,裴寨新村选址在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村南荒山岭。

2006年6月,荒山头被推平,新村建设正式启动。

乡亲们纷纷自觉来到工地上帮忙,有的跑前跑后、搬砖活泥,有的帮着接钢筋、支梁盒,有的利用自家的汽车配合搞运输、送建材。

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也来到工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2008年12月21日,是裴寨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

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一个集连体别墅、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办事服务大厅等配套设施齐全的裴寨新村正式建成。

全村153户村民告别土坯房,集体乔迁新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

“别说外村人不相信,就是拿到钥匙的时候我还觉得是在做梦呢!”村民裴龙玉说。

新房子有了,怎样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裴春亮考虑的主要问题。

“绝不能让老百姓住着新房子,过着穷日子。

”为了让大家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他因地制宜、兴建一个新型干法水泥公司。

公司采取股份合作制的运作模式,让村民家家户户自愿入股,达到“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东”的既定目标。

裴春亮还千方百计向农田要效益。

他个人出资14万元购买了旋耕机、收割机,服务村民农业生产;对村东南部的300多亩荒沟坡整理为可耕地,使村里耕地增加到近千亩;投资860万
元兴修水利设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把水源在150公里以外的水提升到新村最高处的卧羊山,在卧羊山顶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又铺设了11千米地埋管道到田间地头,解决了裴寨村和张村乡东部11个村5000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2010年3月,裴寨老村的整体拆迁改造全面展开,不到3个月的时间,不仅拆完了老村的
房屋,而且还把村庄周围的沟渠坑壕填埋起来,增加了600多亩的土地面积。

有了土地,裴春亮就组织党员干部酝酿如何在土地上做好文章。

经过多方考察,裴春亮决
定发展温室大棚。

为了引领群众发展大棚,村里组建了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
各种支持,聘请农业专家来村里讲课。

从“红手印”到“石榴树”
1978年末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包产到
户的协议上摁下红手印,从此“红手印”的故事流传下来。

30多年后,在裴寨村流传着一个关
于“石榴树”的故事。

前些年,路边种的石榴树上,石榴等不到长熟就早早被摘光了。

而现在,新村里一排排的
石榴树上,会等到石榴熟得张开了笑脸,村干部再招呼大家把石榴摘下来。

一个个终于可以
自己长熟的石榴,鲜活深刻地诉说着裴寨人日益提高的素质水准。

2010年底,有关部门批准以裴春亮所在的裴寨村为依托,将附近的10余个行政村和26个
自然村1万多人集中在一起建设成“裴寨社区”,社区内设有图书馆、文化大院。

与此同时,裴春亮还提出“法德治村”的民主管理理念。

在裴寨社区内四周竖起38块文化景观石,“誓让乡亲们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赚”、“乡亲们不富誓不休”、“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是现在的事”,一句句朴素的话语,培育起属于居民自己的精神文化。

以前,当地人办红白事喜欢相互攀比,准备的东西往往吃不完,非常浪费。

为此,裴春亮
专门在村里腾出5间房子,成立红白事理事会,集中办事,刹住了铺张浪费的习气。

在裴春亮的倡导下,社区建起了农民技术夜校、红白事理事会,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
篮球队,坚持开展“五好家庭”、“好儿媳”、“好青年”、“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逢年
过节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

“千万不要在沾沾自喜中、自我感觉良好中落伍,发展是无止境的!”这是裴春亮近年来常说的一句话。

为此,他几次组织村干部和社区居民先后去新乡七里营镇刘庄和江苏华西村参观学习。

“走之前我都让乡亲们刮刮脸,理理发,穿上新衣服,尽管这样,看后乡亲们明显感受到和人
家的差距,不仅是外表,主要是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方面。

参观完一上车,乡亲们就感概:‘看来我们还得铆足劲,24小时不停干啊!’”
裴寨社区会议室的墙上,写着新村“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安居乐业;第二步:振兴经济;第三步:实现富裕、共享和谐……”
“第一步目前已经实现,正在实施第二步和努力实施第三步。

目前我们裴寨社区是一天一
个变化,这样发展下去,我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裴春亮说。

裴寨社区由穷跃入富的台阶,既有时代变迁的烙印,也有裴春亮爱的奉献。

责任编辑张小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